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杜衡 -- 弦音醉舸

共:💬15 🌺38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 家园 杜衡

    杜衡,为马兜铃科植物杜衡和小叶马蹄香的全草、根茎或根,古人作香草佩带,香人衣体。《楚辞·离骚》:“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衡与芳芷。” 便记载作为香草之一的杜衡。本品叶似马蹄,气香,故俗称马蹄香。又与细辛相类,民间代细辛用,因有杜细辛、土细辛、马蹄细辛、马辛诸名。

    其药最早载于葛洪《肘后方》,陶弘景谓“方药少用,惟道家服之,令人身衣香。”道家的理想,除却追求长生不劳,还追求驻颜及仙风道骨,故而对香药材有着特殊的喜好。此药辛温,小毒,其主要成份为植株中的挥发油(这也是香草类入药的特征),其中最主要的成份是丁香茼酚和黄樟醚,黄樟醚有麻痹作用,能使动物的呼吸中枢麻痹,故而临床入药用,都是小剂量,类同于细辛。

    细辛的运用,有“细辛不过钱”的提法,但这个说法仅限于散剂,现在临床有很多医家临床使用细辛来治疗疑难杂症,往往都宣扬自己能用到多少多少量,甚至有好学者自己试服到130g也未见不良反应,刘沛然老医生更是用到260g,也自称未遇到不良反应。事实上,这里显然是用“障眼法”曲解了“细辛不过钱”的本意。“细辛不过钱”一说,可追溯到宋代陈承的《本草别说》,其曰:“细辛非华阴者不得为真, 若单用末,不可过一钱,多则气闷塞不通则死”,我们看宋朝的药学书籍,都会有这么个印象:那个时代很多药方都是作散剂使用的。且古代细辛入药用的是根,而现在临床的细辛用的是全草,细辛主要含挥发油,油中的有效成分为甲基丁香酚(60%),有毒成分为黄樟醚(8%),其挥发油含量从多到少依次为根、全草、叶。在相同剂量情况下,细辛根中挥发油含量几乎是全草煎煮10分钟后的3倍,如欲达到相同的疗效,则汤剂的用量至少应增加到散剂的3倍。在同样剂量情况下,根中黄樟醚含量分别是全草煎煮10、20、30分钟后的4、12和50倍。黄樟醚的挥发性胜于甲基丁香酚,在高温下易被破坏。若在高温中煎煮30分钟后,因挥发而所剩无几,仅存原药材的2%,此浓度已不足以产生毒性。即使将细辛的用量增加50倍,也不一定能产生毒副作用。这就是目前细辛在汤剂中用量较大,且安全无毒副作用的主要原因。故而某些医家号称的擅用细辛,并不一定代表技术有多高明,事实上是并未正确使用药材罢了。

    杜衡的使用,同于细辛,然搜剔风寒之功,逊色于细辛,细辛散寒力强,杜衡则偏于消肿行水,活血通经。其功用疏风散寒、消痰利水、活血止痛。《肘后方》用杜衡三分、人参一分,治疗“瘕嗽吐脓损肺”;及“催吐方”,治呼吸喘息,犹觉膈中痞闷,顽痰壅滞心胸。《本草纲目》:散风寒,下气消痰,行水破血,杀虫。《浙江天目山药植志》,治蛇伤,局部红肿痛甚者。基于医理与病机的融通,临床对此药运用发挥甚多,已不限于药材本身功效,故不一一例举,有兴趣者可以参读相关临床书籍。

    杜衡除了入药用,还是中华虎凤蝶幼虫惟一的食物来源,故而要寻找到虎凤蝶之处,就必然有杜衡的存在。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中华虎凤蝶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再补一张细辛的图片,以作比较。: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 杜衡
      家园 我从没下过田

      想这些辨识草药和植物的,应该是先抓住什么特征,再怎么一步步去辨认啊?

      • 家园 注意看它们的生殖器管

        你说的这个辨认是植物分类学的内容。在药行业里,叫中药原植物鉴定。

        花常常是最终的鉴定依据。粗略鉴别看叶子,茎啥的。

        看的多了,还是靠感觉。觉得象,多半就是了

      • 家园 做个生活的有心人就可以了,

        至少很多大城市中,都有植物园,每棵植物都会标明科属、名称的。至于其它途径的辨识,还是要有人带一下,或者需要博闻广识的,我自己对生药也不熟悉。

    • 杜衡
      家园 现在这种入药的草药是种植的还是野外采摘的?

      药效能一样吗?

      • 家园 我描述的这些药都是草药,

        都是生僻药材,需求量不大,故而都是野生的,不会有人去栽种这些。对于草药和中药的区别,正在写的一篇中会提到。

        • 家园 我最近发现,我接触到的,凡是原产中国的花草,

          身上都有可以入药的部分,花,叶,茎,根,都有可能。有的植物,则全身都可以入药。我很好奇,这是中国医药发展的必然结果呢?还是因为我接触的有限,只是巧合?

          • 家园 看一看佛经故事就知道为什么了

            印度草药学的历史比中国中草药早近千年。东汉以后中草药有自己的发展轨迹,但根源未必是在本土。

            话说年轻的耆婆,为了学医到处找寻名师,当时,得叉尸罗国是印度文化最发达的地方,耆婆也动身去那里。据称得叉尸罗国是医学中心,医学教育很发达,而且,世尊和一群弟子也在该地被尊称为“大医生”。

            耆婆到了得叉尸罗国,探悉有一位医师名叫“宾迦罗”,医术首屈一指。他来到对方的寓所央求:“我想拜你为师,学习医术,请你教我好吗?”罗迦一口承诺。之后,耆婆在他那里学医七年,最后才通过老师的面试,那是一种毕业考试。

            当时的情景,佛经上也有记载。

            他来到老师的住所坦述:“我想向您学医术,请指点我。”当时,老师递给他一个笼子和掘草的工具。说道:“你要在得叉尸罗国一由旬的地方找寻各种草,还要把非药草拿回来。”

            那时候,耆婆好像接到大王的命令,即刻在得叉尸罗国面积一由旬处,找寻非药草,但是,周围一带始终没有非药草,因为他所看见的一切草木,只要好好分辨,了解它的用处特质,全部都能当药物。

            于是,他空手回到老师的住处,很为难地向老师说:“我现在才知道在得叉尸罗国要找寻非药草根本不可能。因为我看见的所有草木,只要能够分辨它的性质,全部都有用处。”

            • 家园 原来如此呀,谢谢指教。

              现代人还会去研究那些前人没有研究过的草木吗?比如很多原产地非洲的植物。

            • 家园 长见识了。

              一直在追看弦音的科普帖。有个疑问:印度草药学历史比中国早近千年,这个论断我有些不明白。

              释迦牟尼是公元前544年圆寂,佛经在此之後。以佛经为论据,那么意思是中国最早在公元500年,也就是在南朝宋时才有草药的历史吗?如果从佛经推测,认为印度草药学历史源头更早,似乎不是太严谨。毕竟中国也有神农尝百草的传说。如果以出现典籍为标志,那么相对应的印度草药典藉在哪里呢?

              其次,我想问一下,印度草药发展是什么情况?

              印度医药情况好像比中国好得多,可以不管专利随便做,不知道印度草药的现状如何呢?中国是否还能借鉴呢?

              谢谢。

              • 家园 佛经故事记载的印度医药事迹

                ,是早于佛教本身的,印度草药运用有近5-6000年的历史,且有成熟的指导理论。我国中草药理论定型在东汉时期,之前的《五十二病方》中也有草药的记载,但是巫术气味很浓,故而说中草药理论定型在东汉。这里引用佛经故事,只是因为其中故事比较生动罢了。

    • 杜衡
      家园 山海经里也提到了杜衡

      里面还有其他的花花草草。

      弦音兄怎么看山海经?

      • 家园 山海经里的杜衡好像

        和后来的杜衡不是同一个,山海经说杜衡近似于“葵”,看现在的杜衡显然没有这个近似“葵”的特征。《山海经》太古老,我自己的见识还不足以对其阐释呢,看过近期一些作者对其的解读,也都太玄虚了。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