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关于陕甘宁边区财政的一点补遗说明——关于所谓的“40%” -- 黑岛人

共:💬21 🌺183 🌵21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 家园 关于陕甘宁边区财政的一点补遗说明——关于所谓的“40%”

    一般来说,现在还会专门把陕甘宁边区的财政主要事项及来源问题(整个抗战期间共产党领导的根据地的财政史倒还是有史家在研究的)提出来,大都是因为在西北财经办事处的《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史料摘编》财政编里发现了,有两年边区财政收入的40%左右来源于“特货”,于是,如获至宝,四处宣扬“特货”=鸦片。明的暗的,无非都是指控,TG是靠大力种毒制毒贩毒而支撑起了军政,于是才得了天下。

    “特货”与鸦片的真实关系,陕北鸦片种植、流通的历史,鸦片在当时中国实际具有的仅次于金银的硬通货地位,这些很多网友都已经多次详细阐述过了,我这里不再累述,就说一说在之前的读书中,对于所谓特货占边区收入“40%”左右,从而是边区财政支柱这点。简单说——那是利用当代人对于抗战时期根据地具体收支方式的不了解,而玩的一种文字游戏。

    其实,源头出在西北财经办事处编制《史料摘编》根本不是正规的国史,而是为了对抗战期间边区的财政和金融工作作个全面的梳理总结而集篡资料,说白了就是把相关资料(和文件)编篡在一起自己看方便用的,没想到后人能这么理解利用。所以,他们统计整理的只是边区货币性的财政收支情况,但其中没有包括实物税收和军政人员自产的部分,而后者在抗战中期后恰恰才是支撑边区的主要支柱(边区抗战前期的财力主要依靠外界捐赠和援助为主),以下转从前我相关的一些说明。

    ……直接用《史料摘编》中的特产贸易收入数,及其占各年边区财政收入比例表中的数据,来衡量边政财政对特产贸易的依赖度,并再根据“特产即鸦片”的观点,得出边区军政开支仰赖于特货贸易,边区经济生活进而也受特产贸易左右的论点,都完全是建立在彻底排除了以粮食等实物形式征收的农业税、军政人员自产产品、公债和银行直接垫付财政(通过印发边币券币的方式)等,这些要更重要的多、规模更大多的财政来源的基础上的。

    这其中光是前二者,《试论陕甘宁边区的通货膨胀与反通货膨胀措施》《陕甘宁边区农业税收的特点与作用》在研究中都认为,即已经占到在抗战中期(41年后)边区实际财政收入的80%以上(南汉辰:与中国记者谈话,和《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史料摘编》第5编 第111页)。而后者,公债的相关数据还没有找到,但仅边区银行为边区财政亏空垫款,1941年即达567万余元边币;1942年财政又从银行借款7000万元边币。这还不包括其它单位或部门为开支而拖欠银行的借款(当时边币还没有恶性贬值,对于极贫困的边区来说,以上金额已经很大)。

    最结实的边区财政收入来源实际。据《陕甘宁边区历年粮食收支对照表》《陕甘宁边区历年财政收支对照表》《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史料摘编》(第6编) ,第90 、89 页。1941年到1945年边区人民提供的各类财政收入为459亿多元(边币), 折合粮食为1389986石。此外边区人民还提供了大量草料、棉花、土布等,并生产运销了大量食盐,做了大量军鞋。而即使是全按照1944年6月的汇率去将券币折算成边币,边区1942-1945年全部"财政收入"也仅为175.12亿元,其中特产贸易收入额约56.74亿元边元。也就是说,还完全没有计算军政人员的自产(比如还是以1944年为例,军政人员自产粮食即达10万石,而同年征收的公粮也不过是16万石),也不考虑其它实物或劳务税收的折算,全部特产贸易收入占实际边区军政支出的比例也不过略超过10%左右,实际上,真实比例肯定还要低得多,考虑其它因素,大约最多只占到6-7%。

    看到以上数字,还敢说“特产贸易收入”对边区经济生活具有左右的力量吗?

    通宝推:njyd,回旋镖,老老狐狸,kmy1810,
    • 家园 财政的支柱,贸易的拳头,金融的后盾

      所谓“'特货'与鸦片的真实关系……这些很多网友都已经多次详细阐述过了”,不知你说的是不是前几年SB/SC论坛上有人论证说特产包括黑货和白盐? 这个至少我已经用这套史料中的材料证明过了,所有的涉盐收入,和"特产"收入都是分立的。"特产"独特的重量数据(37500斤、6250仅、36250斤)和高昂的单价,都印证着它只会是单一的鸦片。今年在微博上和斯库里、茶水斋又掐过一次,起码这两位是默认了。

      至于“还敢说'特产贸易收入'对边区经济生活具有左右的力量吗?”,我再次提醒,这套摘编资料中涉及"特产"的,不是只有财政编,还有商业贸易篇。“特产贸易收入”对边区经济生活到底是怎样的分量,还是从原资料里摘录回答:

      先从财政卷里摘定性回答:

      《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史料摘编 6 财政》 P18 - P20

      陕北从来就很穷困,但民国十五年前后,绥米一曾经有过商业上的畸形

      发展,那是鸦片贸易起了决定作用……边区财政若想打破难关,不叫它的特殊经济条件…困死…则必须借助于特产

      1942年~边区自产特产~并专利代销晋绥的特产,不但解决了当年的财政困难…支持了1943年春季的财政。1943年……这一年晋绥给予很大的帮助,送来大量特产,并由陕甘宁代销晋绥特产抽20%的贸易税。

      (西北财经办事处,1948.2.18《抗战以来的陕甘宁边区财政概况》)

      P29 …去年和今年主要依靠特产,没有特产等收入而想渡过去年和今年的财政难关是不堪设想的…因此,当边区国民经济还相当落后,财政来源不丰,我们的自给经济还刚在发展,盐的运销还不能毫无阻碍的发展时,特产收入在将来一、二年中还是解决财政的主要与可靠的办法。

      (边区财政厅,《财政工作总结》,1943年)

      要是鸦片收入真的只有6%-7%,财政厅会用这样的语气来说话?

      《抗日战争期间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史资料摘编 4 商业贸易》P73

      我们去年输出的共有36,250斤(其实就是58万两)特产与30万驮盐,每斤特产平均以32万元计,每驮食盐以1万元计,则特产与食盐的出口总值为146万万元,占出口总额的百分之八十。(贸易局:《对外贸易管理工作》1944年上半年)

      P64 历年出入口状况

      入口 出口

      1943年 647,264万 252,485万 边币

      1944年 160亿 92亿 边币

      1945年 20亿 11亿 边币

      P67 畸形出超的特点----历年特产的出口总值(包括晋绥特产入口付款在内)

      43年 207,164万 边币

      44年 224亿 边币

      45年 40亿 券币

      加上此历年特产出口总值,则43年仍然出超,原因是…掌握政策上有缺点,销特产量少,入口布类多,故仍入超。四四年则出超156亿元,只是特产一项出口值超过进口总值的40.61%……四五年出超30亿元,只是特产出口值超过进口总值94.8%…(西北财经办事处《抗战以来陕甘宁边区贸易工作》1948年2月10日)

      ** 所以,鸦片税不仅是弥补边区财政赤字的重要项目,鸦片贸易也是弥补边区对外贸易逆差,乃至扭转为顺差的决定性项目。如果说1943年边区普通物品的出口还超过鸦片的话,1944、45两年,边区鸦片出口(含晋绥鸦片转口)的金额已经是普通物品出口的两三倍了。

      即便有了大生产运动,边区仍然需要进口大量的棉花和棉织品。普通贸易带来的巨额贸易赤字,只有靠鸦片出口来弥补。这几年,没有鸦片出口,不但财政吃不上饭,连衣服都穿不暖~

      另外劳驾不要用什么笼统的1942-1945来说话,在严重通胀的情况下,这个数据很容易失真,老老实实按分年算:

      就用《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史料摘编》(第6编) ,第90 、89 页来看,

      1942年财政岁入3.5亿边币,折粮21万担(财政篇P89,90),特产贸易收入1.4亿,占岁入40%(财政篇P426)

      1943年财政岁入1.6亿券币,折粮34万担,特产贸易收入0.65亿,占岁入41%

      1944年财政岁入5亿券币,折粮43万担,特产贸易收入1.35亿,解决财政开支26.63%(本年大生产和自给运动有成效,特产收入占比下降)

      1945年财政岁入16亿券币,折粮34万担,特产贸易收入7.6亿,解决财政开支40.07%

      以1944年公粮+自产公粮26万担,把这部分实物收入加上财政收入,则财政收入占总收入的62%,若按40%为鸦片收入计,则鸦片收入当占年度总收入的25%,即至少1/4。

      草料、棉花、土布、食盐、军鞋……到底值多少钱,给个数字出来,不然凭空一个“考虑其它因素”,就把鸦片的权重从25%扭曲压低到6-7%,算怎么回事?

      通宝推:史文恭,
      • 家园 del

        del

      • 家园 贸易平衡和财政收入是两个概念,有贸易黑字代表财政也黑字?

        中国这几年贸易顺差最高达到GDP的10%以上,难道财政也就因此肯定是巨额结余了?可我记得财政明明是赤字啊。香港、新加坡等贸易额更比自身GDP更高,拿贸易额来考察研究其政府财政规模、结构?这不是开玩笑嘛。和事实一比,显然,两者间正相关性很差。所以你以边区贸易结构来证明边区财政结构,本身就没有啥力度。

        至于说边区在维持贸易平衡上对特货或者按你指的,鸦片(为方便讨论起见,以下本段内,暂以鸦片指代特货)出口,依赖颇大。我得再次提醒,鸦片在民国时期不仅是一种常见商品,也是一种主要硬通货,收入、积存和使用它对于金银硬通货不足的民间中下层和贫困地区来说,是无力回避的,当然也包括当时非常穷困的边区。用它支付、平衡贸易赤字,和用金银、可自由汇兑外币等硬通货来填补贸易赤字,在当时全国的特殊背景下实际性质都是差不多的。你也承认,边区付出的鸦片很大部分来源于外部转口,那如果边区拿着“外来”的金条银元(我们都知道,边区没有金银矿)付账呢?你会觉得那也是贸易收入、财政收入吗?说白了,鸦片是当时边区或者说中共能稳定大量得到的唯一硬通货,要那些走私商和国民党封锁部队冒险为边区进出口出力、放行,以货易货之外的差额,难道还指望人家只收随时剧烈贬值的纸币?或者说易地而处,你是走私商或国民党军官,你是愿意收鸦片还是收边币券币?后人不应该站着说话不腰疼,指责边区为啥不先再多一道手兑换成金银再付账(还根本不去考虑在抗战背景下,去那里可以长期兑换到大量金银),更再以道德洁癖来指责,既然宣布自己反毒,就应该见烟即销,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你如果这么认为,那确实也没啥好多辩解的,毕竟用了就是用了。

        一般来说,认为特货即鸦片的理由,主要就是两点,1、边区盐入是单列或是能析明的,2、有资料显示特货的单价很高。我想我没有理解错吧。

        这里其实还是有不少问题的:

        其实所谓边区盐入已经列明于已知的(主要就是出于《史料摘编》)边区财政报表项目中,但实际上在摘编的财政收入(请注意是财政收入,不要又与贸易收入混淆)中,只列出了盐税和公盐代金,而产盐销盐本身之利却不见踪迹,而且,被上下视为边区生命线所在的盐业贸易,税收是多少呢?1942年48.9 万余元(券币),1943 年447.1万余元(券币)还不如公盐代金(边区不愿意去运盐群众交纳的代工捐纳),盐利只有区区这点,实在是有违历史常识。而石油、药材、皮毛等边区特产之收入干脆就消失了,而我们知道,它们终究其实还是存在的,如果断言“特货就是鸦片”,那请问它们被列在了哪儿呢?总不见得去了一个神秘的黑洞吧。所以“所有的涉盐收入,和"特产"收入都是分立的”其实是断言过甚的。

        又:前一次我遇到的解释是:边区产盐销盐、产油销油等等本身都是亏损的,所以在收入表项里无需列入。之所以会亏损的理由居然是因为边区没有铁路,边盐用畜力竞争不过轮子;石油产品价值按当代相对价格算;完全无视抗战期间淮盐等国内原主要盐区沦为日占,周边地区人民被迫忍受“淡食”,抗战期间中国石油进口几乎断绝,对油渴如沙漠旅人的背景因素。

        而明了了边区财政资料中的所谓特货特产不可能只指一种物品,那么少数几份资料列举的某些单价高低本身就没有多少意义了,冬虫夏草和金银花不都是药材?我拿着冬虫夏虫商人的账本“药材:品相上等,10克4000元”当证据,就能论证明药材那都是价比黄金的,所以金银花肯定不在药材之列?

        关于特货收入实际于边区财政的比例和影响,以你提出也就是承认的数据开始引述、分析,当然由于所需的详细数据和资料很缺乏,只能是个大约的情况:

        “就用《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史料摘编》(第6编) ,第90 、89 页来看,1942年财政岁入3.5亿边币,折粮21万担”

        好,这里我们知道,摘编提供1942年财政岁入是折粮21万担,大约每担折边币1666元,当时边区粮食主要单位是担和石,虽然二者之间可能略有不同,但基本可以相等,我想这点争议也不大吧。那么继续

        边区政府的税收种类有:农业税。农业税是边区政府要求农民交纳的救国公粮。……1942年,16.5万石,……。(注:《陕甘宁边区历年公粮负担表》,见《史料摘编》第六编《财政》第152页。)

        如果前者“财政岁入”中已经包括了农业税,其它收入仅折合约4.5万石,所占比例已经仅有21.5%,其中特货又占40%,仅8.5%,显然不是你之观点所能认同的。那么你就必须承认,“《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史料摘编》(第6编) ,第90 、89 页”所指财政岁入,仅为边区货币性收入,正再次证明了我一开始就指出的情状之实际——“财政岁入”是不包括实物的税收和自产的。

        以1942年粮食每担(石)约1666元边币计算,农业税实际约为2.75亿元边币,即1942年的特货收入1.4亿元(不到一点)占收入实际比例即直降到22.4%。加上从银行借款透支7000万元边币,进一步降到20%。以上还完全没有考虑军政人员自产和边区人民提供的其它支援(比如草料,它很不起眼,甚至连边区都没有详细统计征收了多少,但其实它却是一个大头,边区主要贸易依赖畜力,而其中最大一块成本就是草料),所以可以有把握的说,即使边区最困难,大生产运动还没有普及和见到大规模成效的1941-1942年(实际1942,特货贸易收入占边区实际收支盘子的比例至多也就是在15%左右。而在大生产运动渐入佳境后,边区各军政单位大都实现了粮食、被服和其他日用品的全部自给或部分自给,南汉宸在1944年已经骄傲的说,部队已经能自给八成所需。这时特货贸易收入所占比例能有6-7%,已经是往高里算了去了(比如说棉、布,由于边区不能自给,体积又大不好藏匿,所以布、棉花一直是边区最大的弱点,也是国民党对边区进行经济封锁的重中之重。价格在边区一直畸高,这点我相信你也是知道的。1944年在延安,10斤棉花可以换1.3石粮食,而军政在大生产后能够基本自给)。此际,它的意义其实已经就是作为硬通货来平衡边区进出口的赤字了。

        又:你举例计算的数据用错了一下,摘编中列明,1944年特货贸易收入解决财政开支26.63%(也是仅指货币性收支),没有40%的数据可再用。

        • 家园 定量计算

          年份 岁入折粮 公粮 自给粮 三项小计 鸦片折粮 鸦片/三项折粮

          1942 21.1 16.5 37.6 8.4 22.3%

          1943 34.4 18.4 4.6 57.4 13.8 24.0%

          1944 43.2 16 8.6 67.8 11.46 16.9%

          1945 34.2 12.4 2.1 48.7 13.2 27.1%

          小计 132.9 63.3 15.3 211.5 46.86 22.2%

          粮食数量都是万担。

          要继续摊薄或者贬低鸦片的比例,可以,请拿其他收入的数字出来~

          • 家园 你这不就是我的第一步嘛,但后面的因素你没有继续考虑

            年份 岁入折粮 公粮 自给粮 三项小计 鸦片折粮 鸦片/三项折粮

            1942 21.1 16.5 37.6 8.4 22.3%

            “以1942年粮食每担(石)约1666元边币计算,农业税实际约为2.75亿元边币,即1942年的特货收入1.4亿元(不到一点)占收入实际比例即直降到22.4%。”

            基本一致。

            然后呢,承认了研究边区实际财政来源比例,实物税不能无视后,又只看一个救国公粮,其它一律继续无视?!

            还是拿我上面已经提到过的草料来说,1942年救国公粮是16万石,公草是2500万斤,当年草料的时价现在是不太好查了,不过也不是没有线索,在当年运盐的相关资料中,有草价的信息,“按照安定一般市价,以自带草料计,草每斤零点三元,黑豆每升三元,米每斗四十元”。从以上可知,草料时价大约是黑豆的十分之一,而据《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农业税》,“征收公粮以谷子为标准,谷子和其它粮食的折价换算是:麦子四升、包谷一斗五升、黑豆黄豆一斗二升……”换算可知,黑豆又大约相当于边区作为基准粮的谷子价值的约83%,计算下来,42年公草即折粮约2.1万石.另外,还有附加粮,包括县(市)地方教育粮、救济粮和建设乡议会等需用的粮食,1942年是1.2万石。

            接下来比较大头的实物还有棉、土布、军鞋,这些详细数据我手上现在确实没有,但你肯定也知道,由于边区被封锁,与棉布相关的物资价格尤其昂贵,1944年延安市场上10斤棉花尚可换1.3石小米,这还是在边区自产棉比两年前增加数倍的情况这下的。而1942年被服标准(按每人每年计)是:“机关、学校:单衣1套,衬衣1套,帽子1顶,棉鞋1双,单鞋1双(以上发布由分区、县自做),毛巾2条(或发布2尺)。此外,补充棉衣50%(干部棉衣、被毯不发),杂务人员发被毯40%,大衣按全部人数发5%。军队:单衣2套(4、6月各发1套),帽子1顶,棉鞋1双,单鞋2双(以上发布自做),毛巾布2尺。”当然这些不可能全部是边区群众交纳,但即使其中只有一部分,也就相当可观了。

            另外一个被忽视的大头是代运盐的劳务。我们都知道公盐代金是盐入中最大的一块,但公盐代金起因和本质是啥?就是不愿亲自去运盐的人交纳的代役捐啊。那它本身反而干脆不予考虑?

            而从1943年起,大生产运动开始收到大规模成效,自产自给的比例大幅提高后,到1945年,这一年,机关、部队生产用到财政开支的已经达到了61.42%(陕西省志.财政志第三篇 陕甘宁边区财政 第二章 财政支出 第一节 行政经费)。然而在你计算下,43、45年边区对货币性岁入的依赖甚至大于42年,显然是不符合逻辑的。事实上仔细按年分析更奇怪——43年边区脱产人口比例从42年的7。2%降到了6。3%,财政依赖却从22%上升到了24%,44年脱产人口比例大幅升到了8。9%,财政依赖却大幅下降到17%,而45年脱产人口比例再次下降,降到7。1%,财政依赖却又剧烈反弹到27%,完全都是正好违背正常规律的。从可能因素分析,要么就是原始数据有误(比如岁入折粮的价格设定偏低,高估了岁入的实际价值),要么就是对边区自产估计太低造成的。

            又,你提供的自产粮数据似乎确实偏低,比如一般认为44年军政人员自产自食的粮食就是达10万石,你的数字却是8.6万石,还有岁入是如何折粮的经过。如果可能,请你把《摘编》上传到网盘上吧。另外,自产部分你也没有考虑除粮食以外的物资价值。综上所述,你这种计算方式当然会大大低估实物和自产部分的比例,从而高估货币性收入及特产收入所占比例。

            又又:请尽量对一楼的回复集中在一个贴里,你上下分开贴,我在哪下面回复好呢。

          • 家园 盐帐

            边盐是个复杂的问题,边区盐业公司本身起到的作用是促进出口而非盈利。又分前后期考虑1、前期食盐外销艰难,不好谈什么利润2、后期统销掌握了一些定价权,可以尽量保本,甚至赚一点。但盐业公司本身是平价出售,不以追求利润为第一位。只是促进出口,用正当出产换取国统区物资。例如收购一驮食盐(150斤)花费2000边币,按照2.5比1向国统区出售的价格是800法币。边区支付边币,获得法币或者直接获取物资。

            为什么边区要用这么奇怪的方式呢?还是由于边区本身盐业利润的菲薄,希望尽量让利于民,保持运盐者的积极性(边区还要拿出钱来进行补贴运盐者)。边区从盐业上能获得的利润是比较有限的。

            运输费就是很大的开销,比如向国统区外销150斤冬虫夏草,价格等同为3000驮边盐,运输十天外销。比运输3000驮边盐外销,先节约2999头骡马的运输费(当然运输冬虫夏草的话保运费会上去)。

            其实所有人都没提到过食盐公司的一项隐性收入,就是——汇率差。比如边区规定汇率为2.5边币兑换1法币。一驮边盐的外销价格是800法币。

            食盐公司据此支付给老百姓2000边币,看起来相当合理,边区政府丝毫没有赚钱。但是这是官方汇率,黑市汇率可能是4:1。卖出800法币应当兑换3200边币,你只给2000,剩下的1200边币就是汇率兑换后的隐性收入了。这个钱食盐公司其实也无法拿到手,兑入金融体系支援边区了。

            这么看来通过汇率手段,边区政府不就可以从“不赚钱”的贸易中赚大钱吗?也不能这么说,因为谁都不傻。你的收购价和黑市有差别,我为什么还运给你?专业的脚户直接走私去了。边区就收不上盐了。库存的食盐卖了几天就空了,边盐有价无市,理论上能赚钱又如何呢?边区经济部门又要开会讨论怎么按照黑市价格补贴的问题了……

            至于:“南汉宸在1944年已经骄傲的说,部队已经能自给八成所需”虽然是报告中提及的,但却是是颇让人莞尔的。不如看看边区党政机关实际生产了多少粮食,构成如何。

        • 家园 特产唯一指向就是鸦片,绝非盐油药毛

          财政编P83:“财政上最大的依靠----特产,在日本投降后,正是秋末冬至……”

          而石油、药材、皮毛等边区特产之收入干脆就消失了,而我们知道,它们终究其实还是存在的,如果断言“特货就是鸦片”,那请问它们被列在了哪儿呢?总不见得去了一个神秘的黑洞吧。所以“所有的涉盐收入,和"特产"收入都是分立的”其实是断言过甚的。

          财政篇 P19

          靠陕北三宝(食盐、甘草、皮毛)输出,也很困难…经党政军大动员,1943年才运出价值72,709万元的食盐,占全部输入13.5%,绝不能解决问题……靠印钞机是更加危险…1942年~边区自产特产~并专利代销晋绥的特产,不但解决了当年的财政困难…支持了1943年春季的财政。1943年……这一年晋绥给予很大的帮助,送来大量特产,并由陕甘宁代销晋绥特产抽20%的贸易税。

          你所谓而且,被上下视为边区生命线所在的盐业贸易,税收是多少呢?1942年48.9 万余元(券币),1943 年447.1万余元(券币)还不如公盐代金(边区不愿意去运盐群众交纳的代工捐纳),盐利只有区区这点,实在是有违历史常识。

          拜托,财政篇 P59上白纸黑字写的,纳入财政报表的,和特产并列的涉盐相关收入是三项:1942年盐税0.2亿,公盐0.36亿,盐业公司红利122万,分别占年度财政收入的6%、10%、1%(计算误差),涉盐收入合计0.57亿元,占全年财政收入的16%。你只列举盐税一项还莫名其妙打个对折?

          产盐销盐本身之利却不见踪迹? 有没有搞错,你口口声声说贸易和财政是两个概念,自己却在使劲偷换这两个概念;产盐销盐是贸易和商业活动,政府对这项活动进行征税、直营得到的收入才是财政收入,而边区政府1943年得到的三项涉盐收入达到财政的16%,已经很体现盐业对边区的重要性了。

          至于“石油、药材、皮毛等边区特产之收入干脆就消失了”这是你又一个偷换财政和贸易概念的地方:陕甘宁财政经济史资料摘编-4 商业贸易 P50里,列举的1943年对外贸易中,明确列出了对外贸易中的石油、药材、皮毛三项出口合计占总出口的10.5%,食盐占13.59%,而“特产”和这几项分列,单独占68.66%。这是在贸易数据中体现的,“特产”绝非盐/油/药/皮的证据;而油/药/皮在外贸报表中,作为出口计算和特产分离,而这三项传统意义地方土产,对政府财政收入贡献主要体现在相关税收中,也就是并到了收入19%的税收里,不必特别指出;而其贡献和特产收入仍然是分立的。

          “特产”在财政、贸易、金融三编材料中的交叉证据,很明确得指向了特产只可能指一种物品----鸦片。

          至于

          以1942年粮食每担(石)约1666元边币计算,农业税实际约为2.75亿元边币,即1942年的特货收入1.4亿元(不到一点)占收入实际比例即直降到22.4%。加上从银行借款透支7000万元边币,进一步降到20%。有把握…1942,特货贸易收入占边区实际收支盘子的比例至多也就是在15%左右。

          1942年边区财政收入,涉盐三项16%,税19%,粮食、贸易等3%,特产40%,七千万经建借款20%,合计总盘子3.5亿边币,折粮21万担,当年公粮16.5万担,特产/(含七千万在内的财政收入+公粮)的22.4%,分母里包含了七千万经建借款,你还要把七千万再从财政收入里拖出来再摊薄一次?要按你说的,42年鸦片收入占边区收入总盘子只有15%,那1942年边区收入总盘子得有9.3亿边币/折粮56万担,扣掉财政收入3.49亿(折粮21.1万担)和公粮16.5万担这两笔,其他方面收入还得能折合成3.05亿边币/折粮18.4万担,请拿出具体来证明1942年边区的“其他方面”能给出这个支撑,不要随随便便就来个“有把握”~

      • 家园 如何算账是个问题

        “边区政府的财政开支”和楼主想象的“实际边区军政支出”有三个出入,若干不明确之处:

        1、公粮及其他实物:公粮公草这二者是个大头,每年边区老百姓上缴的公粮将近20万担(后逐渐减少)这是应当计入“实际边区军政支出”总收入的

        2:银行贷款:这个也是很大的一笔数字,在账面上被算入边区的“财政收入”其实这笔收入是难以偿还的,只是进一步推动了边区的通货膨胀,并没有任何实物产生,这是应当刨除出“实际边区军政支出”总收入的

        3、部队机关生产自给的数字,这个数字就很杂了,难以估计。比如年初西北局定了生产计划,后来生产了很多自制苍蝇拍,鞋垫,柿子,蔬菜等,到了年底盘点是西北局自己给这些产品定价,一统计认为完成了任务。——这个……

        若干不明确之处:特产分统销和代销,代销的特产收益归部队自行支配和边区政府无关,这部分收入是否向上汇报算入了生产自给的收入,还是存在单独的账目?

        42年后边区逐渐禁止代销,很多部队单位转为走私,甚有违法种植者(如三五八旅全旅)。这些收益肯定不在政府的统计表中,那么是算入了生产自给的账目中了吗(原定生产计划一万万破产)?同期被批评的黄白走私又是多少呢?这是一笔注定无法算明白的帐。

        另外即便在各部队机关入股的公有商业中参与特产贸易的也不少,比如南昌公司的账目中就存在特产收益,这笔钱是怎么算的?

        这些问题不能明确,通胀问题不加考虑。用楼主提出的方法比较就像用《七龙珠》比较《西游记》,觉得魔人布欧能打败金翅大鹏一样。可靠性比单独用《西游记》评价孙悟空和猪八戒要差多了。

        虽然有很多无法直接比较的地方,但特产对于边区经济无疑是有巨大影响的,对边区经济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维持边币稳定,保障边区经济秩序,平衡巨额贸易逆差,换取物资和法币上。如果“特产贸易”“考虑其它因素,大约最多只占到6-7%”,“考虑其他因素”盐贸易最多占边区贸易的2%,甚至更少了,几乎可以忽略,那还年年组织费这么大劲干什么。

        通宝推:苍野,
      • 家园 喜看仓野君和黑岛君pk!

        事情越辩越明!

        其实在俺看来,仓野君和黑岛君观点相同处不少:

        仓野:从目前记录来看,TG进入陕北就执行了严格的禁毒政策,铲鸦片,扫毒害,也只有1942-1945年被逼无奈染了点黑;此期间边区自种面积不会超过三万亩,和TG在边区开荒的600万亩地比起来算很少的了。

        黑岛君用包含实物收入在内的边区收支做基数,测算特产贸易收入占比略超过10%,在俺看来,这和仓野君大观点是一致的。

        当然,这特产贸易收入是响当当的硬通货,实际作用会更显著一些,毕竟边区急需的药品等,要靠硬通货收入才换的回来。

        讨论到现在,也基本上已经明了:

        1、陕北有种的传统;

        2、tb到陕北后,禁过,比较有效;

        3、国军断饷封锁后,种过几年;

        4、大生产开荒中,有种特产的,但绝大多数还是粮食;

        5、边区内是禁吸的,特产种植实行统购统销;

        6、特产贸易对边区坚持度过最困难的时候,作用不小;

        7、边区度过最困难时期之后,条件一具备,就全面禁了。

        • 家园 也谈不到全面禁止

          只是可能依赖程度大大降低了。毕竟46年还支持过热河4万万(币值不明),迟到48年下半年还讨论过是否彻底停止特产外销的问题。

          而这个困难时期是“41年年底——抗战结束之后的一段时间”,范围是陕甘宁边区而非全中国。

          种植的时间是41年(部队)42年(地方),42年后部分部队零星种植,但已经是破坏统销的行为了,会被打击——当然这是边区的情况,晋绥根据地的情况不清楚。

          黑岛人对于相关文献的认识,及其解释水平可见于《分析“八路军种罂粟”之说》是颇让人莞尔的。

          通宝推:苍野,
          • 家园 山东解放区48年也在大力推销”特货“

            《对外贸易的经营与管理——山东全省工商会议决议之二》

            华东财经办事处工商部1948年9月20日印发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 家园 胡宗南47年到48年在陕北过了一年筛子,

              如果48年下半年还有外销,胡宗南还能找不到?要么胡宗南也是地下党?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