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从文革中学生人数统计表看“文革耽误了一代人”的谎 -- 天棒

共:💬715 🌺2233 🌵251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8
下页 末页
              • 本帖(曾)被判违规,无申诉/道歉帖,未达标。

                胡说
                家园 令堂的经历只能说明任何一种教育制度都会产生劣质产品。

                令堂的经历只能说明任何一种教育制度都不可避免的总会产生劣质产品这个客观真理,合格率100%的教育生产线过去不会有,现在不会有,将来也不会有。(说明一下,劣质产品这个说法出自你的逻辑,我是很不情愿用的,而且事实上我完全不认为令堂是教育失败的产品,相反我可以给你打个赌,令堂的综合素质很有可能比你高。)

                回到本帖主题,即便你母亲是教育失败的产品,也不能以偏概全,用你母亲的个案来否定整个工农兵大学生。工农兵大学生跟任何时代的大学生一样,也分那么几种,杰出的,一般的,不成器的。你做过统计吗,工农兵大学生中的不成器率真的高于其他时代?我敢保证你没有做过,只是从别人输送给你的概念开始的想象,长期具有这种思维习惯的人,才更接近教育失败产品的标准。

            • 家园 先搞清楚工农兵大学生是褒义还是贬义词再说吧。
              • 家园 对比一下毛邓的区别

                不同的是邓小平77年5月的讲话:“要办重点小学、重点中学、重点大学”“必须集中力量,加强重点学校的建设”“要经过严格考试,把最优秀的人集中在重点中学和大学”。据此,经国务院批准,教育部78年1月颁发《关于办好一批重点中小学试行方案》,80年10月又颁发《关于分期分批办好重点中学的决定》,明确规定,由于师资、经费、设备有限,不能平均使用力量“必须首先集中力量办好一批条件较好的重点中学。”这就当然要为这一小部分人提供不同内容、条件的教育,也实际上为他们提供了走向将来社会优越地位的途径。这种“天才”“英才”教育,显然是和上述民主化趋势背道而驰的,而且也是以伤害多数人为代价的。其实践的结果也不可能如愿,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就是一个失败的例子。

                传统的教学法是教学生学习知识本身,而现代教学法则要使学生“获得自己去寻求知识的方法”。传统教育衡量人才的唯一标准,就是升学、考绩。如邓小平谈到加速造就人才时所说的:“要严格考试制度,像工厂严格检查产品质量那样检查教学情况和学习情况!”而毛泽东则要学生“不要只把眼睛盯在分数上。”他精辟地指出,“分数高的学生不一定是真才实学的学生。”“要求青年们在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得到发展。”现代教育提倡“没有强制性的学习”并将此作为 “教育学的核心”,重视的是学生创造性精神的培养,着重思维能力、实践能力、独立思考和探索能力,使学生由知识型转为智能型。

              • 家园 看不起工农兵大学生,这本来就是中国JY变态的地方。
                • 家园 我们学校的校长就是工农兵大学生,最年轻的院士
                • 家园 看不看得起,是自身素质决定。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1966年文化大革命一开始,高考就都取消了。直到1971年,大学才重新开始招生。主要问题是在经历了这样一场动乱后如何招生。由于毛泽东坚决反对高考,中国又恢复了唐以前的推荐制度。大学新生直接从工人、农民和士兵中推荐产生,而不是通过高考。报名者必须当过三年以上工人、农民或士兵。这就是“工农兵大学生”的由来。中央政府把新生名额分配给各部,各省,和部队,再由它们逐级向下分配名额,一级一级地分到工厂、县、和师。毛以为,这样做打破了高校主要招收干部子弟的局面,会给工农子弟更多的上大学的机会。

                    但是,很快,干部子弟就又占了新生的多数(Hayhoe, 1996, 100)。原因是,1966年以后,由于所有的大学停止招生,所有干部子弟也都去做了工、农、兵,因此也都具备了工农兵大学生的资格。在1970年,只有不到1%的中国人受过高等教育,而大学的录取名额在中国许多地方不到适龄青年千分之一。在一些地方和单位推荐过程由于裙带关系而腐败变质。周雪光认为,1972到1976年,百分之七十通过推荐上大学的学生是干部子女或者有政治背景。[注9]同时,本科学制从四年缩短到两三年。由于在劳动中荒废了学业,以及新生的水平参差不齐,一些教授抱怨说一些大学生的水平还不如高中生。“工农兵学员”是世界教育史里的一大笑柄。

                  • 家园 只有在改开后的中国才会嘲笑工农兵学员这种尝试

                    说成是世界教育史里的一大笑柄,哈,我认为言之过早。

                    大学四年,真的那么重要?如果没有后来对工农兵大学生的歧视性政策,他们中干出成就的比例,一定比正规高考进去毕业后干出成就的比例低?

                    那个时候,基层还是有民主氛围的,大队要推荐某某上大学,也得服人的,否则,那个时候人的造反精神那么强烈,领导就不怕别人写大字报吗?

                    再说,工农兵学员有一条规定就是从哪来回哪去,可以理解为是定向培养,那些要跳出农村的干部子弟,何必趟这浑水?他们完全可以走招工当兵的路子,然后在工厂军队去谋名额。军队不好说,文革时期的工厂,厂领导班子敢明目张胆谋私利?难道不怕群众专政?不怕大字报?

                    • 家园 洒家正好认识一位当年的工农兵大学生

                      厦门大学历史系的,我上小学时他任一乡镇书记。跟他聊天,发现他不知道三国时期有哪三国……囧。

                      所以难道工农兵大学生不是笑话吗?

                      • 家园 发现他不知道三国时期有哪三国……囧。

                        木有说成是中国米国和苏联呀?

                      • 家园 那就要问大学是怎么教育的了

                        难道简单的中国历史补习课程大学都不会办一下?

                        古代文盲还可以听评书还能对三国如数家珍呢。

                        • 家园 要我看是基础太差,没法教

                          很多人是不可理喻的,不是每个人都是可造之材。钝到读完历史系还不知道三国,这玩意儿也就工农兵学员能做到吧?

                          • 家园 别赖基础了,是教师没好好教

                            你倒是说说看,基础要差到什么程度会学不会“三国是哪三国”?

                            这个事情,就是教师没好好教,不根据工农兵学员的情况安排课程,一切照着文革前的来,教学失败了就赖学员基础不好。

                            • 家园 你怎么就能肯定是老师没教?

                              我能肯定的只有那个工农兵学员不知道三国是哪三国。

                              你怎么能知道老师没教呢?老师要是教了,他听不懂,记不住,咋说?

                              再说了,你觉得“三国是哪三国”,是大学历史系应该教的内容吗?

                              扯淡,近乎无耻了。

                              • 家园 我的理由是,不识字的小孩子都能学会“三国是哪三国”

                                你总不能说这工农兵学员基础还不如不识字的小孩子吧。

                                我觉得最大的可能就是,教师拿以前对文革前大学生的内容来教这个学员,认为“三国是哪三国他该会,我不需要教。”然后就没教。学生当然就不会,然后你就赖学生基础差,“听不懂,记不住”。

                                如果该大学历史系能象我的线性代数老师一样,根据学生情况调整教学,就不可能导致学生“三国是哪三国”都不知道。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8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