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闲聊 改革利益得而复失的可能性 -- 子玉

共:💬30 🌺188 🌵1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下页
  • 家园 闲聊 改革利益得而复失的可能性

    闲聊,青山绿水去无声。

    对于中产阶级,是反复忆苦思甜细读林林总总的伤痕史料,还是观天象观海潮看大势所趋?

    就算是不如意事,有60年前不如意事,很可能自己家的祖辈就是扛大包的;有30年前不如意事,家里那点三瓜俩枣还都被抄家了;还有这几年的事儿,买了别墅天天维权上访上法院就是斗不过开发商。

    光看伤痕史料,不抬头看天,没用。

    改开三十年,得到利益吗?得到了!30年变化大不大?大!

    我这儿给老外讲课,讲中国的development studies,这个是我自己的发明。我为了讲这个30年60年,怎么讲清楚我废了脑筋。最后我决定用历年外汇储备的数据,做了一张折线图。讲的就是所谓Rostovian Take-off模型。

    但是对于我们中产阶级,现在的问题不是30年有没有得到利益,现在的问题是利益能不能保持。

    有人说了“没有政治体制改革,经济改革成果就会失去。”中产阶级也的确要思考这个问题:就是经济改革的利益会不会得而复失?

    中国的中产阶级失去经济利益有几次:

    1. 1949年之后10年间,社会主义改造,资产阶级失去工厂土地等资本,一般的小资即中产阶级工资因为统一工资制度被抹平。

    2. 文革中间,中产阶级的一些细软被抄家,文革后基本发还。

    可以看到,革命或者是大的政治动乱,都是中产阶级经济利益丧失的时机。

    中产阶级有没有能力自保?没有,当时基本没有这样的可能。现在有的可以,就是移民,走为上计。

    从49年革命看,资产阶级逃离出国的,后来有很多是在海外利用储蓄再次发迹的。所以逃走是对的,从保住经济利益上讲。

    目前来讲,就是要看清楚,可能的乱源在哪里?实际上大家也已经渐渐清楚了:

    1. 大资本已经操纵了基层政府,基层吏治的腐败已经成为基层的最大乱源。

    2. 大资本与民争利越演越烈,基层吏治沆瀣一气,所谓聚滋或者群暴事件频仍。

    这种局面已经难以为继。大资本进而主张改旗易帜,等等,那样除了能够巩固大资本改开所得,对于中产阶级究竟是一种保护还一种进一步丧失利得?很难说。

    我个人从维权和转基因问题上的感觉:大资本政治上台,哪怕是和平的,中产阶级在中国大资本统治下,在上述两个最迫切的利得或者安全问题上,将永无宁日。

    更何况这个过渡根本不可能平和。其路线图只能是花花革命。而花花革命之下,国家的政局动荡,大家一目了然,就不再赘言了。

    作为中产阶级,利益得而复失,其要津何在?难道还不是一目了然吗?

    观天象,就是判断怎么逃离什么时候非逃离不可等等。

    闲聊,我前不久说了,花花没可能了,左翼没必要搞文革。所以现在并不危机了。有人来兜售伤痕史料,我没工夫也没兴趣。

    通宝推:lionloin,readerg,沧海笑一声,
    • 家园 移民并不解决问题。大部分海外移民华人的生活质量和就业范围

      其实还是和国内的发展情况有非常直接和重要的联系。

      别的不说,这几年在国外买奢侈品的中国人多了,各个奢侈店都开始有说中文的华人雇员。

    • 家园 最近一两年来的中美物价对比、税率推高物价等等

      除了某些势力试图影响国内民情,鼓噪民意,通过东林党式减税喧哗,以企图削弱中国国家力量。

      对于中产阶级来说,作为此次鼓噪的主动者及参与者来说,他们曾经拿着因为各种以前计划经济残留下来限制所带来的高薪,福利和教育,却享受着市场经济带来的全国人均的消费价格。并因此而被经济转型期间一时被惯坏的美好生活所障目,认为自己的生活应该如此,炫耀并继续吸引着青年才俊向往这种生活。这大概也就是美国梦的诱惑之处。

      但转型期结束了,曾经意气风华、纸醉金迷的生活受社会调整而受损,其年收入10~30w的,不管是否情愿,未来的生活水平都将很难再提高的层次,或者继续高出众人普遍水平,失去了虚荣的基础,甚至有些人的生活水平会相对下降。而底层民众的生活水平会因为收入提高而有很大的提高,逐步缩小与年收入20,30w人的生活水平差距。当然整体的生活水是提高的。

      虽然原因是中国现在这些中产阶层的生活水平其实是超出了其本应该有的生活水准的,很多方面达到或超过了美国富人的生活水准。中国的大城市基本都是世界顶级现代化的大城市了。这得益于底层民众,尤其农民的低收入。而这些是不会长久的。

      例子就是10几年前做IT的,月入1,2w的,公司还发衣服补贴,去商场买衣服只挑最贵的,钱还花不完,但如今这样的日子没有了,衣服补贴没了,买衣服也得看价钱了。这个美国也一样,做it的工资水平也被印度给毁了,而且更厉害,10年没提高了。

      由于信息的通常,在美国看到自己愿意看到的种种“美国怎样怎样,美国油价多么多么低”,借助国内言论渠道的多元化,利用自己掌握的话语权,中产利益受损后立刻发出的不忿声音,以傲娇于他所怨恨的TG。这也是体制内外中层共同的声音,因此也里应外合,绵绵不绝。

      因此也就有了部分实力较大者,就移民了,或者挤入更高层次。。。但这个开端也是的潜在中产阶层,如毕业没几年的大学、研究生们循着这个话题、平台肆意宣泄自己现实中的不满,对红歌、对一切体制内的标志。

      中产的壮大就必须凭借国内产业的起飞;中产利益层次的受损,其实也就是产业升级的跌宕起伏,曲折。

      但恰恰由于记者的眼球、喷子的跟进,使得中产的宣泄恰恰损害了他们的长远利益,并造成当下情绪的极端化。而这些其实就是花花革命最大的基础和动力。要不然希大妈也不会强调网络革命的重要性了。

      通宝推:洗心,
      • 家园 深有同感

        “但恰恰由于记者的眼球、喷子的跟进,使得中产的宣泄恰恰损害了他们的长远利益,并造成当下情绪的极端化。”

        我也有同感,中产阶级们向往西方生活,青睐西方品牌,对本土品牌不屑一顾,例如服侍,汽车,电子产品等。可西方品牌留给中国的只有低端体力劳动岗位。本土品牌崛起了,才会在中国产生更多的中产阶级工作岗位。可现在整个社会的媒体和舆论都着力报道国产品牌的负面新闻,对西方品牌的负面新闻则故意视而不见甚至屏蔽掉(例如某些汽车论坛)。从而导致消费者对国产品牌的芥蒂,压抑国产品牌的发展,直接会减少国内中产阶级岗位。

        通宝推:土拨鼠yuanap,
        • 家园 yes. 压抑国产品牌的发展,直接会减少国内中产阶级岗位

          the rise of Japan and China is quite different.

          Japanese export high value-added industrial products, keep various design, manufacturing and R&D jobs in house (esp., in car and electronics industries).

          China has no global manufacturing might--it has only global "assembly" power--based on its cheap labor policy and suppressive social policy.

          • 家园 日本崛起早期在国际产业链的地位也就和现在的中国差不多。

            日本崛起早期在国际产业链的地位也就和现在的中国差不多。日本成为高品质高附加值的象征也是后来的事情。

            • 家园 日本崛起不是从战后进入国际市场的

              从明治维新就开始了,日本的工业化体系在二战前后基本完成。尽管二战中日本工业体系一片废墟,但是工业化培养的整个人力资本保留下来。战后借着美国转移产业的风潮,日本才上位的。

              你对比一下中国。尤其广东,30年前是前线,有什么工业?

            • 家园 major changes happened after

              1960s.

              In 1950s, Japan was also low cost labor provider, main source of shoes or textiles.

              Japan upgraded its industries fast.

              It has been 30 years and Guangdong is still West's main source of cheap labor and textile/shoe/toy products.

              • 家园 日本出口低端产品不是50年代开始

                日本从明治维新开始就靠这个出口来换汇的,日本在二战结束时候,已经是一个工业国了,整个体系的人力资本完整保留,也形成了适应工业化的社会体系,和中国这个农业体系不是一个概念。

                50年代的日本和中国,就好比现在的中国和印度。

                • 家园 Nike's first supplier was

                  in Japan. You misread my post. My point: Japan did have low labor cost before and was once consumer product exporter to the world. It was true even in 1950s. Japan took advantage of the golden age and increased labor pay fast in post WWII era.

                  I agree that Japan had heavy industry before WWII, and it could make Zero fighter too. Otherwise, it would not challenge America in the pacific. But Its industrial base was quite weak compared with both Europe and America.

                  BTW, for post-WWII Japan, two sources of high pay jobs: the modern car industry/consumer electronics industry were all created after WWII with American technology.

                  Japan exported the whole car to States, thus various high-pay jobs stay in Japan (e.g, R&D, engine making, main component)

                  China is still not the case by now. China has a booming passenger car industry now, but most engines are still sourced from Japanese/European or American providers.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下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