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从文革中学生人数统计表看“文革耽误了一代人”的谎 -- 天棒

共:💬715 🌺2233 🌵251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8
下页 末页
        • 家园 你这真是满纸荒唐言

          谁说城市垄断教育资源,农村孩子上不了学?我父亲就是文革前从农村考上的大学,而且他的同学中农村出身的并不少。

          文革改变了那一批工农兵学生的命运,让他们上了大学,却使更多的人上不了大学。

        • 家园 什么叫暂时没人知道啊?

          经过文革的那一代人还没死绝呢?随便抓个人问问就知道是怎么回事了。

          至于工农兵学员,基础知识差,整体素质低是客观事实。其中少数人通过个人努力达到较高层次的当然有,但整体上一般不把他们当大学生看待,否则就不会专门叫他们“工农兵学员”了。

          比方在医疗系统中,一般是不会晋升非正规科班出身的医生做科室主任或副主任的,这是共识。所以那些“工农兵大学”出身的医生中能熬上科室负责人的寥寥无几。

        • 家园 有一件事你们可能不了解。

            八十年代还是九0年前后,国家对在大学留校任教的工农兵学员有个政策:要么参加学习班(包括考研)补课,要么调到行政部门,不能担当直接教学工作。文革前入学文革中毕业的大学生就不需要这样办。

            能留校的工农兵学员都是被认为学习较好的。

            办大学是为了培养高知识人才,不是只为改变底层人的命运。改变底层人命运的方法多得是,并不需要占用大学资源。

          • 家园 学业选拔是一个因素

            政治清洗也是一个因素,不能忽略的,比较有名的“三种人”的说法也是如此。。。其实工农兵大学生虽然素质良莠不齐,但从整体形象来说还是有人为丑化的因素存在。

            • 家园 如果是政治清洗,应该是被清洗出学校。

                学校的行政部门哪一个不比教师权利大?

              • 家园 有时候清洗也不能明白说出来的

                和平时代的政治清洗没那么暴力,因为某些需要也不能够表现的太直接。。。让你从关键岗位上让开,断绝你的上升之路就可以了。。。工农兵大学生作为一个整体是典型的文革受益者,对小平马上要做的工作(第一步就是彻底否定文革)来说,这帮人是很不可靠的执行者,再说他们的平均水平确实不高(现在的大学生平均水平也是不高的),但作为一个整体被否定显然是有被清洗的因素的。

                • 家园 你也知道“他们的平均水平确实不高”

                  再说工农兵大学生也并没有被“作为一个整体被否定”,因为他们的学制都是三年,按这个时间只能算大专。要想在大学继续任教,大专的资格明显是不够的。作为他们的每一个个人,多数要再经过一年的进修才被承认是本科学历,少部分人用工作证明了自己的水平,不经正规进修也有升到副教授甚至教授的,我们的附属医院也有升到主任医师的。

                    如果你硬要说对水平的严格要求就是政治清洗,我也没办法。

                    现在的大学生整体水平降低是因为大学生人数比例高了,既然扩招就不可能还按照以前的要求,这与工农兵大学生普遍入学水平就很低是两回事。虽然整体水平降低,但相应以前比例的那一批还是要高得多。

          • 家园 我同意你的说法

            底层人民应该有更多的路径来改变自己的命运。

            在毛时代,国家确实想办法尽可能多的提供这样的道路。

            我的父母都是贫穷的农村子弟,初中毕业,在毛时代招工进城,后来进入国家事业单位。如果放到是现在,他们肯定不会有这样的机会。叔叔是入伍参军后提干,转业后进地方机关,如果放到是现在,估计也没什么戏。

            他们倒都没读过大学。

            但恰恰是近二三十年来,大多数底层人民的子弟偏偏就只能把改变自己命运的途径,押在高考读大学这一条路上。以至于到现在,就连这条路都走不通也靠不住了。底层人民和他们的子弟改变命运的途径越来越少,越来越窄。

            在这个现实下,还能多理直气壮的去嘲笑毛时代招收工农兵学员的政策?

            • 家园 关于招收工农兵学员的政策,

                我的看法这是对的,但当时的做法也过左。第一,不应该只从工农兵中招,应该只占每年招收大学生的一部分。最大的问题是不经文化考试,理由很简单,如果不管什么文化水平都可以上大学,那么中学可以取消了。我认为正确的做法是被推荐后都要考一下,要求可以比应届高中生低一些,通过的直接上大学,未通过的先上预备班初中学课程。

                关于底层人民改变身份的事,我的看法是后三十年的机会还是比前三十年多。就拿农民来说,七十年代末中国的农民还占全国总人口的百分之九十左右,现在大约是百分之六十,这就很说明问题。现在反倒有些人不愿改变农民身份。我能前说过实附近一位修自行车的摊主,我原以为他是安徽的,后来问清楚是江苏淮安的。他在南京买了房子,但户口不愿迁,因为老家地处当地开发区,每年每户可以分到两三万块钱。

                前三十年除国家计划中的招工、考大学、当兵提干以外,农民基本没机会改变身份,现在至少能自由地出来打工、做生意。虽然打工的收入还令人很不满意,但随着人口增长的控制和经济发展,收入会提高的,现在各地已经开始在解决农民工的同城待遇问题,比如子女上学。

              • 家园 标准不同

                前三十年混个工人就算中层了,现在似乎起码得处长、企业主、高级白领之类的才算。可能和安全感下降有关。

                • 家园 这个俺同意,

                  不过现在同级别的工人工资相差也够大,象俺这样在工人中最高的级别,光我认识的人中不同单位能差两到三倍。这在前三十年是不可想象的,那时同级别的工人在不同单位差别不超过20%,算上大集体的也不会超过50%。

              • 家园 这个事可不能这么比

                城市人口比例要不能比三十年前扩大,那这三十年都干嘛了?

                问题是这能不能说明我们的社会在公正平等和给予底层人民机会的方面比三十年没有退步,甚至还进步了?

                比如现在就贫困家庭吃得可能也能比得上一百年前的财主。这自然可以作为整体生活水平有很大进步的根据,但这不能简单的拿来作为在社会公正、平等方面取得进步的根据。

                很简单一个道理,假如我八岁的时侯能认二百多个字,我十六岁的时候能认一千个字,你可以说我知识比八岁的时候增长了,但不能简单的说我的学习成绩学习能力比八岁的时候更好而不是更差了。

                我的看法是,这三十年底层人民生活的希望和他们改变自己的命运的机会,是越来越小了。阶级差距越来越大,阶层固化的趋势却越来越强。

                比如我的父母,当年他们招工进城,以至进入国家单位,基本上就是迈入了当时进入社会中等阶层的门槛,如果是现在,他们只能进城打工,赚一点血汗钱养家可以,但是一点都不能改变自己作为社会底层的身份和命运。数亿的农民工,除了个例,他们都不能获得改变命运的机会。

                • 家园 这个各自保留观点吧。

                    现在农民并不是除了上学等只有打工一条路,就是打工也不见得不能获得改变命运的机会。

                    拿我女婿家里的情况为例:他老家还属于贫困镇,他本人是考大学进了城,他的弟弟初中毕业就不肯上学了,到现在三十出头一直是干瓦工,他去年在淮安(原清江市,地级)城里买了一套房子,贷款还没还完。今年3月28号到阿尔及尼亚去了,200元一个工,如果因故不能出工100元保底。出国费用是8000元,其中3000签证、培训等必出的费用,5000元是押金,合同完成后返还,如果之前已经经这个公司介绍出过国并完成过合同,这5000元就不用交了。

                    他的表哥,原来住在淮安某镇(公社)上,应该属城镇户口了。他很早就在家里办了个小工厂,给别人加工毛绒制品。厂不大,只有十几台缝纫机两间房子。几年前在淮安城里买了房子,连家带厂迁到淮安。表姐也到淮安城里两口子开出租车,也买了房子。

                    这三位的转变过程在前三十年是不可想象的。

                    至于农村人口比例的减少,前三十年步伐肯定没有后三十年大,前三十年只是从49年的90%以上变为79年的90%左右。当然这与经济发展有极大关系,前三十年根本没有条件让那么多农民进城。

                  • 家园 前三十年城镇人口比例肯定不止达到10%

                    1964二次普查已经达到18.4%,而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城镇人口比例为20.6%。

                    去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城镇人口比例是46.6%。

                    以扩大的倍数而言,前三十年和后三十年几乎平分秋色了。

                    你说的例子,有,我岳父弟兄七个,一个做工程发了财,别墅、车都有了。得他的帮助,其余弟兄中有五个干施工,十几年下来,都进了城。五个中有三个买了房,但房自然是非常寒酸的房,五个中除了一个境况强些的,勉强算是接近这个小城市中等水平的生活,正打算换房。其余的,都只能说过上城市底层贫民的生活。还剩下的一个,留在农村,景况自然更凄凉。然而他们最小的都已经年过四十,一辈子的血汗奋斗已经差不多耗尽,把农村的贫民转移到城市里做贫民,这很难说是改变了什么命运。

                    然而,在农村,这一家的境遇,已算是令人羡慕了。至少他们子女中的大多数,都得以完成大学教育。这是他们一辈子艰辛奋斗的最大成果。但是,这个大学教育显然已经无法保证他们的子女能够进入城市中等阶层。

                    中年一代如此,农村出身的年轻一代,由于高速发展导致的更剧烈的分化没有得到抑制,景况竟还有恶化的趋势。

                    • 家园 这个俺没看具体数据,

                      只记得直到七十年代还说中国有90%农民。

                        关于农民进城,你想大多数一步登天显然是不可能的,至少进城的比留在农村种几亩地要强得多,否则他们也不会进城。他们的子女也能得到比农村更好的教育,有更多的机会。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8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