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最冷的,最凝聚 -- 沐右

共:💬31 🌺149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 del
          家园 就象一个泡泡一样?
          • 家园 del

            超流体的黏度为零,所以它能有这样奇特的平衡态。这个状态不能理解为一个泡泡,看上去象而已。

    • 家园 有没有可能用凝聚来堆积大量的电子。

      从而彻底改变电力的存储方式?

      • 家园 电子不能这样形成凝聚的

        问号说的对,电子是费米子不是玻色子,不能形成BEC。而且也不是所有的玻色子都能拿来做BEC,只有少数几种特殊一些的才能够做成,这涉及到需要得到密度适中的冷原子气体,既不能太密形成固体,又不能太稀薄形不成凝聚。

        而且凝聚的状态很难达到,需要非常低的温度,换句话说,需要很低的能量。BEC不能够用来储存能量,因为多加一点能量进去,BEC就被破坏掉了。

      • 家园 电子不是波色子

        所以无法凝聚。

    • 家园 好像有个美国教授为了争炸药奖

      抢先发了一篇博爱凝聚的论文,结果是错误的?能不能八一八?

      • 家园 对的,有个Rice大学的教授

        叫做Hulet的,也是1995年,只比Eric Cornell他们晚了一个月,做出了BEC(文章链接)。

        但是他们的文章里面计算的BEC的原子数量有错误,后来又做了更正(1997年)。算是错失了诺奖。他们用的是Li-7原子。开始估计的是有20万个原子处于BEC状态,但是后来发现成像设备并不如预料的理想,实际只有大约1000个原子。

        如果不是这个错误的话,也许诺奖应该是有份的。

        • 家园 差了两个数量级

          这也太不靠谱了。

          不过如果他的数量真到了20万,那么原来三个拿炸药奖的谁会被踢下来?这玩艺不太可能给两次炸药奖吧。

          • 家园 如果真到20万的话

            那么MIT那位可能被踢下来,他们声称的也是数十万原子的样子,而Rice比他们早。但是Carl Wiemann和Eric Cornell不会,他们虽然只有约2000个原子,但是是第一个做成的,这个意义是很不一样的。

    • 家园 这是另一个与中国擦肩的诺贝尔奖项目

      王育竹院士在这个领域可以算是先驱了。

      目前国内做冷原子和冷分子还是很热门的,拜北斗项目所赐。

      • 家园 哦?能不能仔细说说看怎么个“擦肩而过”?

        恐怕先驱算不上吧?

        BEC是1995年几位美国的教授做出来。而按新闻里面的说法,王育竹他们从1999年才开始重复这个实验,2002年才成功。

        1999年中国科学院上海光机所量子光学小组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课题“玻色-爱因斯坦凝聚的实验与理论研究”,日前在栓磁光阱系统的实验中成功地观察到了铷原子蒸汽中的玻色-爱因斯坦凝聚。玻色-爱因斯坦凝聚的实现为开展物质波相干性研究建立了实验平台,对我国科学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科学意义和潜在的应用价值。它为我国实验物理学家提供了一个独一无二的新介质,并开拓了新的研究领域,如研制原子激光器和物质波放大器等。在应用技术方面提出了很多新的设想和建议:研制高准确度和稳定度的原子钟和精密原子干涉仪;用于改善精密测量的准确度;原子物理常数的测量、微重力的测量和矿藏探测等。

        我国在冷原子方面的研究还是落后美国很多的。

        • 家园 都是坊间的传闻

          恩,实验做得晚有很多原因,没钱是很重要的一个,但是理论的话没钱也可以想想。

          当然这个“先驱”可能也不一定得到国际上的承认,因为那时候中国的科研跟国际上交流太少。

          所以只能在家里扼腕叹息一把了。

            1997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了在激光冷却气体原子研究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朱棣文等3位科学家。消息公布后,我国科技界几位学者曾感慨地说,上海光机所王育竹研究员提出的激光冷却气体原子的物理思想与现在使用的机制是一致的。王育竹在“激光冷却捕获原子”研究初期,处于该领域的领跑地位,遗憾的是未能将这一优势保持到最后。中国科学家成为某一阶段领跑者,却未能成为最终成功者,与诺贝尔奖擦肩而过,其经历令人深思。

            王育竹王育竹1978年在完成了为“远望号”测量船研制原子钟的任务后,经常考虑下一步的研究方向。一次在查阅国外文献资料时,看到美国斯坦福大学汉斯和肖洛两位教授1976年发表在《光通讯》上一篇题为“激光冷却气体原子”的论文。“激光冷却气体原子”的设想对他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他知道,如果能降低原子的温度,原子钟的精确度就会大大提高,而且这一研究可能对揭示原子物理奥秘以及验证物理学基本定律都具有重大意义。他当时并没有意识到这个课题的成功将可能获诺贝尔奖,但他意识到它的重要性和价值。当时该论文的作者汉斯和肖洛的“激光冷却气体原子”也仅仅是设想,没有提出实验的方法。王育竹凭借扎实的科学功底和长期科研工作积累的经验,不到一年就提出了“积分球红移漫反射激光冷却气体原子”、“序列脉冲激光冷却气体原子”和“利用交流施达克效应激光冷却气体原子”3种新设想,并分别于1979年在全国光频标方案论证会上作了报告和在1979年的《科学通报》、1980年的《激光》杂志上发表。前两项物理思想是多普勒冷却机制,与诺贝尔奖获得者Phillips1983年的工作相似。后一项物理思想与诺贝尔奖获得者朱棣文和CohenTannoudji在1989年提出的低于多普勒冷却极限的Sisyphus冷却机制相一致。这些原创性思想提出的时间,比后来获诺贝尔奖的3位国外科学家提出同类思路早了5至10年。

          • 家园 这就不好说了

            当年国内外学术交流比较少,有些工作也的确是做了好的但是没有在国际上形成声音。

            不过从激光冷却往后到BEC还是有很多工作要做的,不然也不至于直到1995年才最终做成功,而且是几个组差不多时间做出来。

            • 家园 那是自然

              理论跟实验之间还是有很多差别的。而且bec实验本身就非常精细,要求很高。

              王育竹他们组做完bec后搬过一次家,搬家之后又花了好几年才重复了自己的实验结果。

              • 家园 搬家。。。

                做实验的搬一次家可是伤筋动骨级别的损失。。。

                赚了:

                送花成功。有效送花赞扬。恭喜:你意外获得 16 铢钱。1通宝=16铢

                参数变化,作者,声望:1;铢钱:0。你,乐善:1;铢钱:15。本帖花:1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