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医院往事——序言 -- duanjian

共:💬95 🌺1334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7
下页 末页
      • 家园 嗯,挺好,花花你。
      • 家园 我的工作内容的一部分就是改进这些病人等待过久的流程

        带人看病我也常干,但是现在不比往昔,你直接插队,就等着被投诉到死吧,所以,我都是约好医生,在病区查房的前后带到病房给大夫看看。

        关于医院排队,我们医疗信息化圈子有一个专有名词“三长两短”,排队挂号长,排队就诊长,排队划价长,然后呢,诊疗时间短,检查时间短。duanjian兄还好没有被开一个胸片什么的,不然还的等。目前很多医院都采用预交金的方式,病人来了,先建一个卡,卡里存点钱,然后去找医生,在医生那里一刷,直接就挂上该医生的号同时收诊察费,然后看病,根据医生开具的医嘱,分别去药房刷卡或者去医技科室刷卡,不用再到收费处去排长队。这是一个简单的预交金的门诊流程,如果在这个流程前面加上电话预约和网上预约,在刷卡和建卡,充值的环节加上医院无处不在的自助机,确实能缓解一大部分的排队现象。

        我们这么做了,也这么实施了,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因为太方便了,所以门诊量暴增,有事没事老先生老太太也来逛逛,现在是医生不够了,病人全堆医生那里,所以后来又在医生那里上了一个类似银行的排队叫号系统,然后呢,每个诊室外面的椅子不够用了。。。。。

        中国真是人太多太多。。。资源平均一下还真是不够用了。

        看来我的医疗信息化流程再造还得继续下去,生命不息,开发不止!

        • 家园 关于就诊流程的改造问题

          我瞎想一下,能否把专家诊断和一般性诊断分开,感觉大家去大医院都是冲着专家去的。

          比如,对于某些不是急性病的科室,病人来看病之前,先要预约检查,由普通大夫接待,并安排做相应的检查。由于这些检查小医院也可以做,因此可以由信息系统安排或用户自选相关的小医院做检查,大医院认同这些检查结果。

          检查做完并出了结果后,病人才可以选择挂相应的专家号,一旦挂过了专家号,就成为这个专家的客户,在病好以前就不用再挂号了,专家们可以依靠信息系统来安排自己工作的日程,指定病人就诊的时间。

          • 家园 恐怕有点难

            比如,对于某些不是急性病的科室,病人来看病之前,先要预约检查,由普通大夫接待,并安排做相应的检查。由于这些检查小医院也可以做,因此可以由信息系统安排或用户自选相关的小医院做检查,大医院认同这些检查结果。

            认可其它医院的检查结果,这检查费归谁?牵系到银子,不好办啊。

            再说,各处的检查水平之认证也不好办啊。

            • 家园 我觉得可以尝试建立医院集团

              一个大医院兼并若干小医院,小医院作为大医院的分院,由大医院对小医院进行管理和改造,实现一般诊疗的标准化,同时利用信息系统帮助医疗资源实现更加合理的分配和调度。

              先在一个城市里试行,条件成熟可以考虑跨地区的兼并,有点类似现在国美、苏宁的模式。

              我觉得现在的医院也像抱朴先人分析的国内高校链接出处一样,是一个企业,可以考虑尝试一下用企业管理中常见的思路——做大做强,来解决医疗资源紧张的问题。

              当然,这也许并不是一条正确的道路(尤其是政治正确),但我觉得从合理利用医疗资源的角度考虑,作为一种探索,未尝不可以小范围试验一下。

        • 家园 如果可能,还您请多介绍介绍现在医院的情况

          现在的医院的环境和设备比起以前来,感觉可真是鸟枪换炮了,就是人太多了,呵呵。

        • 家园 我那次看病是90年代初

          那个时候市里几家医院的病人分布的还算均匀,现在好像差别越来越大了,由于是三甲,规模最大、名气最大,所以人也最多,虽然医院面积扩大了好几倍,但还是人满为患。

          以前人们小病一般都是在单位医院或卫生所里看,大病才会去大医院,现在都往大医院挤。我个人觉得社区医院和小医院挺好的,治疗一般的病一点问题没有。估计是现在人们生活好了,都惜命了。

    • 家园 代表医院信息科给您送一朵花。
    • 家园 【原创】医院往事(1)——医疗事故

      最近几年有关医疗事故的报道经常见诸各种媒体,有一次我问父亲:你干麻醉师几十年,出过医疗事故吗?

      他回答:没有。

      我说:不会吧,你就没碰到病人死在手术台上?

      父亲说:那当然不少,但那是手术失败,我自己从来没有出过责任事故。

      我问:你怎么做到的?

      他说:没什么,也就是认真而已。

      ———————————第一次用分割线————————————————————————

      记得早在90年代中期,曾经有过一次医疗事故报道的高潮,印象最深刻的是看过的两期“焦点访谈”,一期报道说一家医院为两个孩子做手术,结果把两个孩子弄颠倒了,手术结束,回到病房才由家属发现搞错了;另一起是一个人做完手术后,过了一段时间,身体不适,去医院检查,发现肚子有一把止血钳——上次手术留在里面的。

      我当时问过父亲,这事是谁的责任,他说:麻醉师要负主要责任。

      我很奇怪,做手术的不是外科大夫吗,为什么麻醉师要负责。

      他说:麻醉师是手术台上的指挥员,手术前连自己的病人都不去看,做完手术连器械都不清点,这不是失职吗?

      说起看病人,小时候吃完晚饭,父亲经常要出去溜达一圈,一两个小时才回来,我们问他去干吗,他总说:看病人。

      父亲的习惯是,每次手术前,都要和病人及家属见面,了解病人的情况,以便做到心中有数,同时向病人及家属普及一些手术的常识,减轻他们的心理负担。

      手术结束后,一般要先把病人推到复苏室,等待麻药失效后病人苏醒。有些麻醉师这时会去吃饭或者洗澡,而父亲这时都要守在病人身旁。他说这个时候是最容易出问题的时候,一旦处置不及时,很容易造成医疗事故。他每次都要等到病人彻底苏醒,然后和护士一起把病人并送回病房后才算完事。

      说起器械,父亲说,手术中用到的器械很多,加之病人的血污掩盖,清点器械很麻烦,有些人偷懒或者马虎,匆匆点过就算应付差事了,结果就可能会遗留在病人体内,尤其是药棉、纱布、止血钳。所以每次手术完成前,父亲一定要护士在缝合前要清点好器械,器械对不上,手术不能结束,病人不能推出去。他也曾碰到过缝合好了以后又打开伤口查找丢失器械的情况,结果缺发现器械丢在垃圾桶里,但由于是手术过程中,病人和家属并不了解,也就没产生什么问题。

      除了以上两点,父亲还提到他不出事故的另外一个原因——敢于使用新的医疗方法和手段。这个倒是出乎我的意料,一来,在我印象中,父亲并不是一个刻苦钻研业务的人,业余时间多花在看病人和运动上。我家的医学专业书籍不多,订的医学杂志也只有《中华麻醉学》和《麻醉与复苏》两本,加起来还装不满一个书柜呢,比起我两个个小伙伴的爸爸差远了,人家家里的医学专业书籍和杂志可是好几个大书柜呢;二来,按理说新方法一般都不成熟,应该风险更高,更容易出事故才是啊。

      父亲的说法是:一来,杂志上登的很多方法其实在大城市的大医院已经比较成熟了,只是我们城市小,信息闭塞,不知道而已;二来,同一种技术,杂志上往往会有多篇文章介绍,很多风险和问题其实在文章中都已经提到了,他去使用时其实可以少走很多弯路;三来,很多新技术要依赖于新的设备,很多大夫嫌学习使用新设备麻烦(新设备一般都是进口,标示、说明书基本都是英文),不愿意使用,而他却认为新设备是好东西,可以减少人工的差错,因此总是拿着英语词典,对着说明书去鼓捣(父亲的英语连基本的读都不过关,不过他说说明书一般都比较简单,只要知道单词的意思,连蒙带猜也能知道这东西咋用了),而使用新设备、新技术的结果就是大大降低了手术风险,提高了成功率。

      ———————————第二次用分割线———————————————————————————

      谈到这,想起了有一次和父亲聊起了我和他之间的差异,对比下来,在外貌、能力、业绩、人际关系等各方面,我都完败,不过他最后说了句:在认真这一点上,你倒是和我一样。

      回头想想,我今天能在社会上立足,应该就是凭了这认真二字,而这,想来是父亲这些无言的教诲所给予的吧!

      关键词(Tags): #医疗(说了就走)通宝推:逐水而行,青青树叶,廖石,照山白,上古神兵,不远攸高,天天天向上,老驴,大龙猫,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7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