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探讨】粟裕被批的最深层原因 -- 【蓑笠翁】

共:💬63 🌺64 🌵1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 家园 说实在的,老兄我很欣赏你的讨论,这样因为很多的东西要粘贴过来

                我不粘贴了, 我给你个连接,这个问题在这里讨论的很详细。

                http://jsqg.cn/bbs/ShowPost.asp?id=2690&topage=1

              • 家园 1)毛可是一直没有这样讲2)陈毅到中原之后真的起了很大作用

                看看有关的传记吧-你给出几个例子说明陈毅到中原之后的巨大作用-例如什么军事战略计划还是后勤给养等3)陈毅到中原前后的有关电报-陈毅的年谱, 刘邓的电报等等。

                • 家园 回答一下

                  第一个问题,那是我的理解。可以肯定的是,毛泽东是要粟裕在实际上负责华野西兵团(1、4、6、3、8、10纵)的工作,名分上会如何,反正最后没定下来,我们也不好揣测。但从粟裕的回忆看,他当时是认为司令和政委的职务是给他的,否则他也不会提出陈毅在华野的职务要继续保留。

                  第二个问题,单纯从电报和年谱上是看不出来的,比如有些工作,单靠刘邓忙不过来,加上陈毅就可以了,但实际仍是共同决策、分别执行,这些在电报和年谱上是无法体现的。你如果要我具体说,我也说不清楚,我看年谱和本传都是两年前的事了,现在看不到,但是有一点,陈毅和邓子恢从华东带走了数千干部,到了中原陈毅又主办中原大学(名字记不清了,应该差不多吧),可以看出刘邓本身对干部的缺乏。

                  你给的那个网址,我看了,没什么值得看的。真要了解陈粟各自在华东战场的作用,最有用的是当时的《阵中日记》(可惜没有),单纯从回忆录上是看不出来的,谁也回忆录都是主要说自己。

    • 家园 【白马博士谈】粟裕二让司令同粟没有当元帅的关系

      关于粟裕二让司令,似乎没有太多的异议。我来谈谈关于粟当元帅的问题。

      一、粟迷常为粟不是元帅而不平。我看,粟这个元帅,就是他自己“二让司令”给让掉了。

      华中军区是1945年10月成立的,1947年1月北撤山东地区后,与山东军区合并。

      可以说,华中军区司令这个职务,是抗日战争时期的一个标志性职务。1955年授衔时,衡量标准是红军时期职务、抗战时期职务、解放战争时期职务,职务当然以战争结束时算。

      如果粟1945年接受了华中军区司令员职,他抗战胜利时就是军区司令。但他不接受,只当副司令。华中军区还有一个副司令是张爱萍,换言之,粟裕此时的级别和张爱萍同等。

      张爱萍因1945年11月破袭津浦路时脑部负重伤,去大连、苏联疗伤,没能参加解放战争。1955年授衔时,有原新四军高级干部向上反映,说张不能授上将,因为没参加解放战争。上面回答:张1945年就是军区副司令了。于是照授上将。可见这个职务很重要。

      但粟让掉了。

      1948年5月,陈毅去中原,毛要粟任司令,粟又让掉了。这样,解放战争结束时,粟仍是一名副司令。

      如此,他的职务就根本不够元帅了。看看陈毅、刘伯承、林彪、彭德怀,哪个不是正职?

      如果没有“二让司令”,粟就不一样了。抗战胜利时,他是华中军区司令,解放战争胜利时,他是华东军区司令(有个陈毅怎么摆,再叙),那么,四野有两个元帅,三野也完全可以要求有两个元帅:陈粟。但现在不行了。淮海这么关键性的大战,你华野司令不过是中野副司令,比人家低半级,你有什么话讲?

      二、粟这“二让司令”,“一让”有文字证据,有粟的电报为证。但二让则只是粟与毛的谈话,并未见任何文字性证据。这里就有一个疑问:毛当时是真的要粟当华野司令,还是看看粟的表态再说?因为陈毅到中原是副司令,明着把陈毅华野司令撤了去中原当副司令,太过分了吧?再说看看当时电报,陈这个中野副司令,在军委电报中一直享受正司令待遇,排在邓政委之前,可见在华东,毛打仗想靠粟,但真正安排职务,还是很费心思。正好粟谦让,解决了毛的一个难题,毛正好让他当“代司令”。但结果粟又丢了一个本钱。

      如果粟当时说:“蒙主席信任,我一定好好干华野司令政委。”毛还真犯难了呢。但很能毛估计粟会谦让,故和他谈话,等他谦让。

      三、粟为什么总是谦让?战争年代,谁有本事谁上。上级变下级没什么奇怪。他是因为具有谦虚的美德?还是因为心里无底?觉得自己当正职甩不开?这个我吃不准。但他太谦让了,我真不知是应该赞美还是应该批评才好。

    • 家园 【原创】陈毅和毛泽东的几段过节之一红四军七大陈毅夺权

      【原创】陈毅和毛泽东的几段过节之一红四军七大陈毅夺权

      【原创】陈毅和毛泽东的几段过节之一红四军七大陈毅夺权(上)

      更多精彩文章请见“蓑翁网谈”

      陈毅老总一生非常坎坷, 这个不是一般人所能想象的。 有人会说,哪个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不坎坷啊?这个就有点抬杠了。 因为在能称得上国家领导人的元帅大将并不多,而称得上国家领导人的同毛泽东有致命心结的大概只有陈毅和周恩来了。 因为只有这两个人彻底夺过毛泽东的权。 事情起源于四军七大。 而四军七大则因中央的1929年的二月来信。

      中共中央于1929年2月7日秉承共产国际书记布哈林的观点致信朱毛及湘赣边特委,要求红四军前委应有计划地将主力分解为小部队,散入湘、赣边境各乡村,“深信朱、毛两同志目前有离开部队的必要”。 接到中央指示信后,朱德主张按中央命令办事,毛泽东持不同意见。这只是个引子。 实际上,朱毛汇合之后,并不是没有矛盾,而是矛盾多多, 其中既有正规部队同地方农民起义军的矛盾,也有关于领导权的问题纠纷。 其中最主要的矛盾体现在了关于前委的权力分配问题上。

      由于在毛泽东、朱德、陈毅等率领红四军在离开井冈山到建立赣南、闽西根据地的过程中为了指挥的方便,红四军决定军委停止办公,而将权力集中到前委而毛泽东时任前委书记。后来因为根据地的建立事务的繁多,新到红四军工作的刘安恭任军委书记,并接替毛泽东的政治部主任职务。 刘认为前委只讨论红四军的行动问题,不要管军队的其他事情并在军委中通过。对于此做法,朱德表示赞同泽东坚决反对。

      这是发生在四军七大前的1929年5月下旬。 实际的结果是朱德和刘安恭分了毛泽东的权,并且是有意的。 而且这次朱毛的矛盾在整个红四军的高层成为一个公开的争端, 也就牵涉到每个人的站队问题,支持谁不支持谁。 而在整个前后,明确表态支持毛泽东的红四军高层领导人只有两个-那就是陈毅和林彪。 在毛泽东“主动”将四军政治部主任让给刘安恭时,只有林彪和陈毅表示坚决反对。 而在朱德和刘安恭倡议成立临时军委时,也是只有林彪和陈毅反对。

      后来红四军移师福建上杭白沙,针对日益扩大的矛盾,前委在6月8日决定召开扩大会议。 会议表决以三十六票赞成、五票反对的压倒多数,决定撤销军委。刘安恭的军委书记一职自然不复存在,于是改任红四军第二纵队司令。但是矛盾并没有随着军委的撤销而消失, 而是进一步激化。 其中朱德和林彪是枪来剑往通过书信交锋。 而且朱德针对毛泽东明确提出书记专权这一现象。

      6月22日,中共红四军第七次代表大会由陈毅主持在龙岩城内召开。因为陈毅和林彪已经两次明确表示支持过毛泽东,所以毛泽东认为这次陈毅也会和林彪一样,坚决地支持他。但是事情的发展却远远超出毛泽东的期望。 从一定意义上来讲, 这就有点雷同肖克的情况。

      更多精彩文章请见“蓑翁网谈”

      【原创】陈毅和毛泽东的几段过节之一红四军七大陈毅夺权(下)

      2005-05-08 01:39:35

      会议在陈毅的主持下,1929年6月末的红四军“七大”决议案中对毛泽东的问题总结为:

      A、英雄主义?D?D(这个是毛泽东自己特有的, 最能体现的是抗美援朝-这也是一个领袖人物所必备的-以下括号里是笔者所注 )

      B、固执己见,过分自信-(没有自信的人怎么能做领导,要不的话还不早就被做掉了, 那么固执己见就是自信带来的副作用, 如果成功了就是自信,反之就是失败了)

      C、虚荣性重,不接受批评?D?D(这个问题好像不是什么大问题)

      D、在党内用手段排除异己,惯用报复主义?D?D(不知道38年后陈毅在怀仁堂拍桌子的时候有没有想起这句话,这个可是毛泽东的强项啊)

      E、对同志有成见?D?D(应该是说是对朱德等人有成见)

      F、工作态度不好?D?D(根据当时的毛泽东的表现来讲,这个应该是莫须有)

      G、小资产阶级色彩浓厚?D?D(不知道这个陈毅是怎么得出来的, 难道是因为毛泽东娶了永新一支花, 还是其他问题)

      陈毅总结说:毛泽东“因有以上之错误,使同志们怕说话,造成个人信仰,使小团体观念加重。” 并且因为毛泽东是前委书记,对争论应多负些责任,给予党内“严重警告”处分。 大会改选了红四军党的前敌委员会,由中央指定的前委书记毛泽东居然落选,陈毅被选为前委书记。这个当然并不是因为陈毅刻意夺权, 但是由于陈毅的调和, 在大家不想得罪任何一方得情况下,陈毅居然得到了最多数的票。

      但是客观的结果却是毛泽东被夺权了。 毛泽东的恼火并不仅限于这个,因为毛泽东毅陈初次见面时,毛泽东就表示:相见恨晚,相慰平生,希遇事相商。而陈毅却以以八面美人的面貌出现。 关于这个问题,后来红四军几次三番请他回去主持工作,但遭到毛的拒绝(因为也就只有毛泽东才能做得了这个庄, 别人做庄了,却发现自己实在不是这个料-掌不了这个舵),同时毛泽东还覆信挖苦了接替他担任前委书记的陈毅一顿,说:“我平生精密考察事情,严正督促工作,这是陈毅主义的眼中钉。陈毅要我做八面美人,四方讨好,我办不到。我不能够随便回来,这个路线问题不解决,我就不能回来。”

      这个仇结大了。

      公心而论,毛泽东陈毅朱德林彪的争论还是很民主的。

      更多精彩文章请见“蓑翁网谈”

      • 家园 我觉得毛主席对陈毅的回信很光明磊落。也很有原则性。

        毛主席与朱德的矛盾,其实是党指挥枪理念贯彻下的矛盾。现在社会上的“军队国家化”也是这一理念下的矛盾。

        朱德是一个老式职业军人,看问题自然会以军队为中心。

        毛主席是从愤青成长起来的“口水党”,看问题往往以政治为中心。

    • 家园 【原创】 陈毅粟裕是亲家, 粟陈有相互叫过对方为亲家嘛?

      【原创】 陈毅粟裕是亲家, 粟陈有相互称对方为亲家嘛?

      陈毅和粟裕的真实关系是个迷, 并且很多人说,陈毅粟裕是亲家,作为两家关系好的证据和重要的理由。 但是,两个人有没有相互叫过对方准夷兀棵挥小?陈毅于1972年逝世,其夫人于1974年逝世,而陈小鲁1975年结婚时,已经是个无父无母的孤儿了。:陈小鲁与粟惠宁的婚事,如果没有提起订婚的话,竟然同陈毅夫妇没有丝毫关系!!!【乔林生 《中国高干子女沉浮录》】。

      另一个奇怪的是无论粟裕的年谱还是《粟裕传》, 在粟裕58被批后与陈毅基本上没有见面,至少没有记载,而且在陈毅夫妇病重的时候也没有探视过, 同样至少没有记载过。 而林彪同粟裕的见面都上了年谱,一次是1960年2月10日 林彪找粟谈话,指出军科研究要自己出题目,多提问题研究。军科应成为总参谋部的参谋部。另一次是1964年10月2日 林彪在上海找粟谈话,要他多到部队去跑跑,发现什么问题或者有什么意见,可以直接向林反映【粟裕年谱】。相对于林彪的记载和1979年12月5日给浙江省委领导同志写信,建议对老区的发展予以关照,对革命烈士遗属及老同志的实际困难予以帮助的记载, 可以知道如果真的有粟裕陈毅会面的,应该会记载的。71-72年的粟裕是中央委员,中央军委委员行动应该是自由的。

      不仅如此,就是后来所有的回忆陈毅的文章, 都没有怎么提起粟裕陈毅在1958年以后的私下往来。 相反,在1977年7月29日与谭震林合写的缅怀陈毅的文章《光明磊落,革命一生》在中央各报发表, 这正体现了粟裕的高风亮节, 同陈小鲁和自己的女儿结婚一样, 不记前嫌, 以年轻人的幸福为重, 私人恩怨抛弃一边。

      实际上,虽然一个是军科,一个是在外交部,隔得有点远, 但是陈毅身为中央军委副主席而且也是中央委员,两个人不可能没有交叉。 所以现在的有关两个人在1958年后的交往应该还是有的, 不知为什么却不见于《粟裕传》《陈毅传》。

      反过来,从粟裕的一贯作法, 也可以知道粟裕肯定会同意这桩婚姻。刘英曾经拘禁过粟裕,而且两个人矛盾很深,但是刘英牺牲后,粟裕特派人找到刘英的妻子与儿子,接到华东安置妥当【粟裕战争回忆录】。粟裕和彭德怀的恩怨更是世人皆知。 粟裕受到一些人的挑拨后明确表示:“我不愿在彭德怀受批判的时候提我自己的问题。我绝不利用党内政治风浪起伏。”

      所以, 陈毅粟裕是亲家,一点都不能说明陈毅粟裕关系好。

    • 家园 【原创】邓小平在批粟运动中(下)

      【原创】邓小平在批粟运动中(下)

      《粟裕传》里面提到,粟裕正在写回忆录时,上级把帮助粟裕整理材料的人调走了!为什么?中央高层对于粟裕写回忆录的真实态度由此可见一般。 为什么《粟裕战争回忆录》中没有淮海战役,而后来楚青根据粟裕的零散言论,整理出一份《粟裕谈淮海战役》,却又不录入回忆录中?因为邓小平曾对粟裕说,有的人写回忆录,我从来不写。 而且一向维护粟裕的叶剑英也说,淮海战役是元帅指挥的。因此,粟裕干脆没写这一章。

      针对于此,邓小平说过:“我多次拒绝外国要我写自传。如果自传只讲功不讲过,本身就变成了歌功颂德,吹嘘自己,那有什么必要?至于一些同志回忆自己的历史,写一些东西,即很有益处。聂荣臻同志写的那一段亲自经历的事,很真实。有人也写了自己的错误,比如李维汉同志,但有些自传还是宣扬自己的多,这种事情值不得赞扬。”

      这仅是个小插曲而已。在邓粟之间最大的裂痕在于淮海战役上的看法,当然除此之外,也有聂荣臻的捣鬼。

      邓小平89年11月21日曾对写战史的人说(对二野历史的回顾) “淮海战役成立了总前委,由五个人组成,其中叁个人是常委,我当书记。毛主席对我说:“我把指挥交给你。”这是毛主席亲自交代给我的。淮海战役的部署决策是我根据中央军委和毛主席的指示主持决定的。渡江作战,部队突破江防后,我的指挥部在叁野司令部,张震是参谋长。渡江战役也就是京沪杭战役的实施纲要是我起草的。…”

      想想粟裕怎么看待淮海战役,邓认为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的总指挥,百万雄师过大江也是他指挥的,而且叁野的张震居然成了“他的参谋长”, 粟裕会认同这个看法嘛?就是那个《京沪杭战役实施纲要》也是张震草拟之后邓小平修改审定而已。在邓小平的晚年,在提到淮海战役时,极少提到三野的事情,更是罕有提到粟裕的战功。

      淮海战役名义上为中野和华野两大军团参战,刘邓为总指挥,事实上中野实力较弱,只歼灭了一个黄维兵团,而且是华野支援了4个纵队之后才搞定的,而粟裕指挥的华野歼敌占总数80%,伤亡确只占67%,淮海战役解放军60万对国民党80万,在三大战役中是唯一兵力不占优势的,在兵力、武器都处于劣势的情况下,如果打成击溃战已经相当不错了, 但是淮海战役确打成了对国民党军队的歼灭战,粟裕的指挥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这才是历史的真面貌。

    • 家园 【原创】邓小平在批粟运动和粟裕平反中(上)

      【原创】邓小平在批粟运动和粟裕平反中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共中央开始着手处理历史遗留下来的冤假错案。邓小平明确讲:要了结1958年军委扩大会议这桩公案。“反党集团”(指萧克等)要专门平反;另一种情况(指没有戴“反党”帽子的)也要平,情况不一样也要平。后一种情况明显指的是粟裕一事。

      在1979年夏天,得知这一情况的粟裕在烟台看望叶帅时,向叶报告了他要求平反的强烈愿望。叶当面对他讲:这件事应该解决一下,你写个报告给中央,我回京后同小平同志也说一下。以后从叶副主席处得知,叶已同小平同志谈过,小平同志同意。但是叶仅是传达了邓的同意,确没有什么具体的文件下达或具体的批示,例如由谁去负责,怎么解决等等。那么邓到底有没有决心彻底为粟裕平反呢?这么从头说起。

      前文中提过,那就是邓小平被老毛任命为中央反教条主义的组长,全权负责这次运动。所以,一些重要的指示老毛都是通过邓传达的。邓在建国后经历了三此很重要的考验,一个是高饶事件,然后是58年的反教条主义运动,再次是反右运动。在三次政治风波中,老邓充份表现了一个政客的本性,得到了老毛的信任,从而赢得了政治资本。

      在6月7日的上午,老邓老毛的委托下,召集彭德怀、林彪、罗荣桓、叶剑英、黄克诚等开了个座谈会,传达了老毛的指示,重点是两个问题:一、对前几天会议的估计。小平同志认为,会议的"温度"不够。意思大体上是说,只有35度,没有37 、38度,更没有40度。暴露问题不够,......,应当鼓励大家摆开。二、今后会议的开法,决定采取机关整风的办法,不再开小型会,只开小组会和大会。 出大字报、小字报,配合大会、小会的发言,争取在一周内造成鸣放的紧张气氛。

      当黄克诚把此座谈会的精神传到到会上时,批粟的火力一下子猛增,大字报满天飞。这创造也一个很不好的先例,那就是没有任何经过严格组织的审查,大小字报就成为批判和定性的材料。把对个人的斗争会当作一个机构来对待,明显是对人性的一种抹杀。

      当中共中央决定撤销粟裕总参谋长职调离总参时,邓代表中央同粟裕谈话明确讲,今后你就到军事科学院去工作,在那里搞学术研究,不必到部队去跑了。可以看出,粟裕连接触部队的权利都没有了,后来还是因为林彪的照顾,粟裕才能够又一次接触到军队。

      时光飞速,我们回到邓小平本人对粟裕平反的真实态度上。先看下这个事实,按照陈丕显的指示,杨尚昆传达了粟裕平反的中央精神:我同张爱萍、余秋里商量了一下,研究出一个方案,即宜粗不宜细,发一个文件,把1958年军委扩大会议文件全部收回、销毁。收文件时可以派人去收。文件上可以写销毁也可以不写,待收回后再由办公会议作出决定销毁。另外,同粟裕同志谈一下,明确说这件事已经不存在了。要谈就是我去谈。楚青汇报说:据我了解,粟裕本人没有设想过要逐项地甄别他的问题,这已是历史问题了,有当时的历史背景。但是我觉得如发文件收回1958年军委扩大会议文件,以注明“撤销”“销毁”为好,否则将弄不清楚。

      粟裕知道后,要求楚青记录下他自己的意见,转陈杨尚昆:

      1、要求文件明确撤销1958年军委扩大会议文件,不要使用“收回”字样。因为这次处理是政治上作出处理,如果使用“收回”,容易理解为是就文书档案作出的技术性处理,若干年后还会产生歧义。

      2、撤销的范围,应包括文件、发言、简报、记录等全部会议材料,存放在个人那里的,由组织上收缴。

      3、请求由中央军委办公厅派人负责收回全部文件、材料,并负责销毁。

      后边的事情我们就知道了,粟裕平反的事情就耽搁下来了。要平反的话,那么一定要销毁,否则中央就不会平反。 所谓“销毁”,就是说不要较真了,不必深究了,为什么怕深究?因为深究就会究到邓大人的头上,而且中央要求在注名文件上的处理上坚持用“收回”的字眼,更说明了中央毫无平反诚意,因为粟裕的要求明显是合理的。虽然杨本人没有透露出邓的真实看法,我们可以从一些侧证来推测一下。

    • 家园 粟毁就毁在清高,无派系上。

      当然话要两头说,无派有无派的好处,军内几大派系的头,除徐帅少问世事,常卧病床,全都没有好下场,最后剩下的,全是派系背景少的。

      但粟大将有点少过了,毛骨子里,对彭压总参,独揽军权,不可能高兴,但粟帅没派系,彭帅刚打完朝战,动不得,只好不管。说实在的,我不认为彭帅这事是为私,只是观点和意识问题,但他批,可以说是在给自个挖坟,如果他不是把军权都揽到国防部,架空了起制约作用的总参,那庐山时,毛对他的那封信很可能就不会那么过敏了。

      而彭倒后毛并没有给粟一个公道,我看过一个回忆,说毛在一次活动,曾对粟说过,当年的事是彭搞的,其本意并不认同,粟听了很高兴,但事后却不见有行动。

      我想这同样和粟没派系有关,压下彭派后,有很大的政治空间要补,粟没派系,没法添这个坑,而且粟的公心太重,当年毛几次想用他代陈,笼络之意明显,显然是想依为亲信,但粟每每让之。这虽显出其高尚,但这种一心为公的人是什么时候都能用的,只要理清楚,就算有所冷落也不会有问题,加之其无就派,只能用林了。事实上我看毛一直是想帮粟补上这个缺的,攻台是他,入朝时他和林也是先被想到的,其后才是彭,攻台和入朝都是大事,把许多帅级的放一边,用他这个大将级的,仅从领导艺术来说,给一个公心明显且有才,但级略低的人更多机会,以进一步制衡才级两高的一般老人,也是非常合理的,但可情这两次都因固没能成形。

      如果当年粟不让陈的话,又或攻台和入朝有一件成,那么他不论是为帅,还是战后进入政治中心,都是顺理成章的,绝不会被边缘化,但事有正负,这样卷入政治斗争的可能就大的多(和后来比,彭对他那点政治手段,实在不算什么。不过我看批粟时的一些手段和后来老彭被批时,还是十分相似的)。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