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胡乱谈谈美国或美国人 -- 侯登科

共:💬474 🌺3514 🌵85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2
下页 末页
    • 家园 请指教:关于美国数学基础教育,我听说这么一种说法——

      ……

      我们的基础数学教育强调的都是初等数学的内容,这一点我们超过美国。但是这些初等数学的内容在以后的科学、工程运用中多数没太大的用处。而美国数学教育强调近现代数学概念的教授,例如概率、向量、场、旋度、散度……这样,到了大学,我们的学生对于这些数学概念很难理解。可美国学生却可以轻松上手,很快就甩开我们。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的数学没有大家的原因

      ……

      各位,我没出过国。关于上面的内容,也是听旁人说的。这要是事实,那可真是牛X的不得了。概率、向量我还能理解,那是我们的高中讲授的内容。至于后面的“场、旋度、散度”我就难以理解了。这玩意,我在大学学习数学的时候是比较难理解,好在是借助物理知识学到了。可是美国人怎么在基础教育中实现,我是真的不知道,说的人也没说。

      那位在美国生活的河友知道,或者孩子正在学习中,恳请能指点一下美国人究竟是怎么具体的做到的。本人对这个很感兴趣。有这么好的经验,我一定要学习一下。

      ————————————另外的分割线——————————

      关于中美基础教育,有另外一位华南师范大学基础教育培训与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教授,王红是这么说的

      中国的“基础”,就是“三基”——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我们把人在未来“进一步学习和发展的根本”定位为扎实的“知识体系”,而美国人则认为,人在未来“进一步学习和发展的根本”的核心不在于知识体系,而在于一个人的学习兴趣、好奇心、质疑能力、探究能力等“能力体系”。

      知识体系强调的是“学会”,能力体系则强调的是“会学”。强调学会的中国学生,离开学校时带走的是沉甸甸的“基础知识”,而强调会学的美国基础教育体系,学生离校时带走的是充足、轻松的思维空间和浓厚、持续的学习探究兴趣。

      由此,我们可以说,尽管中国的中小学为学生奠定了很扎实的知识基础,但未必是学生进一步发展和学习的必需基础,相反,过多过重的知识学习,常常会压抑和挫伤学生时上步发展的动力和后劲。

      这一直是我们的教育专家们所痛斥我们教育的地方——我们学死知识,人家学活能力。我们的确是强调基础知识的扎实效果,这也是我们一直引以为傲的。可现在不少的专家说我们的这个优势也是劣势——我们基础知识虽然好,但是一到国外就比不上人家能解决问题;我们计算能力好,可人家思维比我们宽广……

      我没有出过国,没见到过外国的基础教育学生、大学生、成功者,也不知道人家是不是就是这么出色,轻轻松松的就超越我们的好学生。所以面对这些从外国取回的“真经”我也不知道究竟是心还是不信。

      专家说

      在一节中学八年级(相当于我们的初二年级)的数学课上,一位中国校长翻看美国学生的教材,非常惊讶:“学得太简单了,这些内容我们的学生早在小学阶段就学完了”言下之意,他认为美国的课堂虽然轻松愉快,充满了乐趣,但这种乐趣却以牺牲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为代价,因为他们教的东西实在太浅、太少,根本无法保证教学的进度和难度。

      没想到,听到中国校长的议论,美国教师反问了一句: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学数学的目的在于形成初步的数学推理的能力,如果用简单的内容就可以达成,为什么要让学生花那么时间,费那么多心思,受那么多打击,学那么难的内容呢?

      说实在的,我也觉得任何知识都有一定的难度。我们一直讲究“勤为径,苦作舟”,强调一份汗水一份收获。可专家告诉我——我们用大量时间心思学会的内容根本比不上人家美国用最简单的知识就能达成的效果。

      美国中小学课堂教学更重视“程序性知识”教学,而对陈述性知识则只选取其中最基本、最核心、最具有建构和迁移价值的部分,借此让学生从浩瀚如海的知识漩涡中跳出来,节省出大量的时间去进行思维的训练与发展

      真的是能做到这些,那我们的确是应该学习。可问题是,专家只给了定性的描述,却没有给出具体的内容。这些“最基本、最核心、最具有建构和迁移价值的部分”究竟是哪些内容?是怎样安排在教学过程中的?是如何在此基础上用“大量的时间去进行思维的训练与发展”的?

      反过来,这位专家一直批评

      而中国中小学的课堂教学则充斥着太多的“陈述性知识”,这些知识从上大学的角度来看,大学学习不需要,从生活的角度来看,生活也不需要,最多是应付考试时有用,考试后学生很快就忘记了,成了所谓的“垃圾知识”。

      这也正是我一直怀疑其说法的地方。从我本人的经历来看,我一直是觉得“书到用时方恨少”,但是从没感觉到那些知识是“垃圾知识”。

      其实,这位专家的说法,有些我是同意的。比如

      美国中小学判定一堂课是否有效的标准也不是看课堂秩序是否很好、学生是否最后都齐刷刷地掌握了某一个知识点,而是看学生在课堂上是否积极活跃、是否在质疑在困惑、是否在思考在探究。

      我们也十分希望学生学习了知识能够思考质疑探究。但是我还真不知道有什么方法能,只给一些“最基本、最核心、最具有建构和迁移价值的部分”就能让学生达到如此效果。至少这位专家没有说明白。

      反正,我接触到的专家们,基本都给我们描述了一个美好的前景,但是,没有一个人告诉我们具体的道路在哪里。难道,专家们也希望我们亲自去美国切身体会、实地感受的学习人家的经验?那我只能说,不好意思,我没有这样的经费和出国考察的机会。我就是希望,能深刻了解美国先进经验的专家们,而是能像玄奘一样,把具体的经书带回来,让我们这些没机会见世面的土鳖们能好好的瞻仰一番。别总是说人家那里的方法能“普度众生”,然后指责国内的方法落后于世界,指望我们能自己凭空想出一套和人家一幕一样的先进东西。

      你们这些专家拿着国家的经费出去一圈,回来了,就是在我们这些土鳖面前显摆一下,也太不厚道了。难道是怕我们学了美国真经,你们在我们面前就在不能牛X了?还是你们在美国那里被莫可切叶和阿诺陀骗了?

      另外,王教授的这篇文章发表在:《人民教育》2011、9

      外链出处

      • 家园 西方社会的关系网不像东方社会那样发达,可以考察全面能力

        而这些能力很多都是难以准确量化的。

        问题在于中国的社会网络过于发达,因此造成更大的托关系的可能性,这样衡量全面能力就很难让人信服,所以中国只要依靠绝对的分数,就是半分也很重要。

        中国教育的问题在于教育大纲规定得太一刀切,即所有的学生,不管他擅长什么,不擅长什么,统统的一个标准或者说两个标准(文理科)。

        昧国等国家的高中教育就像中国的大学教育一样,是分选修课必修课的,学分制,这样学生可以选修什么,不修什么,从而造成了学生学习的多样选择。

        昧国等西方国家一般尊重个人隐私,像学生分数这样的不会公开谈论,更不会因为某个学生的分数差而对其进行羞辱,这样方便于学生形成独立的人格,毕竟每一个人都不同,一个人在一个学科上很强,但是在其他方面很差,另一个人则相反,所以社会要尊重学生的差异性,而不能因为学生学习成绩差了就肆意羞辱甚至打骂。学生也不会怕做错,从而有学习探索的勇气,因为探索总是容易出错的,但是如果中小学阶段出了错就受到了嘲笑,那么他以后对犯错就会过于敏感。

        在克服一刀切的基础上,可以为不同兴趣方向的学生规定不同的发展方向,例如对物理学比较感兴趣对化学不感兴趣的,那么化学就只需要粗读,很多精细的知识点就不需要掌握---即使硬要他们记住,以后他们也会忘记,只要教给他们基本的知识,基本的方法,---只要能够经过全国性的统一考试,拿到学分就行了。

        这样到高考的时候,在学生修满了所有的必修课取得了学分的基础上--例如拿到化学生物学地理学外语写作(语文)等等的学分,那么高考要考什么呢---一门或者两门物理与数学,这样学生的负担就减轻很多了。

        中国教育的问题主要就在于教学要求一刀切,因此导致所有的学生都被要求记忆大量的他不感兴趣的内容,进行他不感兴趣的大量的习题练习,以及不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

        • 家园 有理。

          不过,任何方法在中国必须要考虑一个现实公平的问题。这种差异化评价是很容易被人钻空子的!大家一张卷,一样的标准反而给了下层百姓和占据优势资源的人一样的机会。这是教育改革的一个很重要的关键问题。

          其实,对于基础知识的教育,中国未必是落后的。我反感的是,大群的专家们拿着明显是胡扯的东西来忽悠。

          • 家园 对于准备在数学方面深造的学生来说,中国的基础教育确实落后

            中国教育的优点大概在于对于一般的不需要多少真正的数学的工科学生来说---例如我以前所在的造船设计专业,基本上不需要多少的数学,,完全的按照造船规范来设计就可以了,一些积分也完全转变成个钟近似的累加法。

            但是对于需要应用更多更深更广的数学的领域来说,中国在中学阶段的数学教育是失败的

            1,像昧国等国家对于学力较高的学生,都让他们提前学习大学的课程

            2,中国在中学阶段特别是高中阶段,做初等数学题目做得太多,导致学生养成了太强的思想惯性,以后到了大学阶段反而更转不过弯来了,题海战术对学生的积极主动精神是有影响的,因为青年学生在高中阶段正是兴趣最浓烈,求知欲最旺盛的时候,这个时候让学生做那些解题技巧被公开了不知道多少遍,纯粹就为了让学生更熟练的习题,对于他们的渴求新知识的心理是一个打击。

            • 家园 深造不是应该在大学吗?
              • 家园 有兴趣的人当然可以而且应该早点去学习去感悟

                诸如陶哲轩等人如果在中国大陆教育模式下是绝对不可能取得如今他的成就的。

                • 家园 想要去感悟,可以跳级啊。问题是,有这个本事吗?

                  如果只是有兴趣,没有本事的话,跳什么跳?

                  至于陶哲轩,也是接受了扎实的基础教育才做出成绩的。也是在表现出了扎实的数学才能后才跳级的。这样的话,不正好说明了基础知识的重要性吗?

                  陶哲轩所取得的数学成就,是在大学取得的,并不是在中学和小学。他的中学和小学,也仍然是打基础的阶段。

                  所以,陶哲轩的例子仍然证明了中国教育的问题并不是出在中小学阶段,而是出在大学阶段。

                  • 家园 陶哲轩在中学阶段掌握的数学已经相当强了

                    你以为陶哲轩中学学的就只有中国学生学的那一点?

                    不是跳级可以解决问题的

                    你跳到高年级就可以避免学习那么多你不感兴趣的课程了?

                    爱因斯坦来到中国绝对被埋没,因为爱因斯坦是最讨厌学习他不爱的课程,最喜欢逃课的。

                    在中国,行吗?

                    • 家园 少拿兴趣来做逃避和懒惰的挡箭牌。陶哲轩也是学的昏天黑地

                      提醒你一句,在英美系大学,也是有公共课的。

                      至于爱因斯坦,你不知道爱因斯坦曾经补数学好几年吗?

                      对了,当时德国可是世界的科学中心。拿爱因斯坦举例子,你怎么就不拿希特勒举例子呢?

                      逃课,是要有代价的。

                      所以,任何成就都是苦学出来的。光看到别人的兴趣,却没有看到别人的苦学,那是懒惰和逃避的表现。

                      • 家园 扯淡,有兴趣读书会苦?

                        爱因斯坦本来就对数学很感兴趣,他读数学会苦?

                        爱因斯坦逃了数学课?

                        • 家园 当然会啊。XXOO时间长了不也会辛苦吗?何况读书?

                          感兴趣?所以补数学课补了好几年?

                          • 家园 爱因斯坦是补习黎曼数学

                            这个黎曼数学难道是大学基础课程?

                            那个是前沿数学不是大学生必学的数学。

                            感兴趣的事情做了即使会累,那也是一种自己感到满足的,更容易恢复的疲劳。

                            再说了做你有兴趣的事情,疲劳了,你完全可以休息,谁让你一定要多少个小时多少个小时做下去,跟你自己过意不下去啊?

                            注意,那仅仅是疲劳而不是苦,是累而不是苦。

                            • 家园 补习数学就证明当年爱因斯坦因为“兴趣”而没有学习相关课程

                              关键是,他当初的确没有学习。

                              感兴趣的事实做多了也会累。没听说过“吃伤了”吗?

                              再说了做你有兴趣的事情,疲劳了,你完全可以休息,谁让你一定要多少个小时多少个小时做下去,跟你自己过意不下去啊?

                              注意,那仅仅是疲劳而不是苦,是累而不是苦。

                              最自己不喜欢的事情,难道就非要一直做下去?

                              就像吃药,难道就要一直吃下去?

                              • 家园 说明你根本不懂科研

                                爱因斯坦学习的黎曼几何,在他之前从来没有人意识到黎曼几何和物理学的关系,而爱因斯坦的主要兴趣在物理学方面,所以他没有在以前学习黎曼几何。

                                同样的杨振宁后来用微分几何的理论来阐述规范场同样的他也要和微分几何学者学习微分几何。

                                做科研都是这样的,你发现了一个领域和另一个领域想通,然后你再去学习相关领域的课程。

                                这个世界上的科学领域是非常广阔的,任何人都不可能穷尽所有的领域,所以只能是边科研边学习---如果你发现了你的领域和其他领域相关的话。

                                • 家园 如果你说对了,那么不正好说明那些不讨人喜欢的课程很重要?

                                  关于爱因斯坦的问题,本人不研究物理,所以可能有误。但是按照你的说法,以前物理学界没有认识到黎曼几何和物理学的关系,这不正是说明了偏科“兴趣学习”的害处了吗?

                                  人的确不可能穷尽所有的学科,但是基本的几门一定要学习,而且也绝对是有时间学习的。而中学的学科,特别是中国类型的中学学科,主课基本都是这种情况。可能贪多嚼不烂,但是必须都有所接触,这样才能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底子。

                                  所以喽,凭着自己的兴趣就认为某些课程没什么用进而来诋毁中国中学教育的说法是错误的。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