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推荐】国家资本主义之前世今身(百度百科) -- 真理

共:💬4 🌺37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 家园 【推荐】国家资本主义之前世今身(百度百科)

    外链出处

    国家资本主义指与国家政权相结合,由国家掌握和控制的一种资本主义经济。它的性质和作用决定于国家的性质。

    国家资本主义之前世今身

    一、列宁首倡国家资本主义

      “国家资本主义”这个词,在手头能够查找到的相关著作中检索,最早见诸于列宁在1917年9月写的文章《大祸临头及防止之法》。由于书是苏联1947年外文出版局印的,这个名称可能和后来的文章名字略有出入。当时俄国沙皇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三年后在东线战场上败于德军,工人和士兵通过武装的“二月革命”,迫使沙皇下台。沙皇下台后,政权却被资产阶级的政党接管,建立了一个“民主的”过渡政府。这个过渡政府非常松散、软弱,尽管面对整个国家因为战争导致的饥荒和大规模的失业现象,束手无策,一筹莫展,却还整天考虑着履行协约国条约,继续与德国的战争。在这种情况下,列宁写了这篇文章,并提出应对之策:由国家实行监督、监察、统计和调节生产和流通,规定生产中劳动力的正确分配,爱惜民力,消除对民力的浪费,加以节省。监督的主要办法是银行国有化,大型垄断公司国有化,取消商业秘密,强迫中、小工商业者实行合并,强迫人民联合于消费合作社。同时列宁指出:强迫把工业合并到组合之中,是在德国早已实行了的,这是“国家推进资本主义发展的办法”。针对一个特例,既战时最缺乏的食品面包而言,列宁专门指出德国是“最准确、最精密、最严格调节消费的模范国家”。此时离“十月革命”仅距一个月的时间。在该文中,列宁还有如下最重要的一段话: 

      “如果社会主义在经济上尚未成熟,那末任何起义也不会创造出社会主义,而是因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社会主义最完备的门阶,是历史梯子上的这一级,即从这一级到社会主义那一级是没有任何中间级段的。” 

      “十月革命”胜利后的第四年,既1921年4月,列宁又写了一篇重要的文章《论粮食税》,在这篇文章中,列宁指出当时苏联存在的五种经济成分:1.原始的小农经济。2.小商品经济。3.私人资本主义经济。4.国家资本主义经济。5.社会主义经济。在这篇文章中,列宁重申了他在1917年革命前夜的观点,指出1921年苏联的两大经济重点:一是继续加强国家资本主义,用国家资本主义挤垮和控制私人资本主义。二是把小生产和农民通过合作社的方式引导到国家资本主义的方向。在这个时间段中,列宁领导革命的最重要的步骤是实行新经济政策,向小农经济和小商品经济做出让步,解决国计民生的基本问题。同时用新的手段加强国家资本主义。这个手段不但包括了进一步加快国家所有的大企业的建设和发展,包括了大规模采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苏联的经济,还包括了向外国资本出租和出借国有的矿山、工厂等等。 

      列宁关于建设国家资本主义的思想有没有违背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为此,我们需要对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科学共产主义原理进行必要的了解。关于科学共产主义原理,最重要的著作是马克思的《共产党宣言》。共产党宣言发表于1847年11月,在此之前,恩格斯同年发表了一篇重要著作《共产主义原理》,为《共产党宣言》做了理论准备。在这篇文章中,恩格斯指出:废除私有制就从根本上剥夺了相互竞争的个人对于工业和一切生产部门的管理权,这些部门改由社会管理,为了公共利益按照总的计划在社会全体成员的参与下经营。竞争将被联合取代。无产阶级将通过革命建立政治统治。革命后的措施有12条: 

      1.用累进税和高额遗产税来约束限制私有制。 

      2.没收反动分子的财产。 

      3.通过国营工业挤压、赎买资本家的财产。 

      4.劳动者在国营单位劳动。 

      5.实行劳动义务制,建立产业军。 

      6.金融系统国有化。 

      7.随经济发展扩大国有化。 

      8.全面实行公费教育,教育与劳动相结合。 

      9.公共住宅免费提供给工农。 

      10.拆除旧的不文明的建筑。 

      11.无论是否婚生,子女都拥有财产继承权。 

      12.运输业集中于人民手中。 

      在这篇文章中,恩格斯特别指出:社会主义不可能在一国或若干国家首先实现,原因是资本主义已经是一个世界范围的体系,只有在世界范围摧毁这个体系,才能过渡到社会主义。为此,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设想是在资本主义的若干中心国家爆发革命,从而迫使这个体系自我坍塌,然后在全球范围内向共产主义体系过渡。所以马克思讲: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够最后解放自己。这句名言的深意就在这里。后来,在《共产党宣言》中,这12条完善为10条: 

      1.剥夺地产,地租用于国家支出。 

      2.征收高额累进税。 

      3.废除继承权。 

      4.没收流亡者和叛乱者的财产。 

      5.金融系统国有化。 

      6.运输业国有化。 

      7.增加国营工厂,按计划开荒和改良土壤。 

      8.实行劳动义务制,建立产业军。 

      9.农业与工业相结合,消灭城乡对立。 

      10.免费教育。 

      更为重要的是,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给出了一个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阶段论。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定义,人类社会是从原始共产主义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的过渡。对应于这些社会的生产力而言,原始共产主义的生产力十分低下,人们靠狩猎捕鱼生活,没有剩余产品,没有阶级划分。当社会生产力从捕猎打鱼发展到农业畜牧后,产品有了剩余,催生出了奴隶主和奴隶两大阶级,这时有了基于奴隶制的国家。随着社会生产力进一步发达,农业和畜牧的剩余产品大增,出现了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封建制国家出现。接着是工业革命,社会生产力进一步解放,资本家和工人两大对立阶级登上历史舞台,资本主义国家出现。资本主义国家由于无法避免的矛盾,终将爆发无产阶级革命。革命导致无产阶级的专政。但我们需要特别注意的是,马克思尽管提出了实行无产阶级专政后的十条具体措施,但并没有指出这就是社会主义,相反,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用很大的篇幅来批判了形形色色的“社会主义”。为此,马克思在1882年再版序言中专门解释到“在1847年,社会主义意味着资产阶级的运动,共产主义则意味着工人的运动。当时,社会主义,至少在大陆方面,是可以进出沙龙的,而共产主义却恰恰相反。” 

      60年后,马克思的预言实现。1917年10月,苏联作为世界上第一个实现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诞生了。这次革命的领袖列宁在这个新生国家里,完全实践了马克思的10条设想。唯一不同的是,当时的俄国是世界资本主义体系的边缘,而不是中心。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并没有因为俄国的革命而彻底坍塌,仅是受到一定程度的削弱。在这样的新生国家中,列宁充分注意了革命者的共产主义激情,但又冷静地考察了苏联的国际地位和发展现状,因而提出在经济上建设国家资本主义的思想。在此列宁一点也没有违背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反而是实事求是地完全按照马克思的共产主义基本原理进行了实践,使得苏联得以生存下来。 

      列宁之所以提出建设国家资本主义,一方面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尊重。另一方面还面对着来自“第二共产国际”的压力,该“国际”针对苏联的建立,发出这样的评判:“俄国生产力还没有发展到足以实现社会主义的水准”。第三个方面是面对党内的压力,在取得政权后,党内的激进份子已经迫不及待地,巴不得明天就宣布进入共产主义了。针对这样的狂热情绪,列宁有必要泼一盆冷水。

    二、作为政体的国家在欧洲历史进程中的演化

      在中国近五千年历史中,秦国一统天下的时间为公元前三世纪末,自此之后,中央专制的王朝周期性崛起、兴盛、衰亡。汉、唐、宋、元、明、清都是当时世界顶尖的强盛的中央大帝国。大一统的国家观念已经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入到每个中国人的头脑。与此相反,自从公元前一千多年前的古希腊文明,公元前509年建立的古罗马帝国创造出灿烂的西方文明,并相继衰落之后,西方开始了历史性的大衰败,经历了黑暗的千年蒙昧时代。在如此长的历史时期内,欧洲再也没有走出复辟罗马帝国,一统西方天下,并循环往复的道路。古希腊的文明,古罗马的帝国成为永恒的过去,渐渐被人忘记。黑暗的看不到尽头的欧洲“世界”使得宗教兴盛起来,公元一世纪,基督教诞生,公元7世纪,伊斯兰教兴起。很快,伊斯兰诸帝国强大起来,而欧洲却是教派纷争,城邦林立,商人坐大,一个又一个小国的出现与灭亡如同天上的流星闪烁。一些商人的联合体武装割据于城邦,以金钱和暴力为双重手段控制着大片地区,在教会、国王、市民和农民之间取得平衡。在这个时期,西方人的宗教意识顽固,国家观念十分淡漠。整个欧洲没有抵于外族入侵的能力,遭到匈奴人,阿拉伯人,蒙古人等一遍遍地屠杀和洗劫,欧洲成为饱受压迫的蛮荒之地。 

      在十五、十六世纪后,含英国、法国、丹麦、俄国、意大利、葡萄牙、西班牙、荷兰、德国等诸封建国家的集群才在欧洲形成。这些封建国家中,荷兰和德国建国最晚,对应于中国的明末清初时代,法国、英国、西班牙要早一些,但也在公元四世纪之后,对应于中国历史上的汉朝三国时代。这个地区的封建国家体系建立后,不但国与国之间的战争比中国的春秋战国列强争霸激烈,而且还多次经历异族异教的入侵和压迫。一个个国家不断产生,又很快灭亡。十一世纪为反抗异教徒的压迫,十字军东征。到了十三世纪,被西方称为“黄祸”的忽必烈的蒙古军队开始了对欧洲的大屠杀,大洗劫,并占领和统治了欧洲。在朱元璋率领的农民起义军推反了元朝后,蒙古人对欧洲的统治崩溃,才使得欧洲得以喘息。这时开始了被称为资本主义启萌的文艺复兴运动,基督教的地位得以确立。整个地区才迎来相对和平的时期。 

      按照辩证法的逻辑,最黑暗处往往生出光明。工业社会的草创,恰恰也在当时最为黑暗的西方发生。该地首先是农业生产力极不发达,一个地区往往只有单一的产品。如某地只产羊毛,某地只产咸鱼,某地只产亚麻等。这使得商贸不得不发展,商贸的发展促进了商品的需求,商人群体壮大。由于贸易的发展,商路的扩大,商品数量和质量的要求提高,用人力生产不能满足需要,利用人力之外能源驱动的机器因此被发明出来,工商业制度由此而渐具雏型。在交易规模扩大的过程中,商人创造了保证资本运作的会计与信用制度,以及商品交易所和股份制,为商贸和工业发展提供了保证。城邦小国间的贸易使得商业得到发展,恶劣的农业环境造成产品的单一,地域间人民的生存极大的依赖于贸易,客观上造成商人的地位很高。需求的扩大使得商人与诸封建小国结盟,靠着国家暴力工具的保护进行贸易和抢劫,依靠奴隶的劳动扩大生产,使得生产力扩大。 

      伴随商业和贸易的发展,在商人的参与下,欧洲由国王统治的各个封建国家开始强盛起来。与中国自秦统一天下后轮番更替的中央专制王朝不同的是,这些国家的国王缺乏绝对的权力,国王、贵族、教会和商人就权势相互勾心斗角,依靠四方的利益均衡取得政权内部的稳定,并为了他们的共同利益向外扩张。这时欧洲内部各国纷争不断,霸权在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间易手。而在诸封建王国内部,已成为资本家的商人先是以金钱对抗权力,办法从公开讨价还价到暗地里行贿收买国王或者贵族,最终是通过若干次流血的或不流血的革命,争得了合法的,公开地用金钱竞争执掌统治权的国家制度。这样一种制度就是自由资本主义制度。从这个制度产生的外部与内部环境看,脱胎于封建诸国的自由资本主义有很强的封建属性。只有属地不大,国王权力受限,并与教会存在矛盾的环境下,资本主义才获得充分发展的自由,得到自己的“领地”,这个“领地”就是资本家自己的企业。在企业中,资本家就和封建领主一样,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他是世袭的,完全自由的。而为资本家劳动的工人是不自由的,甚至是完全丧失自由的。过去有美国农业资本家买来的黑人奴隶为资本家做苦工。今天依然有少数地区,资本家使用奴工为其劳动。这一时期是自由资本主以发展的早期,有很强的“工业奴隶社会”特征。随着欧洲地区对世界其它地区的贸易扩大和殖民占领,一个个国家开始强大,资本家日益依赖国家的力量开拓新的市场,争夺市场份额。这个时代,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诸霸权国相继兴起,霸权在诸国间不断易手。这个自由资本主义时期恰好对应为“工业时代的封建”。在这个时期,国家开始强大,国家内商人的地位很高,国家几乎成为商人的国家,国王和王公贵族经常参与商人的买卖,与他们共享利润。像麦哲伦、哥伦布这样著名的冒险家都是靠说服国王及资本家对探险事业参股分肥,而成就了他们划时代的大航海发现的。这样一些国家,说的好听,是扩大了的城邦,城邦中的人要靠外出经商生活。说的难听,实际上就是一些匪巢,住在里面的土匪要靠外出抢劫,杀人越货生活。土匪与匪巢之间,只有利益的相互依赖关系,没有忠诚。以如此淡薄的“国家”观念,作为资本家和工匠的国民往往随某个国家的兴盛而进入这个国家,又随国家的衰亡而逃离这个国家。在各霸权国相继兴盛衰亡的过程中,伴随资本家及能工巧匠的流动,资本随之流向霸权的中心。当霸权国衰落的时候,资本体现为大规模的流出。最终,整个世界性的资本像雪球一样,跨国界的滚动,越滚越大。 

      历经三百年的发展,欧洲的霸权国不断更换,从葡萄牙到西班牙,从西班牙到荷兰,从荷兰到法国和英国。现代国家意识,在这样的霸权争夺战中,才逐渐成形,体现为爱国主义。爱国就是爱自己乃至家族的根本利益,爱国表现为积极参与国是,爱国表现为奋勇参加国家间的战争。一场战争的胜利,标志着国家内国民个人利益的进一步上升。进入20世纪,最强烈地想从英国及美国手中争夺霸权的国家,是德国和日本。德国统一的很晚,其实是一个非常年轻的国家,这样的国家里,国民的国家意识最强。德国经济学家李斯特,充分认识到了以国家形态来保护和发展本国工商业的重要性和高效率。德国哲学家黑格尔从哲学的高度论证了国家的神圣性,德国政治家俾斯麦则在经济上实践了李斯特的学说,开以国家体制行资本主义的先河,从而使得德国迅速崛起壮大,最后通过“普法战争”的胜利,使得德国立于世界强国之林。日本作为现代资本主义国家是年轻的,作为农耕封建社会是最古老的。历经一千五百多年来,天皇始终都是名誉上的最高统治者,而治权在大名手上,大名对国家的统治权则是通过武士刀和鲜血进行的“战争竞选”得到的。整个社会俨然是2000年前中国春秋战国时代的活化石。这样,日本以封建社会的形态接受西方同样自封建社会演变而来的自由资本主义制度相对中国来说,要容易的多。仅仅需要大名成为资本家,武装的争夺日本治权变为资本家通过和平的方式竞选治权。而日本的现代国家意识从过去武士家臣对大名的忠诚转化为对代表国家形象的天皇的忠诚。通过“甲午战争”的胜利,日本在剥夺了中国的巨大财富后,也因之而强盛起来。 

      自由资本主义制度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取得国家政权的资本家们,通过立法、民主选举制度、舆论宣传、经济政治文化理论等社会上层建筑各个方面,彻底堵死了封建社会中作为一个重大阶级的官吏能够出头的机会,使官吏不能作为一个独立的阶级而存在,名义上的“国家”始终处于弱势,决策层在资本家集团,资本家集团总是在关键的时刻才利用“国家”来号召全体国民做出牺牲,以便为自己谋得最大利益。以英国为例,历来发动的争夺殖民地的战争有许多是英国商人搞的,英国的东印度公司大规模向中国走私鸦片,遭到清政府的抵制,为此左右英国政府的英国资本家不惜发动对中国的鸦片战争。日本发动“甲午战争”,事先与英国汇丰银行签订了分肥合约。直到现在,美国在伊拉克战争中,也是军队开道,商人后续跟进分肥。

    三、古典的国家资本主义

      德国和日本这两个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与老牌的自由资本主义国家最为不同的却是:国内官吏制度发达,官吏成为了独立的阶级,资本家与官吏联合起来,甚至利用国家直接搞资本主义的手段加速推动工业化的发展,总是以国家的名义对外发动战争,以此来扩展国内资本家集团和官吏集团的利益。只有这样,这两个落后的列强才能加速赶超英、法等国。德国在二十世纪发动了两次世界大战,之所以有如此战力,得益于德国特殊的,有别于其它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 

      十八世纪前,德意志民族尚未真正形成,现有的德国领土由若干小邦和城堡统治,稍大一点的小国是奥地利和普鲁士。这两个国家为争夺利益不断爆发战争。其中普鲁士的两代君王弗里德里希一世和二世奠定了德意志以军队为基础的官吏国家基础,在以奥地利政权的历次战争中,以这一基础屡占上锋。处于弱势的奥地利则一次又一次地联合波兰、俄国、法国、瑞典、丹麦等国与之对抗。这种局面就这样一直维持到法国大革命的到来,为了镇压法 国推翻 君主的大革命,俄、普、奥、英、荷、西、葡等国组成反法联军,对法开战。拿破仑在对多国联军的一次一次战役中,依靠新型的人民军队屡战屡胜。战争最后的结果,是除英国在外的欧洲大陆国家全部陷落,俄国则由于事先与拿破仑签订合约退出战争,从而得以幸免。在拿破仑统治下的普、奥两国,被迫进行了一系列法国式的改革,也感受到法国的沉重压迫,德意志的民族精神在压迫中被进一步唤醒。拿破仑最终远征俄国遭到惨败,奥、普、瑞等欧洲国家趁势纷纷起义,重新组成俄、奥、普、瑞四国联军,在一系列决战中取得胜利并进逼巴黎,逼迫拿破仑退位。德意志民族的解放战争宣告胜利。 

      解放后的德意志民族,依然维持着普、奥及若干小邦国的分裂状态。在英国工业革命的影响下,整个德意志地区的工业开始起步。大名鼎鼎的克虏伯兵工厂、西门子公司也在这个时期开始发迹。为抵抗英国工业品对本地区的倾销,各邦国成立了德意志关税同盟,为德国的统一奠定了经济基础。这个同盟的唯一特别之处,就是奥地利被排除在外,这使得德意志未来的统一,沿着普鲁士的道路前进。与此随行,德意志民族诞生了一系列光彪世界史册的伟人,黑格尔、费尔巴哈、歌德、席勒、海涅、贝多芬这些闪亮的名字就出现在这个时代。在这段时间里,持自由资产阶级立场的德意志各邦的政治家们,开始梦想通过向普鲁士国王的乞求建立一个统一的和英国政治制度一样的君主立宪制的国家,结果遭到了国王的断然拒绝。结果,在德意志各邦处于分裂,国王不肯让渡权力的情况下,由于社会的相对稳定,该地区的工业反而得到飞速发展。特别是在工业发展中,承接和自主研发了一系列当时世界工业技术的最新成果,地区工业生产力开始比肩英国,在煤。钢、铁路、机械、化工、军工等各个方面发展迅速,成为世界性的工厂,统一的呼声也越来越高。 

      战争,又是一次战争给了德意志统一的机会。俄国与土耳其的战争爆发,最终失败。这次战争削弱了普鲁士的敌人俄国的势力,打击了与普鲁士敌对的奥地利的影响力,适逢普鲁士新君威廉一世即位,一位统一德国的天才人物出现了,这个人物就是德国新任首相俾斯麦。俾斯麦以铁血手段先是通过七天战争打败了奥地利,将其排除在德意志之外。最终,在击败法国,迫使拿破仑三世投降的关键一役后,德意志帝国宣告成立。国家的统一,人民的经济自由成为德国强大的根本保证。后面发生的一系列事实证明,在铁血宰相俾斯麦的领导下,在李斯特的经济理论指导下,德国创造性地实行了国家资本主义制度,很快就使得德国的国力与英国比肩,成为与英国争夺霸权的国家。 

      在俾斯麦领导时期,德国统一了货币、度量衡、邮政,建立了中央银行,大幅度提高进口关税,李斯特的国家资本主义主张得以彻底实现。由此开端,30年时间德国的工业化超过英国100年发展的成就。德国城市人口由36%发展到60%,总人口也由4100万扩大到6500万。在世界工业总产量的比重超过法国,成为欧洲大陆最强大国家。在工业、科技、教育、工人福利、文化艺术等各个方面取得辉煌成就。工业方面,德国以军事工业带动重化工业全面发展,仅克虏伯一家,雇员在十年间就从7000人发展到8万人。在以西门子公司为首的电器设备制造业中,其电器产品占全球产量的34%。在科学技术方面,黎曼创立非平面几何学,伦琴发现了X射线,普朗克提出了量子物理理论,爱因斯坦发明了相对论,赫芝发现了无线电波,西门子制造出世界上第一台发电机,奥托制造出第一台内燃机,本茨制造出世界第一台汽车。在教育方面,全德实行强迫义务教育制,适龄儿童入学率高达100%。文盲率从1865年的5.5降到1895年的0.3%。一系列大学比照柏林大学被建立起来,如墨尼黑大学、波恩大学等。在工人福利方面,德国成为第一个立法保护工人的国家。通过立法确立了每周6天工作制和每天劳动时间,工人治病费用由雇主承担三分之二,意外灾难保险费用由雇主全部承担,65岁退休后可领取养老金。此外,还在住房、卫生保健、公用事业等方面采取多种措施保护工人权益。在文化艺术方面,出现了到现在人们还极为推崇的叔本华、尼采这样的哲学家,韦伯这样的大社会学家,瓦格纳这样的大音乐家。 

      尽管俾斯麦的德国取得全方位的发展,但德国经济上依然面临与英美激烈竞争的压力,在国家安全方面面临法国和俄国的压迫。俾斯麦后,德国皇帝威廉二世发动了对法、俄、英、美的战争,这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战争的失败使得德国割地赔款,陷入空前的悲惨境地。这样的局面造成希特勒的上台。希特勒上台后,又是利用德国国民在俾斯麦时期就打下的根深蒂固的国家资本主义理念,推行国家资本主义,使其经济快速复苏,从而能够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尽管德国彻底失败,但英国的全球霸权不再,整个欧洲的地位下降。美苏两个大国登台争霸,从双霸到美国独霸。

    四、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层考察

      德国在十九世纪出现了李斯特、黑格尔、俾斯麦这些伟人,还出现了更大的伟人马克思。现在重读马克思的著作,一个新的发现是如此伟大的马克思,在当时似乎并不太关注他的祖国(德国)的命运,而是全力沉浸到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国际斗争之中,为将要到来的伟大阶级斗争提供理论弹药。为此,马克思以资本主义的最大敌人身份,深入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运转机制,资本主义社会的深刻矛盾,资本主义社会的衰亡轮回。马克思的理论是否正确,他身后的一百多年的全球社会演变,已经给出最为充分的证明。直到此刻,他的理论也还是揭示了当今社会矛盾的基本根源,人们为解决问题,不得不重新拿起他的书籍反复阅读。 

      《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的代表作。在这篇短文中,马克思除指出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不可调和的矛盾外,还用较大的篇幅阐述了资本主义的伟力。并用更大的篇幅批判了形形色色的“社会主义”,并指出这些“社会主义”共有的特征是“封建的纹章”。这里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优于封建主义,最为警觉的是封建时代的统治阶级将借社会主义之名来复辟。封建社会统治阶级的主体是官吏和贵族阶级。而在巴黎公社后,马克思提出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设想时,提出许多由国家管理的思想。而国家政权是必须依靠官吏运作的,对掌握新的国家机器的官吏,马克思仅提出了发给与工人相等的工资,实行工人阶级的普选制,对其可以随时撤换等不成熟的构想。进一步分析马克思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设想,有一个基点,就是依靠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力量来制约资本,甚至由国家力量来直接管理资本。而国家是要靠官吏管理的,对国家力量的依靠必然形成对官吏的依靠。最终的问题成为谁来制约和管理官吏。对这一问题马克思有所警觉,但没有认真作答。这里最主要的原因是当时除了一个仅存在几十天的巴黎公社外,还没有出现实现了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结果,在马克思的理论基础中给官吏阶级的复兴留下一道被人忽视的小门。 

      在马克思的时代,自由资本主义制度处于上升期,在这一上升期间,资本主义的矛盾除了体现为资本家和工人的矛盾外,还体现为资本家和旧的王公贵族所代表的封建势力的矛盾。在这一矛盾中,马克思认为资本家是进步力量,而王公贵族所代表的传统国家力量是反动的。在此时马克思站在资本家一边。这样,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双重力量联合成统一战线,给予传统的国家力量以致命的长期压力,最终使得整个西方奠定了非常稳固的自由资本主义的制度基础。在实行自由资本主义制度的国家中,政府不得以任何借口干预资本家的自由,自由资本主义得以坐大并高速发展。后起的德、日两国为加速发展,采用国家资本主义的手段被指责为违规,并受到自由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压制。这一点有哈耶克的《通往奴役之路》一书为证。书中哈耶克指出,只要稍微动摇一点对国家的束缚,国家就会强大,脱离资本家而独立,资本家就将被国家奴役。 

      列宁对国家资本主义有较为清楚的定义,并指出苏联建立后,首先要利用国家资本主义这一最为接近社会主义的工具。列宁极为推崇德国的国家资本主义形态,并且讲过:国家资本主义是迈向社会主义的唯一台阶。无产阶级领导的国家资本主义与德国的资产阶级官吏领导的国家资本主义完全相反,是让这种高效的资本主义方式转过来为穷人服务。与之相对,列宁最为警惕的是千千万万的小生产者,认为他们每时每刻都在产生(自由)资本主义。列宁这样的看法,就是要防止和限制国家资本主义国家内部出现自发的、大规模的敌人,这个敌人就是自由资本主义势力。现在理解,列宁之所以搞国家资本主义,这是为马克思的“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所限。在还有私心的人群中,搞经济必然搞商品,搞商品交换,存在市场,存在市场单位的独立核算,存在利润,于是就存在剥削,存在资本。国家资本主义在这些方面,与自由资本主义的本质没有多大区别。变只变在国家的核心资本改由国家官吏(干部)控制,而在无产阶级专政制度下的官吏受无产阶级监督,必须为穷人服务。

    五、斯大林和毛泽东的社会主义实践

      列宁于1924年去世。列宁去世后,斯大林先后与托洛斯基、布哈林、季诺维也夫等其它党内老资格的革命家就一国之内能否长期坚持无产阶级专政,一国之内能否建成社会主义等关系到苏联生死存亡的大问题产生激烈争论。斯大林坚持一国之内能够建成社会主义,而其它人等则持不同观点。争论的结果众所周知,斯大林取得完胜,托洛斯基被驱除出国,流亡国外,布哈林、季诺维也夫等先后被开除出党,最终枪毙。自列宁去世后,苏联宣布新经济政策胜利结束,开始把全部工业纳入国有轨道,在农村则全力推行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制。从1928年起,苏联开始了实施第一个国民经济5年发展计划。这是一个伟大的创举,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实际上由纪律严明的高效率的官吏集团利用国家的力量,成功地统筹建设了一个大国的工业经济,乃至整个国民经济。这个经济建设的动力与自由资本主义的根本区别在于:它是一种不完全依赖于金钱对经济的间接控制驱动的经济发展,这种发展仅依赖于类似于军队的高度纪律性,对经济进行产量、质量、比例进行全系统控制,最终目的是形成国家整体的强大工业制造能力,其过程并不排斥金钱的“润滑”,但被限制在一定范围内,并也被纳入整体控制计划中。因此,这种模式的发展循环始终保证了官吏集团的绝对控制权,不给商人依靠金融夺取控制力的可能留下任何机会,也不受整个外部的自由资本主义体系任何影响。 

      苏联第一次5年计划的第二年就迎来自由资本主义世界的最大的世界性经济大危机。由于苏联自身体系与入自由资本主义世界分工体系的完全不同质,由于苏联作为自由资本主义体系的敌人被排斥在外,资本主义的信用体系崩溃对其没有造成任何影响,这样,苏联成为大洪水中的诺亚方舟。利用这次危机,苏联从美国和德国引进了大量技术、工程师,甚至把整个工厂都搬了过来。第一次5年计划取得了辉煌胜利,苏联又继续开始第二个5年计划。到1938年,苏联已经成为强大的工业国家。每个五年计划的基本指导原则,就是马克思所分析的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如再生产理论,生产资料生产优先于生活资料的原则,重工业生产先于轻工业的原则,不同产品生产需要取得综合平衡的原则等等。这样的生产,不可能出现自由资本主义盲目竞争的错误,只可能出现计划人员考虑不周。为此,在一片经济萧条的自由资本主义世界,有人从中看到了光明。作为极端反共的人士,英国的绅士凯恩斯先生巧妙变通地修改了苏联的国家全盘控制经济的理论,让这个理论能为自由资本主义诸国的资本家们能够接受。办法就是由国家控制货币的发行规模和速度,以及一些投资项目或方向。由此,为受到重重约束的自由资本主义国家的官吏开启了一个能够干预经济的偏门。美国总统罗斯福据此实行新政,由国家实施大规模的公共工程,容纳失业的劳动力。英国首相张伯伦开始大规模地为工人建筑住宅,改善工人的待遇。德国则更是轻车熟路,希特勒重拾俾斯麦的政策,与大资本家联合起来,垄断了国家的工业建设,同时大张旗鼓地改善工人和农民的社会地位和生活待遇。使得德国奇迹般地在短时间内摆脱了经济危机。德国建造了世界第一条高速公路,德国为让每个工人都拥有自己的汽车而专门成立了大众汽车公司,大量建立工人疗养院,让普通的工人大批带薪休假疗养。 

      国家的快速复兴唤起了德国领导集团和德国人的复仇情绪和扩张野心,希特勒因此而能够挑起第二次大战。当他进攻包括法国在内欧洲自由资本主义制度诸国时,他的力量真是横扫千均如卷席。唯独他调头向东,进攻苏联时,咬到了一颗咬不动的铁核桃。以变相的老牌古典国家资本主义指导国家建设的法西斯德国这回碰到的是更新型的国家资本主义国家。照希特勒在准备“巴巴罗莎计划”时自己的话说,德国这一次是攻打一个比德国更有精神支柱,更有坚定信仰的国家。战争以德国的彻底失败而告终,这一次德国败的比第一次世界大战更惨。战争是对于一个国家政治经济制度的最大考验。这残酷的考验,苏联经受住了。战争的胜利不可辩驳地证明了这个国家的政治制度和精神力量,以及由这个制度和精神力量转化出来的坚实物质生产力。战后苏联经济又高速发展,靠着这个制度,苏联成为超级大国,与美国共同管制世界。形成了所谓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的全球对峙。 

      马克思主义有三大来源,分别是黑格尔和费尔巴哈为代表的古典哲学、以亚当.斯密和李嘉图为代表的古典政治经济学、以圣西门、傅立叶、欧文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空想社会主义者中,英国大资本家欧文是一个具体实践者,他作为资本家,在他的企业内创造了一整套提高工人生活水平,促进工人及其子女受教育的办法,合理地与员工分享了分配利润。欧文的做法,后来在苏联通过国家的强力得到普遍的实施和推广。苏联的分配制度和全民福利制度,使得全社会不同阶级的收入趋于平等,这样,生产出的产品总能被人消费。社会性的生产过剩现象被消灭,与自由资本主义体系完全相反的一个标志性现象出现了,这就是短缺。据此为根本基础,匈牙利经济学家科尔内甚至与自由资本主义的微观经济学对应,写出了《短缺经济学》一书。并指出限制这个制度下的生产企业的最大约束是资源,而限制自由资本主义制度下的企业的最大约束是需求。斯大林领导下的苏联的经济方向被定为:在工业已经完全实现国有制的基础上,逐渐把农业中的集体所有制业转化为国有制,逐步消灭工业品作为商品与农产品的交换,从而最终消灭商品,实行全面的产品管理与调拨体制。这样,自由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就会被消灭,阶级的残余也同时被消灭,从而成为无阶级的全民的国家,共产党在这样的条件下,也由阶级的政党过渡到全民的政党。由于有这样一个方针,苏联社会的主要矛盾被解释为“不断高涨的人民群众物质文化需求与落后的生产力的矛盾”。由于有两大阵营的对峙,不同制度国家间存在着看得见的竞争就是科学技术与军工航天领域。在这些方面,苏联以计划经济的模式搞举国动员,取得不菲的成就。从而也刺激了自由资本主义国家以政府的名义进行巨额投资,参与国家间的激烈竞争。 

      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考察这时的苏联社会,就可以发现这个社会还存在着商品,存在着商品的交换,存在城乡差别,存在着独立核算的企业单位,存在着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差别,这种差别就某些方面而言,甚至是巨大的。这样一种基本状态,并没有脱离列宁设想的国家资本主义,是还存在着阶级的社会。只不过是一种较为完善的,较为纯粹的由国家全面垄断经济,在内部采用社会主义措施提高和保证工人待遇的资本主义。因此,对于这样的国家制度,作为以共产主义为目标的政党而言,还远没有达到理想状态,还需要继续革命,需要对如此运转的国家机器进行高度的控制和利用,并为此保持清醒的头脑。但令人遗憾的是,处于晚年的斯大林却没有这样做,没有实事求是地把这些科学定义为国家资本主义,并进而承认苏联社会的阶级与阶级斗争,并在这样一种新的状态中调动苏联共产党积极投身新的阶级斗争的积极性。结果,误导了全世界为共产主义奋斗的共产党人。斯大林不承认苏联经济的本质是国家资本主义,给出的一个解释是仅在列宁实行新经济政策时期为国家资本主义时期。这一短暂时期渡过后,就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了。而在反法西斯战争全面胜利之后,苏联则开始宣布“进入无阶级社会,全面向共产主义社会进军”。在基本理论上则认为:整个社会主义经济体系是与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完全平行的体系。平行就不会相交,两家井水不犯河水。这样的见解埋下了苏联作为一个超级强国败亡的种子。 

      在苏联当时耀眼的光环下,各国共产党人几乎没有人敢对苏联的模式提出疑问,提出异议。只有中国历经艰难困苦革命磨砺出来的领袖毛泽东,敢于用批判的眼光看待苏联发生的一切,并对其社会进行了分析和批判。现在我们从毛泽东关于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中可以看到,毛泽东讲:“社会主义制度下,虽然没有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革命,但是还有革命,技术革命,文化革命,也是革命。从社会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是革命,从共产主义的这一个阶段过渡到另一个阶段,也是革命。共产主义一定会有很多的阶段,因此也一定会有很多的革命”。并重点提到劳动者享受的各种权利中,最重要的是“劳动者管理国家、管理军队、管理各种企业、管理文化教育的权利。实际上,这是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者最大的权利,最根本的权利。没有这种权利,劳动者的工作权、休息权、受教育权等等权利,就没有保证”。他又讲:“如果干部不放下架子,不同工人打成一片,工人就往往不把工厂看成自己的,而看成干部的”。这个讲话,实际上间接指出苏联还没有消灭阶级,甚至于社会主义制度也没有上路,并敏锐地感觉到在新的社会中,官吏与群众的严重对立。 

      毛泽东的思想体系是一贯的,虽然不断发展,但中间没有断裂。后来,毛泽东的这个思想已经发展到了进一步提出:社会主义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在这个时期,还存在着阶级,存在着阶级斗争,存在着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性。轰轰烈烈的文化大革命,正是基于这个思想而发动的。在文化大革命中,毛泽东更加清醒地指出,资产阶级就在党内,运动的重点是整那些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这一下,阶级斗争的问题破题了。文革后期,毛泽东在关于资产阶级法权的谈话中更进一步说,我们实行八级工资制,和旧社会差别不大,要搞资本主义很容易。在这一期间,毛泽东和苏联彻底决裂,大搞乒乓外交,和美国改善关系,启用邓小平,批林批孔批宋江,并说了许多人们当时完全不能够理解的话。如毛泽东对江青说:“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毛泽东对斯诺说:我没有改变什么,甚至连北京郊区的小村庄都改变不了。再过几十年,我们这些人在后人眼中都是可笑的。毛泽东对毛远新说:党的政策发生重大转折的时候,你要跟的上。等等。现在综合分析,毛泽东已经完全看清了当时所有社会主义国家的国家资本主义本质了。但受马克思关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所限,仅仅靠不断的革命冲击还是无法冲破这一规律。列宁所确立的国家资本主义道路,就是一条非常曲折的道路,毛泽东不得不对此加以实践,但他由于生命的时间所限,只能铺路,却没有实践的时间了。

    通宝推:wlwl12,木雅之岗,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推荐】古巴经济学家马丁内斯论当前世界经济危机

      《古巴经济学家》杂志2009年5月19日号刊登了该刊对古巴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古巴全国人大经济委员会主席奥斯瓦尔多·马丁内斯(Osvaldo Martínez)的专访,在访谈中马丁内斯对当前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表现、根源、发展趋势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并对拉美21世纪社会主义、美国奥巴马政府政策和拉美一体化发表了评论。访谈主要内容如下。

      问:经济危机导致全球许多国家失业人口激增、贫困指数上升、公司倒闭、银行破产,您认为我们目前处在危机的什么阶段?

      答:这场危机刚刚开始,没有人能够准确地预言危机究竟会持续多长时间、究竟会有多严重。目前,我们面临的不仅仅是一场金融危机,这场全球性的经济危机不仅仅涉及国际金融领域,还影响到实体经济。根据前些年金融投机和金融资本快速发展的程度、这场危机在金融投机领域爆发的规模和世界经济全球化的高水平,可以断言这场危机将会是自上个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最为严重的经济危机。从2008年8月至今所发生的一切都可归结为新自由主义政策下金融投机泡沫的破灭。目前,危机正开始向实体经济蔓延,也就是向生产产品和服务、涉及技术发展、生产使用价值的经济蔓延。究竟会对实体经济影响到什么程度?很难说。有人认为危机会持续两到五年。根据历史经验,上世纪30年代的危机从1929年10月一直延续到1933年,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当年的经济仍未恢复到1929年之前的经济水平。那场危机的最终“解决”,竟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危机对生产力造成了巨大的破坏,直到1945年资本主义才开始了新一轮基于战争重建基础上的经济增长。所有的危机,无论与战争有无关联,都是破坏生产力的过程。回到现实中,我不敢预测这场危机具体会持续多长时间,但我敢断言的是离危机触底依然还很遥远。

      问:哪些部门受经济危机的影响最为严重?

      答:金融泡沫的破裂引发了股票的暴跌、重要投行的破产(所谓的投资银行事实上并不是生产性投资,而是投机性投资)。一些大银行的破产直接导致全球信贷枯竭和涨价。原材料和石油价格开始下降。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开始显现,如美国汽车行业的三大巨头通用、福特、克莱斯勒都在接受政府援助以避免破产。一些航线航班被取消。失业增加,旅游业也正受到牵连。这将是一个瀑布般的爆发过程,2009年危机将进一步深化和扩大。

      问:很多专家认为,这是资本主义的又一次周期性危机,正如卡尔·马克思在19世纪所预言的那样。但也有人认为,目前的危机不仅仅是“又一次”那么简单,鉴于这次危机的严重性,应该将其视作资本主义高级阶段的自我毁灭。您怎么认为?

      答:我认为目前的危机毫无疑问是一场资本主义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又一次”是从1825年马克思记录第一次经济危机以来资本主义又发生了无数次这类危机的意义上说的。危机并不是资本主义的非正常现象,而是资本主义的规律所在,甚至是必要因素。资本主义的特殊逻辑在于必须通过破坏生产力才能进入下一个经济增长阶段。目前的危机显然表明资本主义体系已病入膏肓。我认为危机将进一步恶化,但我不认为据此就能说明资本主义体系将终结和最后灭亡。正如马克思明确指出的,资本主义不会被经济危机推翻,资本主义应该被推翻,但必须由政治行动来推翻。

      问:您也同意马克思及列宁、罗莎·卢森堡的观点:即使出现了资本主义自我毁灭的萌芽,也应该通过革命推翻它?

      答:当然。那种认为资本主义将被类似于经济危机这样的自发因素自动推翻的想法无异于乌托邦。经济危机为反资本主义的大规模政治运动创造了条件。如果运用政治手段并存在有能力发动群众的领导力量,危机造成的贫困、失业、大规模破产和民众的绝望将会成为有利条件。历史上,大规模的经济危机都伴随革命运动。比如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资本主义深陷危机,于是产生了苏联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而上世纪30年代的危机却催生了法西斯主义,危机所引发的大众绝望被右翼分子利用,从而转向了极右翼、法西斯主义、沙文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的立场。我想强调的是,没有什么是不可避免地一定要写入历史的,所有都取决于参与斗争的政治力量的技能和艺术。在目前的形势下,应该有一个合理的空间来思考变革,我认为我们正处在一个有利时期,危机的爆发将带来反资本主义运动的深化。

      问:这是一次周期性危机,但又有所不同,不同在哪儿呢?

      答:主要是背景不同。这次危机之所以复杂主要是因为这个时代的世界经济比1929年要复杂得多。首先,经济全球化的程度更高(也就是国家经济间的相关度),而1929年,科技进步(尤其是在交通和通信领域)才刚刚开始。那时,没有网络、电子邮件,也没有喷气式飞机,连电话、电报都不算完善,飞机几乎还没开始飞行。而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就大不一样了。全球化的特点就是重要经济体的任何变化都会在短时间内触及全球。各国市场紧密关联,尤其是全球金融市场,所有人都被世界经济这张大蜘蛛网所俘获,蜘蛛网任何部分的变动都会立刻被其他地区感知。因此,今天经济危机的传播威力要比1929年大得多。这是第一个不同。其次是世界经济金融化的水平大大提高了。和1929年相比,投机资本的总额和股份资本的性质都发生了更加深刻的变化。那时虽然已出现了股票,但运行要简单得多。今天的金融投机活动已达到了十分精密尖端的程度,但同时也蕴藏着巨大的脆弱性、风险性、虚幻性和欺骗性,从而导致了金融危机的爆发。

      问:到目前为止,资本主义国家还没有采取充分彻底的措施来阻止危机的进一步蔓延,但我们已逐渐看到,“国家”(尤其是美国)是如何作为主角来干预公司和企业破产的,这不禁让人想起了20世纪30年代罗斯福政府通过推行凯恩斯主义走出危机的历史。今天,据说新凯恩斯主义将会是一种选择?

      答:推行新凯恩斯主义正是他们目前所做的。美国总统奥巴马宣布了公共工程建设计划,以重建路桥系统。这是典型的凯恩斯主义政策,以创造收入和就业、刺激需求。但与之相矛盾的是,政府还在花大价钱来拯救那些失败的金融投机家、重整崩塌的投机结构。这表明,新自由主义者仍占据着重要的权位,并未被取代。我们面临着新自由主义不甘逝去、而新凯恩斯主义试图建立的矛盾中。鉴于这次危机包含了许多新因素,因此我非常怀疑新凯恩斯主义(即便是严格执行)能否解决危机。一方面,生产过剩和生产不足并存,另一方面环境危机中的人类不得不同其赖以活动的地球展开生存博弈。

      问:您的意思是说,由于危机已经发生了,凯恩斯主义将会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权宜之计,但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答:当然。不能认为凯恩斯主义和新凯恩斯主义是解决资本主义经济问题的万能药方。在新自由主义和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下,资本主义也曾爆发大规模的经济危机。1973年至1975年,正是在凯恩斯主义时期爆发了严重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从而转向了新自由主义的经济政策。我们不应该抱有这样错误的两分法——新自由主义导致危机,凯恩斯主义解决危机。简单地说,资本主义体系的内在矛盾决定了其周期性经济危机的爆发。无论是新自由主义还是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都只能助推、延迟、刺激、但无法根除资本主义危机。

      问:因此,只有一种解决方法——社会主义。

      答:毫无疑问是。现在我比任何时候都更加坚信社会主义,罗莎·卢森堡提出的“社会主义还是野蛮状态”的困境今天被明确地提了出来。我认为即使保守是人类最强的本能,人类也不会回到野蛮状态了。理性将主导人类,尤其是社会公平和正义的理性。战胜资本主义将成为主流,而社会主义将作为人类的不懈追求,在坚持其一般性、普遍性和共同性原则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和创造更加广阔的社会主义实践。

      问:这会是21世纪社会主义吗?

      答:我认为是的。

      问:厄瓜多尔总统拉斐尔·科雷亚今年一月在哈瓦那大学演讲时指出,社会主义曾经的问题之一是保留了和资本主义一样的发展模式,也就是说我们将要走一条不同于资本主义但更加公平地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工业化和积累的路,您怎么认为?

      答:科雷亚的表述很好。从量化生产力增长的意义上来说,社会主义阵营的国家其实是在重复资本主义的发展模式,也就是纯粹从数量上衡量自身发展并同资本主义展开竞争,却忽视了资本主义发展模式下的消费型社会结构是不可能顾及所有人利益的。地球不会反抗。重复家家都有私家车的模式、田园诗式的美国社会模式、好莱坞社会的模式是根本不可能的,维持美国25亿人口中小部分人的生活方式而保留世界其他地方的贫穷也是不可能的。因此,人类有必要探索一个能与环境和谐相处、包含更多集体主义原则的发展模式。尽管我听过科雷亚总统许多正确的观点,但有一点我不敢苟同。他在电视访谈中曾谈到21世纪社会主义,这是我完全同意的,他说要抛弃一些过时的东西,其中就包括阶级斗争。我认为他在哈瓦那大学演讲时提到的政治斗争是厄瓜多尔国内面临的问题,他所描述的不过是阶级斗争的一个片段,他倡导的纲领被这些政治斗争所淹没。谁在反对这个纲领?毫无疑问,寡头和资产阶级。依靠谁来反对这些敌人?工人、农民和印第安人。我不会狭义地、一般性地界定阶级的概念,而是从广义上界定扩大的社会阶级存在,阶级斗争是不可否认的,是显然存在的。如果我们否认阶级斗争,那我们还剩下什么?阶级合作?我不认为厄瓜多尔的21世纪社会主义能在古斯塔沃·诺沃亚的配合下、或在天主教会和其他反社会主义势力的配合下走向成功。

      问:国际社会都对美国奥巴马政府寄予了高度期望,奥巴马政府将在危机的解决中扮演什么角色?

      答:我并不对奥巴马政府的变革寄予太多期望,我认为新政府的上台将会对美国政治带来更多戏剧性而不是深刻的变化。奥巴马代表着美国政治集团利益,他们认为像布什政府那样不受欢迎、挥霍浪费、令人不快的政府将难以为继。另有一点值得我们注意,至少是怀疑,那就是——奥巴马的想法是一回事,经济危机的严重程度会把他推向哪儿是另一回事。我还是回到上世纪30年代的例子。1932年,在危机最为严重的时期,罗斯福政府上台,他的竞选团队的思想平淡无奇,没有任何主张能让人猜测到上任后的他会采取国家干预经济、依赖工会力量、从国有经济的意义上管制美国私营经济等做法。罗斯福所采取的所有政策更多是迫于经济危机的压力,而不是来自先验的政治哲学。奥巴马现在的情况很类似,所以我们应该拭目以待,看看危机究竟会把他推向哪里。

      问:最近几周,人们都在谈论拉美一体化在应对经济危机时的作用,尽管拉美一体化还处在形成期,但结构层面的调整已在进行中,一体化将如何帮助我们应对地区和国家危机?

      答:我认为关系到拉美及加勒比地区未来的决定性战略因素就是一体化,不是依附于美国的一体化,而是拉美及加勒比地区自己的一体化。拉美几十年来的一体化仅停留在口头上,而没有贯彻到实践中。现在我们正在参与以去年12月萨尔瓦多峰会为标志的、一个新时代的开始,在这次会议中古巴加入了里约组织。同时,我们还有美洲玻利瓦尔替代计划,一个建立在团结与合作、而不是市场基础上的新一体化模式。与此同时,经济危机迫使拉美开始反思自己对世界经济的融入,而新自由主义危机深深地影响着近30年的拉美。这时的拉美向真正的地区一体化迈进具有极大的合理性和可能性。一些学者认为,这场经济危机过后,世界经济将出现新的地区集团,一个是亚洲,另一个是继续存在的北美,还有一个就是新登台的拉美。这会是一个非常有趣的可能性。

      (来源:《国外理论动态》2009年第9期)(译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马门列夫

    • 家园 【推荐】神马是修正主义

      外链出处

    • 家园 重温了

      这对今天的中国有重大意义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