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浅谈考古认定的标准 -- 夏商楚歌

共:💬31 🌺300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 家园 更正一下

          出自《越绝书》,不是《史记》。

          《越绝书》中风胡子曾对楚昭王说:“轩辕、神农、赫胥之时,断树木为宫室,死而龙藏。夫神祖使然。至黄帝之时,以玉为兵,以伐树木为宫室,凿地。夫玉,亦神物也,又遇圣主使然,死而龙藏。禹穴之时,以铜为兵,以凿伊阙、通龙门、决江导河,东注于东海。”

          我觉得“兵”字应该是通假“宾”的,代指王室的礼器,“以玉为兵”,故良渚文明中大量出土作为王权象征的玉制礼器;到商周时则出土大量青铜礼器,也就是“以铜为兵”的意思,《越绝书》晚出,怕是已经误解了。

    • 家园 终于明白了为什么德语里面"历史"和"故事"是一个词

      Geschichte

    • 家园 西方把哲学和考古也是分开的

      在传说中的海滩发现城市遗迹,无论旅游手册上怎么宣传,考古界也没有证据说这就是特洛伊。即使发现了这个城市叫过这个名字,也没有证明传说中的人物海伦曾当过几天王后,也没有证明曾经有人藏在木马中攻破了这个城市。

      特里克岛发现石头建筑,无论旅游手册上怎么印,也没有考古学家敢说那就是什么什么宫,更没有能证实就有个什么什么王,里面曾经住了个什么什么牛。

      同样道理,可能很多人都可以猜想,在二里头发现的就是传说中的夏,但也可能是早商。早商时期的住在二里头的人人并不知道他们自己就是夏人,就如住在安阳的商人不知道他们自己就是殷。更加不能证明曾经有尧舜禹启直到桀曾经做过历代帝王,而且被商汤所攻击。

      考古发现了什么证据,就证明到什么层次。不排除其他猜想是正确的可能性,那都是合理猜想,但没有被考古实物证实。

      而且殷商出土大批文字记录,没有提到夏,也没有提到夏朝的历史人物,也没有提到商接替夏。总之是没有提到过商人之前,还有任何一个不同的王朝或部族被取代。商人的记录里,从古至今都只有商,没有夏,没有殷。夏的概念晚出。

      大禹划分九州,夏,中国之人,夏国统治者不称王而称后,夏启六卿分管六库,这些都是晚出观念,你拿这个跟二里头实物并列,是为了混淆证据。

      亚里士多德那些,柏拉图那些,也不是有考古证据的历史,只是哲学,传说。没人拿这个当作认定标准。

    • 家园 LZ,我举一个例子啊

      现在国际上公认的蒙古国建国时间是1206年。

      但是那个所谓的三个标准适用于1206年的蒙古么?

      第一,城市,这个是这三个条件中最勉强可能能够通过的。但是蒙古人随时能把东西用马驮走。1206的斡难河源算一个城市么?

      第二,文字,蒙古本没有文字,据说1204年成吉思汗开始命令使用回鹘文字记录蒙古语,但是发现的实物最早的据说是在俄国所存的“1225年移相哥刻石(或称成吉思□石)文字五行”。

      而其后,至元六年(1269)元代正式颁行八思巴文,称为蒙古新字,次年又改称蒙古国字。那么1206年时候算有自己的文字么。

      第三,建筑。1206年的那些大帐算是建筑么,更不要说特殊建筑了。

      我们假设1206蒙古国突然发生巨大灾难,或者外来打击灭亡了。

      我们通过考古学的标准还能认定它是一个国家么?能觉得像蒙古这样的游牧文明,能从地下发掘出这些东西么?

      所以在我个人看来依据所谓的“标准”,这些西方人提出的标准,1206年的蒙古完全不能算一个国家。然而讽刺的是,蒙古国提出自己国家的历史是1206年建国的时候,恰恰是西方国家纷纷表示赞同。只有中国表示蒙古建国是1945年。然后到2006年蒙古国庆祝建国800周年的时候,中国也松口了。

      所以这些标准,在我看来是只是西方海洋(商业)文明国家的标准,对于其他文明不应该完全适用。

      另外说一点,“国”这个字,我个人觉得不是简单的城市的意思。

      说说我的看法:表达城市这个意思的字应该是“邑”,会意字,上面是口,表示城墙,下面是一个人形。“国”这个字,外面是一个口,表示外城墙,中间一个戈,表示军队,里面一个口表示内城。所以国的意思应该大型城市,而根据一些文献对照,可以解释为首都。

      通宝推:妖猫drake,铁手,
      • 家园 应该是把“国”和“政权”或朝代的定义混淆了

        瞎说的啊!蒙古国也就是现代的说法,中国历史上只称作蒙古或元,这个从铁木真叫成吉思汗而不叫国王可以看得出。类似的还有“匈奴”,“鲜卑”等等。

        “国”在中国历史上指有城郭和军队的政权组织,这个国字外面一圈大概指城郭,里面的玉字指军队,司马迁说过上古以玉为兵。具体的国有周朝下面的诸侯分封国,比如著名的战国七雄,但秦国统一以后就叫秦朝了。还有在汉朝时,西域有36国(?)只说,但绝对没有说匈奴为国的。

        所以说蒙古国建国800年那是扯淡。

        • 家园 你好,对于我本人来说,这些概念是不会混淆的。

          但是你的回帖中说搞混了。不知道是说搞混了?还是指那些承认蒙古1206年建国的国家搞混淆?

          还有就是“国”字,“国”中间原本不是一个玉字,是一个或字,是“國”,而成为今天的“国”字,那是50年代汉字简化后的事情。这个字确实只代表一个大城市或者叫做首都。

          还有一个字“邦”,它表示的就不仅仅是城市了,“邦”字左边一个丰字(不是“豊”字,五十年代汉字简化后把豊与丰两字合并了,其他合并的字有“后”与“後”。)右边一个邑字。“邫”字是简化前的,简化后就是现在我们常用的“邦”字。

          我个人的看法:简单来说“邫”字的意思就是农村加城市。汉以前“邦”这个字和“国”这个字的涵义还是严格区分的,汉以后因为刘邦的关系,避讳使用“邦”字了,其涵义被国字所替代。汉以后又不避讳了,但是由于“国”字替代“邦”字的涵义400多年了,改回来就不那么容易了。后世逐渐“邦”与“国”字混用。

          • 家园 还真没有注意到繁体和简体的问题

            不过“国”字中间是“玉”也好是“或”也好,都是指“兵”这个应该不会错,也就是说解放后的简化字还是很有水平的,这“玉”和“或”确实有关系。

            回到正题,讨论夏的问题,秦朝以前的商周都是由诸侯国或部落组成的,夏也是有多个部落或“国”组成,脱离“国”去谈夏朝文明就没有意义。找到了属于夏这个时代的城郭遗迹不正说明夏的存在吗?

            至于蒙古国的问题,有三点要说明,一是元朝是定都北京的,不是游牧。二是现在的蒙古国不是属于成吉思汗的黄金家族,不具有正统性。三是成吉思汗子孙的四大汗国同奉入主中原的元朝为宗主,但注意这四大汗国并没有成吉思汗的蒙古的正统继承性,怎么一个非黄金家族的偏部落有继承性呢?

            • 家园 国不算解放后的简化字

              我记得太平天国的印,那个玉是用少一点的王代替的,说明当时“国”字已经普遍使用了。

            • 家园 说说“秦以前殷周都是诸侯国或部落组成”

              首先这个是一直以来的一个主流观点,也就是所谓的专家的观点。

              我个人是不认同,首先“诸侯国”这个概念,并不是一开始就有的,而“诸侯”两个字的意思从周初到周末一直到汉初,涵义已经发生很大变化。

              我个人的一些观点:(仅仅是个人观点)

              夏初,的政治结构应该类似于雅典的提洛同盟那样的盟主地位。但是到夏末,已经是一个类似于罗马帝国的政治形态了。权力不断强化总有个过程。

              而殷与夏的关系,就好比北宋之于金。开始时是盟友,后来成为敌人。被夏打败后屈服称臣,被占部分领土,但是政治上是独立的。和宋与金的结局略有不同,殷后来雄起了,打败了夏,夺回了被占领土,而且占领了夏的部分领土,至于称臣方面可能没有实现。战争一直大规模持续,偶尔停止了也是紧张对峙。但是战局又有反复。大概到盘庚他老爸或他哥哥在位的时候,殷人战败。盘庚时殷人退出了他们占领的原本属于夏的领土。此后大规模战争基本停止,开始了和平时期。

              直到夏发生内乱,周人如南匈奴般内附。形势再次有利于殷。而殷人由于承平日久,战争欲望都不是太大了。于是改革开始启用奴隶军团和异族军团。周人军团开始成为殷的重要政治力量,一如罗马的日耳曼军团,大食的突厥军团,马木留克军团。最后就是周代殷。代殷后,继续与夏对峙。

              周公执政后,攻下夏的领土唐国。封给了成王的弟弟叔虞。

              成王在与周公反目后,又与夏结盟对付周公。最后以和平解决。夏与周也结束了战争。但是没有称臣,期间还和宋,卫两国干涉周惠王弟穨之乱。(宋、卫两国,让我想到的就是管蔡之乱,由此推测夏也参与了管蔡之乱,只是它是助周灭殷)。

              直到山戎伐夏,夏亡,齐桓公复其国,从此臣服于周,为燕侯。直到为秦所灭。而周则在燕之前为秦所灭。

              至于我举1206年蒙古的例子,不是在讨论蒙古谁是正统,谁有资格代表蒙古的问题。

              而是想说明用所谓考古学的三个标准,蒙古在1206年不应该算一个国家。但是西方却又承认1206年的蒙古已经成为了一个国家。

              所以到底是标准本身有问题呢?还是西方国家在这个问题上根本就没用这些所谓“标准”审视过。

              • 家园 而周宣王复国也可能是借助了夏的力量

                厉王时,国人之乱,大臣执政。厉王被抓进了牢房,圈禁起来了。太子则逃到了夏,厉王死后借助夏人和其他诸侯的力量复国。(至于厉王活着的时候怎么不打?厉王没死,被奸臣拿在手里做大旗,师出无名,还会被指为不孝。)

                • 家园 不是很可能

                  是确实的,当时“诸侯国”很强大的,你查一下周朝第一个册封的国家是哪个,是在哪个时候册封的,且那支力量是那个部族的。

                  • 家园 你好,“诸侯国”的问题,其实很多地方我们受了专家的误导。

                    讲到“诸侯国”的问题,就又涉及到爵位的问题。可能比较麻烦。

                    简单介绍下我个人观点,先不做详细解释:公侯伯子男,公侯是周代正式爵位,子男是殷代爵位(是不是正式爵位不知道)。伯不是爵位,只是荣誉称号。殷和周,同时还有一个非正式爵位——君。

                    说说有公爵位的,宋,鲁,陈,杞,后来晋可能也成为了公(开始是侯),其他没了。侯,一大堆,不列了。君,很多,但是流传下来的只有秦和郑。最特殊的,卫,开始是君,后来通过贿赂成了侯。而子和男,是殷的爵位,有这些爵位的人都是殷的遗臣。但是礼崩乐坏后,各种不正规的事情也越来越多。这些爵位是怎么产生的?不同爵位有什么区别?这里就不细说了。

                    我计划在接下的来几天开一个主贴,从整体上通盘地详细地介绍这些问题。

            • 家园 囯字是东西南北,

              洪秀全居其中的意思——囯

              抬个杠哈 :——))

              • 家园 你好,刚开始还没明白你的意思。

                后来看明白了。“囯”这个字确实存在,但是出现的并不多,我刚才简单查了下,是在《六书通》中的字体,金文和《说文》中都只有“國”字。

                而甲骨文中的国则直接是个“或”字(金文中也有没有外城墙的“或”字,没有外城墙,当然时代是会进步的么。

                而这个“囯”字,我个人的判断是,周人或春秋战国之人为拍“王”的马屁而造的异体字,又或干脆是某位王自己造的,如同武瞾的曌字一样。

                50年代汉字简化时,國字的简化很能是参考了“囯”字才简化为国的。只是中间变成一个玉字怕是有点画蛇添足吧。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