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转贴】【知识性文章】中国道家传统人物(图文) -- 雪个

共:💬10 🌺1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 家园 【转贴】【知识性文章】中国道家传统人物(图文)

    01

    魏伯阳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魏伯阳的来历:魏伯阳,东汉著名炼丹家,号云牙子,会稽上虞人,为高门望族之子。世袭簪缨,唯有魏伯阳生性好道,不肯仕宦,闲居养性,时人莫知之。

    修道,服丹成仙:魏伯阳修真潜默,养志虚无,博瞻文词,精通纬候,恬淡守素,惟道是从。视轩冕,如秕糠。乃从阴长生得受金丹大道,後与弟子三人入山炼神丹。丹成,知弟子中有守道未笃者,乃以丹喂白犬,白犬暂死,自己也服丹暂死,以试弟子,独有一虞姓弟子说:「吾师非凡人也,服丹而死,将无有意耶」,也服丹暂死,余二弟子不肯服食而出山去。二人去後,魏伯阳即起,将所服丹纳死弟子及白犬口中,都活了过来,一起仙去。因逢人入山伐木,乃作书与乡里,寄谢二弟子,二人方乃懊悔不已。

    著作:魏伯阳作参同契,五行相类,共三卷,其说似解周易,其实假借爻象,以论作丹之意。他兼及内丹和外丹,被後世奉为「丹经之祖」。魏伯阳的思想对道教的炼丹术影响很大,被世界公认为留有著作的一位最早的炼丹家。

    02

    吕祖洞宾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吕祖洞宾的生平:吕洞宾姓吕名岩,字洞宾,号纯阳子,自称回道人。唐河中府永乐县人氏。幼年已有仙道志,慕清虚恬淡,不好华饰富荣。後赴长安应举,於一酒肆中遇锺离祖师,被以黄粱一梦感化,遂归道门,赐号纯阳子。乃潜心修道,弘扬道法。後於鄂州黄鹤楼白日飞升。全真道尊为五祖之一。亦为传说的八仙之一。

    吕洞宾姓吕名岩,字洞宾,号纯阳子,自称回道人。唐河中府永乐县人氏。幼年已有仙道志,慕清虚恬淡,不好华饰富荣。後赴长安应举,於一酒肆中遇锺离祖师,被以黄粱一梦感化,遂归道门,赐号纯阳子。乃潜心修道,弘扬道法。後於鄂州黄鹤楼白日飞升。全真道尊为五祖之一。亦为传说中八仙之一。

    思想:

    1.吕洞宾继承锺离祖师的金液还丹法,改丹道黄白为内丹修炼。

    2.在吕洞宾内丹学思想中,「道佛双融」是其显著特徵。

    3.主张性命双修。

    4.改剑术为三断:一断贪嗔,二断爱欲,三断烦恼。

    传承:吕洞宾师事锺离权,得金液大丹之功,龙虎金丹秘文。又得大道天遁剑法。其门人刘海蟾、王重阳分别开道教南北两宗。

    传奇:吕祖执剑斩妖除魔,事毕掷剑於空中,化为青龙,乘之而去,是为天遁神剑。

    生辰:生於唐德宗贞元十四年(798年),农历四月十四日己时,五月二十日上升。

    著作:《指玄篇》、《肘後三成篇》、《直指太丹歌》、《敲爻歌》、《灵宝篇》、《百问篇》、《谷神歌》,《太乙金华宗旨》。

    封号:宋徽宗封为「妙通真人」,元世祖封为「纯阳演正警化真君」",元武宗加封为「纯阳演化孚佑帝君」。

    03

    杜光庭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杜光庭的生平:杜光庭(850--933)为唐末五代著名道教人物。字宾圣(一云宾至),号东瀛子,外州缙云人(一曰长安人)。少习儒学,勤奋好学,博通经,子。唐咸通年间,应举不第,感慨古今沉浮,乃入天台山修道,师事天台道士应夷节,为司马承祯五传弟子。唐僖宗闻其名声,屡召至京,封为麟德殿文章应制。後避乱入蜀,留成都,受到前蜀高祖王建赏识,为金紫光禄太夫,左谏议大夫,封蔡国公,赐号广成先生。後主王衍受道 於苑中,以杜光庭为传真天师,崇真馆大学士。後杜光庭辞官不就,隐居青城山白云溪,潜心修道终老。

    对道教的贡献:杜光庭精通儒道典籍,对於道教教义,经典,教史,法术等多有研究,归纳道教科范仪轨,对金 ,黄 ,玉 大斋醮法,以及设坛立仪等规则,颇有建树,终身注释,整理道教经文,对道教作过不少实地调查,生平著作极丰,是唐末五代道教学术集大成者,为道教的建设,传播与发展有多方面的贡献。《宋史?艺文志》记载,杜光庭曾撰《虬髯客传》。

    04

    刘海蟾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刘海蟾的来历:刘海蟾姓刘,名操,字宗成,又字昭元,号海蟾子,後梁燕地广陵人。明经,事燕主刘宗光为相,钦崇黄老。因遇正阳子,即辞相印。後遇吕纯阳,授以丹道。乃归隐代州凤凰山。道教全真道尊为五祖之一。

    传承:海蟾子得吕纯阳授以清静无为,养性修命及金液还丹诸法。後传度门人董凝阳,张紫阳。

    传奇:刘海蟾为丞相时,一日一道人拜谒,自称正阳子。向其索要金钱,鸡蛋各十枚,在桌上间隔高叠。海蟾惊叹曰:「危哉。」道人曰:「相公生命俱危更甚。」海蟾因此大悟,翌日即从道隐去。

    生辰:农历十二月十四日生,六月十五日上升。

    著作:《还金篇》、《黄帝阴符经集解》。

    封号:元世祖封为「明悟弘道真君」,元武宗加封为「明悟弘道纯佑帝君」。

    05

    谭峭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谭峭,字景升,唐末五代道士,著名道教学者。泉州人。幼而聪慧,博闻强记。父谭洙为国子司业,希望谭峭熟读儒经,将来中进士。而谭峭爱好黄老诸子及列仙传记,立志修道学仙。后辞父出游终南山,父以终南山近京都,许之。而谭峭出去后,从终南山,到太白山、太行山、王屋山、嵩山、华山、泰山,越走越远,不再回家。其父驰书责之,乃复信曰:“茅君昔为人子,亦辞父学仙,今峭慕之,冀其有益。”父知其求道心坚,亦无可奈何;而心常念之,每遣家童寻访,并寄以衣物钱帛。峭一无所留,衣物赠与贫家,钱帛置于酒肆。师事嵩山道士十余年,得辟谷养气之术。寒暑无侵,夏日穿皮衣,冬日着单衫,或整日卧于霜雪之中,人以为已死,视之,呼吸如故。后居南岳,炼丹成,入水不濡,入火不灼,并能隐形变化,乃入青城山不复出。著有《化书》六卷,在道教思想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06

    陈抟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陈抟的生平:陈抟为五代宋初著名道士。字图南,号扶摇子。毫州真源人(或说为普州崇龛人。)年少时熟读经史百家之言,好佛学,医理,天文地理,颇有诗名。後举进士不第,悟世事浮华实为虚妄,乃不求仕进,游历名山,求访仙道,长期隐居在武当山九室岩,服气辟谷,清静修道二十余年。後移居华山云台观和少华山石室,与隐士吕洞宾,李琪等交往甚密。後周世宗思陈抟有奇才远略,乃召陈抟入宫,命他为谏议大夫,他固辞不受,赐号「白云先生」。宋太宗曾两次召陈抟入宫,待之甚厚,他建议宋太宗「远招贤士,近去佞臣,轻赋万民,重赏三军」,甚得太宗敬重宏信,赐号「希夷先生」。端拱二年(989年)卒於莲华峰下张超谷中。

    宗教思想:陈抟好研《周易》,常手不释卷。曾作《无极图》,刻於华山石壁。又作有《先天图》,其宗教思想融儒,释,道三家学说,启宋代三教合一的思想潮流。对宋代理学有较大影响,据传理学开山大师周敦颐的《太极图说》就是由陈抟的《无极图》衍化而来,其《先天图》被邵雍演化为「象数」体系。其道教丹道思想主张性命双修,养生内炼,澄思息虑,调气入静,顺应大道,以传统的道家学说为核心,吸收儒家,佛教的思想,构成一套系统的内丹理论,为宋元道教内丹派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07

    张君房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张君房】 宋道藏的修校人。安陆(今属湖北)人,景德进士,官至尚书度支员外郎、集贤校理等职。大中祥符(1008-1016)间,由御史台官谪宁海(今属浙江)。时真宗崇尚道教,将秘阁所藏道书发付杭州,令戚纶等校正,戚纶推荐君房主持其事。于是取朝廷所降道书及苏州、越州、台州旧道藏,与道士十人从事修校,编成《大宋天宫宝藏》四千五百六十五卷。又撮取其中精要,辑为《云笈七籖》一百二十二卷。

    08

    张紫阳(987-1082)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张紫阳的生平:名伯端,字平叔,号紫阳、紫阳仙人,後改名用成(用诚)。人称「悟真先生」,传为「紫玄真人」,又尊为「紫阳真人」。北宋时天台(今浙江监海)人。自幼博览三教经书,涉猎诸种方术。曾中进士,後谪戍岭南。熙宁二年(1069)在成都「以夙志不回,初诚愈恪,遂感真人授金丹药物火候之诀」,潜心修炼。曾「三传非人,三遭祸患」。熙宁八年(1075),「患此道人之不信」,遂著《悟真篇》,叙丹药之本末。书成後,学者云集而来,成为道教南宗紫阳派的鼻祖。晚年「自成都归於故山」,返回江南活动。元丰五年仙逝,享年九十六岁。

    思想:以内丹为修仙途径,而以性命双修为其内炼大旨。他以人体为鼎炉,以精气为药物,以神为火候,通过内炼,使精气凝聚不散,结成金丹。同时,继承陈抟内丹修炼的系统方法,将炼养分成四个阶段进行,即筑基、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张紫阳认为儒、释、道「教虽分三,道乃归一」,主张先修命、後修性,尤其推崇禅宗「明性」境界。《佛祖统记》说他「尝遍参禅门,大有省发」,他自己亦声称「仆得达磨、六祖最上一乘之妙旨,可因一言而悟万法」。张紫阳认为:「老氏以炼养为真,若得其要枢,则立跻圣位;如其未明本性,则犹滞於幻形」。因此,他将道教炼形气作为修命,以禅宗「明心见性」、「顿悟圆通」释内丹「炼神返虚」之境为修性,主张:「先以神仙命脉诱其修炼,次以诸佛妙用广其神通,终以真如觉性遣其幻妄,而归於究竟空寂之本源」。

    著作:除《悟真篇》外,尚撰有《金丹四百字》概括内丹法要,解释内丹术语。研究佛经禅话,撰《禅宗诗偈》三十二首。晚年其弟子王叔邦辑有《玉清金笥青华秘文金宝内炼丹诀》。

    09

    石泰(1022-1158)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石泰的生平:石泰字得之,号杏林,一号翠玄子。北宋末南宋初常州人。以缝纫为业,自称「素慕真宗,遍游胜境,参传正法,愿以济世为心」。师从张伯端学习金丹大道,著《还元篇》五言绝句八十一首行世,以咏内丹修炼之术。传道於薛道光。宋高宗绍兴二十八年仙逝,世寿一百三十七岁。全真道奉为南五祖之一。

    著作:著《还元篇》、五言绝句八十一首行世。

    10

    陈楠(?-1213)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陈楠的生平:陈楠字南木,号翠虚。南宋时惠州博罗(今广东博罗)人,以箍桶为业。自云「道光禅师薛紫贤,付我归根复命篇」。从毗陵禅师薛道光学习太乙刀圭金丹法诀,後又得景霄大雷琅书於黎姆山神人,遂入道。尝以雷法符驱鬼降魔,济入利物。又常以符水捻土为人治病,时人称为「陈泥丸」。宋徽宗政和年间擢举道录院事,後归隐罗浮山。不数年,定居长沙,开创南宗「清修派」。自作诗云:「嘉定壬申(1212)八月秋,翠虚道人在罗浮……还以金丹火候诀,说与琼山白玉蟾」。除以道法授白玉蟾外,道门高弟还有鞠九思、沙蛰虚等。

    著作:著有《翠虚篇》、《翠虚妙悟全集》、《罗浮翠虚吟》。

    11

    白玉蟾(1194-?)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白玉蟾的生平:本姓葛名长庚。为白氏继子,故又名白玉蟾。字如晦、紫清、白叟,号海琼子、海南翁、武夷散人、神霄散吏。南宋时人,祖籍福建闽清,生於琼州。幼聪慧,谙九经,能诗赋,长於书画,曾举童子科。及长,因「任侠杀人,亡命至武夷」。後出家为道士,师事陈楠九年,相从流浪各地,尽得其道法。嘉定五年在罗浮山得陈楠付嘱。陈楠逝後,白玉蟾游历於罗浮、武夷、龙虎诸山。时而蓬头赤足,时而青巾野服,「或狂走,或兀坐,或镇日酣睡,或长夜独立,或哭或笑,状如疯颠」。嘉定十年收彭耜、留元长为弟子。十一年宁宗降御香,玉蟾「为国升座」,主国醮於洪州玉隆宫,後又於九宫山瑞庆宫主国醮。十五年赴临安,伏阙上书,言天下事,「沮不得上达,因醉执逮京尹,一宿乃释」,然臣僚上言其以左道惑众。此後即隐居著述,致力於传播丹道,正式创建内丹派南宗。卒後封「紫清明道真人」,世称「紫清生」。

    思想:其道法以宇宙生成论和精、气、神为其内丹学说的基本理论,掺揉儒家易学、佛教禅学的「知止」说。认为「人身只有三般物,精、神与气常保全。其精不是交感精,乃是玉皇口中涎。其气即非呼吸气,乃知却是太素烟。其神即非思虑神,可与元始相比肩。……岂知此精此神气,根於父母未生前。三者未尝相返离,结成一块大无边。」他主张性命双修,先性後命,其理论融摄佛家与理学思想。既纳《易》学以阐丹法,又称「圣即仙之道,心即佛之道」,融道教修命之术与佛教养神之方於丹道一炉之中。白玉蟾又兼通大洞法 ,斋醮科仪,尤以神霄雷法著称。他主张以内炼为基础,雷法与内丹术相结合。认为雷法与符咒的灵验与否,主要以行法者的内炼功夫高下而定。而内炼功夫,全赖心之作用。他称「法是心之臣,心是法之主,无疑则心正,心正则法灵,守一则心专,心专则法验,非法之灵验,盖汝心所以。」且认为符咒召役的神灵实为行法者的精气所化。

    影响:其内丹学说之风格与张伯端、石泰有所不同。张伯端以顿悟圆通释内丹还虚,白玉蟾则谓「至道在心,即心是道」,纯以禅理入道。又寓内丹於雷法之中,使南宗修持具有「内炼成丹,外用成法」的特点。对五代以後道教的修炼方术有较大影响。他在云游途中,先後收留元长、彭耜、陈守默、詹继瑞等为徒。并且「四方学者,来如牛毛」。打破张伯端至陈楠以来南宗单传的历史。复归武夷止止庵即传道授法,正式创立金丹派南宗。他还取汉天师「二十四治」法,按「师家曰治,民家曰靖」的传统,立「靖」为建宗传法之所。

    著作:《玉隆集》、《上清集》、《武夷集》(後由彭耜编为《海琼玉蟾先生文集》)、谢显道编《海琼白真人语录》、《道德宝章》、《海琼词》、彭耜编《海琼问道集》。

    12

    王重阳祖师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王重阳祖师(1112--1170)生平:全真道创始人王重阳,原名中孚,字允卿,後易名德威,字世雄,入道後改名喆,字知明,号重阳子。陕西咸阳刘蒋村人,家富,早年为儒士,金初应武举试,作过小吏,後因感怀才不遇,辞官归家,行为狂放,乡人呼之为「王害风」。金正隆四年(1138)在甘河镇(今陕西广县境)酒肆(一说屠肆)遇(锺离权吕洞宾)二仙人,传授金丹口诀,乃弃妻子入道,在终南山南时村作穴墓居之,名「活死人墓」。後东出潼关,持铁罐沿途乞化,至山东宁海(今山东牟平)马钰、孙不二夫妇筑庵事之,庵名「全真」。由是教乃大行。从其受教弟子甚多,凡宗其道者,皆号全真道士。重阳君化行山东、功果圆满,於大定九年西归,至汴梁病,次年正月仙去。归葬故里刘蒋村。至元代全真教大行於天下,元世祖忽必烈於至元元年(1269)封全真教祖师王重阳为「重阳全真开化真君」。元武宗加封为「重阳全真开化辅极帝君」。

    思想:

    1.理论、修行上持儒(理)、禅(性)、道(命)三教圆融的道德性命之学。「劝人诵《道德清净经》、《般若心经》及《孝经》,云可以修证。」「凡立会必以三教名之。」

    2.全真者即全精全气全神,不使亏污,以臻仙(真)境。修行上反对外丹及符驱鬼之术,强调先修明心见性之性功,後修命功。

    3.要求教徒奉行克己忍辱,清修自苦,不妻素食的苦行生活,从而修身济世,超凡入圣。

    传承:王重阳的创立全真道,受教弟子甚众,最著名者七人:马丹阳、谭处端、刘处玄、丘处机、王处一、郝大通、孙不二等,後世称「北七真」。

    著作:有《重阳全真集》、《重阳教化集》、《立教十五论》等。

    饮水常醉:祖师性惟好酒,後遇刘海蟾祖师,饮以甘河(其地在今陕西户县境) 之水,自此不复饮酒,但饮水而己,而常有醉容。

    13

    马钰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马钰生平:马钰(1123--1183)原名从义,字宜甫,後更名钰,字玄宝,号丹阳子,故亦称马丹阳。山东宁海(今山东牟平)人。家富,号「马半州」。弱冠能诗,擅针灸。金大定七年(1167)七月,王重阳到宁海传道,遂与妻孙不二师事之,後抛弃巨大家业,皈依重阳君出家,励行苦节,专务清静。重阳君临终时授以全真秘诀、托以弘教大业。元世祖至元六年(1269)赠为「丹阳抱一无为真人」。世称「丹阳真人」。为「北七真」之一。

    思想:继承重阳性命双修理论,以清静无为而定全真修炼风貌,以心合性,以神气释性命而终以静净无为统道。

    传承:创立全真支派──遇仙派。弟子极多,著名者十人,弟子李守宁为元初四大高道之一。

    主要著作:《神光璨》、《洞玄金玉集》等。

    典故:①重阳祖师将羽化,告丹阳留世语:「丹阳已得道,长真已知道。吾无虑矣!长生、长春则犹未也,长春所学一听丹阳,命长真当管长生。後重阳祖师羽化於夷门,心丧三年,默坐环堵。」《盘山录》说:丹阳真人以悟生死而了道速,其旨如何?答云:修行之人,当观此身如一死囚,牵挽入市,步步近死,以死为念事事割弃,虽有声色景物纷华,周匝围绕,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念念尽忘,此身亦舍,何况其他?以此炼心,故见功疾。邱长春言,马丹阳证道费时三年,谭长真五年,刘长生七年,邱自己则费时十七八年。

    14

    邱处机祖师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邱处机祖师生平:邱处机(1148--1227)或作丘处机。字通密,道号长春子,登州栖霞(今属山东)人。十九岁出家,次年拜王重阳为师。曾先後在陕西西和龙门苦修达十三年。穴居、乞食、日携一蓑,人称「蓑衣先生」。大定廿八年(1188年)受金世宗召见,名声大振;元太祖十四年(1219年)遣使臣刘仲录召之,翌年与十八名弟子同往西域,被成吉思汗尊为「神仙」,赐爵「宗师」,掌管天下宗教。升霞後元世祖褒赠「长春演道主教真人」。生前创全真道龙门派。

    思想:继承王重阳的思想框架又有独树一帜的阐述,盛倡苦己利他,积德修善,希图通过外在的事功带动内在的修功,最终成就金丹仙道。後经弟子阐释,形成了以道、天道、天为核心,以常心、常性为归依的心性论体系。并以「道」为重心,开启了内修心性,外修功行两条既独立,又关联的证道之路。

    著述:《摄生消息论》、《大丹直指》、《磻溪集》、《玄风庆会录》、《鸣道集》。

    传承:邱处机开创龙门派。其座下十八弟子为:赵道坚、宋道安、尹志平、孙志坚、夏志诚、宋德芳、王志坦、于志可、张志素、鞠志国、李志常、郑志修、綦志远、孟志温、慕志清、何志坚、杨志清、潘德冲。其中,尹志平继承邱处机为全真道掌门,并发展了他的思想与事业。

    15

    张三丰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张三丰的生平:元明道士。名全一,一名君宝,号三丰。约活动於元延佑(1314--1320)到明永乐十五年(1417)间。辽东懿州(今辽宁彰武西南)人。

    「隐仙」风范和神秘传说:张三丰以其不修边幅,又名「张邋遢」。传说他「姿态魁伟,龟形鹤背,大耳圆目,须髯如戟。寒暑唯一衲一蓑。所啖升斗辄尽,或数日一食,或数月不食。」读书经目不忘,有学识,能诗书。洒脱不羁,颇具神仙风度。其身世出处,颇多传说,「或言三丰金时人」。传说宋末,时乱,宋徽宗召之,三丰曾单拳击杀贼百人。亦传其能辟谷神行,死而复生。一生不慕荣利,遁世清修。据其自述,他曾任县令,後弃官出家为全真道士。曾於终南山遇火龙真人传以丹诀。游武当山,与其徒在该山「去荆榛、群瓦砾」,创草庐以修道。预言「此山异日必大兴」,嘱其弟子「善守香火」。不久离开武当山,云游至四川,在青城山和鹤鸣山访真揽胜。首创太极拳注以为修道健身之用,今日大行於世。

    号称「隐仙」:张三丰一生漫游天下,行踪莫测,以「隐」名著,号称「隐仙」。洪武二十四年(1391),朱元璋派张宇初到处寻访他,竟毫无踪影。明成祖永乐年间数次遣使寻访,亦未得见,遂大修武当山宫观,使三丰「异日必大兴」的预言应验。明英宗天顺三年(1459)封为「通微显化真人」。宪宗於成化二十二年(1486)封其为「韬光尚志真仙」。天启三年(1623)熹宗称三丰降坛显灵,封其为「飞龙显化宏仁济世真君」。明代诸帝的慕求与褒封,道门的神化,使张三丰的神仙传说历久不衰,托称曾遇张三丰传道之说直到清代仍时有所闻。

    思想和著述:张三丰的思想具有元明时代道教思想的普遍特徵,即高倡三教同源一致。他认为儒、释、道三教虽创始人不同,但都「修己利人,其趋一也。 」因此,「牟尼、孔、老皆名曰道」。他在《大道论》中说:「儒也者行道济 世者也,佛也者悟道觉世者也,仙也者藏道度人也。」他主张修道就是修「阴 、阳、性命」之道,「三教圣人皆本此道而立其教也。」他主张「玄学以功德 为体,金丹为用,而後可以成仙」。其著作较多,清人李西月编有《张三丰先 生全集》,收入《道藏辑要》。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