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是忠臣,还是权臣--闲谈霍光 -- 曹仲德

共:💬27 🌺131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是忠臣,还是权臣--闲谈霍光

    霍光无疑是个权利欲望很强的人,田千秋处相位十二年,“终不肯有所言”,而霍光“以此重之”,对田千秋优礼有加。为什么他喜欢一个钳口不言的木偶宰相呢,正是因为他自己喜欢大全独揽的缘故。

    田千秋死了后王(言斤)为相,不到一年也死了,然后杨敞蔡义踵继其后,杨敞原为霍光幕僚,无才无功,当初霍光把他提拔为搜粟都尉时就被弹劾为任用私人,至此竟登相位。蔡义也是出于霍光幕府,八十多岁当宰相,路都走不稳,要两个人左右扶持才能行动。大家都说霍光用了这么老朽不堪的一个人当宰相,那是想自己独断的缘故,霍光解释说,蔡义是汉昭帝的老师,为帝王师者当为宰相,所以我用他为宰相。实际上汉朝最讲究“宰相起于州部”,哪有教过皇帝几天书就当宰相的道理,联系一下田千秋钳口不言而霍光很欣赏的事,就知道所谓“为帝王师当为宰相"云云都不是霍光的心里话,霍光的想法正如大家所指出的,只想着自己独断。

    而从杨敞和蔡义都由霍光故吏为宰相又可以扯出来另一个话题,就是霍光的任用私人,当时的朝廷公卿出于霍光幕府的很是不少,都很受霍光关照,除了前面说过的杨敞外,杜延年和田延年也都是很好的例子。

    霍光的亲属也布满朝廷,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他们绝大多数都是禁军的将领,霍光子霍禹,中郎将;兄孙霍云,中郎将;霍云弟霍山,奉车都尉,领胡、越兵;女婿邓广汉,长乐宫卫尉(长乐宫太后居处);女婿范明友,未央宫卫尉(未央宫天子居处);女婿任胜,羽林监;女婿赵平,骑都尉将屯兵。从历史传统来看,一家大小都来给皇帝当侍卫官,对于皇帝来说这是一件很危险的事。

    禁军将领之外的霍光其他远房亲属也往往有侍中或者给事中或者散骑的加官,随时可以出入宫禁,连霍光的女儿和夫人,也都在长信宫宫人名籍上挂了名,有空就可来皇宫溜达一圈,有时候甚至半夜开宫门出入,汉代制度很重禁省,在禁省中和皇帝说的话如果外泄,都是要治罪的,赵充国的儿子就是因为这个原因汉宣帝被处死的。而霍家在禁省中想来就来,想去就去,搞得皇宫中犹如家里的菜园子一般。后来霍光的夫人很容易的找人毒死了当时的皇后许平君,应该说和这个的关系很大。所以当霍氏谋反事泄时,金安上首先通知皇宫诸门,不准让霍家人进来,单单因为这点,就被宣帝认为立了大功,加封为列侯。

    这个金安上是从前和霍光一起接受汉武帝遗诏辅政的金日??的儿子,金日??死得早,当时金安上和哥哥金赏都才八九岁,和汉昭帝关系很好,金赏是嗣子,金日??的列侯由他继承,金安上则没有封爵。汉昭帝看两个小伙伴贵贱不均,就找霍光叫他也封金安上为侯,霍光不肯,说我们汉朝的制度,有功才能封侯。大家都说这事霍光做的公正,是爱惜国家名器。我说不然,金日??还没死的时候,两个八九岁的小孩子一个是侍中奉车都尉,一个是侍中驸马都尉,恰好是霍光和金日??辅政前的官职,封官之滥如此,这时不见他爱惜国家名器,金日??才死,他就爱惜起国家名器来了。而金安上从霍家手头失去了一个列侯,终于还是在在霍家手上捞了回来,这可作一个趣谈。

    桑弘羊和霍光的矛盾起源也在于为子弟求官霍光不肯上面,《汉书》单单叙述这事,不把背景提出来,搞得似乎是桑弘羊私心自用闹的事,霍光爱惜国家名器,没什么问题,这样写是很不公允的。实际上我们看当时桑弘羊之外的四个辅政大臣的子弟,哪个没靠父亲弄官当,霍光自己和上官桀不用说了,田千秋女婿为少府,俩儿子一个函谷关都尉,一个武库令,金日??俩儿子八九岁就做了比二千石的官,桑弘羊的儿子桑迁好歹还通经,为什么不应该给个官做呢?

    我在这里不是宣传老子执政儿子当大官是应该的,而是说凡事都应该有个规矩,即使是坏的规矩也比没有规矩强,你不能对这人按一种标准,对另外一人又按另一种来。这边才扮完红脸,那边立马扮白脸,这样即使有说得通的道理,终究还是掩护私心的工具。

    在这里还可以举第三个例子,汉宣帝要求霍光给许皇后的父亲许广汉封侯,霍光不肯,什么理由呢,因为许广汉是个宦官,不肯加爵位给刑余之人,这道理看似也说得通。但要知道汉代三百年是有给皇后父亲封侯的惯例的,同样的,公主也必须由列侯来娶,这是天子嫁娶不由寒门的意思。可能对这段历史熟悉一点的朋友都知道,这事的真正原因就是汉宣帝没立霍光的女儿当皇帝,而立了民间故妻许后,所以霍光对许家不怎么感冒,这道理汉宣帝也懂,所以他并没有跟霍光顶撞,而是等霍光一死就加封许广汉为平恩侯。

    洪迈写《容斋随笔》时也注意到这个问题,他说田广明讨益州夷,斩首三万,军功这么大,却没得到侯封,这可以用霍光着重修养生息,不愿赏军功导致边将贪功开衅来解释,而范明友讨乌桓却封为列侯,为什么呢,只是因为范明友是霍光女婿的缘故。

    汉武帝当初托政给霍光他们,是因为汉昭帝年纪小不能理事,那么当汉昭帝成年过后霍光应该把权力交还给汉昭帝是自然的道理,但汉昭帝成年后,霍光并没有还政给他的意思,这个在十四岁的时候曾拯救了霍光政治生涯的天才儿童,甚至连在深宫中接近宫女都不得自由。霍光希望自己的外孙女能专宠椒房,害怕其他宫女为汉昭帝生下一个跟霍家没有关系的儿子。所以让宫女们都改穿缝裆裤(所谓“穷裤”),不让汉昭帝临幸。汉昭帝死的时候没留下后嗣,霍光是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的。

    后来任宣对霍禹回忆当年的光辉岁月时说:“大将军时何可复行!持国权柄,杀生在手中。廷尉李种、王平、左冯翊贾胜胡及车丞相女婿少府徐仁皆坐逆将军意下狱死。史乐成小家子得幸将军,至九卿封侯。百官以下但事冯子都、王子方等,视丞相亡如也……”

    这里说的冯子都王子方是霍光的家奴,霍家的奴才是很厉害的,有次他们和御史大夫魏相家的奴才闹了矛盾,于是径直跑魏相的御史大夫府去踢场子,要知道御史大夫府是当时国家外朝最重要的机构之一,仅次于丞相府,霍家奴才嚣张如此,但大家都不敢拿他们怎么样,最后是御史出面磕头才让他们怏怏离去。这还是霍光死后的事,如果是霍光生前,估计他们去踢了丞相府可能也不是什么奇闻,任宣说大家把他们看得比丞相还重要,这不是夸张。

    汉昭帝死了过后,大家都说立广陵王,霍光不肯,要找汉武帝的孙子辈昌邑王来当皇帝,这事摆在桌面上的理由是广陵王汉武帝所不用,现在也不能用。桌面下倒可能有这么一条理由,如果汉武帝的儿子辈如广陵王即位,则霍光的外孙女上官皇后必将处于非常尴尬的位置。事实上这种顾虑就曾被曹魏时的一个跟他处境相同的皇太后摆桌面上说过。

    霍光跟汉宣帝两人联合演了一出权臣与英主的样板戏,霍光在的时候,汉宣帝一切政事都委任霍光,一副倾心相信的模样;霍光要死的时候,汉宣帝去看望,哭的一塌糊涂;霍光说我还有个心愿未了,希望能封霍山为侯,汉宣帝马上照办还买一送二,搭上个右将军给霍禹;霍光终于安心的去了,汉宣帝给他办了个西汉臣子仅有的大排场。结果还没过三年,宣帝就抄了霍光的家。杀了几千家跟霍家有关系的人,杀得人人害怕,汉宣帝要让张安世接霍光的班,张安世死也不肯,最后实在推不过,做了个大司马车骑将军,终汉宣帝一世,有大司马车骑将军,有大司马前将军,但霍光做过的大司马大将军,是无论如何再也没人做的了。

    但是霍光还是个大忠臣,做坏事的只是他的家庭,因为如果霍光不是忠臣的话,汉宣帝自己的合法性就很可疑了。正因为霍光只能是忠臣,所以霍光做的一些不怎么好的事,被转移到了他的同事或者家庭身上了,比如上官皇后五岁进宫配给九岁的昭帝,《汉书》就说是霍光反对这样干,说年龄太小,是上官桀积极活动把上官皇后弄进去的,实际上我们看霍光把自己的女儿嫁给同样是九岁大的金赏时,何尝以年龄太小为忌讳,而且霍光执政,上官桀不过能再他休沐出宫时代行一下权力,立皇后这样的大事,根本就没有可能绕过霍光的。实际上没有霍光的争只眼闭只眼,上官桀要给丁外人求个侯封都要碰钉子,更别说要背着霍光立皇后了。

    元宝推荐:无斋主人, 通宝推:笑任平生,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也曾经想过霍光的问题,当时想到诸葛亮。

      他们的所作所为作为一个臣子是有些过了。但是仍然不失为一个忠臣。现在有很多说法在竭力贬低这些人,怕是不太妥当。这些人在很多问题上有自己的考虑,也因为自己能力的局限或者个人的喜好作了很多糊涂的事情,甚至是错事。像诸葛亮对李严,魏延等人的处理,就很有问题,但是他们终其一生都在尽自己的力量维护君王的统治,只是可能他们当时自己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错了。周恩来在某种程度上也是这类人。

      看了几篇高文谦写的周恩来,简单的感觉就是事后诸葛亮谁都会做。当时你怎么不反抗,张志新也不是没有。干吗老是想让别人去堵机枪眼,扯淡!

      • 家园 张志新那些人就少提吧,没一个不可疑的

        实际谁弄死的都两说的。

      • 家园 我觉得像这种权臣

        比如诸葛亮,霍光我很不熟悉。

        杖二十的小事都要亲自处理,我只觉得他是那种完美主义的类型,生怕别人做不好,所以大事小事揽于己下,这样的弊病是权臣(忠臣)在世时还能把握得住,一旦去世,朝堂唯一的支柱轰塌,整个系统也就崩溃了。

        • 家园 霍光的揽权和诸葛亮的自亲吏事是两回事

          诸葛亮的揽权正如你所说,是什么事要自己办才放心。霍光则不同。

          霍光没读过书,汉书说“不学无术”就是指这个,他连大臣废皇帝前朝先例有没有都不知道,还要先问田延年。

          而当时朝廷上已经养成了引经决事的风气,比如废昌邑王的奏章就引用了“为人后者为人子”“籍曰未知,亦既抱子”“天王出居于郑”等等。这些具体的事务,霍光是没有能力过问的,从历史记载上也看不出他有任何自亲吏事的倾向。

          霍光的儿子侄儿的才能也很低下,当年他们和张安世的儿子一起从军,回来后霍光问起来,一问三不知,张安世的儿子则说得头头是道,当时霍光就感慨说我们霍家将衰张家当兴了

          可见霍光对自己后人的才能也是心里很有数的,把权力交给他们并不是怕别人干不好觉得他们能干好的意思

      • 家园 高某人不是不反抗,而是镇压反抗的去了:

        这里是春秋,说到现代题材可能不方便,不过,如果你感兴趣的话,我可以稍稍透露一点高以前的某些光彩经历。

        此人就像鲁迅在《纪念刘和珍君》一文中所说的那样“中外的杀人者昂起头来,却不知道个个脸上都有着血污”

    • 家园 霍光这样子,不管是忠还是权,都有些嚣张了。不过觉得很奇怪

      他那么嚣张,我都看着替他担心,他却好像什么事情都不担心发生似的。还是因为自己也控制不住了?

      • 家园 嚣张一词用在霍光身上不合适,为什么呢:

        霍光所作所为都是为了汉家天下,所以,他立汉宣帝也好,废昌邑王也罢,从维护封建统治秩序来说,没有人对此提出异议,否则就不会以伊霍并称,霍光自己对最高权力没有任何野心,他有的就是揽权之心,这也就是权臣兼纯臣的悲剧所在。这也就是他后来受制于霍显的悲剧所在。

        不过,司马温公之所以鄙薄汉宣的不厚道我以为还是有道理的,假如汉昭帝死的不是那么早的话,君臣的各自收尾应该做的都会很好。

        汉家天子自从汉文帝开始坚持逆取顺守,以宽仁为政,到了汉宣时就以刻薄为政了,这点当然还有汉武的因素在里面。

        • 家园 司马光这话明显是从宋朝自己的开国故事中来的想法

          司马光这想法明显是从本朝开国故事中出来的,未免迂了点,霍家毒杀了一个皇后,又想毒杀太子。废了一个皇帝,还想要废另一个。事情搞到这地步,完全是你死我活了,放宋太祖自己来处理,也绝对是格杀勿论。

          废一帝立一帝,是霍光做的最大的事,这被汉宣帝确立为巩固了汉朝皇室的忠义之举,在这之前,和霍光同时的人对此举,只能说是毁誉参半。汉朝朝廷上和他同心一意要干这事的只有田延年等少数一两个人,大多数人是被田延年用刀子赶上架的,汉宣帝才即位。就有人弹劾霍光专擅无臣礼,这也说明了一些当时人的看法

          这个弹劾的时机显然没选择好,所以上书的人也只好弃官亡命天涯了事。

          汉宣帝的魏相和汉宣帝有这样一段谈话,说是“自后元以来,禄去王室,政在冢宰”,后元是汉武帝最后一个年号,霍光从这开始执政。“禄去王室”这样的话是很严厉的说法,魏相不好直接骂霍光,所以用“后元以来”云云故意的含糊过去了

        • 家园 同意对霍光的看法,不过对汉宣的看法有些不一样

          最近翻看南怀瑾的大学微言,中间也有这方面的内容。觉得很有意思。

          霍光本心也许无异,不过所为太容易招祸。

          汉宣说“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很有意思,尤其是作为非“专职”皇帝的经历上来说。

          道理很简单,不过,难度就在于霸、王道的度在哪里,怎么才是“纯任德教”了。

          呵呵,很有意思。

          • 家园 参考秦政

            所谓取乱侮亡,秦二世而亡,历来受到很多抨击。可是汉朝所行还是秦法,仅仅是略有变易,却受到很大赞誉。主要的区别在哪里呢?

            法家思想,讲法、术、势三大方略。按照先秦时代流行的传统思想,法是制度,执行制度还要看人。现在我们也这样说:“制度是死的,人是活的。”有了法令,关键就要看执行者。法治必须辅以人治。

            法令既定,则选贤任能。所以说明君之务,急在得人。

            皇帝本身,就是职务最高的那个人。

            战国之前,世卿世禄。贵族们世代当官。有一些官职甚至由特定家族世代担任。战国时代之后,为了几分利益而出卖智慧能力的官员大量增加,逐渐演变成为几乎所有官员都是流官的地步。在秦汉时代,基本上可以说只有皇帝一职还是世袭的。现在连皇帝都不世袭了。

            皇帝也是政治职务。但是皇帝的任务不同于普通官员。普通官员的任务是奉公守法。丞相、太尉、御史的任务,是在各自的领域提纲挈领、分工合作。皇帝则需要决定大道,大政方针。

            皇帝的职责就是舵手。

            法术势,皇帝必须充分掌握法术势三项绝技。

            汉宣帝就理解得很透彻。

            他说汉家以霸、王道杂之,充分展示了他对汉朝政治特别是皇帝一职的深刻理解。

            霸道,争霸天下,相互攻伐。

            王道,徕远悦近,和同五方。

            此外其实还有以黄老学说为代表的道家思想,重在养民,使民自治。

            秦朝是走的霸道路线。取得天下之后,以骄主御疲民,崩了。后来汉朝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都坚持黄老学说,休养生息清静无为。这个方法往坏里说就是父子相袭,封闭守旧,老子英雄儿好汉,接班制。所以黄老学说遭到越来越多的反对,最终在汉武帝时期被彻底推翻。那么黄老学说的合理性是什么呢?合理性就是恩养民力。而这就开始走向王道了。

            以霸道为主体,参杂以王道,形成了汉元帝以前汉朝帝王的国家治理指导思想。

            汉武帝时代据说是任用儒家,但是实际还是老杨:战而为民,可以说是王道,挟民而战,可以说是霸道,充分体现了二者的掺杂。

            霸王道杂之,应该是选择王道思想中尊重民力的精神,坚持霸道思想中强化社会控制力、动员能力的部分,积极入世,但是又兼顾道家一派对社会看法的宽松态度,不走极端,不做过头事,不过分放纵自己的想法。

            其实,所谓纯任德教,就是对自己的政治路线过度自信,四号不尊重其他人的理性的表现。而秦朝二世而亡,也是秦朝过度迷信自己的力量,不尊重其他人的理性的表现。按着自己的思路闷头去做,一点也不尊重别人,是汉宣帝以后和秦朝建立后的共同问题。

            汉宣帝继续坚持了汉朝历代帝王所选定的、行之有效的、经受了时间检验的基本政治路线。

            至少从汉武帝时期开始,儒家势力越来越强,特别是预备官员选拔制度以儒学为考核内容之后,儒家势力越来越强大。这造成了政治路线问题的争论。

            汉宣帝对纯任德教的空想主义幼稚学说进行了批判,称之为纯任德教。汉宣帝自己是严格执法的。

            法术势,法令是约束庞大的行政团队的基础工具。权术是掌握行政权力的防御工具。形势是引导行政方向的指导工具。所有这些东西,都建立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都建立在对力量运用或者说能量运行的规律的深刻认识和充分尊重的基础之上的。

            可是德教的客观现实基础是什么呢?

            父母教育子女,都不会只靠说教,国家管束官员,惩治罪犯,指导社会生产,可以只靠说教吗?

            汉宣帝当然会对德教不感兴趣。

            汉宣帝最重大的错误就是选择了汉元帝。就像他剿灭霍光家族时没有充分考虑对后世的影响一样,汉宣帝铲除霍家、没有建立制衡儒家的政治学说、选择汉元帝,都暴露了他的一个致命的毛病:对后事的安排缺乏长远考虑。

            这有可能是因为他死得太早了。汉宣帝去世的时候只是四十出头,很多事情可能还没有来得及完成。

          • 家园 你看看司马温公是怎么评价汉宣的所作所为的:

            虽然,向使孝宣专以禄秩赏赐富其子孙,使之食大县,奉朝请,亦足以报盛德矣;乃复任之以政,授之以兵,及事丛衅积,更加裁夺,遂至怨惧以生邪谋,岂徒霍氏之自祸

            哉?亦孝宣酝酿以成之也。昔椒作乱于楚,庄王灭其族而赦箴尹克黄,以为子文无后,何以劝善。夫以显、禹、云、山之罪,虽应夷灭,而光之忠勋不可不祀;遂使家无噍类,孝宣亦少恩哉!

            • 家园 不以一眚掩大德,汉宣帝战胜霍氏的战略是对的

              14岁即位的曹髦没有刘询的本事,一时激愤无法遏制就要与司马昭决战,身死街头,双方彻底撕破脸皮,形势顿时不可控制,实在是太冲动了。

              汉宣帝就成熟稳重得多。汉宣帝即位的时候也不过十七岁而已,但是他的应对充分展示了对实力的深刻理解。对霍光的退让充分展示了汉宣帝对自己统治基础的理解。

              汉宣帝起于民间,在朝野都可以说是毫无根基。彻底地放任霍光,有三个方面的作用。

              第一,对汉宣帝来说有不利因素。霍光权力太大,致使汉宣帝权力受到限制。

              第二,将霍光树立为朝野各派的对立面。积累了对立因素,有利于最终扳倒霍光集团。

              第三,使霍光成为自己手中的一柄利剑。霍光的强势巩固了汉宣帝的地位。

              所以,汉宣帝在利用活的霍光这一方面,做得很不错。

              汉宣帝在利用死的霍光这一方面,做得也很好。霍光死后,汉宣帝逐渐削弱霍光家族的力量,待时机成熟就果断出手消灭霍光集团。在善后时,与霍家的反对派联合起来,彻底打垮了霍家。

              可以说,汉宣帝深谙弱势君主的崛起之道,能力超群。刘向说汉宣帝“聪明远见,制持万机”,刘询此人确实了不得。

              司马光对汉宣帝的批评,确实也是有道理的。但是,司马光这些批评是错误的。

              有道理,但是错误。

              司马光犯了完美主义者求全责备的错误。

              汉宣帝的整个处理过程,确实有瑕疵。比如对霍光家族的处理是绝其种类。将你死我活的矛盾扩大到灭绝家族的矛盾,不能及身而止,走到了极端,这确实是个瑕疵。后来通过画像试图挽回影响,但是毕竟脑袋掉了不能接回去,无法修正了。汉宣帝也是意识到了问题所在。霍光家族的覆灭为后来的君主以及权臣发出了一个错误的信号,权臣担心遭到灭族之灾,君主则更加难以反制权臣。最终双方都以消灭对方全家为目的,斗争失去了边界。这是汉宣帝处理过程中的瑕疵。只能说汉宣帝在紧急时刻的处理稍欠火候。不过这也很正常,汉宣帝处置霍光家族的时候才25岁!25岁做这么大的事,做得相当漂亮,只是下手稍微重了一点,很厉害了。

              司马光抓住这个瑕疵,攻击汉宣帝刻薄,可以说是夸大其辞、苛责刘询。

              抓大放小,这个原则司马光没有抓住。

              左传说,不以一眚掩大德。司马光作为历史学家,不应该忘记这句话。

              • 家园 霍家为了能让自己当皇后

                不惜毒杀许皇后和企图毒杀太子,这就是灭门的罪名,霍光明知道许皇后是被毒杀的还把自己女儿送进宫当皇后,又该是什么罪名呢。假设霍皇后在霍光没死前就生下孩子,天知道霍光会不会强行让汉宣帝废立太子。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