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揭开《诗经》的面纱---进入《邶风》 -- 弦音醉舸

共:💬26 🌺71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 家园 揭开《诗经》的面纱---进入《邶风》

    现在进入《邶风》弦音醉舸:来与重耳兄争鸣一下,揭开《诗经》的面纱---《周南》弦音醉舸:揭开《诗经》的面纱---《召南》

    在《周南》开篇已经说过,自己的这点研读记录源于给孩子一些基础的文化教育,坚持了几个月,给他讲了许多故事,现在儿子上小学一年级,他自己的藏书已经有近400本了,阅读习惯良好,阅读速度极佳,记忆力也不错,阅读范围从生理学漫画、到经济学漫画、解剖、各种科普书籍,世界精品儿童文学等等,我想,这里应该有我的一份功劳,hoh。下面是2009年的一篇日志,以兹进入《邶风》,对诗经的解读,也将终止于此,他日有时间,我是希望能继续往下解读的,请赐予我一些动力吧,哈哈!

    ------------------------------------------

    我已经很努力了,还是跟不上儿子的学习速度,结束了《周南》《召南》的讲解,《周南》我还能八九不离十的背诵下来,到《召南》我就严重的力不从心。今天检查一下小朋友的学习成果,乖乖,教过的都能熟练的背下来,我是赶鸭子上架,只能开启《邶风》的研读了。

    周武灭纣克商之后,将京畿朝歌一分为三个诸侯国,曰邶、曰鄘、曰卫。“邶”、“鄘”字如同“殷”字、“纣”字一样,是周灭商之后,所新创之字形,包含着周人对商之被灭,所显示出的自豪与傲慢。( “殷”字一半是“身”字的反写,一半是手执器械将其罚处。用“身之反”的字形,表明商之贵族永远要向周曲身称臣。所谓“纣”,亦是周人所封之恶谥。就字形看,左“丝”右手,便是象征将这个人的手捆起来,或用手持绳缚住这个人;被缚者自然是囚徒、罪犯。“邶”在朝歌以北,当时所封“纣子武庚”。周克了商,灭了纣,却封纣的儿子武庚为邶国的诸侯。这显示了周人的宽怀大度和政治智慧,至少可以借此收买一些殷商旧臣之人心。但这“邶”字实为“北”字,暗含着商被击败的史实,败北成了商朝子孙们永远摆不脱的耻辱。“鄘”字也有附庸的意思,也包含这对商朝俘虏的蔑视;而“卫”国显然是周朝用来监视这两个旧朝诸侯国而设置的,所以有保卫之意,后来三国中卫国独大,吞并邶、鄘二国,显然是有预谋的。)

    《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记载吴公子季札听了鲁国的乐队歌唱了“邶、鄘、卫”以后,评论时便将此三诗统称之为“卫风”,也正是表述了这三国原是前朝京畿地区一分为三,故而三国诗风风格一致的史实。至于为什么《周南》,《召南》之后,紧接着就是这三国国风?很好回答,《周南》《召南》是周民族自身的价值观与生活习俗的描述,作为胜利者书写的历史,当然放在最前面。但毕竟历史是传承的,商朝那繁华的都城几百年孕育的文化积淀,要比从周原上纯农作起家的文明要高级很多,战胜者决不会也不可能避开这先进文化的继承与享用!明白这三国国风来自商朝这个史实,也就不会被《毛诗》解读时比附卫国历史人物的解读方法蒙蔽住眼睛了。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谷风》"弃予”之叹

      习习谷风,以阴以雨。黾勉同心,不宜有怒。采葑采菲,无以下体?德音莫违,及尔同死。行道迟迟,中心有违。不远伊迩,薄送我畿。

      谁谓荼苦,其甘如荠。宴尔新婚,如兄如弟。泾以渭浊,湜湜其沚。宴尔新婚,不我屑以。毋逝我梁,毋发我笱。我躬不阅,遑恤我后。

      就其深矣,方之舟之。就其浅矣,泳之游之。何有何亡,黾勉求之。凡民有丧,匍匐救之。不我能慉,反以我为仇。既阻我德,贾用不售。

      昔育恐育鞫,及尔颠覆。既生既育,比予于毒。我有旨蓄,亦以御冬。宴尔新婚,以我御穷。有洸有溃,既诒我肄。不念昔者,伊余来塈。

      原诗分段如上,方能读通。

      第一段是讲述当年你贫困之时(采葑采菲,无以下体,即穷得只能吃蔓菁(就是现在的大头菜)),我遵照前人的德言,愿意与你同甘共苦甚至同死。当我离开的时候,仍然时刻担心着你(行道迟迟,中心有违),那时,你送我出了京畿。

      第二段讲,那时候虽然贫困(荼苦),但心里甜蜜如荸荠。两人情同手足,有着新婚夫妇般亲密的感情,不分彼此(泾以渭浊:泾河水清,渭河水浊,比较分明,我们不分彼此,所以泾以渭浊),敝笱在梁,笱是捕鱼的竹器,承于石梁之孔,鱼入不得出,这里比喻经济来源也毫不保留,予以共享,我自己毫不考虑自己的将来。

      我离开你后,为了自己的子民,路漫漫其修远兮,前途坎坷,吾上下而求索,黽勉穷力,救民于丧,这个时候,你非但不能给我支持,反而跟我作对,让我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

      当你遇难时(及尔颠覆),我诚惶诚恐的待你(昔育恐育鞫),现在你能自力更生有了发展了(既生既育),竟然忘恩负义,将我看作敌人(比予于毒)!我有好得东西的时候,你拿我来帮你“过冬”,我们关系亲密时,你拿我来帮你“抵抗穷困”。现在我遇到挫折(有时威武有时失败),你竟然不念当年的恩情,反而爬到我的屋顶上拉屎撒尿了(过河拆桥、落尽下石)!!

      历代将这首诗解作怨妇诗,恐怕又是误读!诚然这首诗有很大的怨气,但更符合这首诗原意的应该是描述的两国之间由亲转疏,由恩转仇的政治仇怨,将两国交好的蜜月期,比作新婚宴尔,也是古代常见的用法。看春秋战国时候各国的分分合合故事,往上推溯,商周交替时,何尝不是如此。

      人情冷暖,自古有之,生活中若遇事如此,亦大可不必伤悲.......

    • 家园 《匏有苦叶》是励志隐喻的 诗篇

      匏有苦叶,济有深涉。深则厉,浅则揭。

      有瀰济盈,有鷕雉鸣。济盈不濡轨,雉鸣求其牡。

      雝雝鸣雁,旭日始旦。士如归妻,迨冰未泮。

      招招舟子,人涉卬否。人涉卬否,卬须我友。

      “匏有苦叶”的意象,可以从曹植《洛阳赋》“叹匏瓜之无匹兮,咏牵牛之独勤”句中可以看出男子独处、倾诉无谋的“苦”意;

      “济有深涉”济水在中国历史上的有着特殊的地位,古济水的流向在《禹贡》中这样记载:“导水东流为济,入于河,溢为荥,东出于陶邱北,又东至于菏,又东北会于汶,又北东入于海。”济水发源于河南省济源市王屋山上的太乙池。源水以地下河向东潜流七十余里,到济渎和龙潭地面涌出,形成珠(济渎)、龙(龙潭)两条河流向东,不出济源市境就交汇成一条河,叫水,至温县西北始名济水。后第二次潜流地下,穿越黄河而不浑,在荥阳再次神奇浮出地面,济水流经原阳时,南济三次伏行至山东定陶,与北济会和形成巨野泽,济水三隐三现,百折入海,神秘莫测。《尔雅》中提到的四渎:江、河、淮、济,就是古代四条独流入海的河流,“济”指的就是济水。古皇帝祭祀名山大川,即指五岳和四渎。唐代以大淮为东渎,大江为南渎,大河为西渎,大济为北渎。一条几近消失并最终消失的的河流,在中国文化史中象征君子百折不挠之精神:唐代,济水通而复枯,唐太宗李世民问大臣许敬宗:“天下洪流巨谷不载祀典,济水甚细而尊四读,何也?”许敬宗答曰:“渎之为言独也,不因余水独能赴海也,济潜流屡绝,状虽微细,独而尊也。”《诗经.邶风》中“济有深涉,深则厉,浅则揭”正是用济水流淌的精神来励志:济水潜流,在地下经受种种磨练(厉)后,终能神奇浮出地面,流注入海。故而《匏有苦叶》一诗,大有后世“卧薪尝胆”励志之意。

      "瀰",水满的样子;“鷕”wei或yao,《说文》:“鷕,雌雉鸣也“。”有瀰济盈,有鷕雉鸣“是成功的意象,是励志成功的美好前途:济水神奇入海,雌雉主动求配,当然,雉鸟对于商朝有着特殊的意义。

      “士如歸妻,迨冰未泮。”與「士如嫁妻,待聘未伴。」音近,大有先立业后成家的隐喻。

      ”招招舟子,人涉卬否。人涉卬否,卬须我友。”“招招”与上一句“雝雝”相对,乃是描述舟子划船时摇摇晃晃场景,“须”是须留,等待的意思。这句话的全意是,人们都坐那摇摇晃晃的渡船,我却不坐,我在等待我的朋友。作者在等待那个朋友,是等待军事力量的支持,还是道义的鼓励呢?!全诗关键处就在这里,舟子的象征是什么?结合上句「士如嫁妻,待聘未伴。」,大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的意义。

      全诗将其解读成嫁娶习俗诗歌,也未尝不可,但在这表象之下,作者有着更苦的内心活动!

    • 家园 《雄雉》是对“故国”的思念

      雄雉于飞,泄泄其羽。我之怀矣,自诒伊阻。

      雄雉于飞,下上其音。展矣君子,实劳我心。

      瞻彼日月,悠悠我思。道之云远,曷云能来?

      百尔君子,不知德行。不忮不求,何用不臧。

      将这篇文章解释为女子对远去的丈夫的思念简直是开玩笑,看到“君子”两字便是思春么?!

      《诗经》中以鸟类为兴象的诗歌,许多都与怀念祖先与父母有关,其源在于远古的鸟图腾崇拜。商朝素有玄鸟崇拜,对其它鸟类也同样有着神秘的诉求(比如用于占卜)。《高宗肜日》言:武丁祭成汤的第二天,有雉鸟飞落鼎耳而鸣。祖己借此对武丁进行了一番训导。据《尚书大传》说:“武丁祭成汤,有雉飞鼎耳而雊。问诸祖己,曰:雉者野鸟也,不当升鼎。今升鼎者欲为用也。远方有将朝者乎?”雉鸟对于商朝,有着特殊的意义,故而“武丁祭成汤,有雉飞鼎耳而雊”,《尚书大传》将雉鸟作为野鸟倒也未必真确。

      《逸周书》正文有两篇言及鸟之神秘意义。一篇是《度邑》,其云:“维天不享于殷,发之未生,至于今六十年。夷羊在牧,飞鸿满野,天自幽不享于殷,乃今有成。”这是把“飞鸿满野”,认作了殷商失去天下的朕兆。其次是《时训》篇,其略云:惊蛰之后五日,鸿雁不来,远人不服。雨水之后,仓庚不鸣,臣不从主;鹰不化鸠,寇戎数起;春风之后,玄鸟不至,妇人不娠。清明之后,鸣鸠不拂羽,国不治兵;戴胜不降于桑,政教不中等等。此篇大量的篇幅都是言鸟兽之占的。以鸟兽活动非时为不吉之兆。商周有这种独特的文化背景,便不能将这首“雄雉于飞,泄泄其羽。我之怀矣,自诒伊阻”随便放过,我之理解,也是这首诗的作者怀念那逝去的故国悲伤情感的写实,“雄雉于飞,下上其音。展矣君子,实劳我心”是对商朝繁荣时期记忆的梳理,“瞻彼日月,悠悠我思。道之云远,曷云能来?”是对故国山河的怀念;“百尔君子,不知德行。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则是对现实的不满:虽然周朝还尊奉武庚为王,但待遇却远非昔日可比,原有朝贡的几百个国家,现在再也不来了(商朝时候中国有近千个国家噢,因为商民族强大,故依附于商,到周朝的时候,仍然有几百个国家的)。

    • 家园 《凯风》揭示商朝重祭传统

      凯风自南,吹彼棘心。棘心夭夭,母氏劬劳。

      爰有寒泉,在浚之下。有子七人,母氏劳苦。

      睍睆黄鸟,载好其音。有子七人,莫谓母心。

      迎澳门回归的七子之歌,便是来源于《凯风》。鉴于某友人说这个题目太伤感,便不展开了,只强调一下商朝之重视祭祀,并大量运用“牺牲”,以及商朝母系力量的强大,经典例子便是“妇好”墓葬发掘研究显示妇好作为皇后,既负责祭祀,又负责对外征战,并有长期出差管理一块自己的领土......

    • 家园 《击鼓》可能是武庚复国抱负受挫后的感叹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击鼓》常被解释为卫国时事,我看未必!

      1、陈国被封的时间,按《礼记·乐记》所述:“武王克殷及商,未及下车,封帝舜之后于陈。”武王克商为公元前1046年,陈当为西周之初最早所封之国。而被誉为“第一功臣”的姜尚被封齐国,及武王同母兄弟周公被封鲁国都在其后;郑国则晚至西周宣王二十二年(公元前806年)才获封爵;秦、楚两国,其国君爵位也相当低微,楚国君的爵位仅是第四级的子爵,而秦国君在西周之初还未得爵位,仅为附属国,直到周宣王七年(公元前821年),秦庄公才被封为公爵。

      2、宋国之封国,是因为纣王的哥哥微子。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商朝灭亡。武王将当时沦为奴隶的商朝贵族微子启封于宋,公爵。

      3、“平”字的具体含义有待于具体语境的说明。检索《尚书》《左传》《国语》等先秦文献,唯《左传》中此用法出现最多,总结如下: 1.弱者请服于强者(僖公二十四年:宋及楚平,宋成公如楚。 );2.战争双方的联合[隐公七年:秋,宋及郑平(传:公拒宋而更与郑平,欲以郑为援。今郑复与宋盟,故惧而伐邾,欲以求宋,故曰为宋讨)。 ]3.调停(隐公八年:齐人卒平宋、卫于郑。)4.讨伐,平乱(宣公十六年:为毛、召之难故,王室复乱。冬,晋侯使士会平王室。)。此处唯有“战争双方或多方的联合”能合理解释“平”字的意义。

      从这个角度出发,“击鼓其鏜,踊跃用兵”是励兵秣马,养精蓄锐,有蓄谋但并未开战。“土国城漕,我独南行”:除了励兵秣马,还修筑城墙。并且“我”自己一个人向“南”行,向“南”行的目的何在?下文直接给出答案,是“从孙子仲,平陈与宋”,原来是跟着个叫“孙子仲”的人去联合陈国和宋国。到这里,写这首诗的人的身份可以比较确定为武庚了,为什么要“平”陈与宋?宋国好理解,微子是武庚的伯父嘛,如果有起兵复国的抱负,而寻求政治帮助的时候,从自己的伯父哪里一般会比较得到支持嘛!为什么联合“陈国”,因为陈国是“舜”之后,并且“陈”是武王克商时所倚重的武装力量,不然陈国也不会是周朝先于血缘而册封的第一个国家了,陈国与周朝无血亲关系,并且有与周朝抗衡的军事实力,武庚若敢有异心,那么陈国亦必然敢有野心,也是共同起兵首先考虑的对象嘛。

      但是,“我”的政治谋求好像遇到挫折了,宋国与陈国似乎没有给于支持啊,谋求未能如愿,却将自己相对暴露,好在商朝虽然被周朝替代了,但武庚还是保留王位的(类似现在的君主立宪制?),于是忧虑之外倒也不用太担心危险,于是忧心忡忡回到自己的领土,“不我以归,忧心有忡”。抱负受挫,自我放逐是可以理解的,于是“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志意不得遂,只能停止励兵秣马,而去纵情山水,抱着老婆孩子慢慢变老吧!

      虽然武王死后,周公执政之时,武庚还是联合周公的几个兄弟反了,面对他的依然是失败,但也是他对自我抱负以及复国意愿的一种持之以恒的践约吧!

    • 家园 商与周的区别

      《礼记.表记》载:“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周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

      商代宗教宣扬的众神共处(多神教)与祖先共尊,被崇拜的神与祖是面向所有民众和方国的,没有阶级局限。而周王朝建立后,周人信仰中逐步消弱并最终排除了对远古祖先以及众神的礼拜,强调每一族或每一群体都有他们自己的祖先神,而这种自家的祖先神与世俗的血亲网络系统(分封制度和宗法制度)的建立,目的是将周王室和王族推至全社会的核心,建立了有别于商的“新秩序”。因此,“神不歆非类,民不祀非族”的传统观念,实为周人发明,大约在西周中期被社会普遍认可。这从青铜器的铭文可得反证:商和周初的青铜器铭文充斥着“天干”为庙号的祖先名称,展示作青铜器的目的是将青铜器敬献给铭文所指明的祖先,但自西周中期以后,青铜器铭文通常使用“子子孙孙永宝用”,表明是为自己及其子孙后人铸造。

    • 家园 《终风》之恻怆远胜《垓下歌 》

      终风且暴,顾我则笑,谑浪笑敖,中心是悼。

      终风且霾,惠然肯来,莫往莫来,悠悠我思。

      终风且曀,不日有曀,寤言不寐,愿言则嚏。

      曀曀其阴,虺虺其雷,寤言不寐,愿言则怀。

      《垓下歌》是英雄末路的挽歌,悲怆凄凉。《终风》之恻怆细腻而委婉,痛之深,恨之切,以至表里背离:“顾我则笑,谑浪笑敖,中心是悼”。(“顾”是副词,表示轻微的转折)。

    • 家园 《日月》蕴含着太过复杂的历史背景

      日居月诸,照临下土。乃如之人兮,逝不古处?胡能有定?宁不我顾。

      日居月诸,下土是冒。乃如之人兮,逝不相好。胡能有定?宁不我报。

      日居月诸,出自东方。乃如之人兮,德音无良。胡能有定?俾也可忘。

      日居月诸,东方自出。父兮母兮,畜我不卒。胡能有定?报我不述。

      1、冒,通“瑁”,天子所执之玉。2、定,通“碇”,乃船上松放缆绳的转盘。“胡能有定?”是感慨时光不可倒流。3、日居月诸:在《柏舟》中便已有“日居月诸,胡迭而微”的感慨,结合考古知识,日居月诸,并非岁月流逝之意,乃是刻有日月纹的象征王权的玉琮。《柏舟》中感慨的正是王权逐日衰微,故而“心之忧矣,如匪浣衣”。《日月》中的“日居月诸,照临下土”正是指商朝王权之成立,正如《玄鸟》“古帝命武汤,正域彼四方,方命厥后,奄有九有”,正是古帝赐予的“日居月诸”,才让商朝正式登上统治舞台。“日居月诸,下土是冒”,也正是王权通过玉来象征之意。4、“日居月诸,出自东方“:商朝公认的发源地是山东,时间则是大汶口文化之后的龙山文化。商文化或者说龙山文化逐渐向中原靠近,他们的都城一步步进入黄河中游。最终龙山文化与晚期的仰韶文化在中原河南融合。我们可以认为在大约3600年前海洋文明击败了夏所代表的内陆农业文明,而这个附带于海洋文化之中的是日渐发达的商业。并且追溯商朝的前史,可以直接联系上江南的良渚文化,商朝出现的饕餮纹与沿海比如良渚的器物之间有联系,最直接的证据就是“眼睛崇拜”,并且良渚文化中的玄鸟崇拜、物质发达(良渚文化中物质文化十分发达,以鼎、豆、盘、双鼻壶、带流壶、带流杯、尊、簋为典型器,用于祭礼的玉器更为发达,墓葬规格、聚落布局体现出严格的等级差别。)、玉器发达等等,而且良渚文化的时代,正在距今5000年-3500年,且良渚文化较同时的大汶口文化发达太多太多,《玄鸟》”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宅殷土芒芒“,“天命玄鸟”其实与“古帝命武汤”是同一个意思,只是更详细的说明了古帝授权武汤时,用了一个玄鸟形状的玉器。

      分析到这里,历史真相有着太多的故事,静下心来,几本书都说不完,呵呵,这首诗的意思,是痛尝亡国恨的君主,对历史的悔恨,说不定就是武庚本人的感慨。

      • 家园 别跟泉老学

        商朝公认的发源地是山东,

        错,先商文化起源地是山西南部。

        时间则是大汶口文化之后的龙山文化。

        错,龙山时代之后是二里头文化,之后是二里岗文化,这是早商文化。

        商文化或者说龙山文化逐渐向中原靠近,

        错,商文化不是龙山文化,山东龙山文化最终衰落,后继者是岳石文化,与二里头文化同期。

        他们的都城一步步进入黄河中游。最终龙山文化与晚期的仰韶文化在中原河南融合。

        错,商文化的核心地域移动次序是:山西南部-漳河流域-豫中/东-漳河流域;龙山文化是仰韶文化的后继者,不一个时代。

        PS:以上结论均非我个人意见,你有兴趣我可以告诉你书名、页码。

        • 家园 呵呵,别激动,我这个结论也不是个人意见,

          商族起源西方、东方、北方与山西诸家说,众说纷起,悬而未决。我只是选择了我自己以为合理的那个学说,正如你选择了山西说。

          • 家园 您说的那是老黄历啦

            众说纷期,悬而未决——这个情况,是10几20年前的状况。。一种观点的选择得符合三个标准:理论自洽,证据印证,学界公认。——不是我选择了山西说,拍脑袋是不行的——不妨参考《商文化论集》李伯谦主编,文物出版社2003.

            • 家园 多谢资料

              记得李济说,殷墟遗骨中随葬礼器比较多的个体,人类学上都属于蒙古人种北亚类型。而大汶口和良渚遗骨都有如今东南亚人特征,显然跟商族无关,跟炎黄系统无关。

              另外多谢你提供的资料信息。

            • 家园

              即使去掉这个争议话题,那玄鸟授商应该没争议吧,那对于本文影响不甚大。我翻了一下网页,二里头文化,二里岗文化与先商的关系是较确认的,但并没有完全解决文献的问题。比如王亥居易水,玄鸟文化来自东方等等。

              • 家园 跟您聊这个还是挺有趣的

                比老泉强,还有以前的王威强。弄的都不太好意思在河里聊这个了,怕被认为脑子不正常,唉。微仁兄,吾谁与归?

                文献的问题,我认同顾颉刚“层累说”,古人有古人的文化背景,古人写的文献今天必须剖析的看,直接引证往往出问题。比如天命玄鸟,降而生商。这是确凿的古文献记载,没问题。那是否就可以直接以此为依据,结合《左传》的记载,推论出商人是东夷的一支呢?傅斯年就是这么说的。

                现在看来,这是有问题的。考古发现,玄鸟崇拜(究竟这是生殖崇拜、星宿崇拜、感生神话且不论)广泛分布于南北,而不仅仅是东夷。卵生神话也广泛流传于很多部族。左传的记载,只能说明春秋时代东夷尚未完全融入华夏,还保存着古老的文化残留。所以说玄鸟崇拜并非来自东方,而是东方曾保留之。

                话说到了战国,东夷已经完全融入了华夏,只有一些残留,如孟子说的齐东野人。到了东汉,山东更是华夏文明的核心地域,孔孟之乡嘛。《后汉书·东夷》传把日本归入东夷,说明当时的人已经不知道东夷是什么样的了,只留一个名词而已。这点经常被韩国棒子钻空子,冒称东夷后代,找爹找到中国来了,姥姥的。棒子这个逻辑,和仁兄你前文的逻辑,只差50米。。。

                扯远了,扯回来。扯了半天,就是说明,对《日月》的解读扯远到东夷什么的就没必要。二里头不是二里岗,二里头是夏文化的一部分(或者全部,有争议),二里岗属于先商文化。王亥居易水,在北方,今天的冀西北。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