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Andrew Marr:当代英国简史 -- 万年看客

共:💬365 🌺2974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5
下页 末页
    • 家园 (3)群贤毕至

      群贤毕至

      凯恩斯的努力为工党赢得了时间。但是艾德礼的政府并没有做好利用这段时间的准备。1945年的伦敦谁也没有接管并组织和平时期经济的经验。各位大臣们一致同意中央规划是创建高效经济的首选方法,但是英国政府的结构使得效率成了空谈。白厅内部充斥着大量叠床架屋的委员会,决策迟缓,无人出头。据统计艾德礼政府总共只聘用了10名经济学家——别忘了这届政府的承诺是“专家治理”。人们常说工党面对着艰巨任务,的确如此——只剩断壁残垣的房屋,陈旧的经济体系,印度独立的急切呼声,巴勒斯坦与希腊的危机,大批军人亟待复员,欧洲大陆面临饥荒,世界新秩序也需要建立,尽管冷战此时刚刚显露端倪。不过新耶路撒冷的建筑师与宣传家们的最终失败还不仅因为如此,还因为尽管他们都是一时才俊,但是从一开始就没能就他们真正的目标达成共识。

      在1945年接管英国政府的这帮人可谓一锅大杂烩,充分体现了民主政府的特性。首先是艾德礼本人,典型的中产职员,少言寡语到令人发指的程度。他是许多丘吉尔式笑话的主题:“一辆空车停在下院门口,艾德礼从车中走了出来。”(丘吉尔本人否认自己讲过这个笑话)另一个笑话说艾德礼是个“很谦虚也很有理由谦虚的人”。但是如果说丘吉尔是由帝国梦想与显赫家族造就的,那么艾德礼只不过是爱德华时期英格兰的产物。他走了一条不同的人生道路,这条路是由辛勤工作与城区街道铺就的,而不是骑兵冲锋与乡间别墅。他的父亲是一名积极的自由派律师,他在祷文与诗歌的环绕中长大,熬过位于哈福德郡的黑利伯瑞公立学校之后,他主修法律,但很快就被人请去主持黑利伯瑞的男生俱乐部,当时这个位于伦敦东部斯特普尼的俱乐部条件十分简陋。他留在那里并最终加入了独立工党。他不善公众演讲,但是很能亲力亲为,组织协调,为小孩子发放伙食,支持妇女争取投票权,分发传单并在游行时打标语。从一战战场返回之后他成了艾德礼上校并再度投身伦敦的政治圈,先当选了斯特普尼市长,又成为了议员。1935年他意外成为工党领袖,四年前工党的败选使得党内几乎没几个资格充分的党首候选人,最后就剩下个艾德礼,他的当选也仅仅被人当做权宜之计。

      他将会成为英国政治史上最行之有效的权宜之计。他不是知识分子,而是能力极强的主席,他有着十分自信的气质,彻头彻尾的英格兰作风,他热衷于板球与《泰晤士报》上的填字游戏,还和丘吉尔一样对自己毕业的公立学校十分怀念。二战之前他引领着工党趋向中间路线并远离了避战主义,二战期间他容忍了丘吉尔滔滔不绝的自高自大并静静地主持着各个内政机构。如果说丘吉尔的自大情结好比咆哮不止的巨象,那艾德礼就是谨慎而全神贯注的驯兽师。他这人从来不以魅力见长——一位历史学家曾经同情地评论道,他的存在感“还赶不上一只老鼠”*12*——但这正是他吸引人的地方。人们攻击他过于平庸,他则辩称提升就业、公平分享资源与计划经济的种种实际措施就像任何革命所能期待的那样激进与社会主义。但是他不擅经济,当内阁就较为深入的实际问题进行辩论的时候——例如多灾多难的钢铁工业国有化问题——他总喜欢退到一旁,让手下的各位大臣独力应战。他对于英国在军事方面的过分投入与住房建设的重要性有着独到的认识。但是他对国内变化尤其是国有化的具体目标并不十分明晰。

      他不会给大臣们打气鼓劲,而损人的本事却堪称一绝。有个倒霉的大臣在收到辞退通知时惊骇不已,他问艾德礼自己做错了什么,艾德礼抬起眼皮,拿开烟斗说道:“能力不足胜任。”1951年他在改选选战开始前接受记者采访,他告诉记者自己希望获得胜利,现在他要去开会了。采访以如下方式结束:“记者:您对即将到来的大选还有什么要说的吗?艾德礼:没有。”这段对话很能说明他的个性,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但尽管如此,艾德礼还是被人们视为一位伟人,人们喜爱他的种种不足而不是对其视而不见。他坚定信奉君主政体,如果说他对阶级体系心存不满,起码他从未公开发言加以申斥。去职后很久他写了一首五行诗,很好地描述了他在政治上的保守主义。眩人眼目,人身攻击,自高自大,傲慢炫耀,这一切行为都与他无缘,不过他对自己的成就还是比较得意的。

      “开始无人青眼相看,

      都以为他资质一般,

      可他先当首相,

      又拿了名誉勋位与功绩勋章,

      受封伯爵以及嘉德勋爵士。”

      这首诗最动人的地方在于它完全可以是一个存心挖苦的讽刺作家写出来的。克莱门特.艾德礼是激进分子与家长主义者的奇异混合,在格莱斯顿(1)的手下他可以成为一名很不错的自由派改革家,但是半个世纪之后的时代才真正适合他。战争能使某些人大放异彩,同样和平也能造就另一批人。艾德礼就是其中为首的人物。但是其他人呢?

      (1)威廉尤尔特格莱斯顿(William Ewart Gladstone 1809年12月29日—1898年5月19日) 英国政治家,曾作为自由党人四次出任英国首相(1868-1874、 1880-1885、1886以及1892-1894)。http://baike.baidu.com/view/567711.htm

      • 家园 看来作者对民主很不感冒。

        群贤毕至,也充满了揶揄之情。

        • 家园 说句题外话

          英国很有一批人对自由主义不感冒,我之前看过一本书说为什么英国衰落,作者摆出来的第一条理由就是自由主义繁荣昌盛,国民不够硬了。

          当然就我这个局外人来看,英国的衰落不可避免,事实上不够硬反而可能是好事,太硬了弄不好就折了。

          现在美国的阮炮基本上也是这个调调,极其保守,有点社会达尔文主义的味道。

      • 家园 群贤毕至,续

        其他人中有几位阶级叛逆。斯塔福.克里普斯是一名十分虔诚的素食主义者,杰出的律师,有时还是个马克思主义者。做人上倔强,政治上天真,而且无时无刻不相信自己正在执行上帝的意旨,他是在托尼.本(2)得势之前最富争议的上层阶级社会主义者。三十年代里克里普斯曾经折服于英共领袖哈里.波利特(3)的魅力之下。一位同事说他从1931年就开始发疯了。然后托利党出版物的攻击刺激了他,“我们这边的极端分子也跟着煽风点火,为他高声叫好,这下他就一疯而不可收拾了。”*14*他曾鼓吹为了应对即将到来的“资本主义独裁”而动员应急能力,还在重整军备是否背叛了工人阶级的问题上与人反复拉锯。1939年他因为鼓吹与英共结成统一战线而被请出了工党。不过刚过了一年这位克里普斯就被丘吉尔委派为个人特使,前往莫斯科与正牌共产党打交道去了。他参加了战时内阁,后来又负责监管飞机制造,还曾前往印度商谈英国统治问题,最后在1947年当上了财长,他在这一职位上表现出了极大的胆识、爱国心与决断力。他的人生轨迹简直和自然界的生物演化一样怪异。在战争期间,这位曾经的叛逆已经因为他的无框眼镜,坚持洗冷水澡的习惯与教条主义观点而为人所熟知,尽管他当时甚至都不是工党党员。丘吉尔也没轻易放过他,关于克里普斯的评论是这么说的:“如果这都是上帝的旨意,那他就自己看着办吧。”据说丘吉尔还做过一个粗口版的评论。当时丘吉尔正在上厕所,一名紧张的办公人员前来敲门,说时任掌玺大臣的克里普斯有要事必须马上求见。首相大人回应道:“告诉斯塔福爵士,我正在出恭,一下子应付不了两泡屎。”*15*丘吉尔很可能受到了谣言的影响,谣言内容是克里普斯正密谋把他搞下去,当时战争正处于低潮期;日后克里普斯也曾游说艾德礼辞去首相之职,但是他立刻就被买通了。

        还有一位声音洪亮的休.道尔顿。他的存在很能提醒我们二十世纪中期的英国政治圈子有多小,圈内人的关系有多复杂。他是一位温莎教士的儿子,他的父亲为人严厉,据说连维多利亚女王本人都要让他三分。他教导过乔治五世,乔治六世很讨厌道尔顿,曾要求艾德礼不要任命他为外交部长。考虑到道尔顿的极端反德立场,这一提议很可能对国家有利,但是国王仅仅把他看做一个两面派而已,明明是伊顿出身,却要反对自己的阶级与君主制。道尔顿一开始是托利党党员,后来很可能是为了与他父亲作对而投靠了另一边。他的性取向当时为人不容,因此整天闷闷不乐。诗人鲁伯特.布鲁克是他的众多钦慕对象之一。“我的爱,”他在很久以后说道,“献给了工党运动以及党内最杰出的年轻人们。”不过道尔顿的最爱还是搞阴谋。担任财长时他曾经在送交1947年预算方案的路上与一位记者谈起预算的几处关键,然后伦敦的《星报》就刊登了独家报道。这一不检点行为——继承了道尔顿喜好耳语的一贯作风——导致了他的即刻辞职,他从未真正从这一打击中恢复过来。但是道尔顿在泄露预算之前一直十分不安,因为他刚刚和王室方面就菲利普与伊丽莎白这对皇家新人的用度问题进行了一次十分不愉快的冲突。或许他只是将那名记者——他的一个老熟人——当成了那一天里第一个可以友好交谈的对象。

        (2)托尼.本(Anthony Neil Wedgwood Benn, 3 April 1925),工党政治家,前内阁大臣 。http://en.wikipedia.org/wiki/Tony_Benn

        (3)哈里.波利特(Harry Pollitt):英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之一。1890年11月22日生于曼彻斯特附近。1909年参加英国独立工党,1911年加入不列颠社会党。1920年参与创建英国共产党。实际主持英共工作30 余年,对英国共产党的发展起很大作用。1960 年6月27日卒于由澳大利亚返英途中。 http://www.bioon.com/popular/b/139720.shtml

        • 家园 群贤毕至,再续

          安静的反智主义者艾德礼,信奉基督的前马克思主义者克里普斯以及不着调的道尔顿,这几个人怎么看也没办法为1945年的新英国充当主心骨。但是与他们共事的还有几位了不得的人物,这些人都以实干家而出名。除了艾德礼之外,身材粗笨的欧内斯特.贝文可谓是对新政府最重要的人物,也是英国工会主义培养出来的最有影响力的人物。八岁时父母双亡的“欧尼”早年在索默塞扛活为生,后来一路打拼,成了码头工人组织的领导,1921年他领着自己的手下人并入了新成立的交通及同业工会(4)。在联合罢工(5)中表现突出,因此成为工会领袖之一,直至1940年加入战时内阁,政府急着给他在旺兹沃思找了个议会席位。作为两次大战间期最有影响力的工会领导,贝文是一个狂热的反共主义者,而且十分爱国,他坚信交通及同业工会里“我那帮小子们”是英国最优秀的年轻人。在战时政府里他有着近乎独裁的权力,可以将工人调配到任何工厂、矿井或者农田当中。如果说赢得全面战争的关键在于发动全国上下所有人力物力来打击敌人,那么贝文可谓居功至伟。当时有报纸说他“十分不合群,非常招人恨,而且赢得了所有人的尊敬”,他有着十分粗鲁的一面,就连斯大林有一次都抱怨说贝文先生“算不上绅士”。

          在战后政府当中贝文几乎是与艾德礼联合执政。两人都对彼此评价甚高,甚至于到了近乎倾慕的程度。艾德礼说“这是我的政治生涯中最深厚的一段情谊”。贝文在粉碎了又一次针对首相的密谋之后也曾说过:“我爱这个小个子。”内阁会议之后两人经常碰头,商讨政府的走向。贝文不信任知识分子,尤其是信奉社会主义的知识分子。据说1945年胜利庆祝时他在街上碰到《新政治家》的著名编辑金斯利.马丁(6),他致意道:“天可怜见,我看再过三个礼拜你就等不及对我们背后捅刀子了。”贝文在艾德礼执政末期去世,他的死亡所带来的不仅仅只是象征性的损失。他很可能是唯一一个在工党上下为了朝鲜战争与军事开销问题吵得不可开交之时有能力阻止工党分裂的人,可惜当时他已经病体深重,无能为力了。

          他在外交部长的职位上取得了巨大而极富争议的成果。成立于1949年的北约旨在依靠美国的军事实力在摇摇欲坠的欧洲民主政体与斯大林之间布设一面护盾。这样一个组织的出现是必然的,但是就北约而言,其成立时机、条约签署以及具体章程制定都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贝文。自1948年起他就在一系列私人信件中呼吁结成“大西洋互助公约”。这一举措的目的十分明确,“团结西方各国,反制苏联渗透,令苏联对西方保持尊敬,不至于误判形势,从而达到长期和平。”*16*尽管现在看来一切都是历史必然,但是贝文当时对苏联威胁的本质阐述得格外透彻,因此也遭到了苏联方面及其在英国支持者的一片口诛笔伐。下院第一次在北约问题上投票时有一百多名工党议员缺席。就在贝文提出建立北约倡议的前一年,克里普斯还对人说:“我们必须随时准备将我们的友谊从美国转向苏联。”

          贝文在最终导致了以色列立国的一系列激烈争论与战斗当中扮演了一个今天常为人诟病的角色。这十分不公平,至今还有人指斥他为反犹主义者。实际上在战争期间他是犹太复国主义的朋友之一,直至这一立场与英国在中东的利益发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为止。当时英国在国际授权之下控制着巴勒斯坦,同时还和许多阿拉伯国家保持着密切的联系。英国军官掌管着约旦阿拉伯军团,该军团是阿拉伯人对犹太移民运动发泄怒火的诸多手段之一;但是英国当时也同样控制着犹太人民族家园。毋庸置疑,英国对犹太难民移民的应对十分拙劣,当时英国一心只想控制定居点的规模以求得到巴勒斯坦阿拉伯人的接受。最为臭名昭著的事例发生在1947年,英国遣返了一艘挤满4500名犹太难民的“出埃及号”客船,把大部分乘客打发回了一个位于汉堡的难民营,这一事件为英国在国际上招来了一片骂名。第二年,犹太国民军旗下的恐怖组织绑架并谋杀了两名英军士兵,还用他们的尸体设置了诡雷。但是贝文承受着来自美国要求进一步移民的极大压力,而他提出的两国制解决方案现在看来十分合理。巴勒斯坦的英军装备十分简陋,根本无法应付犹太军事组织发动的游击战与恐怖袭击。四十年代晚期,贝文的处境十分为难,不要忘了,阿拉伯方面对贝文的评价与犹太方面一样低下。

          理解贝文的关键在于,他相信自由与自主是建设平等社会的关键,这一点从北约的建立到他领导英国与共产主义叛军在希腊作战的经历都可以表现出来。他相信建设福利体系使人免于饥寒,还相信应该通过推进公有化使得工会化的工人得到充分就业。由于在战时享有极大的权力,他成为了政府的坚定支持者。有一次他对几名美国记者说他相信自由与公有制可以共存:“我不认为这两者相互排斥……如果我相信社会主义的发展意味着彻底粉碎自由,那我一定支持自由,因为人类的发展完全取决于思考、发言与运用理性的权利,由此使得发自底层的呼声一路上达。”*17*总体来说,他是个了不起的人,尽管也有缺点。他很容易沉溺于旧式英国的氛围当中,圆滑的官僚体系与皇室接见尤其令他着迷。

          (4)工会主页:http://www.tgwu.org.uk/

          (5)1926年联合罢工自5月3日起至5月13日止,由于英国工会联盟与政府就煤矿工人薪酬及工作环境问题谈判未果而引发。http://en.wikipedia.org/wiki/1926_United_Kingdom_general_strike http://www.stnn.cc/culture/today/t20060427_201569.html

          (6)http://en.wikipedia.org/wiki/Kingsley_Martin

          • 家园 掉宝

            今天开张,哈哈

            送花赞扬 关闭

            送花成功。有效送花赞扬。感谢:作者获得通宝一枚。

            作者,声望:1;铢钱:16。你,乐善:1;铢钱:-1。本帖花:1

          • 家园 群贤毕至,续完

            总体来说,下一位1945年政府中的重要人物没有上述的毛病。安奈林,或者奈尔.比万,是一个狂野叛逆的威尔士人。自从为法国大革命摇旗呐喊的查尔斯.詹姆士.福克斯(7)以来,英国公众还从未遇到过像比万这样花哨而好折腾的大臣。和贝文一样,他早年也是工会领袖出身,出生于威尔士南部特里迪加的一个矿工家庭。矿工图书馆里的恐怖小说与马克思的著作成了他自学的教材,后来他又去伦敦上学。和贝文一样,他也在1926年大罢工当中担任了重要的组织工作。但是除此之外这二位姓氏相近的人物就没有什么别的相似之处了。比万进入议会几年之后就赢得了演说家的美誉,考虑到他的对手是丘吉尔,做到这一点尤为不易——比万对丘吉尔的评价是“卡在青春期阶段挣脱出不来”。不同于上述四位,比万不是战时联合政府的成员,在很多问题上都曾单枪匹马与其作对。可能正因为如此,他对托利党的态度远较他的同事们激烈,而且明确坚持工党必须建设一个新世界。他的目标是国民经济整体国有化。

            奈尔.比万代表着期望以社会主义接管英国的工党基层党员。他不相信资本主义与民主之间有可能妥协。在他看来下院是“一个设计精巧的阴谋,意在防止外界真正的观点碰撞在其四壁之内发生共鸣。下院就是位于特权阶级与民意不满之间的减震器。”*18*与其他人不同,比万至少在理论上威胁到了现有秩序,尽管他在政府内部的表现十分精明小心,和他在公开场合经常性的大鸣大放有着天壤之别。很多对他抱有成见的人初次见面之后都会为他倾倒着迷。如同贝文一样,他证明了工会领袖也可以成为成功的国家领导人。和贝文不同的是,他对英国的前景有着远不止提升工资与免费配眼镜之类的另一幅规划。未来一系列困难的抉择与妥协终将把他击垮,当削减公共开支成为必需且他的大多数天然支持者都在核武器问题上与他意见相悖时,他不得不辞职。衣着得体,聪颖机智,语调轻软,交游广泛,喜好挖苦,诗人气质,时常令人如坐针毡,奈尔.比万代表了旧式上层阶级在1945年大选后最害怕的一切。

            战后工党当中最后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是彼得.曼德尔森(8)的爷爷,赫伯特.莫里森是一位伦敦东区警察的儿子,在这个蓝领之家里排行老三,一向与工党内部的“贵族”作对。和戈登.布朗一样,他也是单目失明而且嗜书成癖。他早年在商店里卖茶叶与糖,后来投身伦敦政治圈,最终成为了第一届工党政府当中的大臣,负责整合首都交通。如果他在1931年没有丧失议会席位,那么成为工党领袖(还有日后的首相)的就不会是艾德礼而是他,这一打击令他始终无法释怀。他转而成为了伦敦郡议会上第一位工党领袖以及由公务员、小商贩教师及店主组成的新兴阶层当中最有影响力的发言人。这意味着他走的是中间路线,年轻的托利党议员哈罗德.麦克米伦(9)在三十年代中期曾建议他组织一个“中央党”。尽管有这些经历,再加上他长期从事组织协调工作的经验,他依然对党派没有多大热情。他这人十分平淡,家住城郊,娶了个少言寡语的妻子,两人很少说话,总喜欢开着小车四处逛。迈克尔.富特(10)形容他是“心肠软的中产斯大林”。在政府里他掀起了一股惊人的立法大潮——第一年就通过了70部法案。不过他并不擅长经济,而且过于重视自己在报纸上的形象,每每遇到报社编辑都会拿出一堆剪报来抱怨。和他孙子一样,他也是个积重难返的阴谋家,只要他一开始和别人交头接耳,一定有人要吃不了兜着走。但是他同时也广受欢迎,对选民充满激情,在工党内部人望甚高。如果他真的成了首相,很可能也会干得很不错。

            (7)http://baike.baidu.com/view/2149594.htm

            (8)http://baike.baidu.com/view/1291918.htm

            (9)http://baike.baidu.com/view/545864.htm

            (10)http://baike.baidu.com/view/3317496.htm

            *12*Peter Hennessy, The Prime Minister, Allen Lane, 2000

            *13*Ibid

            *14*Hugh Dalton, The Fateful Year, Muller, 1957

            *15*recounted to the author by Gordon Brown

            *16*Alan Bullock, Ernest Bevin, Foreign Sectary, Oxford U. P., 1985

            *17*Ibid

            *18*Aneurin Bevan, In Place of Fear, Heinemann, 1952

    • 家园 (2)广岛与凯恩斯:人智有穷

      今天人们公认1945至1950年的工党政府是英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政府之一。这些赞誉一部分名至实归。医疗与福利体系得到了改革,经济部门得到了国有化,一系列的外部冲击也得到了相对妥善的应对。但是如果说工党政府的目标是建立一个社会主义化的英联邦,彻底革新价值观并由新人来掌权——即发动一场社会革命——那么他们失败了。艾德礼政府并没能动摇英国的阶级体系,也没能像许多左派热切期望的那样疏远华盛顿,这些左派认为工党政府更容易和莫斯科搞好关系,理由是“左派之间好说话”。工党政府希望英国能够保持自由与独立,在大西洋彼岸的资本主义强权与吞并了大半个欧洲的共产主义强权之间走出一条自己的道路。但是艾德礼时期英国还是彻底倒向了美国一边。美国的军事实力称霸全球,其象征就是英国曾参与研制但此刻却不得分享的原子弹。垂死的大英帝国如此虚弱,她的国际角色也将急剧缩水。艾德礼领会到这一点的时间比他所有的同事都早。

      英国视而不见地冲进了一个新世界,周身上下还是一派陈旧的十九世纪帝国主义作风。美国人正忙着打造自己的商业帝国,抢占着一片片战败国或大伤元气的国家遗留在身后的空白市场。苏联也在打造着自己的政治帝国,资助各地的独裁者并伺机挑起正面冲突。这两个新兴帝国大不相同。美利坚帝国身着便装,口称自由平等。如果不看他们正在亚洲参与战争以及对若干残暴的南美政权大加扶持,那这些词语倒也不算空洞——不过要说在全球范围内这些都只是特例,那上述地区未免有点偏大。与此同时,莫斯科正在以工人阶级与历史的名义加紧迫害与逮捕,眼角余光还留心着在毛的铁腕统治下战意日盛的中国,后者正打算与其争夺对第三世界的领导权。在这些新兴帝国的夹缝当中,虫蛀尘封的国王排场,区区几艘战列舰以及寥寥几位身着灯笼裤的殖民地总督实在是摆不上台面。

      英国自1945年至今面临着同一窘境,一目了然但却丝毫无解。如果你给全世界最强大的军事巨人当跟班,从国防到情报再到各项条约都与其锁死在一起,那你要如何保持独立与自尊?偶尔英国对华盛顿也有着切实的影响力,比如工党政府与美国商谈成立北约的时候,再比如第一次海湾战争时撒切尔也曾给老布什打气助威。而在大多数时候,她的依附性往往令人面红耳赤,往大处说有苏伊士运河事件,往小处说有美方对共享伊拉克情报的回绝。但是尽管如此,当美国这样的国家与其他国家结成了领导与同盟的双重关系,而且其自身的国家利益还与其盟国发生了冲突,那么摩擦依然不可避免。其结果就是白厅外交部的周期性反美情绪发作。反美情绪一直是英国当权者的难言之隐。在公开场合,前仆后继的外交大臣们与各级官僚们信誓旦旦地宣称英国“正与高出自身一个重量级的拳手同台竞技”并且一再重申丘吉尔全力促成的“美英特殊关系”多么事关重大。在工作当中,这意味着与五角大楼和CIA共享情报,两国核战略的相互交织,英国土地上的大型美军军事基地,将英国军事基地租借给美国,以及在美国总统面前摆出一副更像受聘顾问而非独立盟友的身段。

      英国采取依附政策还有其他原因。此刻的国家破败不堪,艾德礼政府时间极为有限。新政府成立不过两周之后英国在军事与经济两方面的虚弱就携手一并暴露了出来。1945年8月14日,广岛核爆后8日,长崎核爆后5日,日本宣布投降。一周之后,杜鲁门总统大笔一挥,终止了同英国及其他各国的战时租借法案。租借法案自1941年生效,允许美国向与德日两国作战的任何国家出借、出售、出租或赠与该国需要的任何物资。英国是租借法案的最大受惠国。战时英国共花费了相当于500亿英镑的财物,其中300亿来自租借法案。这条援助管道对英国来说早已不可或缺,而且不仅仅在战场上如此。战时英国口粮的五分之一来自美国。现在管道一下子截断了,正在使用的物资也上了账单。这可谓史上最惨无人道的戒断疗法。杜鲁门严格遵守美国法律,没有提醒各个盟国就终止了租借法案,而且似乎对这一举措的影响也毫无认识。

      艾德礼的新政府立即受到了冲击。英国手头的美元已经所剩无几,眼下也没有什么来钱的门路。经济摇摇欲坠,出口额只有战前的五分之一,但非军事进口却比1938年翻了五番。套用一位历史学家的话来说,英国已经沦为了“美国的带刀侍卫,仰仗其鼻息来谋求生计。”全面战争已经摧毁了英国经济百年来繁荣发展的基础。战时的美国的确十分大方,但是英国为了与德国作战付出了更大的努力,而德国的胜利也意味着对美国全球影响力的威胁。研究战时经济的官方历史学家们谈到战后的晦暗岁月时往往会流露出个人感情:“这场战争名义上是同盟国群策群力,实际上英国却承担了与其自身能力不相称的牺牲,以至于威胁到了国民经济的存废。”*4*

      杜鲁门在回忆录当中说道签署终结租借法案给他的教训是:“以后签署文件之前一定要问清楚文件内容。”但是这一行为给英国带来的危机在许多方面都符合美国利益。当是时,胜利欢呼依然回响不歇,电影院里放的都是爱国主义主旋律,对未来的悲观主义对大多数人来说十分不合时宜,就像在思想上叛国一样。再怎么说英国也是——套用1945年工党竞选宣言里的说法——“科学家与技术人员的国度,无线电定位(雷达)、推进式火箭、青霉素与活动式码头的诞生地”,大英帝国的版图主体依然完好,英国占领了德国与意大利的大片土地,英国领导人正与新兴大国平起平坐,一道指点江山,改造世界。

      康瑞利.伯内特则毫不客气地指出:战后英国人“在心理层面上是战胜国的国民,但在物质层面上则或多或少地接近战败国的国民”。*5*这一观点随着时间的推移在白厅得到了越发广泛的认可,因为他们有统计数据。1945年夏天,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告诉艾德礼这个国家“基本上已经破产,人们寄予希望的经济基础荡然无存。”

      艾德礼政府赶紧将这位世界闻名的经济学家送到华盛顿求援。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对英国的重要程度不亚于下一个十年里英国参与的任何一场战争。凯恩斯可能不是上门乞讨的最佳人选。他对自己的口才过于自信,甚至到了有些傲慢的程度。布卢姆茨伯里派(1)的知识分子都有这个毛病。临行前他对艾德礼打下保票说他准能从美国人那里搞到60亿美元的无偿援助,这笔钱对于当时的联邦储备来说并非小数。一到华盛顿,一道由保守派银行家组成的棘手防线就摆在了他的面前,防线后面还有民意作为支持,当时60%的美国民众反对向英国贷款,更别说捐款了。凯恩斯花样百出,唇枪舌剑,冷嘲热讽,无所不用其极。一位美国银行家说道:“这人太聪明了,他说的话我们美国人不能听……谁能相信这种人?他就是个上门卖货的。鬼才相信他。”凯恩斯坐着前往加拿大的军舰来到美国,抵达时正在生病,负责与他谈判的人是一位电线杆身材的德州棉纺厂主威廉.克莱顿与前职业篮球运动员弗莱德.文森律师。哈利法克斯勋爵把他安顿在华盛顿饭店之后,凯恩斯和这两个人整整纠缠了四个月,软硬兼施,连抓带啃。凯恩斯的传记作家谈到这次马拉松谈判时说:“肯塔基的律师与布卢姆茨伯里派的知识分子绝对是鸡同鸭讲——文森与克莱顿根本说不过凯恩斯,但是他们却总能占上风。这就是所谓脑袋瓜与狼牙棒之间的较量。”*6*

      伦敦对谈判可能取得的成果抱有完全不切实际的空想。艾德礼的内阁拒绝了美国最初几次提议,等着坐地涨价。凯恩斯当时要依靠冰袋与阿米妥钠胶囊才不至于在秋老虎的淫威之下被心脏病搞垮。此前的信心膨胀搞得他进退两难。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此刻他正“身处地狱当中”。问题的核心在于美国人既不相信也不关心英国究竟破落到了怎样的程度。华盛顿的当权者或许对不久前两国协力战斗的情景还心怀感念,但是在世界新秩序的问题上则完全是公事公办的态度。游戏双方实力悬殊,每每英国回绝美国的提案之后下一份提案只会更苛刻。愤怒的凯恩斯在与母亲的通信中说:“他们对我们没有恶意,但他们的心胸太狭窄,眼界太底下,知识太贫乏,固执太彻底,法律条文太坑人。希望我以后再也不用拿着这么一手烂牌求人办事……我已经开始体力透支了。”*7*

      尽管这番劳苦很可能促成了凯恩斯于次年年初的死亡,但是他一心期待的60亿美元赠款或者无息贷款还是缩水成了37亿5千万为期50年利息2%的贷款。此外,美国人还要求在贷款开始一年后美元与英镑要自由兑换,这样一来伦敦最后一道保护屏障也不复存在了。随着英国同意加入华盛顿主导的世界金融新体系,英国从此完全落在了美国的经济控制之下。从四十年代末到五十年代初美国将大举接管当年英国分部在世界各地的市场。直到此刻这个国家才看清事实真相,敦刻尔克与新加坡沦陷也不过就是这种效果。这笔贷款直到2006年才正式付清,此时布莱尔入主唐宁街10号已经有几天了。英国战后历史的一部分就此尘埃落定。这个新金融体系意味着未来的金融危机将不可避免,从艾德礼到艾登,再到麦克米伦,威尔逊与卡拉汉都未免此劫。英国疲软的经济意味着一旦有风吹草动全球尤其是美国都会立刻抛售英镑,导致英国通货膨胀以及投资暴跌。这个国家从未真正意识到危机的严重程度及其长期后果。英国政府本来可以向人民阐明国家面临着多么严峻的形势,但是他们没有。

      (1)布卢姆茨伯里派是一个英国艺术家和学者的团体,从1905年左右直到二战期间,这个团体都一直存在。此团体开始时为剑桥大学新近的毕业生提供一个与亲朋相聚的场所。 而相聚地点又主要设在伦敦布卢姆茨伯里地区(在一战前这里更是唯一的相聚点)。 虽然这个团体主要以文学的头衔而著名(弗吉利亚伍尔夫是最广为人知的代表者),它的拥护者却活跃于几个不同的领域,包括艺术界、艺评界以及学术界。 这个团体反对当时的社会风尚,反对文学艺术方面的清规戒律,提倡自由探索。http://baike.baidu.com/view/4288436.htm

      通宝推:抱朴仙人,曾自洲,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