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整理】古人是怎么装b的 -- 春夏秋东南

共:💬19 🌺150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 家园 【整理】古人是怎么装b的

    鱼玄机杀了侍女绿翘,掩埋后若无其事,旁人问她绿翘哪里去了,答:“春雨霁逃矣。”

    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苏东坡的住所和佛印所在的寺庙只一江之隔。

    一天,老苏写了这样一首诗:

    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

    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

    然后老苏开始飘飘然了:写出这首诗需要多么高的佛法造诣啊!我多么牛逼啊!

    于是他遣佣人把诗拿过江给佛印看,等待着佛印对他的诗大加赞赏。。(真的很装逼。。)

    谁知道,佣人带回来的回信上只有两个字:放屁。

    显然,老苏怒了。。。于是他亲自过江去找佛印理论。。下了船,进了庙,直冲方丈室。。。

    只见方丈室上贴着一张纸,上书:

    八风吹不动,一屁过江来。

    关键词(Tags): #古人 装b
    • 家园 东坡、佛印、苏小妹和她老公逸事趣闻一大堆啊,就是

      不知是真的还是后人编滴

    • 家园 这个佛印

      推算什么话能刺激东坡,在推算东坡受了刺激会有什么反应,然后再在门上贴个条儿,设计这么多,他个出家人累不累啊

      • 家园 饱食终日无所用心

        所以小九九全算在这上面了。

      • 家园 【整理】这就是所谓与人斗其乐无穷,另一则:

        有一次苏东坡与佛印相对而坐。

        苏东坡问佛印,“你看到了什么?”佛印回答说看到佛。

        接着问苏东坡看到了什么,苏东坡回答说看到了牛粪。

        当他得意洋洋的回到家中,并把这事告诉苏小妹,满心以为这是他与佛印和尚暗中较量的一次辉煌的胜利,没想到苏小妹听了却摇头叹息道:你输得好惨。

        苏东坡不解,苏小妹解释道:因为你心中有什么,你就会看到什么。佛印心中有佛,所以眼中看到的就是佛,而你心中……

        --------------------

        苏东坡做杭州太守期间,佛印到杭州来找苏东坡玩,两个人荡着小舟在西湖上喝酒,苏东坡存心做鬼,拼着老命劝酒,灌得佛印一佛升天二佛入地,然后安排一个妓女将佛印剥得一丝不挂,侍睡了一晚。

        第二天,妓女来报告,说和尚喝早茶去了,这个让我交给你。

        这首诗现在很有名:夜来酒醉上床眠,不觉琵琶在枕边。传语翰林苏学士,不曾拨动一根弦。

        老苏又一次崩溃了。。。。。。

        --------------------------------

        后来林语堂都忍不住说,真怀疑每个故事都是佛印编的

        • 家园 和尚喝酒已经破戒了,感觉还是编的
          • 家园 和尚喝素酒。

            西游记里面说的。借问一下,啥叫素酒

            • 家园 这个百度百科里面有解释

              素酒  四大名著《西游记》中经常出现“素酒”这个词,而且是和尚和尼姑可以饮用的酒。   其实所谓“素酒”就是粗酿的酒,没有经过“蒸馏”工艺,只是简单的将酒糟滤除,余下浑浊的酒水,放到锅里煮开,以使酒不会变质。这种粗酿的酒度数极底,浑浊不好看。大概是因为不大会引起人的欲望,所以叫“素酒”。   可以这么说,经过“蒸馏”工艺的是荤酒,没有经过“蒸馏”工艺的是素酒。它本身与佛家并没有什么直接的关系。

            • 家园 难道是米酒?

              那我也当和尚去……好久没喝到了

              • 家园 葷酒呢?总不会是用肉酿的吧。素在这里是Raw的意思吧

                素面:白水煮面

    • 家园 【整理】贴几个真nb的

      都是读书笔记:

      高洋

      高洋内明而外晦。众莫知也,独欢异之。曰:“此儿识虑过吾。”时欢欲观诸子意识,使各治乱丝。洋独持刀斩之,曰:“乱者必斩。”

      达奚盈盈

      达奚盈盈者,天宝中贵人之妾,姿艳冠绝一时。会同官之子为千牛者失,索之甚急。明皇闻之,诏大索京师,无所不至,而莫见其迹。因问近往何处,其父言:“贵人病,尝往候之。”诏且索贵人之室,盈盈谓千牛曰:“今势不能自隐矣,出亦无甚害。”千牛惧得罪,盈盈因教曰:“第不可言在此,如上问何往,但云所见人物如此,所见帘幕帷帐如此,所食物如此,势不由己,决无患矣。”既出,明皇大怒,问之,对如盈盈言,上笑而不问。[边批:错认了。]后数日,虢国夫人入内,上戏谓曰:“何久藏少年不出耶?”夫人亦大笑而已。[亦错认。]

      文祥-辜鸿铭《张文襄幕府纪闻》

      余同乡故友蔡毅若观察名锡勇,言幼年入广东同文馆肄习英文,嗣经选送京师同文馆肄业,偕同学入都至馆门首,刚下车卸装,见一长髯老翁欢喜迎入,慰劳备至,遂带同至馆舍遍导引观,每至一处则告之曰:此斋舍也,此讲堂也,此饭厅也。指示殆遍,其貌温然,其言霭然。诸生但知为长者,而不卸为何人。后询诸生曰:“午餐未?”诸生答曰:“未餐。”老翁即传呼提调官,旋见一红顶花翎者旁立,貌甚恭。诸生始知适才所见之老翁,乃文文忠也

      李鸿章--高阳《慈禧全传》

      朝阳满室,和煦如春,慈禧太后穿一件洋红缎子的旗袍,上罩玄缎小坎肩,两把儿头上簪一朵硕大无朋的绢花,丰容盛鬰,望去如三十许人,李鸿章觉得她比去年五旬万寿时所见,更显得后生了。

        这也不过一瞥间事。数步行去,已近拜垫,下跪去冠,碰头请过圣安,慈禧太后照例有一番行程如何,稼穑丰歉,民生疾苦,以及起居是否安适之类的问答。当然,这番君臣之间的“寒暄”,因人因时因地而繁简不同。象丁宝桢远在西蜀,数年难得入觐,一旦见了面自然温言慰问,絮絮不休,李鸿章只不过十个月未见,而且京畿的情形,慈禧太后经常在打听,就不必说那么多的闲话了。

        “这次找你来有好些大事要商量。”慈禧太后在谈入正题以前,先表白心愿,“皇帝快成年了,我的责任也可以卸一卸了。我时常在想,二十多年的辛苦,总要落点儿什么才好!你们做官的,讲去思、讲遗爱,我也就是这个意思,撤帘以后,能有人常常念着,记住我的好处。这二十多年辛苦,才算不白吃了!”

        “皇太后的用心,天高地厚!”李鸿章突然激动了,“臣今年已过六十,去日无多,半生戎马,从没有一天安闲的日子,如果定要求皇太后、皇上赐臣一个闲差使养老,想来皇太后、皇上念臣微劳,也会全臣一个体面。然而臣从不敢起这个念头,就因为皇太后亲自操劳,圣心睿虑,全在国富民强四个字,臣稍有人心,岂敢有此偷闲的想法?外面骂臣的很多,臣不敢说是付之一笑,只觉得与其为此生闲气,不如仰体圣心,多办些事,才是报答深恩之道。”

        。。。

      “凡是实心出力的人,有我在就不必怕!”慈禧太后略停一下又说:“归政之前,我有几件大事要办,全靠醇亲王跟你帮着我,才能成功。”

        “是!臣不敢不尽心。”

        “第一件当然是大办海军。”慈禧太后问道:“各省的奏折,你想来都看过了?”

        “是!醇亲王都抄给臣看过了。各省对设置海军的规模,应大应小,见仁见智,互有出入,只是应该设立专责衙门,特简亲藩,综揽全局这一层,大家的看法,并无不同。”李鸿章接下来提出他自己的意见,“臣以为今日之事,第一要平息浮议,而要平息浮议,又非先归一事权不可。自古为政在人,上有皇太后、皇上的主持,下有沿海七省疆臣承旨办事,只要中间枢纽得人,那就如臂使指,通盘灵活了。”

        这是保举醇王,综持全局。但醇王以近支亲贵而兼帝父之尊,或者耻于为人举荐。李鸿章做了几十年的官,什么人的阅历都比不上他深,揣摩入微,所以不肯冒昧。

        慈禧太后当然听得出他的言外之意,却先不谈人而谈事,“张之洞的折子,前两天才到。”她问,“不知道你看到了没有?”

        “臣看到了……”

        原奏的抄件,是他在通州途次接到的。张之洞的奏折,向来是唯恐言无不尽,动辄数千言。这个奏折,自然更不会例外,“分条胪举”,共有分地、购船、计费、筹款、定银、养船、修船、练将、船厂、炮台、枪械十一大款,如立山所透露的,主张练南洋、北洋、闽洋、粤洋四支海军,而统辖于总理衙门。说起来头头是道,但在李鸿章看,纯为言大而夸的书生论兵。

        不过,张之洞在中法战争中,大借洋债,接济各处军火,任事甚勇,是帘眷正隆的时候,李鸿章怕惹慈禧太后起反感,不敢批评得苛刻,只就计费、筹款两端来驳他。

        “张之洞仰荷皇太后特达之知,出任封疆,他的才气是好的,锐意进取,颇能不负皇太后、皇上的期许。所惜者,境遇太顺,看事不免太轻易。就以计费、筹款两项来说,光是造船,每军四百万两,四军共需一千六百万两,如今库藏未裕,开口就是一千六百万,未免说得太容易了。”

        提到钱,慈禧太后不由得叹口气:“中法开战,各省军需报销了三千多万,欠下许多洋债,怎么得了?”

        “正就是为此。”李鸿章紧接着说,“且不论洋债要还本付息,就拿办海军来说,如果造船要一千六百多万银子,筑炮台、造械弹、设学堂,以及海军官兵伕役的粮饷供应,又该多少?照张之洞的筹款章程,拿五年洋药进口的关税、厘金之半来造船,还有一半如何抵得住各项开支。近年国家岁收,以洋药关税为大宗,指定这个税款作收入的,不知道有多少?别的不说,光是左宗棠、张之洞借的洋债,就多拿洋药关税作担保,只怕要动用这笔款子,洋人先就不肯答应。”

        “说得是!”慈禧太后深深点头:“张之洞办事,向来喜欢规模大,有点儿顾前不顾后。”

        “借洋债决非谋国的善策。”李鸿章趁机说道:“总要自己开源才好。臣这一次进京,带了好几个条陈来,这会儿也没法子细奏。”

        “我也听醇亲王说了,你的用心都是好的,只要能想法子多加收入,有钱来办正事,我无有不赞成的。”慈禧太后略停一下,拉回话题:“海军是无论如何要办的,不过总得有个先后次序,北洋是先有了规模的。我看先办一支,慢慢来扩充。   你的意思怎么样?”

        “皇太后圣明。”李鸿章答说,“这才是可大可久之道。”

        “练兵不光是费钱,还得要人。你素来肯留心人才,有能在海军效力的,尽管往里保。”慈禧太后又问一句:“你看,有好将材没有?”

        李鸿章心想,慈禧太后此时物色人才,当然是预备大用,海军既打算请醇王主持,自己就不便有所保荐,但慈禧太后这样追着问,其势又不容闪避。念头多转一转,觉得有个两全的办法,保荐醇王的夹袋中人。

        醇王在治兵方面最赞赏的人物,本来是荣禄,但其间一度发生误会,交谊几致不终。近年来醇王亦颇想修好,而荣禄不知如何,宁愿韬光养晦,其中或许有什么特殊的曲折,李鸿章不敢冒昧举荐。不得已而求其次,他想到了一个人。

        “御前侍卫善庆,早年曾归臣节制,当时剿西捻的时候,善庆的马队,颇为得力。与刘铭传相处得亦很好。”李鸿章说,“臣素知其人,忠勇诚实,是好将材。”

        “醇亲王也跟我提过,善庆是能带兵,会办事的。”慈禧太后又说:“左宗棠生前保曾纪泽能当海防重任。你看怎么样?”

        “曾纪泽与臣是世交。明敏通达,是洋务好人才。不过,他不曾带过兵,臣亦不曾听他谈过军务。这一次电召回国,如何用其所长?出自圣裁,臣不敢妄议。”

        话虽如此,不认为曾纪泽如左宗棠所奏的,能当海防重任的意思,已很明显。慈禧太后点点头,不置可否,将话题转到左宗棠身上。

        “左宗棠可惜!朝廷原想用他的威望,坐镇南边,不想竟故在任上。”慈禧太后叹口气说:“他多年辛苦,我总想找个安闲的地方让他养老。在京里闲住,本来也很好,又那知道他的脾气倔,跟大家合不来。去年军机面奏,说派他到福建最好。我想,福建是他极熟的地方,也算人地相宜,就答应了,特为又将杨昌瀎派了去,原意是叫他不用事事操心。不想他竟不能体会朝廷的苦心,年老多病,又是立了大功的,竟不能好好过几年舒服日子,说起来倒象是朝廷对不起他!”

        “皇太后、皇王深仁厚泽,这样体恤老臣,左宗棠泉下有知,也一定感激涕零。不过左宗棠平生以诸葛亮自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如今积劳病故任上,与疆场阵亡无异,在他亦可说是求仁得仁,死而无憾。”李鸿章要占自己的身分,便又说道:“臣与左宗棠平日在公事上的意见,不尽相合,然而臣知左宗棠报国之诚,谋国之忠,与臣无异。回想当年在曾国藩那里共事的光景,如在眼前,如今左宗棠已经去世,臣年逾六十,精力日衰,只怕犬马之劳,也效力不到几年了。”

    • 家园 估计王老师是突然想起火上还座着锅汤呢。

      所以着急赶回去。

    • 家园 写的很精辟

      装B这门学问确实是博大精深。楼主再多写几个,俺们也好拿出去唬人。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