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北大清华农村生源仅一成 寒门学子都去了哪》偷换概念的文 -- 大匠

共:💬176 🌺792 🌵14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2
下页 末页
    • 家园 就事论事,这事你不地道

      南方系虽然臭,你这种乱骂也没价值。

      南方系每天发的新闻千万,不是每一条都需要你批驳的。

      大学中农村子弟比例的下降,是很明显的事实,也很值得重视。我在90年代末已经注意到这个问题了,现在比那时候又严重不少。

      农村孩子上大学的问题,一在教学质量,二在上不起。师范和军校里农村孩子会比较多,是因为后者。

      从你的引用看,南方的这篇文章还比较客观,和我的认识一致。反而是你,心态有问题,骂得没水平。

      我个人感觉,南方系的成功,在于九分正确的事情夹带一分私货。就像韦爵爷所说,高明的谎话都有九分真实。具体到南方系的某一篇文章,也许是八分真实加二分私货,也许是十分真实。

      • 家园 南方系在新闻实时性方面确实是领先的,虽然经常夹带私货,

        其实这个农村孩子比例下降一点都不奇怪,举一个例子不一定合适:我同学里第一个是女儿的,都想生二胎,但要么是公务员,要么是正式职工,没有敢的,可我住的小区门口买水果的,有三个闺女一个儿子,几个女儿也帮他收废品买水果,那么这些孩子在受教育的条件上肯定要差吧,她老爸要没钱,也许就不让她们上学,我们也刚从新闻里看到民工小学因为有问题被解散了,这样下来到大学里的比率农村孩子肯定下来了。

      • 家园 这个说到点子上去了哈

        农村生源比例下降,在俺读大学的九十年代中后期就听到年纪大的老师在谈论。实际上可能发生得更早。

        • 家园 伴随着城市化进程,这个现象再正常不过

          现在西南地区有一个怪现象:一方面是农村中小学招生不足、闲置,另一方面是城镇、小城市的学校爆满,严重超出其招生能力。

    • 家园 就事论事,是你自己在偷换概念

      LZ指责文章偷换了两个概念

      这个文章偷换了一个概念——农村户口的学生=贫困生。

        另外一个就是:只有考上清华北大,才能改变命运。

      首先,第一,贫困生固然不仅仅是农村户口的,农村户口的也不完全是贫困生。但是,很多贫困生都来自于农村,这点不能否认吧?何况作者明明还提到了普通工人阶级子女,LZ却视而不见

      向上流动倍感艰难的不仅仅是农村少年。2004年,厦门大学教育学院课题组对全国34所高校的生源状况进行调查后发现,普通工人阶级子女考入重点高校与普通高校的比例分别减少了7.9%与5.6%。

      其次,文章明明写的很清楚,

      不仅仅是北大清华。教育学者杨东平主持的“我国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的研究”课题组调研得出,中国国家重点大学里的农村学生比例自1990年代开始不断滑落。

      2008年12月,总理温家宝在国家科技教育领导小组会议上的讲话《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中也感慨,“过去我们上大学的时候,班里农村的孩子几乎占到80%,甚至还要高,现在不同了,农村学生的比重下降了……本来经济社会发展了,但是他们上高职、上大学的比重却下降了。”

      记者只是把清华北大作为重点大学的一个例子和标题而已,文章里已经很清楚的写清楚了主题说的是“国家重点大学”并且附有“普通高校”的数据

      还有LZ说

      首先什么叫改变命运?非要事业成功,有几千万的资产,才叫改变命运?那全世界90%的人都不要活了。
      这次是LZ自己树立了靶子自说自话,文章里从未提到什么“有几千万的资产,才叫改变命运”。文章只是说“不平等的起跑线”和“越来越窄的向上通道”——这没错吧?不能否认读个大学比低等教育程度更有利于个人发展吧?可是LZ把“向上通道”硬是偷换概念成了“有几千万的资产”以便于批驳

      至于名校与不是名校之间的差别,我说不好,只是大家当年用功苦读的目标,是名校呢还是个普通学校呢?你会告诉你的孩子,“不用那么用功只要上个学校就成,别管是不是名校”吗?

      关于杨东平的研究结果,文章主题是“寒门子弟获得优质高等教育机会”(重点高校)越来越少,同时“教育学者杨东平的研究显示,农村学生主要集中在普通地方院校与专科院校”而,到了LZ嘴里却变成了“那么,这个研究结果其实不也可以说明,农村进入大学的比例增加吗?”。LZ再一次把文章主题“优质高等教育机会”偷换成了“大学”,并质问作者“军事和师范院校不好吗?”

      还有,记者的逻辑非常清楚:

      事实和调查结果: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刘云杉统计1978~2005年近30年间北大学生的家庭出身发现,1978~1998年,来自农村的北大学子比例约占三成,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下滑,2000年至今,考上北大的农村子弟只占一成左右。
      杨东平对比研究了中国高考扩招前与扩招后,寒门子弟获得优质高等教育机会的变迁。几组抽样调查数据均显示,2000年后,省属地方院校新生中农村学生的比例高达六成以上,而在重点研究型大学里,农村生源比例一路走低。北京大学的农村学生比例在1980年代达到顶点后一路走低,跌幅在1998年扩招后更加剧烈,眼下仅剩一成多。
      那么,“学习刻苦,成绩不错的寒门少年都去了哪儿?”

      教育学者杨东平的研究显示,农村学生主要集中在普通地方院校与专科院校

      这其中的原因是:“那扇门在高考前就被关上了”
      裸分考上北大清华的几率越来越小。据来自北大招生办的信息,2010年北大在某省招收的70名文理科学生中,只有10人没有任何加分,其余60人则通过自主招生加分、政策性加分、保送的途径迈入北大。他们绝大多数出自超级中学。
      但是,谁更有可能由超级中学获利呢?
      最有可能的加分是获得省三好或省优干,但这些有限的名额往往更容易被超级中学及省级重点获得。
      自主招生是2003年的高考新政,它赋予部分名校招揽杰出少年的自由裁量权,有机会通过这一途径直通名校的,是超级中学与省级重点中学的学生

      自主招生的考题涉及面广,往往是城市孩子才可能接触到的事物,比如五线谱,比如歼十……

      艺术加分与寒门子弟更是绝缘。来自北京大学招生办的资料显示,最近五年北大招收的体育特长生绝大部分来自东部地区,七成来自大中城市,来自农村的只有6%;而艺术特长生,迄今没有一位来自农村。
      那么,农村孩子进入超级中学的机会大吗?
      这是超级中学与省重点中学选拔机制的结果:根据单独招考成绩,排在最前的直接入学,后面的根据相差的分数缴纳赞助费,此外还普遍存在拼爹妈的条子生、择校生。农村孩子,尤其是远离省会城市的农村孩子,即便再努力,表现再好,考入超级中学的可能性都微乎其微。
      最后的结论是
      北京大学副教授刘云杉将农村城市化的进度与农村生源考入重点大学几率下降的速度对比分析得出,前者的速度远低于后者。换言之,农村人口的减少,并非名校农家子弟比例下滑的主要原因。

      “这意味着,中国高校扩招后,并没有增加寒门子弟向上流动的机会,”杨东平说,“相反,普通高校文凭的市场竞争力在扩招后越来越弱,寒门子弟改变命运的难度越来越大。”

      如我上面摘录,文章花了很大的篇幅,说明了农村孩子进入超级中学的可能性比城市孩子小得多的原因,到LZ嘴里,却是农村孩子不够优秀

      看见没,超级中学吸收优秀学生,你不能上超级中学是你不够优秀,还有什么好说的?

      总结一下LZ的批判路线:

      首先,把文章标题中“寒门学子”认作“农村户口的学生=贫困生”,给自己树个靶子

      其次,又把“改变命运”偷换概念成了“非要事业成功,有几千万的资产,才叫改变命运?”,再次给自己树个靶子

      第三,不可否认,重点大学是包括我们在内的所有学子们努力的目标,也有更大的机会取得更好的个人发展。可是LZ却偷换概念成了“只要考不上名校,就不要指望改变命运了”,再一次自己树个靶子

      第四,关于杨东平的研究结果,LZ再次把文章的主题“重点高校”置换成了“大学”

      最后,无视文章有大篇幅总结了贫困孩子很难上超级中学的原因,LZ却一语蔽之“是你不够优秀,还有什么好说的?”

      最后,LZ完全忽视作者提到的统计数据

      “我国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研究”表明,中国重点大学农村学生比例自1990年代起不断滑落。北大农村学生所占比例从三成落至一成。清华2010级农村生源仅占17%
      ,似乎只要批判了作者把农村孩子等同于贫困生,也就解决了这个问题。哦,对了,还得怪罪农村孩子自己不够优秀,所以上不了好大学。

      嘿嘿。整天说这个系那个系,自己的PG坐的正不正都不看一看。LZ说这篇文章是南方系,偏偏文章是给农村孩子说话的,倒是LZ极力否认这个差别,试图把原因归罪于农村孩子不够优秀。我倒是想问问,LZ是哪个系的?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近十几年来的教育改革,极大地破坏了教育体制的公平性。

        一切往钱看导致了资源分配的不公,也导致了教育体系的腐败。从小学到大学,没钱是不行的。不说学杂费等支出相对于上世纪的直线上升已经导致大量失学现象的发生,现在从小学到大学,乃至研究生,如果不给老师送礼能顺利地走到哪呢?同样智力乃至更笨的人,可以拿钱买来这些。而那些家庭条件差的就只能怪自己没有钱爹钱妈了。

        • 家园 话说得太绝对啦,俺跳出来反证一下

          现在从小学到大学,乃至研究生,如果不给老师送礼能顺利地走到哪呢?

          从小到大没给老师送过礼,最后读到研究僧。

          小学的时候,我们学校分到了市重点9个名额,俺爹老担心学校里面会私下里把名额给分掉了。但是只要你考试不出错,老师总不能把对 的给你改成错的吧,然后俺小学升中学考了第一,自然没花钱读了初中。

          中考的时候,全省统考,俺们市的省重点只招120个人,划定了分数线一刀切,分数线上的自然不用花钱。分数线下30分以内的,统一交一笔钱,也能进。如果不幸比交钱的分数线还要低的,拼爹去吧,学校专门给这些人搞了一个班。大家谁是靠进来的谁是买进来的谁是拼爹进来的,花名册上一扫就知道了。我们学校比较绝,三类人的学号不一样。

          高考的时候,大学分数线自然也是一刀切,我读的那个学校,还真没听说谁能只靠花钱就进得来的,至少得有权有势或者有人脉到让学校到学校不得不买账才行。俺在本校保研之后,俺爹有一次出差来看我,在校门口很感慨的说,他以前看到能在这个门里进进出出的人,都觉得很羡慕。现在俺也在里面混了,他才能比较坦然。

          要说可能会因为没钱走不下去,只能说还不够优秀,实力在可进可不进的边缘,那时就要拼钱多钱少。还有现在各种各样的加分,有点不太公平,不过俺那个时候也有,自己心态放平和一些,是你的谁都拿不走。

          • 家园 不是说没有例外的,但是有多少呢?大的环境就是如此

            观察一下身边的人就知道了。

            再说了,你是什么时候上的学?我上大学的时候还不收费呢。现在好点的中小学,一开学就发调查表,家长干什么的都门清。时不时暗示学生家长送礼。烟酒什么的实物都过时了,购物卡,红包直接上。不送的或是送的少的时不时刁难一下。现在教师的名声好吗?你说你要多优秀,心里素质多好才能走完这十来年呢?成年人都难说,何况是孩子。

            再说现在的重点,都是留出相当数量的名额来招收费生的。某市重点高中以前招200人,但是2000年后划线只招140人,另外的按照分数的情况收3-10万不等。这能叫公平吗?我上的时候(八十年代)班上一半多的是农村来的同学,现在呢,能有10%就不错了。这是不是说现在农村的学生就不优秀了呢?同样智力、甚至更优秀一些的人,如果得不到同样的教育资源,也是不行的。如果换了你,你能心态平和吗?如果以前一直是这样还好些,问题是以前不是,他们的上辈人经历过更公平的时期,现在这种情况能没有怨气吗?这也是当前社会矛盾的一个重要方面。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