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一九三一年的历史流水账 -- 二手真理

共:💬2 🌺27 🌵1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 家园 一九三一年的历史流水账

    按: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

    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

    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九一八事变前的事件种种,及其后的历史波折,一部分可见于以下的当事人口述、电报、时人评论中,是非、得失,则由后人自行评说了。

    一九三一年的历史流水账

    原文见:http://www.taoguba.com.cn/Article/458378/1

    1931年春,100余名朝鲜侨民前往吉林省长春县万宝山镇(今吉林省德惠县),修建水稻农场。

    1931年4月18日,朝鲜侨民私自在当地农民的耕地上挖沟,受害农民多次交涉、上告未果。

    1931年6月1日,朝鲜侨民挖沟人数达到170余名,声称“受日人命令来此种稻,至死不能停工出境。”

    1931年6月3日,日本驻长领事馆以保护朝侨为名,派出警察到筑坝地点马家哨口,荷枪实弹督促朝鲜人挖沟筑坝。

    1931年6月30日,长春县二区三区受害农民500余人在万宝山召开“反对日警嗾使韩民筑堰后援大会”,决议联合各受害村庄,按户出工,进行填沟平坝。7月1日,在后援会的号召下,“民众三、四百人各持锹锄,填塞韩人所开之水道,长及二里有余”。

    1931年7月2日凌晨,日本武装警察殴打当地农民,继而使用机枪扫射,“日警骤向民众开枪”,随后在朝鲜煽动排华情绪,制造多起排华惨案,史谓“万宝山事件”。

    1931年7月6日,张学良致东北政务委员会电:“如与日本开战,我方必败,败则日方将对我要求割地赔款,东北将万劫不复。宜亟力避冲突。”

    1931年7月12日,蒋介石致电张学良:“此非对日作战之时”。

    1931年7月23日,蒋介石发表告全国同胞通电:“赤匪军阀叛徒,与帝国主义者联合进攻,生死存亡,间不容发之秋,自应以卧薪尝胆之精神,作安内攘外之奋斗。”

    1931年9月2日,国民党内派系斗争白热化,因蒋介石软禁胡汉民,广州军阀北上讨蒋,宁粤战争。

    1931年9月18日,关东军炮轰沈阳北大营,进攻沈阳,史谓“九一八”事变。

    1931年9月19日,蒋介石日记,“是倭寇果乘粤逆叛变,内部分裂时,而来侵我东省矣”“夫我内乱不止……而况天灾频仍,匪祸纠缠,国家元气,衰弊已极,虽欲强起御侮,其如力不足何”

    1931年9月21日,蒋介石主持中央委员会议,“此时唯有诉诸公理,以日本侵占东省事实,先行提出国联与签订非战条约诸国……一面则团结国内共赴国难,忍让至于相当程度,乃出于自卫最后之行动。”

    1931年9月22日,国民党南京市党部党员大会,蒋介石演说,“暂取逆来顺受态度,以待国际公理之判决”。

    蒋介石电告张学良:“若日方胁迫以签字承认21条为退兵条件,应设法严拒,此案在京已归为国际交涉。”

    1931年9月23日,南京国民政府《告全国民众书》:“已严格命令全国军队,对日军避免冲突,对于国民亦一致告诫,务必维持严肃镇静之态度”。

    蒋介石与万福麟谈话,要其转告张学良,“以外交形势,尚有公理,东省版图,必须完整,切勿单独交涉而妄签丧土辱国之约,且倭人骄横,速了非易,不如委诸国联仲裁,尚有根本收回之望。否则,亦不惜与倭寇一战,虽败犹荣也。”

    (1931年9月20日,宁粤战争因“九一八”事变终止。)

    1931年9月23日,张学良在锦州设立辽宁省政府行署及东北边防司令长官公署行署,日人视为“反攻据点”。

    1931年11月, 蒋介石在顾维钧外交部长就职宣誓会上的训词:

    “攘外必先安内,统一方能御侮,未有国不能统一而能取胜于外者。故今日对外,无论用军事方式解决,或用外交方式解决,皆非先求国内统一不能为功。盖主战固须先求国内之统一,即主和亦非求国内之统一决不能言和。是以不能战故不能言和,而不统一更不能言和与言战也。吾国当此内忧外患之来,军事与外交当局所恃者,惟有耿耿一片爱国之赤忱,竭其愚忠,尽其职责,至于成败利钝,非所逆睹;毁誉荣辱,更非所计。必须政府与国民信任之专,共同一致,为国后盾,不求急功于一时,而策成效于来兹。”

    1931年11月,日本已占领东北大部分地区。

    1931年11月,上海市民联合会电国民政府:“张学良坐视日寇侵略东北,辱国丧地,放弃职守”。

    全国学生抗日救国联合会电请政府:“严惩张学良,克日出兵,援助马占山。“

    1931年11月底,张学良与日本驻北平公使馆参事矢野真就“锦州中立化“问题交涉,张学良提出:1.希望日军最大限度不越过原遣地点即巨流河车站。2. 须留少数军队在锦县一带即中立区域内,以足敷防止匪患,维持治安为度。

    1931年12月3日,顾维钧致电张学良:“兄拟将锦州驻军自动撤退,请暂从缓。”

    1931年12月5日,顾维钧、宋子文联名致电张学良:“现在日人如进兵锦州,兄为国家计,为兄个人计,自当力排困难,其能防御。“

    1931年12月8日,蒋介石致电张学良:“锦州军队此时勿撤退。”

    1931年12月9日,蒋介石致电张学良:“航空第一队已令期限3日内到平,归副司令指挥。“

    1931年12月15日,蒋介石第二次通电下野。张学良同日通电要求辞去陆海空副司令职,改任北平绥靖公署主任。

    1931年12月21日,张学良电令王树常第二军司令部:当日本进攻锦州之时,我军驻关外部队理应防范,但若现政府方针未定时,自然不用锦州部队进行防守,因而撤至关内,该部队驻地为迁安、永平、滦河、昌黎。

    1931年12月24日,吴敬恒致电张学良:“当此外不见格于强盗之倭贼,内不见容于卖国之国贼,而锦州力抗,孤注一掷,尚何待于再计?”

    1931年12月25日,国民政府电令张学良:“积极筹划自己,以固强圉。对于日军进攻锦州,应尽力之所及积极抵抗…死守锦州。”

    1931年12月26日,张学良回电:“是为我以东北一隅之兵,敌中邻全国之力,强弱之势,相去悬绝,无论如何振奋,亦必无侥幸之理!”……“否则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纵使殚竭愚记,亦必无济于事。……空言固守,实际有所为难。”

    1931年12月29日,关东军攻陷盘山,迫近锦州。“我国正规军均不作抵抗,抵抗日军者多为民团及义勇军。”

    1932年1月2日,东北军队各部已从锦州撤退完毕。

    1932年1月3日,日军进占锦州。

    1932年1月28日,上海“一·二八”事变爆发,驻守的19路军进行淞沪抗战。

    1932年1月28日,蒋介石主持国民党临时中政会。

    1932年1月29日,国民党临时中政会决定汪精卫任行政院院长,孙科任立法院院长,蒋介石任政府主席和军事委员会委员长。

    1933年4月29日,鲁迅作《安内与攘外》,发表时更名为《文章与题目》,附录如下:

    一个题目,做来做去,文章是要做完的,如果再要出新花样,那就使人会觉得不是人话。然而只要一步一步的做下去,每天又有帮闲的敲边鼓,给人们听惯了,就不但做得出,而且也行得通。

    譬如近来最主要的题目,是“安内与攘外”罢,做的也着实不少了。有说安内必先攘外的,有说安内同时攘外的,有说不攘外无以安内的,有说攘外即所以安内的,有说安内即所以攘外的,有说安内急于攘外的。

    做到这里,文章似乎已经无可翻腾了,看起来,大约总可以算是做到了绝顶。

    所以再要出新花样,就使人会觉得不是人话,用现在最流行的谥法来说,就是大有“汉奸”的嫌疑。为什么呢?就因为新花样的文章,只剩了“安内而不必攘外”,“不如迎外以安内”,“外就是内,本无可攘”这三种了。

    这三种意思,做起文章来,虽然实在希奇,但事实却有的,而且不必远征晋宋,只要看看明朝就够了。满洲人早在窥伺了,国内却是草菅民命,杀戮清流,做了第一种。李自成进北京了,阔人们不甘做奴子做皇帝,索性请“大清兵”来打掉他,做了第二种。至于第三种,我没有看过《清史》,不得而知,但据老例,则应说是爱新觉罗氏之先,原是轩辕皇帝第几子之苗裔,遯于朔方,厚泽深仁,遂有天下,总而言之,咱们原是一家子云。后来的史论家,自然是力斥其非的,就是现在的名人,也正痛恨流寇。但这是后来和现在的话,当时可不然,鹰犬塞途,干儿当道,魏忠贤不是活着就配享了孔庙么?他们那种办法,那时都有人来说得头头是道的。

    前清末年,满人出死力以镇压革命,有“宁赠友邦,不给家奴”的口号,汉人一知道,更恨得切齿。其实汉人何尝不是如此?吴三桂之请清兵入关,便是一想到自身的利害,即“人同此心”的实例了。……

    四月二十九日。

    附记:原题是《安内与攘外》。五月五日。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