西西河

主题:高秀岩高兄,干脆单独另开一贴说内帑吧 -- 碧血汗青

共:💬3 🌺6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 家园 高秀岩高兄,干脆单独另开一贴说内帑吧

    这样方便些,不然找起来太麻烦,呵呵。

    你的原文:http://www.talkcc.net/article/365890

    你提到的《明季北略》这段文字:

    1、明季北略似乎有下面一段话(不知道是不是搞错了)

    “旧有镇库金积年不用者三千七百万锭,锭皆五百(十?)两,镌有永乐字”(《明季北略》卷二十)。也可能是计六奇转载别人的论述用来批驳的吧。

    大约是看了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而未看到原文吧,所以才不知道那下面还有两段文字,但你的猜测没错,这确实是被计六奇用来批判的东西,而不是他提出的观点及证据。这段话应该是出自《甲申》这篇文章中的,因为那个(十?)很惹眼,呵呵。

    你被郭老骗了,不止你,很多人都被他骗了,这个问题多年前就有人批评过了。

    因为计六奇的原文在引叙这段之后,就马上引了谈迁的批驳,然后计自己又开始计算骡马数量以进行批驳,说斯言不可信。

    然而郭老在《甲申》文中却故意隐去了这两段批驳,把计已经批驳为不可信的东西弄成好象是出自计六奇之手的证据,以借重计六奇的史名不说,还特地在“五百两”的“百”字后加了个(十?),其实原文的数个版本都是清楚明白的写的是五百,并无讹误,无须加这个(十?),这只怕大约是他自己都知道这已经离谱到不大可信了,所以故意来了这么一下。

    至于说到那么多内帑花那里去了,我举几个我记得的数字和事例吧。

    神宗时期,宫中只一月的“脂粉费”就是四十万两,一年则需四百八十万两。

    皇子册封、冠婚等费用有记载的应该是九百三十多万,外加袍服费约二百七十余万,神宗还曾经向户部索要过两千万四百万两买珠宝,结果给顶了回去没拿到,呵呵,那时候的官应该算是不怕死的,不象后来那么没用。

    喜宗时,廷臣以兵饷缺乏,请发内帑,喜宗诏发内帑一百万两安抚九边,又发一百万两给熊廷弼经营辽东。而此刻已经罢了天下矿税,撤消了税监。

    甲申破北京时,崇祯内臣上城墙守卫时有人说,我辈月食五十万,效死固然。无论五十万是石还是两,这都不是个小数目。

    其他花费在明史和食货志中还有很多记载,真有心要算的话,你可以去仔细查一下看,不算太难查,这几个仅仅只是我马上能想起来的例子。

    不过,只是这样算下来,过了那么多年到了崇祯十七年,也确实应该所余无几了吧。

    又,我之所以说只看在杨的记载中说他见到的库银上刻“永乐”字号,就可以知道是谎言,原因不单是永乐年间银子有没有那么多的问题(其实按照目前的统计,1386年到1490这一百年来年时间,明朝大约才一共产银三千万两),还有个问题是有明一朝,就没铸过五百两的官锭,这个分量的银锭,是李闯把追赃助饷得来的钱财全部铸成了五百两一个大饼以方便带走搞出来的,还为此征召了无数铸工来干这个事情,这倒是有很多记载的。

    既然明朝没铸过这样规格的官锭,而李闯又把搞来的钱重铸成了五百两的大饼,那杨还怎么可能看见那么多“永乐”库银,又怎么可能看见有五百两一个的大明朝官铸的内帑镇库银。

    再说说永乐年间的银子问题吧。

    明前期到中叶时期,中国闹钱荒,没银子,这个问题中、外各种论著都极多,所以我推荐你看《白银资本》,那里面说这个说的很详细透彻。

    闹钱荒,不是说财政有问题,永乐时候财政很宽余,但是实物居多,仓库里装不下烂掉的很多,但是,那时候白银是最缺乏的,甚至于到后来发放官员俸禄因发不出钱而不得不用各种实物来代发,譬如香料、苏木等等,这个事情也是很著名的。

    永乐不是个吝啬鬼,此人雄才大略,五征漠北七下西洋五使绝域,修建川藏公路运河水利,又造北京皇宫编永乐大典,花钱如流水,要是有那么多镇库银,早就让给他用了,那还可能留到崇祯手上。就是有,也应该在万历前花完了,因为张居正的奏折里曾经说过,明朝财政到当时已经非常恶化,岁入才二百五十万,但花费是四百多万,年度财政赤字至少一百五十万。

    至于崇祯,他也不是吝啬。他不给袁崇焕钱,且不管对不对,他是有他认为正确的一番道理的。袁崇焕曾经向他夸过口,譬如五年平辽以及其他一些问题,但在几次兵变和两人之间一些不愉快之后,他开始对袁的承诺有怀疑,认为袁是在找借口搪塞他,包括请饷这个问题,也以为是袁在找借口。另外一个问题是崇祯此人的心态很成问题,他一直把臣子的效忠看成是单方面理所应当的,所以才会和周延儒两人说出掘鼠罗雀的那样故事来。

    另外,崇祯长编说他在甲申三月初时,发内帑六万给密云、昌平、蓟州守军,北略说破城前发守城每人百钱买食物,平寇志和流寇始终录、北略则都说他在闯军围城时,“括”内外库银二十万两发饷,“括”字可见其窘。此也可见他在该用钱时还是会用的,不是个要钱不要命的货色。而且即使有点余银也是正常的,因为当时谁也没想到会三日城破,留点余钱准备围城的费用也属正常,一点不留才不正常。

    还有他在一月和李明睿的密谋中,一再因为招募南迁护驾部队要动用内帑而争吵,最后告诉李说,没有实在那么多钱来招募士兵,而年初在和李邦华等人的会议上,也说了如今内帑无以告先生的话,乃至于掩面流涕不已。十七万说记得出于列皇小识和甲乙史。而最少的说法是彭孙贻的,他说内帑不过数万之藏。

    很多事情要我做总结成述,一来这个工作量也太大了些,二来我成述不免有主观成分,三来不少书都不是难得的,譬如黄仁宇的书网上也有下的,篇幅不算太大,看看也不用花太多时间吧,其四很多资料我要说的话,真是要去一本书一本书一页页地翻找出来,再打字上来的,这个工夫不亚于写一篇文章的工作量,这样的话我还不如干脆写一篇呢,可是譬如明朝的银子问题,赋税问题,财政开支等等,这些问题说的专业论著论文已经很多了,我写来又做什么呢?

    话说到这里,其实已经写了那么长一篇了,所以干脆就提起来另开帖。不过这纯粹记得多少写多少,信手写来,如果要是有什么出入,只要不是大的,就凑合看吧。

    PS:不是我想显示什么或者表示了不起之类的,我确实有不少资料书在网上都没电子版,所以如果要查证、引用的话,的确要花很大的力气去找的。这里有年前我在其他论坛整理出来的一张目前手上关于明史的资料书清单,有兴趣可以看看,如果对明史有兴趣,这些资料书都是很不错的,不妨平日留心一下。

    地址:http://paowang.com/cgi-bin/forum/viewpost.cgi?which=qin&id=86254


    本帖一共被 3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收教了

      感谢回复那么长。

      我觉得这么回复已经说的比较清楚,唯一遗憾就是还没法见到“三万

      金,十七万银”的原文,不过种种分析看,可能内帑确实不多了。

      但只剩下区区五十万两之数,似乎确实有点可怜了。

      毕竟崇祯朝没有大规模用内帑的记录,兵临城下前两次发钱,最多用去20万两,之前的几次出内帑,想想以崇祯的习惯,估计也不会出太多。这样分析,崇祯从继位到吊死,内帑就没有超过一百万,这个实在有点太惨了。按理说不至于。

      另外特别想搞到一些历史论文的第一手资料,可惜这些期刊不好定呀。

      另,我要如何才能献花??

      • 家园 不敢,高兄客气了

        偶也确实是不大好找,因为手上还有东西在赶,就先放下了。

        其实不管那个皇帝再节约,内帑耗用还是很大的,两宫以及嫔妃们的月份钱支出,日常开支,都是花的内帑,区别不过是有的皇帝奢侈有的节约而已,毕竟后宫那么多娘娘贵妃什么的,个个都要领一份钱,乃至胭脂花粉衣服等等都要用这个支出的。其他如一些赏赐,也是用这个钱开支的,崇祯在考虑南迁的时候,就说过要是把内帑都花在招募士兵上,那么途中赏赐和以后的生活就没钱了,所以坚决反对用内帑招募护驾部队,说起来一个皇帝的腰包紧张到这个样子,也确实挺可怜的。

        这点上,比起神宗的搜刮有道,后宫一月脂粉钱可以花四十万的排场,崇祯确实还算不错的,他把钱都花在辽东满清和张、李身上了,自己还真没落什么钱。

        另外,崇祯的大明朝也不是真的没钱了,他的钱有很大一部分卡在了漕运上,所以要是他真的南迁,恐怕日后的天下大势还真不好说。由于清军和李自成及农民军不断进攻河南、山东、安徽、江苏等地,南方相当多的税银运不到北京,卡在途中,有农民军破一小城得漕运税银几十万,清军在一城一次抢得漕运税银两百多万两的记载。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