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从文革中学生人数统计表看“文革耽误了一代人”的谎 -- 天棒

共:💬715 🌺2233 🌵251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8
下页 末页
      • 家园 中西知识分子一个大区别

        77年恢复的这一套就是传统的科举,脱离实践,为知识而知识。只注重培养JY阶层,不注重持续提高普通群众的知识。

        中国的知识JY上千年都是靠这种脱离实践毫无用处的知识做人上人,凌驾于普通人之上。知识分子最喜欢科举,因为可以分等级,做JY。

        外国没有这个传统,知识是很结合实践的。文革的中小学教育和现在西方的很像。

        中国文化的特点是,知识分子始终把自己当成一个独立的阶级,这是中国的特点,这一点我觉得我们真的要向西方学习。西方的知识分子没有这么强的阶层意识,他认为就是一个工作,我当教授也好,记者也好,它只是一个工作,没有"读书人"这样一个神圣的概念,中国人受科举制度的影响,一旦是"读书人"就跟别人不一样了。我是读书人啊,读书人就不是老百姓,所以中国人很多说老百姓的时候啊,不包括自己,说"老百姓如何如何,别跟老百姓一般见识,他老百姓",都是这样说。

        • 家园 就是啊,看动物世界

          人家的研究蛇的教授,就是自己亲手抓蛇的,穿着打扮气质,就是一个抓蛇的。

          中国研究蛇的教授,我看对蛇的了解,还真没专业抓蛇的人深入。

          周正龙事件中,那个说秦岭没有那么大叶子的植物学教授,他有多少野外实践值得怀疑。

          • 家园 我老婆刚来美国的时候

            我老婆刚来美国的时候,在校园里根本分不清学生和教授。那些教授都背着个书包,和学生一样。

            有一次Jim Gray去北京微软研究院演讲,一大片中国教授簇拥着他。只有Jim Gray背着个双肩大书包,那些中国教授都提着公文包或者空手,个个干部模样。

            想起当年,罗隆基就是因为看戏没拿到贵宾席的票就发飙。

            • 家园 这就是上千年来知识被士阶层垄断的结果

              中国的士和远古的巫师,中世纪的教会一样,属于知识垄断者。所以,毛主席提出要“知识分子劳动化,工农群众知识化”,这实际上就是人的现代化,如果人人都知识化了,那么所谓知识分子这个特殊的阶层就消失了,“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就失去了市场。

              河里最近很出名的媚如春小姐的事情,不要上升到道德的高度的话,我们还能看出什么东西来呢?

              1)媚如春只有初中文凭,就到社会上闯荡。

              2)自学获得大专和本科学历。(自学是关键,学历不过是这个社会需要这样的认证。)

              3)出社会9年,就到了事业天花板,还带好几个本科生。如果正规读书,3年高中,4年大学,7年后她才不过是刚大学毕业,再努力2年也不会有如今那么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社会阅历,不会比现在混得更好。

              所谓的文革耽误了一代人的说法,不过是怨天尤人而已。何新不也是只有初中文凭?不照样在文革中靠自学学富五车,直接到大学当老师去了。搞出中国第一台万门程控交换机的巨龙创始人邬江兴,不也只是初中文凭?后来直接到解放军工程学院当老师。这样的例子并不少,我以前有一个老师也是。

              以前插队落户,城市的知识青年,大多是到城市郊区的。在这里奋斗就是“耽误青春”?就不能用所学的改天换地?比如发展社队企业?一直呆在那里这辈子就完蛋了?我看如果一直按毛主席的工业化道路走,如今的农村肯定现代化了,而且知识青年是创业者,可以很自豪很无悔。即使后来换了邓的路线,到后面城市扩张,恰恰最受益的就是城郊的农民。可惜绝大多数都要回去,大多数是当了工人,这代工人大多数在90年代经历了下岗,这要怪以前的上山下乡吗?即使没有上山下乡,他们一直留在城市里,也是大多数人当工人,也照样逃不过搞资改之后的下岗命运。反倒如果他们继续留在农村,很可能就是如今城市里人人羡慕的城市农民了。他们有多套住房商铺,村集体还有公共物业公共产业可以每年分红,在拆迁高潮前被城市化的郊区村,还能保留完整的农村别墅,成为城中村,后面可以出租商铺,可以办家庭旅馆,可以当出租房。

              • 家园 其实当时下乡的,很多都是有创业的

                在他们回城之前,很多地方都有很大的改观。只是后来改开之后,他们回城了,农村的建设就停滞了,人类社会是这样啊,一旦停滞了,就是会出现一夜回到解放前的现实啊。

                1969年,为惯彻毛主席“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6.26指示,全国大中城市有大约一半的医务人员下放到农村。当时我刚上中学,也随父母下放到南方一个半少数民族地区。当地的农民热烈地迎接我们。

                我家下放的那个地方门前有条“石龙河”,,农民骄傲地告诉我们,那是他们1958年以来修建的水渠,从大跃进到文革,大小水力电力工程解决了周围好几个县的农业灌溉,并使农村用上了电,我家去的那个公社是1968年用上电的,先是公社自己的小电厂,1971年用上西津电,这样才能发展出社队企业,在我们公社有三个糖厂,一个锰矿厂,和农机厂等等。学校从解放前没有一所小学,大跃进时办起初中,1968年文革时又有了高中(我本人就是从这个公社的中学毕业的),1972年还办起一所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医疗方面,解放前根本没有医院,人民公社成立时办起卫生所,我家下放前,卫生所只有六个人。70年代初一下发展到四十人的医院。手术室,化验室,X光,门诊,病房样样具全,甚至还办起了小药厂,生产中成药,和种植当地的中草药。更重要的是赤脚医生和合作医疗农村卫生体系就是在那段时间建立起来的,赤脚医生经常到公社医院培训,农民看小病不用出村,看大病不用出公社。由于大量使用当地的中草药等原因,农民看病也非常便宜,由合作医疗记账付费,如果是花钱交多的大病,就由大队或公社统筹解决。这样才解决了广大农民看病的问题,这也就是为什么后来联合国向所有第三世界国家推荐赤脚医生的原因。众所周知,连西方发达国家都没有办法解决人民的医疗问题,医疗问题甚至成为西方政治中的一个死结。而毛主席使世界上最大的第三世界国家的亿万贫苦农民解决了医疗问题,这就难怪人民把毛主席看成是大救星。如果没有毛主席,没有人民公社,没有大跃进,没有毛主席领导人民的革命,这些成就根本就不可能。

                在毛主席去世后,这些建设成就逐步不见了。还是这个地方,现在水力设施年久失修,别说社队企业,连我当年当工人的那个县最大工厂氮肥厂都没有了。我们那个公社的高中也被撤销,全县现在只剩下一个高中。县文工团和文化馆也没了。我们公社医院现在又只剩下几个人了,连X光机和手术等设备都早已卖掉,医院现在要靠承包鱼塘等维持工资。全县有33万农民现在还得靠70年代按装起来的有线广播喇叭来了解信息,全县四十万人只有六千户有电视,基本都集中在县城。这些年来唯一可见的建设成就就是县城盖了一些楼台馆所,但和普通的农民有什么关系?

                我父母前两年曾回到那个他们当年下放的公社医院,看到这些情况后非常伤心。他们虽然都属于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不大理解毛主席,常说他们文革时下放农村受苦了,但是,他们仍然觉得他们一生唯一做过一点事情的时候,就是文革中下放农村的那十年。在那个时代,象我父母这样的人,离开大城市小资产阶级的生活环境,对他们说来也许确实是灾难,但对于亿万贫苦农民说来,那又是多么伟大的革命。

                外链出处

                • 家园 前几年在一家省顶级医院听院里的广播

                  广播里说什么呢?介绍医院的发展历史,里面有一段就是控诉626“迫害”的,连这样的事情都能拿出来控诉,真是服了。

                  再说到知青,别的不说,对农村的教育普及绝对是贡献巨大,我读的小学就有好多个知青任教,他们算民办教师编制。

                  当年战天斗地,热火朝天的建设成果,在改开后的改名潮中,出身被掩盖了。比如,我附近有一条人工运河,如今是当地主要的水运通道,本来名叫“大寨河“的,八九十年代改名了,但是至今当地的农民还是叫它大寨河。

                  • 家园 知青在农村中小学任教是下乡的副产品。不是初衷。

                    当时毛的指示是“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

                  • 家园 其实知青的成就随时可查,我比较郁闷的是

                    他们似乎集体选择了沉默。即使08年之后无产阶级思想回潮,知青这个群体似乎仍然一直选择沉默,对各种电影电视剧,小说,文学,甚至国家给予他们的不公正评价,没有人出来呐喊。

                    难道他们这些人真的认为过去都错了?

                    • 家园 大氛围使然

                      全盘否定的调子还在。

                      即使有人出来呐喊,我们又能听到吗?

                      有一些知青论坛,至少还是有”青春无悔“的气氛的。

                      这些年有些地方的报纸,有对老知青回访北大荒的报道,刊登了当年在火车站欢送出发的老照片,以及一些老知青的回忆。

                      沉默也许只是表象,否则,网上的一些言论怎么来的?中华网公墓里那些锲而不舍为李云鹤建纪念馆和送花的人仅仅是年轻一代吗?

                      • 家园 李云鹤?哪个李云鹤?
                        • 家园 李讷的母亲
                          • 家园 真是她啊。

                            真要对她有个客观评价,可能得等到老家伙全死光了才有机会吧。不过,不管对她的评价是红是黑,我个人觉得她都注定会成为历史中不可缺少的一页。在中国女性历史人物当中,她的历史地位,排在前十位是绝对有资格的。

                            • 家园 以前网上有个关于“禁片”的评论

                              说经常有人卖光盘,说是被政府禁掉的电影。实际上能被拿出来卖的,都不是政府认真禁的。真正政府查禁的片子,一般人根本看不到,更不可能出碟,比如江青早年主演过的电影。

          • -- 系统屏蔽 --。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8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