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牧野政变 -- 夏商楚歌

共:💬186 🌺1185 🌵27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3
下页 末页
            • 家园 你这观点是受苏三文章影响吧?

              我读过苏三的这篇文章,给你看一篇驳苏三的文章《关于苏三言;殷人飘向美州的一点看法》

              全文如下;

              怎么飘移?首先就要解决大陆的问题,这当然不能拿今天大家熟悉的地理做参照物,那位苏三女士铮铮有词的说;

              -----------------------------------------------

              “古人从哪几个主要渠道来到中国,这是个问题。假如你同意非洲起源说,那么你必须要承认,从非洲到中国的通道是一直存在的,而不是今天有、明天就没有,也就是东亚地区受到外部影响是个无须论证的事实,中国人起源要经过中东,中国早期的文明同样要得益于中东地区。

              假如你反对中国文明受到外部影响,是你必须拿出证据以说明这样的一条人类通道是如何突然中断的,而不是我需要拿出证据证明这个通道的存在,因为我认同从非洲到中国的通道一直存在,并且dna已经潜在证明了这样的通道是存在的。”

              首先苏三女士的证据全是出自这里;从化石断裂代带说起(3)_读书频道_新浪网 http://book.sina.com.cn/nzt/his/nanyizhixin/4.shtml

              海平面的波动_读书频道_新浪网 http://book.sina.com.cn/nzt/his/nanyizhixin/5.shtml

              中国新石器早期文化(1)_读书频道_新浪网 http://book.sina.com.cn/nzt/his/nanyizhixin/6.shtml

              中国新石器早期文化(2)_读书频道_新浪网 http://book.sina.com.cn/nzt/his/nanyizhixin/7.shtml

              人类起源于海洋假说_读书频道_新浪网 http://book.sina.com.cn/nzt/his/nanyizhixin/8.shtml

              别的且不说,单看看最后一条苏女士的理解;“海猿说”也有丰富的论据:

              第一,人的身体表面裸露无毛,却有皮下脂肪,这与灵长类动物大大不同,光洁无毛的身体与丰富的皮下脂肪更适宜在较冷的海水中生活并保持体温。

              第二,人体无法调节对盐的需求,而且要“出汗”来调节体温,这是“浪费”盐分的,而灵长类动物却不需要靠出汗调节体温,反而具有对盐摄入量的控制与渴求的机制。这说明人类是从盐分丰富的海洋中来。

              第三,人类以外的灵长类动物都不是游泳能手。

              我就不一一列出,但她拿出支持自己想法的所谓材料全是读书频道_新浪网。这个大家可翻她的书去查证。

              ----------------------------------------------------------------------------

              这些材料估计她自己都看不懂,然后选择性的拿一些对自己想法有利的做证据。我看这位苏女士应该先补补学术举证常识,什么材料才能举证。

              而且,苏女士你提出的假说,就必须接着亲自研究,然后拿着严谨的证据摆给大家看,怎么就是别找你要证据?那找谁要?你在假说,难道不找假说者,还去找几千年前的殷人要证据?

              目前苏三的全部文章没有一条能作为证据的材料,就这样的东西,你是怎么相信的?总要有可信的科学根据支持你相信吧?别告诉我网络那些读书站的东西,这个话题已经是学术范畴,既然你掺和到专业领域就应该拿出点知识层次证明你够资格假说。

              要知道假说也是建立在一定的知识层次上,否则你说,他说,谁都可以假说,岂不乱套?历史是中国人民共同的历史,是你和他可以随便假说的吗?没有任何材料支持,直接空想那是弱智干的事情。

              好歹读过大学写过论文吧?那就应该知道什么是举证的可信而又严谨的材料。世界上任何一篇论文都不可能出现网络上随便一篇文章拿去举证吧?那个国家的学术单位允许你拿网络上随便找的东西去做注释和参考资料啊?

              如果照她这样想当然的折腾,网络上材料要多少有多少,谁都可以拿自己喜欢的一部分,那些材料的严谨且不论,自己很可能对这行完全不了解,全是想当然的推测。

              苏女士的想向力非常丰富,这不是坏事,可是在历史领域,它的第一道德是真实,不是想当然。那些爱做梦的只好克制一下,否则误导大众,骗人眼球换来的是历史上永远的骂名。

              在1620年,英国哲学家培根曾经有过这样的想法,也就是大家熟悉的;“大胆猜测”,不过他是学者,比较严谨的学者,所以他还知道后一句“小心求证”。这一求证就到了今天,目前仍然没拿到可令人满意的证据证明这一假说。因此,苏女士所有的猜测仅仅是她的个人想法,和事实无关。

              按培根的猜想,南美州和非州到是有块地方,就是相邻的一侧可以衔接,但这需要气侯学,地质学,古生物学,地貌学,环境学等等多学科结合,共同研究才能解决的问题,难道苏女士精通这个假说需要的全部领域的学科知识?仅仅从研究时间上苏女士都做不到,穷其她一生都完成不了这么大的工程。

              西方的科学家们一直在研究大陆的问题,他们把南美和非州的地图剪下来,然后再拼凑,却发现有近二十度的夹角,这些年的研究科学家们啄磨出,地球上的大陆轮廓是海岸线。

              海岸线在不同历史时期是在变化的,除了河水冲刷和淤积外,气侯变化等等也影响着极地冰川的进退,并且控制着海平面的升降。所以,不同气侯,海面升降的幅度可达数米,或者数十米,跟着海岸线的进退可达数百甚至几千公里。

              那么,要确定这个事情,必须先找到大陆的边缘,这里指的边缘是原始时期最早的边缘,可以理解为真正边缘。

              海洋壳和大陆壳的真正分界是大陆坡,海底先是从陆地慢慢向外倾斜,型成大陆架,然后出现一个陡坡向下倾斜,再接着向外,这才能达到海洋的典型深度,这个深度一般是5-6km,而这个陡坡叫作大陆坡。

              大陆架的岩石重量和岩石磁性,与陡坡以外的海底岩石重量以及岩石磁性存在着很大差异,真想请教苏三女士,这个差异您怎么解决?这难道是人力能解决的事情吗?

              您有控制大海和大陆架的超能力吗?凭空想象就让殷人飞越高山大海,直接穿越去了美州,就算你敢想,殷人也不敢做啊。。。当然,您可以开金手指。。。

              首先,研究者需要重造地质时代各岩层的情况。然后根据地质历史比较长久的相似性,或各大陆曾经发生的一些重要特殊事件,来检查它们之间是否配对得上。而地质年代对比有两种方法,一是利用其中的化石,二是通过放射性测定年龄。

              懂地质学的都清楚,一个岩层的内部,虽然能找到同样的化石,但在比它年轻的覆岩层中或比它年老的下岩层中,则不会出现这样的化石。因此,任何一个具体的岩层内都含有一组特殊的化石。所以,这些化石可用来确定岩层的地质年代。

              只有把化石组合的年代顺序先确定,才能含同类化石的地质年代通过和化石组合的年代顺序对比,然后鉴定。

              遗憾的是,目前的科技,利用化石鉴定年代有个时间限制,在这个时间限制外的原始生物还没有带硬质的壳和骨骼。这些问题怎么解决?请教苏三女士?

              • 家园 没读过苏三的文章,自己的一点猜测

                殷商时期,青铜冶炼技术已经很成熟了,如果奥尔梅克文明是殷商文明的分支,那么这个技术毫无疑问应该在同时期出现咯?同理,殷人祭祀祖先的方式方法也应该在奥尔梅克文明那里得到相应的继承吧?

                第一,当时有没有东渡至美洲的航海技术,横跨太平洋或者沿海岸线过去?

                第二,技术,工具的传承,应该有一定得延续性。当然如果奥尔梅克附近没有相应的矿藏,也就没法证明了。

                第三,祭祀方式是当时最重要的文化之一,应该有继承性。

                这几点如果能得到印证,那么才有较为可信的证据,当然最重要是DNA如果能得到直接证据才最有说服力。

                • 家园 目前这些全是猜测

                  事实上猜测是求证的第一步,敢想到可能性,才能“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遗憾的是很多人往往忘记下一句话;找证据证明自己的猜测是正确的。也就是说;“没有证据,只可悬而不断,证据不够,只可假设,不可武断,必须等到证实之后,方才奉为定论。”

                  你的想法很正常,但那篇文章中所提到的问题若没解决,这些想法就只能是想法。呵呵,我不是环境考古学专业,驳苏三文章的那位应该是这方面专业的人材。所以,在下不敢冒充内行瞎说,只能谈谈自己对不了解领域的不成熟看法。抱歉,没帮上忙,若发现这方面好文章的,一定贴上来,我们继续讨论,不好意思。谢谢您的参与,花慰。。。

            • 家园 个人理解不能那么简单推理。

              “殷商时期,青铜冶炼技术已经很成熟了,如果奥尔梅克文明是殷商文明的分支,那么这个技术毫无疑问应该在同时期出现咯?”不太赞同这个推理。毕竟那些人,以当时的航海技术,能安全顺利抵达的,应该不会太多,以十万人渡海计,个人因为能有几千人顺利安全抵达彼岸就已经不错。而这几千人不太可能是手工业者或者技工,不一定就掌握全套的青铜冶炼技术和程序,何况初入那个地方,得重新找到矿藏吧,对冶炼的工具、设备,甚至于组织系统等一切都得从头开始从零开始吧。而当他们抵达当地的时候,首要任务也是怎么活下去才对,而对于更高的冶炼青铜等高级需要,自然退居到不那么重要的地位了吧。就好比你要是突然带领某一个村镇的几千人或者上万人到一个偏远的荒野之地,你也需要先解决这些人的吃住行等问题吧。你能很快的重建一套现代的交通、通讯、医疗(医药)系统吗?!而这些还是正常的日常生活常见的。我想你也不太可能完成这个任务吧。

            • 家园 给你看个资料图, La Venta offering 4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墨西哥博物馆的东西,那伙人后面的玉圭上有“字”,看看认不认识

              • 家园 4 铢钱!

                送花成功。有效送花赞扬。恭喜:你意外获得 4 铢钱。1通宝=16铢

                参数变化,作者,声望:1;铢钱:0。你,乐善:1;铢钱:3。本帖花:1

              • 家园 惭愧,俺真不认识!

                不知道有没有专家解读啊?

                • 家园 这里有

                  http://www.chinese.tcu.edu/www_chinese3_tcu_edu.htm

                  • 家园 和东夷文化更接近而不是殷商

                    良渚文化属于东夷,从您提供的这个链接看来,奥尔梅克文化和良渚文化更相近些。

                    殷商主体的青铜冶炼技术,并没有在奥尔梅克那里等到验证,俺瞎猜一下,更有可能是东夷部落被殷商征服时候东渡的呢?

          • 家园 对章草的出现觉得很神奇,能不能方便时候写一下:)
            • 家园 本人十二万分的抱歉,文章发晚了

              此文早就应该发上来,晚到今天我确实很对不起您,请原谅。考虑到文字发展规律,我选择从隶书这段开始发。

              文章如下;

              隶书从出现到成熟,有着一段较长时间的演变过程,种类也多有不同。一般说来,普通称作隶书的,主要有秦隶和汉隶。秦隶是隶书的早期形式。汉隶则为隶书之成熟字体。

              人们通常所说的隶书,是指汉隶中的“八分”而言。“八分”是在秦隶之后,渐生波磔、归于整齐、规范,转化而来的。隶书发展到八分,已经是姿致遒美、成熟。

              以致终于发展成为一种全新的汉字字体,并取代了小篆成为通用字体。还有一说隶书是出现于战国,为秦朝程邈所创。程邈本为秦朝县之狱吏,苦心覃思十年,损益小篆,作隶书三千字,上之始皇。始皇采纳用之,遂拜其为御史。

              政务多端,文书日繁,记录事务单用小篆已深感不便,迫切需要一种比小篆更为省简、规范的文字,以便于书写和镌刻由于当时改简小篆为社会亟需,势在必行,致使隶书这一比小篆规范得多的新的字体应运而生,得以面世。

              因为这种字体多为下层官吏、徒隶等使用,所以被称为隶书。在秦代,隶书只对小篆起辅助作用,正式场合仍然要用小篆。

              隶书的主要特点:完全打破了小篆的结构,形成了点、横、竖、撇、捺等基本笔画,一横一捺都拖着刻刀一样的长长的尾巴的隶字。其实这只是隶字中的一种。波磔并不是隶书唯一的特征。

              隶书经过二百多年的发展、演变,到了汉末魏初(公元三世纪初期),又出现了“真书”。真书又名“正书”、“今隶”(以区别于汉隶),也即我们现在所说的“楷书”。

              这个时期的隶书图画性完全消失,字体完全符号化。所以说,隶书是汉字发展史上的一个转折点,是古今文字的分水岭。

              楷书;

              又名“今隶”、“正书”、“真书”、“正楷”之称。楷书之“楷”者,法也,式也,模也。从广义上讲,凡具有一定法度,可作为楷模的字体都可称“楷书”。

              如;篆书、隶书、草书、行书诸体,书得优者,有约定的法式、规矩,皆可为楷模,也皆可做“楷书”理解。从狭义上讲,楷书是指在汉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要书体之一的楷体。

              楷书始于东汉,盛行于魏晋、南北朝、隋唐而通行至今。因楷是由隶书演变而来,当时被称作“楷隶”,后经魏钟繇、晋王羲之改变体制,创作法则,楷隶至晋完全分流,成为两体,以古法为隶,今法为楷。

              为区别于“古隶”,晋时亦称楷为“今隶”,实指“真书”。 不同朝代,又有唐楷、魏楷(魏碑)等称谓。

              六朝是真书的大发展时期,当时正处在隶书向楷书的过渡阶段,可谓百花齐放,姿态各异,好作品迭出,至唐已登峰造极,达到大盛。

              今人学楷惯以鼎盛时期的唐楷为法,其实,楷书在不同发展阶段,其结体和用线特点各有不同。

              实践和考古证明,每次书写线条的变化都预示着新书体的产生。楷书萌芽早在汉代简牍中已见端倪,如西汉后期公元19年汉鸿嘉二年木牍中,便出现少量类似楷书的点画。

              东汉后期隶书向“楷书”衍化的一支,是成熟楷书的萌芽阶段。魏晋南北朝这一时期的书法艺术是书体演变乃至整个书法大发展的一个高潮,孕育在两汉时代的草、行、楷诸体,均在这段时间内得到发展并走向成熟。

              而原盛行于汉代的隶书渐趋冷漠,秦代篆书则几乎寂然无闻。中国书法的五种书体,至此已经确立。就楷书而言,三国中的魏国名家辈出,以钟繇最为杰出,与汉末张芝、东晋王羲之、王献之父子合称“书中四贤”。其书法楷体最优,人称“正书之祖”。

              南北朝时期的楷书,大体有以下几种风格:

              (1)精劲秀雅风度超逸

              (2)方正峻利,雄强粗狂

              (3)浑厚圆健,遒劲奇逸,雍容超凡

              (4)温厚淡穆,结体意博端庄

              (5)庄和秀劲,整饬精美

              (6)恣肆奇逸,奔放怪崛

              (7)雄浑粗北,峻宕奇伟。

              南北朝时代,是楷书大发展的成熟阶段。当时派别纷呈,佳品较多,王派书法影响深远,魏碑楷书独树一帜。

              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曾对北朝书法艺术特点做过精彩概括,计有十美:

              “一曰魄力雄强;

              二曰气象浑穆;

              三曰笔法跳跃;

              四曰点画峻厚;

              五曰意态奇逸;

              六曰精神飞动;

              七曰兴趣酣足;

              八曰古法洞达;

              九曰结构天成;

              十曰血肉饱满。”

              并认为学习魏碑,“随便一家,皆足成体,尽合诸家,则为众美。”楷书至隋唐,已进入鼎盛阶段,其实至隋就已成熟,主要标志是楷法的成熟,即王羲之“永字八法”传至智永已得到完全确定。

              魏晋南北朝时期虽是楷书的大发展时代和成熟阶段,但却还含有隶意,而至隋代楷书不仅尽脱北碑隶意。而又完善了“王派”楷书,形成了“圆劲秀拔,蕴藉浑穆”的典型“王派”书风。

              虽然隋朝建国才三十七年,统一后统治只有二十九年,楷书成熟亦不及唐代,但隋朝楷书承前启后,楷法基本完善定型,他的影响是深远的。其代表作智永《真草千字文》。

              唐初虞世南与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并称“唐初四大书家”, 其次“初唐四家”中尚有薛稷。中唐开始,唐楷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变革阶段,唐玄宗崇尚雍容华贵,丰腴肥硕。

              这自然影响了书风,因此中唐以后书法用线由瘦硬而变肥腴,结体由端庄清媚而变得雍容宽博。天下书自此多肉,即由贵清瘦而尚肥腴。

              中唐以后,具有创新意识的大书法家,除颜真卿外,还有柳公权,他形成的“骨书”,使其成为被后世与颜真卿并提的一位书法家,称为“颜筋柳骨”。

              综上所述,楷书线条与结构的变化,经历了三大阶段:第一阶段。东汉至魏晋南北朝,是隶书向楷书的过渡时期,即楷书的酝酿阶段。这时楷书线条微带隶意,所以楷体结构也是半楷半隶的“过渡型”。

              第二阶段,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楷书的成熟期,以“二王”为其代表。但南朝时期楷书发展较为复杂,南朝尚帖,北朝尚碑。南朝“二王”楷书是在钟繇正书基础上的改进,用线隶意尽脱,形成了清瘦秀雅的楷书风格。

              北朝碑刻多是楷书,主要是魏碑,楷书虽未尽脱隶意,但结体无有不备,后世所有楷书线态全都具备。唐代是楷书发展史上的顶峰,也是楷书最后完全定型阶段。

              宋代楷书不甚重视,但也有自己的特色。宋代书家,深感唐法过严,又觉帖字流弊渐显。北宋初期欧阳修首倡书法不能专仿古人,贵在自成一家之体,否则即为奴书。

              其后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紧承其旨,上溯二王,一方面追求晋人风度神韵,另一方面注重个人的创造,开创了一种崇尚个人意趣的“尚意”书风,笼罩宋代书坛。

              宋代书法主要在行草书法方面取得了新的突破,而在楷书发展方面成绩不是很突出。

              元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较为特殊的时期,汉族士大夫生活在异族的统治之下,书家们无法承袭宋人的那种张扬性情和率意而为的尚意书风,于是自元初始,在赵孟頫的竭力倡导下,元代书坛出现了复古思潮,书家们多以晋唐为法,上溯“二王”,追求一种平淡超脱,中和有序的审美时尚。\r

              此后,这种对“二王”书风的传承就一直是元代书法的主流。赵孟頫诸多艺术才能中成就最高的是其书法,对赵孟頫一生的书法嬗变,前人分为三个阶段。

              五十岁以前为早期,

              五十岁至六十岁为中期,

              六十岁后为晚期,

              后面介绍讨论的作品多为中晚期作品。

              赵孟頫是元朝前期书坛复古潮流的倡导者,同时又是元代书法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书家。他篆、隶、楷、草、行诸体兼能,尤以楷胜。\r

              明清书法,明亦尚态,但与元不同,明尚意是任其自然,尽免人为,明楷书均钟繇、“二王”一路。

              明代立国之初,大力推行儒学,论书者多推崇中和平正之风,书法创作承接元代赵孟頫的影响,由于受其影响较大,所具有创造性书家很少。\r

              到是永乐年间明成祖朱棣征召天下善书人办了“台阁体”, “台阁体”书家重学书功力,讲究工稳平正,都缺乏个性是为“台阁体”之典型。然而全国上下都写此“台阁体”,犯千篇一律毛病。

              明代中期书坛,虽然“台阁体”仍广为流行,但是在江南吴中(今苏州地区)出现了祝允明、文征明、王宠、沈周、唐寅等为代表的书家,被称为“吴门书派”。

              他们的书法既非唐宋面目,又与“台阁体”有别,楷书以祝允明、文征明、王宠小楷最具特色。

              明代后期书法主要向继承传统和变革求新两个方面发展,以继承传统为主的书风,其代表作除台阁体书家外,还有一批以董其昌为首继续发展了吴门书派规整一路的书家。

              清初康熙酷爱其书,大加提倡,形成了清代书坛的学董热潮。明以后,楷书有自创风格的则愈来愈少,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清代,书家在楷书方面均无多大建树。

              清“四家”(刘墉、梁同书、翁方纲、王文治)也只是在行楷和小楷方面多有所长,且少自家面目,往往是从“二王”或从颜(真卿)、赵(孟頫)、董(其昌)诸家脱出。\r

              行书;

              是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运笔自由的一种书体,介于真草间的一种书体。写的比较放纵流动,近于草书的称行草;写的比较端正平稳,近于楷书的称行楷。

              它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笔势不像草书那样潦草,也不要求楷书那样端正。

              简言之是在楷书的基础加以小的变化,书写起来很简便的书体,故而与楷书相间流行开来。行书是介乎草书和楷书之间的一种书体,它不象草书那样难写难认,又不象楷书那样严谨端庄。所以古人说它“非真非草”。

              它的特点是运用了一定草法,部分地简化了楷书的笔画,改变了楷书笔形,草化了楷书的结构。总之它比楷书流动、率意、潇洒,又比草书易认好写。

              这是后汉颖川刘德升所造,即正书之变体,务从简易,相间流行,故称之“行书”。自晋迄今,行书用处最大,用得最广,一般性书写几乎均用之。

              这种在汉末伴随着楷书而产生的新书体至晋朝王羲之的出现,才使之盛行起来。王羲之的行书从刘德升、钟繇一脉传来,并把行书推到了相当成熟的高度。但他留下的真迹不多,多是后人所摹。

              盛唐时,出现了一位书法大家,他将二王行书又推向了一个崭新的阶段。他就是李北海。他在继承二王同时,发挥自己的特点,创立了行楷一路,所谓的“行楷”就是指在楷书的笔画中溶会行书的笔意,在行书的结构中又吸收了楷书成分。

              这种字虽早在李北海之先就有过试尝,但到李北海笔下才真正成熟和统一。后人称他:文绝、书绝、刻绝。唐代杰出的书法家颜真卿,不仅楷书艺术博大精深,而且在行书上也有极高的成就。

              草书

              草书是汉字的一种字体。它出现较早,从汉代初期,为了书写便捷而产生的一种笔画连写的书体,过去草诀歌中曾用“删繁就简笔带连”来概括它的特点。

              从广义上讲,无论何种书体,凡书写随意草率的均可称之为草书。汉字字体发展,大体趋势是在追求书写便捷的前提下,由繁趋简,由具象到抽象,由写实到趋于符号化。

              因此,可以讲,任何一种可视为楷模的定型书体的产生,都有一个“草化”阶段。平常使用的是草率急就的字体,如篆书时代有草篆,隶书时代有草隶,楷书时代有行楷。

              草书从狭义上讲,是指作为五体书法之一的草体而言。草书在不同发展阶段,面目各有不同,故又分为章草、今草两大类。今草又有小草和大草之别。

              小草结体、用线、章法趋于谨严,大草结体、用线、章法则狂放不羁,故又称狂草。小草至西晋已完全成熟,大草至唐代达到鼎盛。

              今草的发展又分为今草前期(东汉至隋,以东汉张芝和两晋“二王”为代表)和今草后期(唐至今,以唐张旭、怀素)去把握。现代人研究的草书是指狭义的草书。许慎和卫恒所说的草书,即指章草。

              因“章奏”所名为章草有其道理。章草既有隶书古朴的意态,又有今草灵动的特点,介于隶书和今草之间,清晰的显示了它的起源和当时今草的发展趋势。章草是隶书时代的手抄草体。

              章草存在、通行于隶变的四百年间,这种手抄草体书逐渐的变化与发展,这个过程和隶变的过程是同时进行的。

              中国从古至今都是写简用繁,秦、汉时代即书分三体:铭石书、章程书、行押书。这个“铭石书”就是繁体,“章程书”、“行押书”就是简体。

              草书,即我们今天称呼的简化字。几千年历史的通例:写的时候简单方便用简体,但公务行文、铭石、印刷或抄书的时候必须要用繁体而不出错。

              草书,即我们今天称呼的简化字。“写简用繁”是古人的一个约定俗成的准则。这一准则在西方的文字也是这样的,埃及古王朝时代文字就是三种体:圣书体、僧侶体、世俗体,这个僧俗体和世俗体就是简体。

              圣书体刻得很规范,像图画,就是今天我们看到尼罗河两岸神庙廊柱上、石棺上、方尖碑上镌刻的象形文字,就是古埃及文字的繁体。

              现在在巴黎卢浮宫和伦敦大英博物馆展出的古埃及時代用纸草书写的文字大多是僧侣体和世俗体,即古埃及文的简体。顾名思义,草体就写得比较简略、潦草,是平时日常方便使用的书写形制。

              所以说“写简用繁”是中西文字古往今来的共同特征。今天通行于世界的英文、法文、俄文也有大写小写,小写就是大写的简略。所以章草就是隶书的草写。

              研究章草就是要研究隶变400年中书写字体的演化过程,并不是说隶书发展成熟之后才出现草书,而是与铭石体隶书同时在演进的。

              章草就是在汉代隶变400年中间不断地演进、变化而成熟的。研究章草史其实就是研究秦汉书法史。因章草“字字独立,一字万同”不相连属,所以写章草不能像今草狂放不羁,不能尽情恣肆。

              要笔画平直含有隶意,章草中有些字和行书相似,有些字又和草书差不多,还有极少数字和楷书一样。由于是隶书的草写,笔顺,结构均从隶书中演化而来,虽是草书,实则它是介于隶书和今草两字体之间的一种草。

              晋以后今草大兴,而写章草的越来越少,这是因为章草字字独立,一字万同的不足所致。唐宋擅长章草的人几乎没有。

              元代书坛领军人物赵孟頫带头写章草,但经过《淳化阁帖》改造过的章草显的工艺化,抽象化和程式化。这就没有手写的感觉了,成为一种被刻帖改变的继承。\r

              真要说继承,现代才是最重要的、最原原本本的继承。因此元代小草书家不少,而能狂草的却没有。而且小草与章草作品均无太大特色,只是保持传统而已。

              明代则草书大兴,名家辈出,明初至中期后,代表书家有张瑞图、黄道周、倪元璐、王铎、傅山等。

              清代以章草名世的书家几乎没有。后现代选择是指直接继承汉代,故有秦汉风格。汉代章草的原状就是简牍上的草书。

              现在可看到的最早章草,传为西汉元帝时黄门令史游的《急就章》,照此向前推,章草的草创阶段,应为西汉之前的秦末。

              西汉元帝时的史游可作为整理这一书体,做出贡献最大的书家之一,而非章草的唯一创始人。至如“章草”名称来源,众说不一。

              章草是隶书之捷,书写方便,速度快,但简而不乱,草而有矩,线条笔画趋于简便凝练,干净利落,便于赴急使用,又较规整典雅,用作书写奏章亦不失体统,所以唐张怀瓘认为用于“章奏”。

              史载即有汉章帝下令用草书奏事之说可证。草书就是指章草。因为当时没有这么多现代意义上的大草今草,都是用窄窄的竹木简写字,章草是主流形态。

              到汉代末期的时候有纸张用于书法艺术了,这也是我们也不能简单的否定草圣张芝的存在,因为我们不知道像张芝这样的书法家那时候是否也会用纸书写。

              草书是书法的最高境界,章草字字独立,接近于行草,对难写之字简化不多。汉未,张芝变革“章草”为“今草”,字的体势一笔而成。

              今草由章草演化而来,今草前期是在章草的基础上加快行笔,增多圆环,钩连盘纡,偏旁相互假借而成。

              历史上较多书家认为张芝对今草的创立有极大贡献,张芝师承“章草”之草法而弃其隶笔,自创一笔飞白草,系“今草”之创始人,时称“草圣”。

              大草

              从东汉张芝发展至东晋“二王”时代,进入完全成熟阶段。王羲之得力于张芝、钟繇,而能增减古法,变汉魏朴质的书风而创秀美流利的今体。

              王羲之《十七帖》为小草的典型,是学小草的好范本。今草的发展前期主要以小草为主,线条及结体既具“章草”简而便的特点,另又有流而畅的优点,一般较易辨认,具有行草特点。

              在初创阶段(秦末汉初)主要目的时急就赴用,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到小草成熟时仍未失掉这一目的。

              故以两晋时代“二王”为代表的今草,虽较章草面目已有大别,但仍简而不乱,草而有矩,不失规整严谨的要求。

              今草发展至唐,面貌大变,后期今草已非实用,而是为了艺术的追求和尽情恣肆,为了充分表现个性,因而导致了唐代“狂草”的产生。

              唐代草书,无论小草或是大草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狂草又称大草。唐人大胆发挥了张芝“狂”的意趣表现,把草书推上了空前绝世的新境界。

              行中有狂,狂中求行。在速度与质量的交、切转换中展现出优美的时空意识,充分体现了狂草书法艺术的特殊美。

              因源于前朝今草,所以狂草线条表现,除具备今草前期基本特点外,较前期今草更加恣肆放纵,草书的特点被强调到极端化的程度,已脱离了实用,成为纯艺术产物。

              由于狂草行笔简捷快速任性,结体高度简练概括,书者似乎忘其所以,观者几乎坠入迷冥之境。

              到中国程度狂草已完全失掉文字的实用意义,变成了纯观赏的艺术品。可以说是唐张旭、怀素把狂草推上了顶峰,可谓空前绝后。

              后期今草的发展,就像唐代正书发展趋势一样,唐以后,再没有涌出惊人的波涛。主要是因为唐代狂草的出现,标志着作为书体之一的草书,已经最后确立。

              无论是小草表现或以大草表现的草书,都形成了一定的模式。事物发展就是这样,一旦约定俗成的模式得到确定,就会产生难以动摇的权威性和楷模力量。

              更何况草书表现形式,正契合了人类追求个性解放尽情恣肆的固有欲望。所以狂草的产生、发展、成熟,标志着中国草书发展过程的完成和终结。

              草书,特别是狂草的形式与篆、隶、楷、行比较,是最脱离实用而进入审美领域的,应看到它是在最大程度上摆脱社会束缚取得自由性的一种书体。

              因为草书志在新奇无定则,狂来轻世界,可以尽情恣肆,然而草书却不能形成更加波澜壮阔的发展态势,关键是难写。看似无定则,实际法则无处不存,无时不在。

              包括草书的使转,草书的笔带连,删繁就简,怎么删,怎么连,怎么欹,怎么正,怎么变化,才有艺术味道都有讲究。就像武术里的无招胜有招一样,随心所欲。

              而且草书线条具有极强的综合力,自然界气象万千,其他书体笔意都可入草。这种表现中的难度,恰是由自身过分恣肆造成的,可见草书是最高层次书法表现能力的综合体现,须具备相当高技能和学养、修养才能驾驭它。

              以前国外辩识中国人的符号是京剧,而今国外辩识中国人的符号已变成书法.。由于草书实在难以辨认,逐渐失去了文字的使用价值,现在只能作为汉字特有的一种书法艺术存在,而失去了它作为记载和传播信息的文字的作用。

              鉴于此因,草书难以再向前发展。文字的发展只能另辟新径,沿着新开辟的方向──印刷字体演进了。为反映中国文字发展的联贯、系统,对印刷字体作简要介绍。

              印刷术发明后,为适应印刷、尤其是书刊印刷的需要,文字逐渐向适于印版镌刻的方向发展,出现了横平竖直、方方正正的印刷字体──宋体。

              宋体字始发于雕版印刷的黄金时代──宋朝,定型于明朝,故日本人称这种字体为“明朝体”。随着文化事业的发展,几百年来,在宋体字的基础上又衍生出长宋、扁宋、仿宋等多种变体。

              这些新生的字体,都是应雕版印刷和传统的活字印刷的需要诞生的。近代西方印刷术传入后,在西文字体影响下,又出现了黑体、美术字体等多种新的字体。

              然而,由于宋体字即适于印刷刻版,又适合人们在阅读时的视觉要求,一直沿用至今,是出版印刷使用的主要字体。

              鸟虫篆

              随着田野考古的展开,河南南阳一座春秋古墓发掘中在一件青铜戈上现了古文字“鸟书”。 铜戈上有几个像凤凰一样的图案,非常优美。专家称,这种凤凰图案是“鸟虫篆”。 铜戈上的鸟书进行辨认后所刻四字是“彭所之戈”。

              鸟虫篆或者称为虫书,原是秦到汉初文字中八书之一,当时做史官是必须精八书的。六体者,古文,奇字,篆书,隶书,篆,虫书,还必须通古今文字,印章,书幡信等。但是从秦到汉代初期,讲究的是八体,

              一;大篆,二;小篆,三;刻符,四缪篆;虫书,五;慕印,六;署书,七;殳书,八;隶书

              春秋战国以后,汉字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那个乱世,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都受到巨大的影响。汉字形在西周以后被猛烈冲击,形体多变,俗体,异体流行,地域色彩很明显。

              而且还往字体装饰和美化方面发展。文字就变的不再是纯粹的记录语言和符号。而演变兼具装饰作用的艺术品。

              这种风气使春秋战国时期的铭名书令人眼花缭乱,所谓的秦书八体说,说就是特殊的美术书体加上鸟虫书的盛行。

              用文字描述鸟虫书,就是文字构形中改造原有的笔画使之盘旋弯曲如鸟虫形,或者加上以鸟形,虫形等纹饰的美术字体。

              后来萧何把八书中的美术字体减去,变为我们今天熟悉的六书体。

              鸟虫篆也称鸟虫书、鸟书。因文字中常可辨认出鸟的全身或局部(喙、翅、爪等)形状而得名。这是先秦文字里一种特殊的变体字,也是以篆书为基础演变而成的一种美术字体。

              鸟虫篆在春秋中期至战国时代盛行于吴、越、楚,蔡,徐,宋等南方诸国。在历史遗迹中这种书体常以错金形式出现,高贵而华丽,具有极强的装饰效果。然而由于变幻莫测,很难认出来。

              这种特殊的书法将笔画作蜿蜒盘曲之状,笔画作鸟形、虫形,即文字与鸟形、虫形融为一体。或在字旁与字的上下附加鸟形作装饰,或中部鼓起,首尾出尖,长脚下垂,犹如虫形等等,都是为了增加字体的装饰性和适合性。

              目前发现的鸟虫篆主要见于一些青铜器之铭文。尤以兵器为多。如楚王子午鼎铭、越王勾践剑铭、吴王夫差矛铭、吴王子于戈铭、越王不光剑铭等。后期在汉代礼器、玺印、瓦当,乃至唐代碑额也有出现。

              古文蝌蚪

              系指战国时期秦以外,东南各诸侯国的手写体文字,不是金文中的正体及装饰性书体,而是商周手写体的自然延续。

              晋之”侯马盟书“,”温县 盟书“,楚之”长沙缯书“,”信阳长台关竹简“,”包山竹简“,”曾侯乙墓竹简“等,均为手写文字,即古文蝌蚪。

              蝌蚪文是去卢文的一种变体,当时记载以天文学为主的自然科学的一种笔记文字。蝌蚪文或去卢文都源于甲骨文,它们是甲骨文的变体。

              周文王时候,甲骨文被转换为许多种文字,其中包括去卢文、蝌蚪文,并流传到民间,转换文字的目的就是想使甲骨文中包含的信息更好地保存下去。

              但是自从秦始皇统一文字以后,蝌蚪文字就被禁止流传了,于是西汉时有大批文书被集中到楼兰一带,那些文书里的主要文字就是去卢文或蝌蚪文。”

              被禁止流传的蝌蚪文文书后来陆续以手抄本的形式流传到民间,有的甚至转换成佛教的石窟造像,以哑示语的方式把文书中的信息保存下来,

              淡竹乡蝌蚪崖上的长方形框也许就是那时候刻上去的,它所表达的信息也就是以哑示语的方式表示我们的祖先来自黄河流域、我们真正的文明历史是从那里开始的。

              目前我国已发现神秘的、有待破解的原始文字或符号共八种。即曾疑为古籍伪作的《苍颔书》、《夏禹书》,贵州的“红岩天书”、“夜郎天书”,四川出土的“巴蜀符号”,云南发现的“东巴文字”,绍兴禹庙的“峋楼碑”文字和仙居的蝌蚪文。

              在浙江仙居县淡竹乡境内,有座千峰叠嶂、万壑峥嵘的韦羌山。其中有一处神奥莫测的人文景观:在一座名叫蝌蚪崖的千仞绝壁上,布满了呈现人工镌凿的日纹、月纹、虫纹、鱼纹等奇异图案符号,这就是著名的相传为大禹刻石的蝌蚪文。为什么古人要将文字镌刻于千仞绝壁上?

              女书

              严格讲应称为“女字”,即妇女文字,是一套奇特的汉字。据考证;它起源于史前陶文,有说法女书是汉字和瑶族文字的变形体。

              由于大部分女书都因书写者死亡,被焚烧或陪葬,所以现在女书为及其稀有的文字。它不仅符号形体奇特,记录的语言奇特,标记语言和手段奇特,流行的地区、社会功能和传承历史也很奇特。

              至今见过最早的女书是太平天国和清朝咸丰年间发行的“雕母钱”。“女书”字符铸印有“天下妇女”、“姊妹一家”字样。

              女书流行在湖南省江永县潇水流域,至今仍在一些高龄妇女中使用。关于女书的起源,目前有几种说,争议颇大。

              经过研究,女书基本单字共有1700多个,其中借源于汉字而造的占80%,暂不明来历的自制字仅占20%。

              女书字的外观形体呈长菱形的“多”字式体势,右上高左下低。斜体修长,秀丽清癯。乍看上去,好似甲骨文,又有许多眼熟的汉字痕迹。

              关于女书所记录的语言,近几年经过语言专家的调查研究确定,它既不是湘语、西南官话,也不是瑶语;

              而是一种流行在江永一带的汉语土话。与汉字是表意文字不同,女书则是一种单音节音符字的表音文字。

              女书是当地乡村妇女,特别是中老年妇女的文化工具。女书具有独特的社会功能,基本用于创作女书作品、记录女歌,一般为七言诗体唱本。

              每篇长的可达四五千字,短的只有几十字。女书作品一般书写在精制手写本、扇面、布帕、纸片上。

              其作品内容可以分成以下类型:

              (1)喜庆作品,例如《三朝书》、《哭嫁歌》等;

              (2)祭祀作品,包括追悼刚刚去世的亲人和祈祷神灵;

              (3)交际作品,涉及交往、感谢、慰问、责骂等信件;

              (4)记忆作品,包括日记和传记;

              (5)教育娱乐作品,例如《四字女经》等伦理作品,《太平军过永明》等历史故事,《孟姜女》等传说故事,还有歌谣、谜语等。

              女书的本质特点是音节文字,特别类似日语的假名音节文字。但是日语的假名不是独立的文字,需要汉字配合。

              也有些类似朝鲜文字,但是朝鲜文字在每个字记录一个音节的同时,内部又用不同的部件记录音节中的不同音素,因此朝鲜文字是音素化的音节文字。

              因此,女书只是如同假名外表残留汉字特点,本质上跟做为语素表意文字的汉字完全不同,属于音节表音文字,是汉语记录历史上的一个奇迹,可以认为是比反切更加简单的最早的汉语拼音。

              有人以“女书”有近半数字符是从汉字蜕变而来为据,认定它是借源于方块汉字的一种“变异”的系统再生文字。反对者则认为,笔画及其组合结构的异同,是判定不同文字之间有无源流关系的直接依据。

              “女书”与汉字楷书相比,基本笔画不同,笔画结构和语言功能都迥异有别,而且“女书”中遗存的象形字、会意字均与甲骨系文字大相径庭,因此“女书”文字的源头绝非普通汉字。

              综上所述,汉字体从甲骨文开始,经历了古文字和今文字两大阶段。古文字阶段可分为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等四个过程。今文字阶段可以分为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等几个过程。

              暂时发这些,若有需要请告诉我,我将尽量满足您,这回一定不让您久等,再次道歉。。。。

              元宝推荐:铁手, 通宝推:西门飘飘,empire2007,陈王奋起,格荧幕,Mtknr20,上古神兵,花大熊,飒勒青,铁手,
            • 家园 章草其实就是隶书的简化草写

              没有什么特别神秘的地方。完全出自实用需要。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