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台湾一周记(1) -- 达雅

共:💬33 🌺354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 家园 台湾一周记(1)

    我这周去台湾开会,选了从厦门经金门进入台湾。上午赶到厦门东渡,提前50分钟办理边检、出关等手续,12:15开始登船。船行不几分钟,左侧一个小青年拿出一个 superPAD 的平板电脑玩,一个中年人很好奇地过去看,一边看一边感慨这个山寨货比 iPAD 还好,有各种外接插口,能接键盘等,大量使用第三方软件,不像 iPAD 什么都自搞一套。而且这山寨货只要人民币一千元,实在便宜。周围的人们听到他的评论都跑来看,看完就问在哪里买的。小青年拿出一个名片,于是商家就得到了义务广告。不知道下次会不会有有大批台湾客人跑到厦门电子市场扫货。

    然后我就和这位中年人攀谈起来。他姓潘,以前做过台湾的公务员,后来转行当大学老师,在台湾做到助理教授,现在在大陆的广西外国语大学做副教授。我们交谈了很多关于两岸大学的异同。他还给我留了名片。

    正畅谈间,眼前出现一片陆地,还有两根大烟囱。我问他这是哪里,他说已经到了,前面就是金门。然后就下了船,办理入关手续。移民签证官叫朱世权,很和气,发现我少了一张入境白卡,就帮我补了一张,补完之后听到“咔哒”一声,他把白卡订哪里了,但是拿回证件一看,又没有订证件上,真是奇怪。

    入关之后就去找立荣航空。先用把餐票交给一位先生领了一盒食物,然后走上李荣航空的班车。领食物的时候旁边一位正在大嚼一块鱼排,我就满以为自己的盒子里也应该是鱼排套餐,结果打开一看是几块小点心,包括巧克力派、凤梨酥、夹心酥、5蔬果活力饼,不过都挺好吃的。

    车开一段后停下来,导游领着我们进入一家“上古厝”米线店。这里的米线看起来都挺精致的,但是价钱实在不便宜。不过每人都可以品尝一小碗米线,味道很好。路上看到有小皮卡周围用草和花环装饰,不知道是干什么,可能是办丧事。

    车最后停在金门机场。下车后就去办理候机。候机厅不大,熙熙攘攘,还有一个“金防部官兵服务中心”的柜台。我跑去问“金防部还存在啊”,他们回答“还存在”;我又问“有多少人”,回答说“不清楚”,保密意识还挺强。

    然后就上了飞机。邻座是一位高先生,他刚刚从厦门开会回来。我们谈起两岸的各种事情,他说,他觉得台湾看不到未来。大陆正在大建设,但是台湾过去十年没有发展,现在有了AGFA和自由行,略微有些改善,但是他觉得这更多是个政治噱头。因为陆客来台,大多数是跟团,极少是我这样自己乱跑的。另一方面,现在大陆商人大举进入旅游业,大量资金投入,控制了包车、住宿、景点、购物一整条线,结果就是,陆客的人流大大增加了,但是现金流却基本都被大陆商人控制,转一圈又回到大陆商人口袋里去了,台湾只能拿到一些实在带不走的辛苦钱。

    飞机准点到达松山机场。在高先生指导下,我先跑到旅行柜台拿了一大堆旅游资料,全部免费。然后让旅行社小姐帮我在地图上标定我的旅馆在哪里,她打开google地图,找到了位置却无法在地图上标注。后来还是我自己搞定的,她连夸“你真厉害”,让我很得意。

    接下来就是兑零钱,找捷运。捷运的服务人员态度很好,我想要一份“观光护照”和“悠游卡”的资料,他没有,就当场把样件复印了一张,这在北京或者上海的公交是不可能的。但是我想这也有捷运人少的关系。

    捷运系统有地面的也有地下的。台北松山机场站是地下的,但是一开出就转到地上了,这一段的房子是那种典型的港台老房子,旧旧破破的生活区。但是等到了目的地,就又完全不一样了。这是台北的中心地带,摩天大楼林立,连善导寺这个佛寺都有好几个高楼。从地铁站到旅店正好经过太大女生宿舍区,老旧的宿舍楼映衬下,更显出路边台湾女生的青春甜美。

    到饭店住下,吃了些东西,打开笔记本收邮件,正好 Michael 也到了,让我尽快打他手机。我就跑下楼去打投币电话,结果5块钱新台币下去,不到20秒钟没了,之后再投5块,抓紧时间把我的号码报给他,让他打过来。在台北新台币真是不经花,坐个捷运25块,大致是人民币6元,而行驶路程也就5站,上海地铁都是2元搞定,不要说北京了。而投币电话,5个新台币台北室内只能打不到一分钟,打嘉义连20秒都不到。但是台北街边小店吃饭倒不算贵,一份面或者饭50块新台币,如果能吃饱的话大概和北京差不多。

    饭后去了中正纪念堂,已经下班了。有意思的是,中正纪念堂近期有两个展览,一个是手冢治虫的世界特展,宣传画上铁臂阿童木正领着茶水博士等一干人向大家微笑致意。另一个是木乃伊展。不过中正纪念堂的建筑主体怎么看怎么觉得傻,一直得站在两侧“国家音乐厅”或者“国家戏剧院”的台子上看,才可以不傻笨。中正纪念堂正面牌坊上

    的字“大中至正”已经被改成了“自由广场”,但是旁边的介绍牌子还没有改,提醒着人们这里曾经刻得是“大中至正”。遇到一位小伙子正在拍牌坊,旁边一位老者说:“你二次曝光就可以远景近景都拍好了嘛。”一问,老者是某著名图片社的摄影师,他很高兴地拿出他的作品给我看,还找了一张有自己签名的送给我留念。

    中正纪念堂两侧的“国家音乐厅”和“国家戏剧院”是典型的中国传统宫殿式建筑,就不傻了。戏剧院的楼下有一个叫“三**”的设计公司,他们的设计很Q。另外还有一家书店,各种书都有,比较有趣的是两个,一个是在财经类的显著位置上放着

    某财经杂志的《中国十二五关键报告》专刊,号称“跟着大陆赚五年”。另一个是《朱镕基答记者问》被和刘晓波的好几本书放在同一层,隔得还不远。

    元宝推荐:希宝,
    • 家园 问一个细节,感觉文章有点问题

      自由广场上拍照的小伙子所谓的二次曝光是对胶片机而言的,对于数码相机,根本不存在二次曝光,如果要实现二次曝光的效果,用不同的光圈拍摄两张,然后在电脑上叠底就可以了。所以,老师傅那么说的前提是:胶片相机。问题是,现在应该没有什么人依然在用胶片机了,如果有用的,一般也都是少见的高手……

      所以,这段很可疑,感觉时间对不上。有一种解释是,老人家只是在用胶片机的术语来说明类似情况而已。虽然不是那么严谨。

      唉,技术流,就是吹毛求疵

    • 家园 纯文字,居然不觉得单调

      不过能加点照片就锦上添花了

    • 家园 台湾一周记(3)

      22日,我们早早结束了会议的报告,吃过午饭就出去玩。

      先去了台北孔庙。台北孔庙是一座典型的闽南风格建筑,屋檐高高上翘。前面是大成殿,后面是崇圣祠,两边是历代名儒牌位。我还真是第一次见到这些名儒牌位。

      台北孔庙的特殊在于,它是“活”的。我们进去的时候,屋檐下摆了一排老式书院里的书桌。我们走过去看个究竟,就有人过来,问是否愿意参加他们的书法教学活动,我当然很乐意了。活动的第一项,大家排队站好,老师拿着装有笔墨砚的盘子,对着大成殿里的至圣先师牌位行礼,表示要认真学习书法这一传统技艺。然后大家就坐,一位老师写下“以约失之”四字楷书,挂在小黑板上,跟大家说我们今天就学这四个字。学员中有外国人,于是老师就先讲一下这四个字是孔子的话,是什么意思。然后又写下草、隶、篆三种书体的“以约失之”,简要介绍汉字书法的发展历程。然后下面的学生们就开始写。

      学生们写的时候,另外一位老先生就在学生中间巡视,进行指导。走到我旁边的时候,他问,你是有基础的嘛,在哪里学的?我就说我是在大陆学的。他很高兴,说你们是从大陆来的啊,我一会写一幅字送给你们。很快助手就铺好了纸,老先生问我要写什么,我就说写“乐山乐水”,他就挥笔写下了“乐山乐水”四字行草,然后是上下款。得到在台北孔庙写下的孔子语录,

      实在是意外的惊喜。接下来为 W 写了“宁静致远”。但是老先生的普通话可能不太利落,有些地方他宁可用英语和我们交流。为我们写完后,另外几位从大陆来的人就说我们也是从大陆来的,老先生也给我们写一幅吧。他们的要求都得到了满足。

      写完以后,我们和老先生以及他们的助手交流了两岸书法教学的一些情况。他们说,他们每周三在孔子庙义务教学,为的是传承这一传统文化。马英九政府现在恢复了小学的书法教学,所以几位老先生都很抢手,各学校争相延聘他们去上课。在台湾地区,书法被称作“书学”,这是和大陆不同的地方。

      然后我们又问这孔子庙是什么时候建的,于是他们就找来了专职的王讲解员,详细向我们介绍孔子庙的历史和现状。台北孔庙的历史并不长,至今才81年。但是它现在仍然是“活”的,发挥着重要的社会作用。除了为书法等传统技艺的学习传承提供场地之外,每年的教师节祭孔都是在这里进行的。

      台北祭孔仍然要用“太牢”,就是猪牛羊,不过都是米糕做的。祭孔典礼结束后,米糕就被切块送给大家,叫做“聪明糕”,小孩子吃了一定会学业有成。王讲解员热情地邀请我们下次来台北观摩祭孔典礼,品尝聪明糕。另外,台湾的学生祈求考试顺利,都是到孔子庙来拜孔子的,然后把准考证

      的复印件投到一个纸箱子里,据说很灵的。

      孔子庙的对面是保安宫,祭祀保生大帝。孔子庙是三级古迹,保安宫是二级古迹,也就是说文物价值比孔子庙高一个档次。保安宫是典型的闽南式道教建筑,里面什么都供,孔子、关帝、菩萨,当然最重要的是保生大帝,这是一个救死扶伤的医生神。保安宫除了前面的谷建筑,还有后面新修的楼。新楼一共四层,最高层是“凌霄宝殿”,第三层是“大雄宝殿”,道教居上,我很满意。站在凌霄宝殿上,看前面的重重飞檐以及飞檐上的各色精美彩塑,真有一种身在仙境的感觉。

      陪同我们游览保安宫的,是一位德国朋友 Raab。他是在孔子庙跟我们一起学书法的,后来看我们去保安宫玩,就跟过来义务给我们当导游。他精通德语和法语和英语,原先在江苏某高校教德语,现在有一个项目来台湾待几个月。他可能是好久没见到熟练使用英语的人了,对我们如同见了老乡一样,用英语领着我们走上走下,临分手还意犹未尽。

      • 家园 81年前是台湾的日据时代吗?

        那个时候日本人允许修建孔庙吗?

      • 家园 要是南京的夫子庙也是活的就好了

        不过南京夫子庙有人敲编钟,也算是活的,姑娘和音乐都很漂亮啊,相传每逢良辰假日,有汉服美人在太庙里出没。

        强烈建议南京太庙立下龟腚:

        凡身着汉服的姑娘,不收门票~

        • 家园 夫子庙现在不行了

          小时候那边都是卖小吃的,各种有南京本地特色的小吃。走一路吃一路,从头走到尾,就吃饱了。

          后来逐步开始商业化运作,有了第一家汉堡店,再后来慢慢都变成卖衣服的连锁店了。毕竟一家小吃店能支付的租金和服装连锁能支付的租金在当时是完全不成比例的。小吃店逐步消失了,只剩下几家勉强维持。

          这两年政府有意向重新开发,一方面是服装连锁现在生意也不好做,另一方面确实还是传统的东西能吸引人,吸引游客。现在夫子庙除了孔庙之外也就没什么东西了,政府也想把以前的传统恢复起来吸引人气。但是那些小店早就流失了,手艺什么的恐怕都失传了,只剩下几个做糖画和捏面人的,也没太大意思。

          另起炉灶搞了个老门东,不过现在还没起来,后续不好说,不过应该难度也很大。

          可惜了。

          • 家园 当时我也觉得很奇怪

            那里怎么全是卖衣服的,一点味道都没有了。。。

            • 家园 商业化啊

              租金是一方面,靠着原本的名气+孔庙+贡院吸引来大量的人流也促成了一个比较好的商业氛围。但是当赚钱的服装店把小吃店都赶走以后,自己也就衰败了。毕竟卖衣服哪里买都一样不是~

              • 家园 过度商业化了

                咱的家乡也是一样,有趣好玩的小店都逐渐消失了,整条街上都是服装店,美容店,家具店,婚纱摄影等高利润的门店。偶尔思乡,回家看看,发现已经物是人非,再也找不回昔日的回忆,只好怅然离开。终究是回不去了。

              • 家园 嗯,大家去夫子庙主要是吃喝玩

                顺便买买衣服,偏偏衣服比饮食收益高结果挤走了“吃喝玩”。

                大家就不去吃喝玩了,衣服也就卖不出去了。。。

        • 家园 南京有太庙么?

          我怎么不知道啊。

      • 家园 孔子的新职业呀,管起了“考试顺利”

        最近看韩剧《high kick》,中学大楼前也是树孔子像的,不知道尊孔还是也要孔子老头儿保佑考上大学........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