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和忙总:我也说易之 履 -- 履虎

共:💬564 🌺4635 🌵5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8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和忙总:我也说易之 履

    和忙总:我也说易之 履

    接前篇:和忙总:我也说易链接出处

    又没有铢钱了,我也学一把旭日阳刚,打着忙总的旗号,讨点铢钱。

    据说,孔子是到五十岁才开始学《易经》,加上二十年研学《易经》,所以有五十而知天命,六十两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的说法。不管这是不是演绎,孔子年青的时候应该也是接触过易经的,但是到了五十岁才开始入门的原因,我想,无他,见识和经历没有积累到相应的程度。所谓元亨利贞,不看破生死,没有做出过艰难取舍,没有经历过成败,没有面对肉体湮灭后存续什么的思考,对易经是不可能有全面贯通的认识的。我们每个人读易经,都是盲人摸象,程度不同而已。所以我们读易经,不应该抱有卜筮预测的目的,而应该如忙总所说,(易经)本来就是一个尺子,鉴定你的进步速度的。

    我个人认为,履卦,天泽履,是易经的行动总纲,而六三爻,又是履卦的卦主,精髓所在。六三爻爻辞是:眇能视,跛能履,履虎尾咥人,凶。武人为于大君。《象辞》说:瞎了眼睛却要看物,其视力不足以辨物。跛了脚却要行走,其脚力不足以行路。老虎之所以伤人,因为六三阴爻而居于阳位,所处不当。武人纂夺国政,这是僭越犯上,以六三之位而行九五之志,必遭祸殃。忙总的解说大概也是这个思路。但我认为,这不是易的本意。如果你恰巧就是这个六三之人,眼眇,腿跛,那你怎么样办?像一般的解读那样,放弃吗?易是怎么说的呢?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六三必遭祸殃的原因是因为,六三之位而欲行九五之志。六三在人是眼眇,腿跛,延伸到国家就是国破山河败,民生凋敝。让我们来回顾一下历史。前两天看到葡萄的帖子说到链接出处链接出处在印度建国前,甘地和尼赫鲁讨论过印度建国基本国策。印度建国和中国建国应该是差不多的时间,甘地和毛泽东,在决定自己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的时候,做出了截然不同的选择。六十年后的今天,两个国家的不同面貌已经说明了一切。为什么同样是两个国家最伟大政治领袖在面对同样处于六三之位,国破山河败,民生凋敝的祖国,甘地甘于现状而毛泽东能够带领国家走向富强呢?我相信毛泽东传承自中华文化,他的底气来自于中华文化厚重的底蕴。甘地选择顺从强者,接受强者安排的命运,而毛泽东心怀九五之志,要带领国家民族走向富强,要拯救全人类。看那段历史,长征、抗美援朝、三线建设,几乎就是神迹,链接出处链接出处。作为个人,我们也应该首先立志,有了九五之志,即使身犯六三险境,也能够愈挫愈勇,自强不息,才能够前仆后继,不怕牺牲链接出处

    但是,光有九五之志,显然是不够的。忙总的履卦帖子里面给出的例子已经说明了这一点。有九五之志的人,一定会面对更多的阴暗、艰险、磨难,责难甚至是诛心。所以我们应该修身养性,坚毅心志,不断的进化自己。怎样才能达到这个目的呢?忙总又告诉我们了,什么因素会影响我们的智力链接出处。易是一面鉴心镜,教我们要时时刻刻反省自己,检讨自己,发现自己性格上的缺陷,认清成长环境和经历对自己造成的影响,并通过自身努力去克服,所谓命由己造,相由心生。我曾经在佛堂听高僧宣讲,大意是世人不可靠,金钱不可靠,配偶家人子女不可靠,唯有皈依我佛,才是正道。正当高僧口绽莲花的时候,我抬头看见悬挂佛堂正中的佛法的轮,嗯,那不就是八卦吗?易说:(人人如龙),群龙无首,大吉。我想,任何宗教,都只是心灵的一种拐杖,你依赖他,就会永远离不开他。作为中国人,应该正本清源,从自己的文化本源上去寻找自己的信念和归宿。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好了,立了九五之志,又能够厚德载物之后,接下来就是解决如何履,也就是脚踏实地的去实践和努力来实现自己的信念了。嘿嘿,忙总又及时的出现了。忙总就是实践的大师,我们可以跟随忙总读易,结合自己的经历和体会,对照忙总的教诲,在人生半渡的时候,能得此机缘,幸甚。

    我是一个天资驽钝的人,到了西西河之后,得遇良师益友无数,从去年夏天开始读易之后,模糊的东西也慢慢清晰起来。如果以后还能有什么体会的话,应该是中孚,也就是学做一个忙总说的,让人如沐春风的人。

    履。

    通宝推:听松,ustcat,本嘉明,strain2,乡下秋叶,muiaao,睡午觉的手艺人,契毖何力,友竹,l197621,唵啊吽,云无心而出岫,与往事干怀,Mtknr20,秦筝,风中笑,wxmang的书童乙,wqnsihs,苦药汤子在美国,铁手,

    本帖一共被 3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写的很好,送宝。

      送花成功,可取消。有效送花赞扬。感谢:作者获得通宝一枚。

      参数变化,作者,声望:1;铢钱:16。你,乐善:1;铢钱:-1。本帖花:1

    • 家园 想听一下我们昨天对沿海出口转移内陆的讨论么
      • 家园 沿海出口加工业内迁应该也只有沿长江展开

        固然中国目前的物流成本偏高,但是陆路运输本来就是成本高的物流方式。从古到今,从来没有过大规模运输陆路比水路成本低的先例。

        中国的沿海出口加工业的特点就是劳动密集的低端制造业,利润不可能高。吸收就业是这个行业最大的优点。民国期间,武汉九江等长江中下游的城市都非常繁华。沿海出口加工业的转移也只有依托长江这个黄金水道展开,才有可能保持竞争力。但是现在长江上建的桥太多,通了南北堵了东西。并且由于三峡的反季节蓄水,枯水期的运力大受影响。这些因素都会阻碍制造业的内迁。(低端的出口加工业北上天津大连青岛也是不现实的,这些沿海地带应该预留给中高端制造业)

        中国的幅员和人口基数决定了工业化进程中必须低中高通吃。反面例子就是只有六千万人口英国,为了保高端的金融业,只有放弃中端的制造业。在英国,反而是低端的服务业如零售酒店餐饮运输得以保留,因为这是任何国家保持运转不可或缺的行业。

        即使是制造业,中国也必须是低中高通吃。这个是最终拖垮西方国家的关键。就象是国共内战,共军最终取胜靠得是源源不断的农民士兵,而不是海空军这些技术兵种。

      • 家园 葡萄,你把句子写短一点。看起来费力。
      • 家园 谢谢。我已经离开相关行业,很高兴看到自己当年努力成为现实
      • 家园 沿海出口能这么快转移到内地,确实没想到

        如果是利用内地资源和原料的出口,那么转移到内地可以理解.

        如果是大进大出的出口,转移到内地确实很难理解.

        现在油价这么高,铁路运输效率和质量不高(大部门没竞争的弊端),运输成本应该很高才是,大进大出的怎么就进了内地?

        另外,内地也很难做到沿海的产业集聚,沿海可以做到一镇一品,甚至一镇多品,企业极其密集,带来的产业集聚和配套效应很强.内地就做不到,不可能有这么高的集聚密度和配套力度,一县一品差不多.

        民工荒确实有作用,可是宁愿运输成本高,宁愿不要产业集聚和配套吗,也要进内地,工资和这个比起来是小头吧!

        • 家园 基于资本的逼迫,无非换个地方而已

          为什么转移到内地?一是现在沿海缺人实在没办法,二是转移到内地再麻烦也比转移到国外强很多。但是对于业主来说,无论组织生产还是销售都是熟门熟路,甚至工人都是现成的,大多数人已经在前一个阶段靠外出打工掌握了一定技能,因此除了物流要加强,大概也没什么太难之处。

          但是资本为什么不压迫中国的工厂进行产业升级呢?我想是因为换个地方生产,比起高强度技术投入研发并有产出,技术难度相对还是要容易很多,风险也要小很多。

          资本确实有这种产业升级的迫切的需求,但资本不是万能的,也要看这个国家的国民是否具有科学的素养,是否具有灵性,甚至是运气,再说对研发的持续投入也要以一个时间段才可能看到效果。也许正如民工荒造成的产业转移一样,某天我们也许忽然发现自己的产业技术也已经屹立于世界之林了。

      • 家园 想听

        经验告诉我中国内地的发展要靠口岸开放,铁路集装箱和海关一体化通关是关键的软硬件改善,参考美国加拿大的物流和海关系统,这一套体系是中国缺乏的,也想挺葡大的见解

        • 想听
          家园 回复在你这里吧

          讨论结果是:沿海中小出口企业转移去内陆,如果最终不转变为内销。没有前途。

          下面是讨论的过程:

          朋友的观点:

          朋友的信息来源主要和海外以及家人从事的出口行业开始。他的观点是,沿海企业成本逐年提高不是今年就热炒的话题。出口企业把产业基地转移到内陆也不是今年才开始提。但是,人人都知道关键成本在物流。但是为什么始终这个物流环节问题解决不了,就这个方面本身意味着这个问题在短期里没有办法有效解决。物流问题一天不解决,迁入内地的中小出口加工企业就实际没有转移的余地。

          我的观点:

          我的观点其实就是前几年文字的炒冷饭。具体两方面

          1.原本国内始终没有形成的国内自由贸易市场或者自由贸易网络,不仅在于地方保护。还在于,国家在体制设计上故意让各个省为单位的市场相对独立。而这样的独立,就包含在跨省货运的层层关卡上。这个问题,我自己的咨询是。当年这样的设计有防止外资过于深入内地侵蚀国内市场的考虑。而现在,在起动国内经济一体化上,有全国一盘棋的考虑。比如,我前几年写过的京沪东线的试点,还有沿长江经济带的规划。都是将来必由的选择,问题只在启动的时间与启动的方式。就眼下而言,换届为大。换届之后,很多问题又是一个30年开局的千头万绪。简单点说,满足中小企发展的物流短期里难以在内地快速发展起来。

          2.就加工型贸易企业,始终徘徊在各国沿海地区。关键因素还是一个沿海的便利条件。尤其在中国沿海加工地区,已经形成的完善的工业服务体系。难以短期内在内陆形成。所以,一个中小型企业在内陆试图复制在沿海的成功,实际要从一头开荒牛开始。而这个在世界上基本没有成功的先例。简单点说,在你做开荒牛的时间内,出口对象很快在全世界找新的代工了。他们不会来等你。

          实际我们都在说,现在时机并不成熟。富士康那种,毕竟凤毛麟角。他们扛的起。

          • 家园 给葡大提供点材料,顺便说点小小的不同意见

            物流问题是跟具体产业相关的,由于不同产业运输成本也不一样,有些产业受这个影响大,但是有些受影响不大。一个小集装箱,从河南运输到上海,公路估计也就是花上三五千块钱,折合美元七八百美元,三五百欧元的,我认为还要跟具体的其他方面成本降低来折中,才能知道到底是划算还是不划算。

            转移到内地也是跟具体地方有关的,有的地方适合,有的地方就不适合。长江水运固然好,也要看其他条件的配合。这里提供下河南的一些情况:河南现在每个县都通高速路,从我老家到郑州,走高速三个半小时。从我老家到上海,不到十个小时。目前的情况是,我老家那个县在疯狂征地,搞工业园区,不仅是我老家,附近的几个县都在搞,都快疯了一样。虽然现在大半还空着,但是周围的几个村子已经风声鹤唳。

            另外一个就是温州企业往江苏和安徽迁,从几年前就开始了。同时,河南长葛、湖北随州两地,据我所知,一些低端的汽车零部件加工业和其他企业这两年还是挺火的。

            我个人的看法是,运输成本只是一部分,原因是中国目前房租地租等价格,沿海疯狂虚高,无形中抵消了过路费以及其他方面的成本。依照现在温州租厂房的成本,估计从河南往温州运输多少次过路费和装卸费都抵的过来了,有可能。

            但是内地有几个问题是很难解决的。一个是称职的管理人员,并不是每个人都愿意到小地方去工作的,何况一般往小地方转移的企业,往往会往降低人力成本的方向发展,对管理人员也一样。像威海烟台这种地方,企业的中层管理可能一个月就三四千五六千,不能奢望那些上海月薪上万几万的管理人员真的就放下身段到了内地也去拿这个钱,何况,家庭也是个拖累。很多管理人员不愿内地去,就使愿意转移的企业无人可用,这个问题很严重。一个是信息流通的成本,这个成本其实是很高的。还有一个是交货期的问题。内地的优势在于,人力充裕,可以充分安排加班生产,更方便找到人手。而生产过程中工人和管理人员质量的良莠不齐,将使得质量问题更容易出现,从而拖累交货期完工的目标不利于提高产业的整体水平。

            至少目前在我们家那边,现在已经有一些分包出口外贸的人了,他们将毛坯发下去,到时候收上来,按件收费。通常是一些简单的东西,家庭主妇在家没事干就能做做,一个月挣几百块菜钱花花。但是,真的严谨的工业体系,未必能容忍这类方式。而人这个最难提高的生产要素之一,我想也会大大制约这类内迁过程。

          • 家园 葡萄漏算了加工型企业产业升级

            很多企业的技术已经世界第一了。

          • 家园 我的分析 关于中国劳动力增减与产业转移

            1.1992年出生人口 1.79千万(根据统计局数据),2010年18岁。

            2.中国大中专为数最近几年维持在一个比较稳定的数量

            由1与2假定中国2010年进入劳动力市场的总人数为1.79千万。其中劳工人数为1.2千万。

            3.1950年出生人口1.47千万,1960年出生人口1.47千万。1955年出生人口1.86千万。

            4.1975年出生人口2.11千万。按30%城市化率估算,其中劳工人口1.49千万

            5.1965年出生人口约2.48千万。按30%城市化率估算,其中劳工人口1.75千万

            (3)中数据是2010正式退休人群,当年口出生时的人口总数。其中1950年出生男性,1955年出生女性与男性,1960年出生非干部女职工,2010年正式退休。

            (3)与(1)比较可粗略推论,男性职工就依然紧张,女性略宽松。

            假设劳动力市场上的女性劳工的出清年龄是35岁;男性是45岁。粗略估算,每年劳动力市场出清劳工人数是1.62千万。

            结论:

            1.不考虑留在农村的务农人口,2010减少的劳工人数约为420万。

            2.未来几年,年满18岁人口每年减少约80万,直至2017至谷体,整体减少700万。如果不延长退出劳动力市场的年龄,每年退出劳动力市场的劳工大体稳定。

            3.未来几年,恰好是三年自然灾害出生人口面临退休,每年正式退休人口都较之前少,但每年高校毕业生维持稳定,直至2018年,形势彻底反转。

            因此产业转移的大背景是劳工数量减少。

            其实沿海地区生产的不仅是外贸产品,还有大部分在国内销售的消费品,这些产品没有必要集中在沿海地区生产,从物流角度也不经济。

            至于其他推论:转入内地的出口型企业,除非个别意外如富士康,不转型只能等死,正如日本或台湾已经发生的,稍显草率。

            如果西路通,未必只有沿海才是活棋。

            • 家园 产业内迁是必须要做的事

              否则随着农村人口的减少,廉价劳动力接续将是一个大问题。现在的农三代大多是独生子女,而且长大后基本不在农村生活。而农村劳动力老龄化的趋势越发的明显,我认为以后田地会被渐渐的集中到一些有大型农具的,目前年龄在50岁左右的农民手里,渐渐会形成一个个小型的农场,成为小地主。而且最终被资本掌控。

              所以,为了防止资源被少数人控制,理想的模式就是产业内迁形成一个个工业化小镇,让农民回流故乡,形成三种工作模式:半农半工,集租耕田户,全职工人。

              如果工业回到小镇,必须要大力兴修水利,就是减田屯水,给排水要做到科学,系统,环保。这种模式或许适合中国。

              如果中国有10万个富裕的小镇,中国就是世界第一。我们就会领导世界。

              • 家园 工业小镇对物流水平要求很高

                考虑到产业集群,如果物流成本高,就很难把成本控制住,也就不可能把工业分散到各个小镇。

                俺也很看好这个模式,不过感觉难度很大,更多的可能是把是食品/农产品加工企业、IT服务业迁移到离农村较近的地方。

                这样也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前两年要炒作物联网了。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8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