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读一点诗经 国风 鄘风 柏舟 -- 重耳

共:💬13 🌺49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读一点诗经 国风 鄘风 柏舟

    汎彼柏舟,在彼中河。髧彼两髦,实维我仪,之死矢靡它。母也天只,不谅人只。

    汎彼柏舟,在彼河侧。髧彼两髦,实维我特,之死矢靡慝。母也天只,不谅人只。

    成语“柏舟之痛”指丧夫,“柏舟之节”指夫死不再嫁的义气。这两个成语的来源就是这首诗。按《毛诗序》,“《柏舟》,共姜自誓也。卫世子共伯蚤死,其妻守义,父母欲夺而嫁之,誓而弗许,故作是诗以绝之。”话说周朝的礼法并不反对再嫁,所以共姜誓不再嫁并非封建礼法所限,而是真地重感情讲义气。

    共伯,也写作“恭伯”,名馀,是卫僖侯的世子。据《史记》说,僖侯在世的时候更宠爱世子馀的弟弟公子和,有事没事会多给公子和一些钱财。没想到公子和是个有心人,把这些钱存起来,养了一支私人敢死队。僖侯去世以后,刚刚下葬,世子馀还没有来得及即位,公子和就率队进攻,世子馀被迫退到僖侯的墓道中自杀。公子和即位,就是伟大的卫武公。武公不为己甚,给哥哥馀一个谥号共伯,把他葬在父亲僖侯的墓旁。

    卫武公非常长寿,在位五十五年,卒年大于九十五岁若干。《楚语》上说:“昔卫武公年九十有五矣,犹箴儆于国。”共伯年纪比武公大。这么一算,共伯被迫自杀的时候至少也有四十多岁了,能不能算“蚤死”是一回事儿,但肯定不会是“髧彼两髦”。所以现在的聪明人据此说这首诗不会是共姜的作品。人呐,那么聪明干嘛,就不能体谅别人一下。难道孀妇回忆先夫的时候,就不许人家回忆一下几十年以前,小时候?

    说卫武公伟大,是指他在四十二年的时候,拥立周平王复国,立了大功,被平王正式升为公爵。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然后被犬戎灭国。当时起兵勤王来驱赶犬戎的第一个是郑武公,因为他爸爸郑伯友和幽王死一起了。然后第二拨来的就是卫武公、秦襄公和晋文侯。郑武公年轻,火气比较大,一上来就被犬戎击溃。卫武公当时已经八九十岁了,成了勤王军队的实际领导。他做事沉稳,先联络了镐京内的申侯做内应,然后开始攻城,这样才打了胜仗,赶走了犬戎。之后迎立平王,也是卫武公与申侯等人商量的结果。最后出兵去迎的是秦襄公,带队的是郑武公。因此平王复国以后,秦国得到的报答是不再被看做野人,跟诸侯平起平坐了。郑武公和卫武公则成了中央的卿士,地位甚至超过了当时的周公和召公。

    据说后来平王东迁,卫武公反对过。事后回头看,平王东迁,对周来说真不是个好主意。卫武公的眼光不错,为周做长远考虑,是忠臣,所以说他伟大。

    关键词(Tags): #读万卷书#读一点诗经元宝推荐:任爱杰, 通宝推:Batman,
    • 家园 【原创】读一点诗经 国风 鄘风 载驰

      载驰载驱,归唁卫侯。驱马悠悠,言至于漕。大夫跋涉,我心则忧。 

      既不我嘉,不能旋反。视尔不臧,我思不远。既不我嘉,不能旋济。视尔不臧,我思不閟。 

      陟彼阿丘,言采其蝱。女子善怀,亦各有行。许人尤之,众稚且狂。 

      我行其野,芃芃其麦。控于大邦,谁因谁极。大夫君子,无我有尤。百尔所思,不如我所之。

      这首诗是许穆夫人的作品,写作时间是《左传》闵公二年年底之后的几个月,野麦蓬蓬的季节,卫戴公“庐于曹”的时候。齐子、戴公申、文公辟疆(毁)、宋桓夫人、许穆夫人是同父母的亲兄妹。其中齐子早卒。他的名字有点怪,齐子等于公子齐,可是他不是公子,是公孙。称他齐子,还是有点抬高的意思在里头。

      卫懿公被狄人灭国。宋桓公派兵接应从朝歌逃出来的难民七百三十人南渡黄河,加上从共与滕逃来的,总共凑了五千来人,推举戴公为新君。宋桓的军队沿河摆开,狄人因此没有渡河将卫国剩下的这点人赶尽杀绝。这个妹夫,很不错。

      另一个妹夫许穆公相比之下有点逊色。许穆夫人听说祖国亡国了,哥哥戴公领着剩下的人在漕搭草棚住,打算去唁一下。吊唁,吊亡曰吊,吊生曰唁。怎么又成了卫侯了呢,卫国的始祖康叔是侯爵啊。顺便扯一下,写这首诗的时候,卫国还是公爵,但从此变成了小国。到了战国后期,卫国的爵位一贬再贬,公而侯,侯而君,一直坚持到秦二世时候才最终灭国。

      说起来许穆夫人想去看他哥哥,这有点失礼。按周礼,国夫人如果父母不在了,不可以回国归宁。可是亡国了这么大个事儿,还能守着这个死礼儿吗。许穆夫人的车队都已经开着五档轰隆轰隆跑出老远了,穆公的手下居然颠儿颠儿追了上来,法拉利追得上保时捷卡宴。这些大夫拿着这个礼儿,劝夫人回去。把个夫人给愁得啊,这帮混球,说你们啥好,到底是傻呢,还是疯呢。气得夫人只好写诗了。

      许国是指望不上了,话说回来也不能怪先生穆公,许国又小又远,兵也出不了几个,粮食、汽油、建筑材料估计也没多少富余。许穆夫人到底还是了不起的女人,诗写好了,复印一份,派人给齐桓公送去。齐小白你不是国际警察吗,表现一个。

      齐桓公毫不含糊,正巧卫戴公申去世了,齐桓公把逃难到齐国的、戴公的亲弟弟辟疆用加长林肯送回去,就是卫文公。同时齐桓公“使公子无亏帅车三百乘、甲士三千人以戍曹。归公乘马,祭服五称,牛羊豕鸡狗皆三百,与门材。归夫人鱼轩,重锦三十两。”还“率诸侯伐狄,为卫筑楚丘”。

      齐国出兵、出力、还出东西,帮卫国复国,另选地址重建都城。做这些好事儿,都不要钱。以现在的眼光,理解不了为什么不要钱。这只能说明现在的博弈水平还不如春秋那时候呗,人家齐桓公是春秋五霸的第一位,可不是傥来的。

      关键词(Tags): #读万卷书#读一点诗经
    • 家园 【原创】读一点诗经 国风 鄘风 干旄

      孑孑干旄,在浚之郊。素丝纰之,良马四之。彼姝者子,何以畀之。

      孑孑干旟,在浚之都。素丝组之,良马五之。彼姝者子,何以予之。

      孑孑干旌,在浚之城。素丝祝之,良马六之。彼姝者子,何以告之。

      这是说卫文公时候的大夫访贤。贤人很受感动,远远看到大夫的仪仗整齐,正在雄赳赳地由远而近慢慢开过来,恨不得立刻将自己的满腹经纶倾囊以献。“彼姝者子,何以告之。”腹稿都打了三遍。《毛诗序》说,“美好善也。卫文公臣子多好善,贤者乐告以善道也。”

      贤人不是都很矜持的吗,怎么才看见当官的大旗和车队就感动成这样子?哈哈,憋了几十年了,期望值变低了呗。估计卫国人从庄公开始就没过过正常点的日子,国君、大夫的仪仗乱七八糟大概都成了常态了,特别是懿公的时候,“鹤有乘轩者”,估计那时候的干旄都能给鹤用上。现在看到文公的卿大夫,一本正经地把仪仗摆出来,尽管可能还是面黄肌瘦,仪仗也可能不够华丽,但无论如何这个认真、诚恳、积极向上的意思是出来了。怪不得贤人顾不得矜持,马上就掏心窝子。

      公司开张,第一件事就是访贤。“武王式商容之闾,席不暇暖。”贤人哪里来呢,最可靠的当然是自己家院子里长出来的,芝兰玉树、龙种麟儿。退一步,二舅推荐来也行,毛遂自荐也不错。再退一步,月旦评评出来,九品中正制由各州大中正一个一个挑捡出来,科举制考出来,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统一招生考试淘汰出来。反正是要建立那么一个或几个机制,让社会各个阶层的才智之士,都能够入我彀中。给他们上升的通道,让他们能够走上公司里相应的能够发挥他们才干的岗位上。这些都是正路。没必要胶柱鼓瑟,一定要说这个路好、那个不好。“上品无寒门”、“科举是封建杀人制度”。这些话都没错,但也没正确到哪里去。事物有一时之用、有一世之用。不能因为行路人住的旅社不如皇宫大内豪华,就说它一无是处。这两句话是我从吕思勉先生的书里看来的。一个电子产品还要不断升级换代呢,更何况一个公司的人才选拔机制。一个办法发挥过它的效应,时过境迁之后它的效力不如从前了,那就放弃它,换新办法,只要不迷失公司的战略目标。

      歪路也有,例如轰轰烈烈大嗓门喊,人人都平等啦,给爸爸不是李刚、妈妈不是比尔盖茨他妈的有志青年一个上升的指望。哪怕只是欺人的幻觉呢,美国梦那种。不真管用,但起码先对付一阵子。

      说到人才,倒是发现这么一个现象。近几十年从南到北、从东到西走一圈,会发现不管是大学校长院长还是各级政府官员,哪怕远至广东、海南,到处都能听到我老家东北那疙瘩的大碴子口音,真多呀。我们东北开发了一百年,终于到了出人才的时候了。这个,无论怎么自豪、骄傲都不为过。我自己就觉得倍儿有面子。可是。不要可是,什么事儿都不能想太多。如果翻过来想,那些传统发达地区的人才哪里去了,这么想可不是会出一脊梁冷汗。

      关键词(Tags): #读一点诗经#读万卷书
    • 家园 【原创】读一点诗经 国风 鄘风 相鼠

      相鼠有皮,人而无仪。人而无仪,不死何为。

      相鼠有齿,人而无止。人而无止,不死何俟。

      相鼠有体,人而无礼。人而无礼,胡不遄死。

      一个人如果无仪、无止、无礼,那就连老鼠都不如,赶快找块豆腐把自己拍死吧。三千年前的诗是这么写的,话说得挺狠的。

      《礼记》里有个深刻点的说法,翻开第一篇儿一眼就看得见,这么说的:“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翻译一下,是这样:长成人样、会说人话的,不都是人。要按人的规矩作人,那才是人呐。先在心里体会一下这些两三千年前的话,然后再睁眼打量一下眼前的世界,哈哈,能看得更清楚点不?Bingo。

      关于这首诗,《毛诗序》说,“刺无礼也。卫文公能正其群臣,而刺在位承先君之化无礼仪也。”就是说,卫文公领着那五千人重建国家的时候,高级别的大臣里还是有一些人,保持着惠公时候遗留下来的坏习惯,恨得老百姓骂他们,怎么不快点死了呢。

      那文公干嘛不把这些人都开了呢。反正是创业公司,没有那么多历史包袱,把坏蛋都赶走,高管都用德才兼备的人不好吗。是啊,如果能请到德才兼备的人,当然要尽可能请。可是有时候现实不得不迁就。尧舜垂拱而天下治,也不能保证那时候所有人百分百都是好人啊。关键是看好人好事成风气,还是坏人成气候。像这诗里写的,坏人有人骂,即使他是大官,这样就不错。如果大家都是看见坏人占便宜就羡慕,那就不好了。如何创造一个好风气,说起来就复杂了,上古的时候“垂拱”就管用,后来呢,好像复杂一点,有用王道的,有用霸道的,有王霸杂用的,看董事长的本事了。

      儒家解诗,照例从字面上来。既然“人而无仪,不死何为”,那怎么样做能够长生不死呢?《韩诗外传》支这么一招,说智者不死。据说,鲁哀公向孔子本人求证,是不是真有智者长寿这个说法,孔子表示肯定,曰:“然。人有三死而非命也者,自取之也。居处不理,饮食不节,佚劳过度者,病共杀之。居下而好干上,嗜欲无厌,求索不止者,刑共杀之。少以敌众,弱以侮强,忿不量力者,兵共杀之。故有三死而非命也者,自取之也。”意思是好好作人,不要没事找不自在。话也是说得挺狠的,像这首诗一样。

      关键词(Tags): #读一点诗经#读万卷书
    • 家园 诗解得好

      和历史故事,现实糅合的也好。需要顶!论坛多些这类文章,善莫大焉

    • 家园 【原创】读一点诗经 国风 鄘风 蝃蝀

      蝃蝀在东,莫之敢指。女子有行,远父母兄弟。

      朝隮于西,崇朝其雨。女子有行,远兄弟父母。

      乃如之人也,怀婚姻也。大无信也,不知命也。

      蝃蝀,《尔雅》写为“螮蝀”,都读作“地洞”。这个词儿,还有下面的“隮”,还有“虹”、“霓”等等,都是指彩虹。这么多词儿,是把彩虹按照出现时间的早晚、方位的东西、还有赤橙黄绿青蓝紫哪个在内、哪个在外的不同顺序,分作阴阳,然后给以各自的名称。可惜现在我们很少有人会用了,只好笼统称之为彩虹。

      过去相信彩虹的出现由于阴阳不协调、“夫妇过礼”,是一个不好的现象,因此“莫之敢指”,坏事儿躲远点,不要盯着看,更不可以指指点点。如今好多地方还保留着这样的习俗,小孩子用手指,“姆妈,看彩虹。”妈妈赶快一巴掌把孩子的手拍下去,“勿作兴哉”。

      《毛诗序》说,“《蝃蝀》,止奔也。卫文公能以道化其民,淫奔之耻,国人不齿也。”卫文公率领五千遗民在楚丘从零开始重新建设国家,《史记》说他“轻赋平罪,身自劳,与百姓同苦,以收卫民。”《左传》说,“卫文公大布之衣,大帛之冠,务材训农,通商惠工,敬教劝学,授方任能。”这个样子胼手胝足,看样子除了解决生计,也起到了移风易俗的功效,这几千人能够有耻且格,知道什么叫磕碜了,卫国几十年没有过这么好的风尚了,赞一个。

      其实儒家的“仁”也没有什么深奥的,拆拆字儿,不过是讲两个人如何相处,一千颗心如何体谅而已。卫文公的时候还没有儒家什么事儿,但他所做的与后来儒家宣扬的“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来实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想来异曲同工。

      嘁,那时候背井离乡、没吃没喝的这几千人,被我这么夸得像花儿一样,我想影射啥。是不是想说世道不行啦,啥都不如古代啦。其实也不是,谁不知道原始社会财产公有的时代再也回不去了。此一时也,彼一时也。孔孟之道淘汰了就是淘汰了。现在让孩子念“上大人孔乙己”也不是啥好事儿。但有一些深植在人心之中千万年不变的东西,那才是精髓。无论环境怎么变,秉着一颗仁心,还是能做到随心所欲不逾矩。这玩意儿到什么时候都还是管用。

      关键词(Tags): #读一点诗经#读万卷书
    • 家园 【原创】读一点诗经 国风 鄘风 定之方中

      定之方中,作于楚宫。揆之以日,作于楚室。树之榛栗,椅桐梓漆,爰伐琴桑。

      升彼虚矣,以望楚矣。望楚与堂,景山与京。降观于桑,卜云其吉,终然允臧。

      灵雨既零,命彼倌人。星言夙驾,说于桑田。匪直也人,秉心塞渊,騋牝三千。

      终于在卫国的诗里头也来了这一首正大光明、歌功颂德的,让人心里一阵敞亮。

      这里歌颂的是卫文公。《毛诗序》说,“美卫文公也。卫为狄所灭,东徙渡河,野处漕邑。齐桓公攘戎狄而封之。文公徙居楚丘,始建城市而营宫室,得其时制,百姓说之,国家殷富焉。”

      卫文公毁,本名辟疆,后来朝觐周王时,被认为名字僭越,于是改为毁,也有的书上写成燬。周王那时候已经没啥权威了,好不容易遇到个更软的柿子,不捏一下不过瘾。文公是戴公申的弟弟,是宋桓夫人和许穆夫人的哥哥,父亲是昭伯顽,祖父是宣公晋。

      卫国的统续,宣公传给惠公朔,被公子黔牟抢去,惠公再抢回来。当时,因为惠公害死了两个哥哥,公子伋和公子寿,群众对他意见很大。好不容易捏着鼻子忍到惠公去世,儿子懿公赤即位,群众的意见更大了。《史记》说他,“好鹤,淫乐奢侈”。《左传》上说“懿公好鹤,鹤有乘轩者”,鹤有官爵俸禄,这下玩大了。

      懿公九年,狄人借道邢国攻打卫国。懿公誓师迎战,官员说:“君好鹤,鹤可令击狄。”战士说:“使鹤,鹤实有禄位,余焉能战。”其实大家是连对惠公的火气,一起都撒在懿公头上了。结果懿公没兵没将,带着身边几个人驾车迎敌,没有意外,被狄人杀了。狄人入朝歌,灭卫国。整个事件前后大概很惨,《左传》,闵公二年,详详细细把忠烈大臣的名字列了一串,看得人脊背发凉。

      狄人驱赶卫人出朝歌,又跟在后头掩杀。宋桓公出兵在黄河南岸接应,卫人终于逃过河,余下人口只有男女七百三十人,加上从边邑共和滕逃来的人口,计有五千人,推举公子申为新君,就是戴公。戴公领着大伙“庐于曹”,这地方没房子,只有搭草棚来住。这些卫国遗民推举戴公的理由是,公子伋亲兄弟三人,伋、黔牟、顽,大哥二哥没有后代,所以昭伯顽的后代是这一支里最亲近的了。患难见人心。

      难民们在曹这个地方,没吃没喝没有房子住。不到一年,戴公又去世了。戴公的妹妹许穆夫人向诸侯呼吁帮助,当时的霸主齐桓公意识到了自己的责任,于是,齐桓公送战乱中逃到齐国的公子辟疆回国为君,就是文公。齐桓公“使公子无亏帅车三百乘、甲士三千人以戍曹。归公乘马,祭服五称,牛羊豕鸡狗皆三百,与门材。归夫人鱼轩,重锦三十两。” “率诸侯伐狄,为卫筑楚丘”。齐国出兵、出力、还出东西,为卫国复国,另选地址重建都城。做这些好事儿,都不要钱,现在看来有点匪夷所思,那时候的社会制度就是这样,霸主有兴灭国继绝世的责任,不能要钱。

      卫国所选的新都地址在“楚丘”,就是后来的濮阳。这首《定之方中》就是讲文公如何选定城址,如何规划宫殿、树木,如何为百姓生计和国家富强作长远计划。如果仔细研究那时候选址和规划的方法,现在有很多都达不到那个水平。

      《左传》:“卫文公大布之衣,大帛之冠,务材训农,通商惠工,敬教劝学,授方任能。元年革车三十乘,季年乃三百乘。”文公在位共二十五年,以兵车数目来计算,国力增长十倍。

      关键词(Tags): #读一点诗经#读万卷书
    • 家园 【原创】读一点诗经 国风 鄘风 鹑之奔奔

      鹑之奔奔,鹊之彊彊。人之无良,我以为兄。

      鹊之彊彊,鹑之奔奔。人之无良,我以为君。

      那些牵强附会的说法不去管他,只从字面上来分析一下,这里的无良之人是谁。春秋初期,卫国国君,有弟弟。哈哈,庄、桓、宣、惠、黔牟、懿,好像哪个都像是合格候选人,一个也跑不了。如果把“奔奔”、“彊彊”一定解释成树上的鸟儿成双对,这首诗一定特指在男女关系上不那么讲究的卫国国君,那似乎可以限制在卫宣公头上。倒霉的家伙。

      这个就不继续较真儿了。这首诗里有意思的是,可以指着国君哥哥的鼻子说“人之无良”,你真一点好人样都没有。然后这样的事儿还可以写在诗里给传开,还可以被选入儒家教科书,传它三千年。

      现在通常的印象里,国君是不能骂的。伴君如伴虎,骂他等于踩虎尾巴,咥人,凶。但世界上的事情没有凭空来的,皇帝的权利也不是从来就这么大。尧舜那时候责任重权力小,所以有不爱当的人。到了魏文帝曹丕时候,皇权大到了没法理解会有人拿它让人的事儿了。可是跟后来的明太祖朱元璋比比,魏文帝的权力似乎也只有一半大。限制皇帝,给人指着皇帝鼻子骂他的权利,其实是儒家的一种主张。诗经里骂国君、魏征成了专门找皇帝茬的偶像,这些都是故意的哈。

      一个人的寿命,算是六十年,说长不长,但其实也不短。按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这么算,六十年正好够两边跑一个来回的。可是似乎人的记忆力不行,坚持不到能记住前三十年,似乎十年左右就是记忆的极限了。我们对正在进行中的事儿,总觉得天经地义、历来如此、就应该这样、没别的可能,根本就想不起来在河那边的时候也碰到过同样的事儿,当时的做法与现在截然相反,当时也认为是天经地义历来如彼的。

      既然想到了有彼有此,那是否要分出个对错、分出个高低上下呢。好像也无所谓。

      如果能分出对错来,肯定不会有人坚持那种“错了”的做法,都做“对”的事儿,世界早就不是这样了。既然世界还是这样,说明河东与河西没高没低,怎么都行。所以呀,具体到个人,最幸福的事儿就是把前三十年的想法都忘了,专心做眼前的事儿就好了。有人缺心眼,怎么也忘不了从前,那怎么办呢,凉拌,咬咬牙在心里念几遍,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于比。最后四个字念小声点,不念也行。

      关键词(Tags): #读万卷书#读一点诗经
    • 家园 【原创】读一点诗经 国风 鄘风 桑中

      爰采唐矣,沬之乡矣。云谁之思,美孟姜矣。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

      爰采麦矣,沬之北矣。云谁之思,美孟弋矣。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

      爰采葑矣,沬之东矣。云谁之思,美孟庸矣。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

      沫,读作“妹”,卫邑名,《毛诗正义》认为就是纣都朝歌。

      无关乎道德评判,这首诗有两种读法。其一,《周礼》,“暮春之会,奔者不禁”。这是那时候的风俗。风俗背后有一个道理,就是那时候婚礼的仪式和花费对有些小门小户的人家可能会太昂贵,举行不起。然而迟迟不结婚,又会触犯国家对最迟结婚年龄的法律,怎么办,法不外人情,网开一面,允许有情人不举行婚礼而成家,这就是“奔”。奔后向政府汇报,与政府互相兑现其作为“户”的权利与义务。进什么山,唱什么调。那时候风俗如此,说不上什么对错。不用像《毛诗序》那些书上把这首诗看成是多么严重的坏诗。

      第二种读法,读细一点,可能会觉得汉以后拼命抨击这首诗的那些道学评论可能也对。关键是这里“孟姜”、“孟弋”、“孟庸”这几个人名该怎么看。如果就把这些看成泛泛而指,一个美女,那没问题。就是说跟这位美女约会很开心呗。这很正常啊,没什么好指责的。如果较一下真,会有别的看法,也不错。

      较真这么较。卫国姓什么呀,姓姬。什么氏呀,卫氏。那卫氏的贵族娶夫人,该娶什么人啊?按《周礼》,娶什么人都行,只要不是卫氏,也该尽可能避开姬姓,最好是别的那些大姓的,姜、好、姒、姚之类的最好。这首诗里的孟姜,姜家的长女啊,神农炎帝的后人。孟弋,弋就是姒,姒家的长女,大禹的后人。孟庸不知道是什么人,能跟那俩并列,肯定也是贵族女儿。这些异性的贵族女儿怎么会在“沫”这个地方呢,不用说肯定是卫家的夫人啊。什么?你跑去卫家的首都、跟卫家的夫人约会,还期乎桑中、邀乎上宫、送于淇上?甭说现在不行,就放在春秋那时候,卫家的人不打断你的腿,还让你回来写诗?

      这就是为什么《乐记》说,“桑间濮上之音,亡国之音也。其政散,其民流,诬上行私而不可止”。濮上也是地名,后来卫国迁都濮阳,所以用“濮上”代指卫国。

      像“礼”这种东西,其实是社会对众人行为的一种约定,就好像大家玩一盘棋,要遵守同一个规则。想不遵守规则,行啊,你不玩不就得了吗。想跟人一起玩,还想不遵守规则,魏晋时候“礼法岂为我辈而设”那些家伙,这叫赖皮,被人打断腿是自找的,怪不得别人。

      关键词(Tags): #读一点诗经#读万卷书
    • 家园 【原创】读一点诗经 国风 鄘风 君子偕老

      君子偕老,副笄六珈。委委佗佗,如山如河,象服是宜。子之不淑,云如之何。

      玼兮玼兮,其之翟也。鬒发如云,不屑髢也。玉之瑱也,象之揥也,扬且之晳也。胡然而天也,胡然而帝也。

      瑳兮瑳兮,其之展也。蒙彼绉絺,是绁袢也。子之清扬,扬且之颜也。展如之人兮,邦之媛也。

      这是描述宣姜,除了“子之不淑,云如之何”这两句之外,整篇儿都说她长得美丽、打扮得华贵。有了这首诗以后,说人美丽端庄气派大,就用“山河”、“天帝”这样的词儿。至于“胡天胡地”那种用法,应该是开玩笑的。

      这首诗是宋玉《神女赋》和曹植《洛神赋》的原版,那俩是山寨的。山寨机有时候比原型机外观更华丽,功能更强大。

      这首诗是卫国的诗,亲亲之义,不说卫宣公不好,怪到外来户头上,说宣姜“子之不淑”。要我说,宣姜不好的事儿也就是与儿子公子朔串通,向宣公进公子伋的谗言。宣公听信谗言,以至于派出刺客装成强盗去刺杀自己的儿子,这只能说明宣公是混球。

      至于宣姜别的的罪名,计有两条,其一莫名其妙嫁给宣公,其二宣公薨后改嫁昭伯顽,我只看到她可怜,没看到她不好。《诗经集传》说,这三段诗,第一段结尾责之,第二段问之,第三段惜之,辞益婉而意益深。这说法我觉得挺公平的。

      关键词(Tags): #读一点诗经#读万卷书
    • 家园 【原创】读一点诗经 国风 鄘风 墙有茨

      墙有茨,不可扫也。中冓之言,不可道也。所可道也,言之丑也。

      墙有茨,不可襄也。中冓之言,不可详也。所可详也,言之长也。

      墙有茨,不可束也。中冓之言,不可读也。所可读也,言之辱也。

      据说这些“不可道”之言,是指宣姜嫁给公子顽。这件事是宣姜的哥哥齐襄公主持的,据《左传》说公子顽还不大乐意。《史记》说公子伋、卫公黔牟与昭伯顽是亲兄弟。

      中国古代一直有这样的规矩,如果有家庭男女事物的官司,不听于衙门的大堂上,而是要到家族祠堂里关上门辩理。这是保护隐私的意思,不可道的事情不必公开说。拿这个道理看这首诗,真不怎么地道。整个一副八婆腔调嘛,宫里有丑事哦,啥事啊,我不告诉你啊,反正很丑哦。什么人啊,你不说,我还不爱听呢。

      我们有时候爱听个小道消息,有时候更过分,忍不住还爱传小道消息。没别的目的,就是为了过个瘾,显示一下自己消息灵通。之所以我们活了半辈子还不是富翁。

      信息有价值,翻译一下,消息是值钱的啊。陶朱公和吕不韦最知道如何实现信息的价值,所以人家的致富故事两三千年之后还能给青年人励志。还有个清朝儒学大家汤斌的故事。汤斌在江苏巡抚任上的时候,有一年江苏受灾,粮价腾贵。汤斌派人去两湖两广采购粮食,运回来平抑物价。委员临行,汤斌给他们出了个主意,采购的时候,不必一下把经费用光,只需用一半,进行几笔大采购,买的时候透露点消息给人家批发商,说江苏米贵,你买这些粮食,是为了运回江苏去卖。你走了以后,人家批发商会自己运更多的粮食来江苏。这样用一半的钱,就能把粮价平抑住。看,放一个消息,能值这么多钱。这是用放消息的办法做好事。谁来保证制造传播消息的人都是汤斌一样的大儒、都是为人民服务的好心人?

      现代信息社会,如何把信息的价值实现出来,办法多得是。我外行,没本事一样样讲清楚。最简单最直接的大概就是卖消息换现金了吧,广播电视报纸杂志这些。看这些东西的时候,指望得到客观信息,自己先摸摸脑门,看发烧了没有。特别是那些影响大的,所谓客观的媒体,华盛顿邮报、华尔街日报这一类的,看的时候,真要多加点小心。人家是专业以放消息赚钱为生的。

      关键词(Tags): #读一点诗经#读万卷书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