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看南科大学生不参加高考随想 -- 大西洋14

共:💬243 🌺743 🌵6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7
下页 末页
        • 家园 你搞错历史事件了。

          不是因为张铁生而取消高考,张铁生事件就是工农兵学员推荐制度中发生的事儿,他参加的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高考。

          你查一下张铁生,就知道,这事儿发生在1973,而高考在自文革开始的66年就没有了,到69年文革第一阶段结束,革命小将都上山下乡之后,从1970年到1976年,实行的是工农兵大学制度,方式是推荐入学。张铁生,也是考的工农兵大学生,他是作为生产队长被推荐的,只是当时在推荐后仍然要进行文化考试,他是因为过不了这一关才在试卷上写文章的。

          工农兵大学的文化考试制度似乎也不是全国都一样的,梁晓声的《京华见闻录》写的就是他的大学生涯,可以作为那个时代工农兵大学的最直接资料来看,似乎他入学过程中并没有文化考试这一关。文化考试,可能是某些地区某些学校的名额有限而额外设置的,而且似乎并没有因为张铁生事件而取消,毕竟名额有限,大家的政治表现都很好,但总要通过什么方式刷下来一批。

          恢复高考是在77年,77年的高考是在12月进行的,78年开始正常在夏天考试。

          --------------------------------------------

          你的观点都对,但是如果对历史事件引用不当,很容易让人攻击。

          • 家园 我知道张铁生是被推荐的

            但当时被推荐者还是要参加考试筛选的,出了张铁生白卷事件以后,就不用考了直接可以上了,这就是我说他反对考试,却最后为那些公社干部子女做了嫁衣的意思。

            至于66年,是这样的,66、67、68届高中生被成为老三届,现在广义的也称那几年的初中生。他们都没参加高考,因为确实是取消了,但高考很快就恢复了,不过改了,不惟分数而已。

            当然我这样的年纪,肯定不如当事人记得清,具体如何还得有请头屑哥!——不,老南京大哥那批人亲身说法。

            • 家园 是不是自他之后不用考了,

              这事儿还得再考证。

              查了一篇资料,

              http://www.jyb.cn/comments/kz/t20080313_148334.htm

              笔者做了一点调查。笔者做这样的调查是很容易的,因为我所在的这所大学里,至今仍有不少当年毕业留校的工农兵学员在工作,他们中的一些,甚至还是教学骨干,也像陈来先生一样,成了博士生导师。我得到的调查结果是:从1974年到1976年,被录取为工农兵学员的,他们都经过了文化课考试。我的一位同事是1974年被录取的,据他说,1974年的文化课考试,他不仅参加了笔试,而且还参加了面试;笔试题是统一的,但面试时出的题目,往往针对的是该考生平时从事的工作以及他所报的专业,题目很灵活,与现实联系得很密切。

              还有一篇,写得更详细,太长了,只发链接吧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796d5f0100ncrx.html

              网上还有很多文章,关于工农兵大学的,能够给人的印象就是,从70年开始恢复(部分高校,比如清华、北大、北钢),但是此时的招生没有文化考试,是定向招生。自72年开始,大部分高校开始恢复招生,73年,邓小平主政期间,对工农民大学的招生制度进行了规范,招生对象扩展到全社会。

              尽管这次招生对象还只限于“知青”、“青年农民”、“解放军”等在“三大革命运动”中有两年以上实践经验的“工农兵”,

              这个条件,实际上就是只要家庭成份不错,只要想去报名,基本上都能得到推荐(主席说的95%与5%在这里应该适用),于是象张铁生这样的生产队长得和普通青年一起参加考试。也就是说,73年的文化考试,已经很象高考了,是对前三届工农兵大学制度的重大改革。但因为这一改革与当时的文革思想不适应,于是才抓出了典型产生了“张铁生事件”。

              而“张铁生事件”实际上主要的目的就是拿这个来说事儿。后来的几届工农民学员,实际上仍然在进行文化考试(可能不同的地区制度不一样)。因为73年的参试条件并没有改,而当时的入学名额有限,不可能让这些人都上,推荐制度最大的问题就在于此,大家都是革命群众,你能说谁好谁坏,最后肯定得有一个选拔办法。

              当然,还有一个变通的办法就是“社来社去”,也就是“从哪儿考来的,毕业后回到哪儿去”,这种制度,就让工农兵学员没有以前的吸引力了(特别是对于那些没有长远眼光的人更是如此)。

              ---------------------------------------------------------

              就上面的陈述总结一下,也就是说张铁生事件是对恢复“高考”制度的一种干扰,而不是因这个事件而取消了文化考试。因为在此之前,是定向招生,在此之后,似乎也未取消文化考试。

              历史的真相,有很多还是能推论出的。林彪之后,实际上民间已没有什么革命的热情了,所以才使得推荐制度失效。而推荐名额高出招生名额,必然会需要有一个制度可以进行再次选拔,当然这样的选拔考试要比高考容易多了。

              • 家园 刚才仔细看了你推荐的两篇文章

                1.第一篇其实说的是1973年的事,那年正是张铁生事件的年份;

                2.你推荐的第二篇文章中,明确说

                1973年的“高考”,是“文革”十年动乱中唯一的一次的高考,许多的优秀的知识青年也都做好了考试的准备.....

                但是事与愿违,在这次考试中,“白卷英雄”张铁生的出现影响了当年大学招生的路线,导致学生中考分越高的越是没有学校敢要,无数知识青年的“大学梦”在瞬间变得支离破碎,一切又跌入阶级斗争的深渊……

                请注意红字,这说明高考因为张铁生事件而取消了。——之前和之后文化考试有没有,我查了一下,有的,这点你是对的,但高考是因为张铁生事件的干扰,搞了一年就又取消了。

                • 家园 也不能说73年是高考

                  只是很接近于高考,成分论仍然是存在的,由单位推荐的方式也是需要的。这与77年之后无差别的高考,有很大的区别,应该说,是邓二次复出后一系列希望恢复秩序的政策中一项,但仍然带有强烈的文革色彩。

                  后来的74、75、76年,大学的招生工作并没有取消。现在要关注的,就是这几年的大学招生,其方式与73年相比,有什么变化。

                  • 家园 你说的第二篇文章里明确说了:73年以后统一高考没有了

                    所以他说:是唯一的高考。

                    以后考试肯定有,我还看到有篇文章说了:招生老师们受了张铁生事件的影响,怕担政治风险,专挑分数低的录取。——这是不是真的,我不清楚,但这至少说明,即使是考试,也仅是形式了,也是名存实亡了。

                    • 家园 仍然是工农兵大学生

                      第一届和第二届第三届招收的工农兵学员普及面很窄,基本上是定向招生,招收的学员也不多。

                      扩大招生是第四届,也就是1973年。这时的大学基本上都准备好开始招收工农兵学员,我们这些人提前就被通知说够条件报考的人员要参加文化考试,并且出了考试的范围。

                      1973年正是邓小平复出那段时间,在他主持下,国务院批转了《关于高等学校1973年招生工作的意见》,对两年前开始实行的采取推荐和选拔工农兵上大学的规定进行了修订,增加了“文化考试”的内容,试图恢复用知识选拔人才的制度。这一年,高等学校招生除需经过评议推荐及审查、复查外,还要进行语文、数学、理化三科的书面文化考查,地、市命题,县(市)主持,采取开卷形式。

                        尽管这次招生对象还只限于“知青”、“青年农民”、“解放军”等在“三大革命运动”中有两年以上实践经验的“工农兵”,但这对于当时的知识青年来说,已经是一个天大的喜讯:终于可以凭借知识上大学了。

                      我和当时的广大知识青年一样,对又能够上大学了充满了渴望,并且积极复习功课。白天要正常上班,只好经常晚上熬夜不睡,盼望能够考好,好实现自己的理想。

                         1973年的“高考”,是“文革”十年动乱中唯一的一次的高考,许多的优秀的知识青年也都做好了考试的准备.....

                      严格意义上的高考,即高校招生考试,是针对全社会的,入学的,会经历一个完整的学制。而70-76年的工农兵大学,被认为是不规范的教育体制。

                      我把我认为重要的加粗了。73年,是大学公开对外招生的第一年,是大学招生开始恢复正常的一年,也许没有张铁生事件,第二年,就会按照73年的路子继续走下去。放在大形势下来看,当时的中国,随着邓小平的复出,社会生活都在恢复,但在不长的时间后,随着邓的下台,恢复工作也都中断了。所以这一阶段,仍然被视为文革的一部分。

                      但毕竟73年的招生中,本质与70-72年并没有改变,文化考试是一个辅助,最关键的还是政审和推荐。这与66年之前的高考以及77年之后的高考,差别还是明显的。所以,现在普遍的观点,还是认为高考自66年中断,到77年恢复。而将张铁生事件,只是作为文革中各种奇谈怪论的一部分。

                      每个人对于历史史料,可能都有自己的理解和看法。求同存异吧。这楼有点偏了。

                      俺对南科大事件,没什么看法,高考实行这么多年了,弊端肯定是有的。拿南科大做个试点,未尝不可。南科大能不能成功,关键还是看他培养出的那批人,将来能够在工作中的表现如何。南科大有很多名师,其实正好是一个极限试验,试一下这些不经过高考而录取的学生,能不能够教出经过高考的学生同样的效果。如果不能,那这项改革自然也就成为笑话了。

                      现在不看高考成绩就能录取的大学有的是。很多的野鸡大学,不就是只要给钱就能进,甚至高考分数还没出来,就会把一大堆录取函塞到考生手里。但因为自己不参加考试,就说高考制度不好,要求废除,那就有些问题了。

              • 家园 这种事还是请当事人来说比较权威,敦请南京兄!

                反正我哥考大学的时候(1978),我老爸就说,这要感谢邓小平,否则根本没希望。——我哥是上饶地区的物理化学数学竞赛的头三名。但本人政治态度不积极,家里成分一般,更无神马人推荐。

                我当年(八十年代中期)的老师可是还拿张铁生说事的,所以印象中张事件以后,高考就停了的。——再找当年有关的人查一查,汗。

        • 家园 谢宝

          送花成功,可取消。有效送花赞扬。恭喜:你意外获得 16 铢钱。1通宝=16铢

          参数变化,作者,声望:1;铢钱:0。你,乐善:1;铢钱:15。本帖花:1

      • 家园 恐怕不是这个逻辑

        参加高考,就意味着这几个学生放弃南科大了。这是已经呆了快一年的他们,受到额外重视的他们不能够接受的。所以他们决定站在南科大一边,也证明他们确实感觉到了学校对他们的重视。

        很看好这批孩子。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7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