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关于“三日危情”的闲聊 -- 烤面包的胖大叔

共:💬18 🌺171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 家园 关于“三日危情”的闲聊

    “三日危情”和“肖申克的救赎”不同。

    比“肖申克的救赎”向前迈了一步。

    在肖申克的救赎中,肖申克知道自己是无辜的。

    而在三日危情中,John相信自己的妻子是无辜的。但他无法证明。

    片中有这么一个情节,John要求律师为他妻子上诉的时候,律师劝他放弃丈夫的视角,去看案件的证据。

    一个人被杀了。从凶案调查的角度来看,受害人的社会关系人,首先成为嫌疑人。

    而这些嫌疑人中,有一位,当天下午和受害人爆发了激烈的冲突。

    同时有目击证人看到这名嫌疑人从犯罪现场离开。

    这名嫌疑人的身上沾有受害人的血迹。

    这名嫌疑人的指纹留在凶器上。

    如果一套法律体系依靠这些证据把这名嫌疑人关进监狱,那么这名犯人能脱罪的可能性有多大呢?

    John非常愤怒,他对律师说,原来你一直不相信我妻子是无辜的

    在这个情节中,我们可以注意到,John并没有正面回应律师,律师让他重组证据,他回应的相信

    John为什么相信自己的妻子?

    三日危情作为一部主流商业影片在讲述一个挑战法律的故事,首先要化解观众对挑战法律这一行为的心理上的质疑。就是说电影必须要给出一个比法律更值得维护的价值。

    而这个价值可以视为这部电影的主题。

    回到刚才的问题,John为什么相信自己的妻子?从一般逻辑来推断,大概有两个因素,从理性的角度来看,可以是出于John对妻子的了解。他了解她,所以她不会做这些事。但是如果纯出于理性,从案件的客观证据出发,John很难为他妻子开脱。所以,这里还存在一个感情的因素。就是John爱他的妻子。因为爱,所以John相信他的妻子不会杀人。

    爱,凌驾于法律之上的爱,该是一种什么样的爱呢?而电影首先要说服观众的是,这个女人值得去爱吗?在电影开篇的情节中塑造了这样一个女性形象,白人,长相甜美,有稳定的工作,有车有房,嗯,对的,有相亲经验的男士们都知道我在说什么。除了外在条件,影片着力刻画的是John妻子的一项优点,就是家庭观念。

    说到这里,我们已经可以明确的指出,在《三日危情》一片中,着力刻画的一种超越法律的价值观,就是基于家庭的价值观。

    基于家庭的价值观而去挑战法律为内容的美国影视作品有很多,挑战法律的行为多种多样,可以贩毒(比如说单身毒妈,绝命毒师),可以杀人(本片就是,比如说John杀死毒贩),可以抢劫银行(13号仓库第一季第3集),甚至可以从事恐怖活动(天堂之路)。这些行为在影片中,都以家庭的名义得到了谅解。

    同样讲述越狱的剧集《越狱》,和国家机器对抗的支柱同样是家庭观念。在《越狱》剧集中,所有的好人都有着大致相同的家庭观念,而坏蛋们的家庭都是破碎或扭曲的。

    美国影视作品中家庭观念的回归,和保守主义思潮的回归分不开,具体来说,是对女性主义的反问,这反问就是:娜拉出走以后会怎么样?

    比如在《时尚女魔头》一片中,影片虽然安排了女主角为米兰达辩护说“如果她是个男人,那么人们只会关注她的成就。”但最后仍然安排女主角放弃事业回归家庭。该片不仅用情节说明了家庭和事业的矛盾,而且还凸显了另一对矛盾,女性应该具备的美德,和职场成功所需的野心和算计之间的矛盾。

    《三日危情》是部翻拍片,编剧兼导演保罗·哈吉斯在原片的基础上加入了一些个人的思考。比如说片中关于《堂·吉诃德》的讨论,这个细节可以视为一个隐喻。以家庭的名义对抗法律是种堂吉诃德式的抗争。在影片的逃狱片断,美版拍得比法版更加紧张,John的计划环环相扣,一步不慎就会导致失败。这样的情节设计从影片观赏的角度来说,非常扣人心弦,更具观赏性。但是呢,实际上越是复杂的计划,失败的可能性越高。John的成功是银幕上的成功,是故事中的成功。而非真实世界的成功。《三日危情》不是部好人和坏人对抗的影片,而是一个好人因为某种价值观,和别的好人对抗的影片。大家都没有错,所以错的是社会。于是保罗·哈吉斯借主角之口说出了这样的话,“我们发明了很多东西让我们以为能控制住一切,实际上我们生活中有哪一部分是我们真正能够自己控制的?”

    • 家园 马马虎虎算是个合情不合理也不合法的故事吧

      首先,“我爱她,所以我相信她,所以我要帮她对抗法律”这个逻辑是不成立的,更不是所谓“家庭价值的回归”的体现。正如律师的建议:抛开夫妻关系的影响去看待这个案子,面对那么多也相当完整的证据,无论谁都没法相信克劳同学的老婆不是罪犯.......或者说他老婆就是个罪犯,这种情况下,克劳同学的“家庭价值回归”就是破坏他人家庭价值回归的行为,也就是你所说的“凌驾于法律之上的爱”,不应该算成是颂扬家庭观念,更不是套上个家庭名义就可以谅解。

      抢劫毒贩的情节更是自圆其说的美式英雄主义套路了。无论给被抢者贴个啥标签,抢劫、杀人都是确定的,不能说劫杀的是毒贩就不是杀人不算违法了。

      实际上,直至片终,导演也只是用侦探的想象以及神乎其神、似是而非的下水道井盖下的纽扣暗示其妻并非凶手罢了,换言之,全片也没有明确凶手到底是谁,说穿了无非还是为克劳夫妻超越法律的行为马马虎虎地开脱一下,让观众心里更受用些罢了,为了一己之私(家庭也好、爱情也罢)违法的本质依然没变。

      所以我倒不觉得这片有啥大道理可言。当然,这片还是蛮好看的,成功越狱的大结局也讨人欢喜。

    • 家园 让我想起另一部法国电影anything for her

      戴安克鲁格演的

      • 家园 三日危情就是翻拍这片子

        黛安·克鲁格这片子是粗服乱头,不掩国色。

        文森特·林顿就不行了,越老越猥琐。

        他们俩配戏什么世道啊

        不过罗素·克劳也是又老又胖,不如跑龙套的连姆·尼森有风采。

    • 家园 该价值观天朝古已有之,亲亲相隐

      家庭价值观和社会法律哪个重要,我选择前者,我想这也是普世价值之一。

      另外一个丈夫相信妻子,是可以有感性之外的感觉的。正如一个妻子怀疑老公有外遇的时候,老公往往就有外遇一样,恩爱夫妻之间自有无须对外人道的心心相印。

    • 家园 导演帮女主角脱罪了的,那个侦探不是去找那颗扣子了吗?

      只是导演没让他找到而让观众找到了,这个是对女主角无辜的肯定。

      片中男主角对老婆的信任是有依据的,只是他的依据无法作为法律证据罢了!片中也特别展示了老婆为了让老公死心,故意说自己犯了罪。老公的依据是一种心理依据,就是老婆不可能刚杀完人还能那么平静地去和朋友吃饭聊天。这个确实是成立的,只是不能作为法律证据而已。

      这个片子还可以的,只是电影终究不是现实,电影也不会成为犯罪的教学片,有些内容就不必较真了。

      我很喜欢你的解读,说实话,我看不出那么多的内容来,一方面是理解能力的原因,另一方面也是对美国社会了解不够。

      • 家园 关于扣子

        先提一点:

        老公的依据是一种心理依据,就是老婆不可能刚杀完人还能那么平静地去和朋友吃饭聊天。

        你该注意到John的妻子在吃饭聊天的时候并不平静,而是爆发了激烈的冲突,都快动起手来了。

        而这个扣子的情节是美版特有的,法国的那部没有。

        这颗扣子是这样,应该是拍给观众看的。算是导演的一种妥协。

        如果在当时找到这枚扣子,可以理解为犯罪现场出现了第三者。那么凶手可能是这第三者和John的妻子两人之一。这样的话,John的妻子有可能脱罪。

        而事隔三年之后,即使找到这枚扣子,从法律的角度也说明不了什么问题。

        从影片情节中是探长求得一个心安。而实际上是给观众一个交待。

        影片毕竟存在一个道德困境。正义的界限在哪儿?

        希腊有个故事说的是苏格拉底被城邦判处了死刑,在死刑前夜,苏格拉底的弟子买通狱卒,想让苏格拉底越狱。但苏格拉底没有走。

        苏格拉底的悖论给后世留下一个问题,服从或不服从法律的限度在哪儿?

        具体到这部影片中,以家庭的价值来对抗法律,实际上有些偷换概念。这枚扣子情节是编导用来弥补观众内心的伦理冲突。

        从这一点上来说,保罗·哈吉斯显得收敛和保守一些。他的片子从撞车开始,到决战以拉谷,包括他编剧的最新两部007影片,都拿出一些问题来思考,但这些思考在一定程度上更像是种装点。就好像一只从冬天的热被窝里伸出的小手,一碰到冷空气,就飞快的缩了回去。

        • 家园 一般人杀人,特别是激情杀人后,心理状态是震惊,表现是麻木

          片中那个激烈冲突是为了表现女主角性格的,她也没有一开始就吵起来,是延续了和上司冲突的心理状态,反而不是一种刚杀过人的心理状态。

          当然,这是我的一种解读。

          同意你关于扣子的说法,是一种妥协吧。

    • 家园 看到此文,不禁想起了微博中的消息:李庄案中检方撤诉了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