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双翼的兀鹰:德军全才凯塞林元帅 -- 顾剑

共:💬35 🌺48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 家园 好文章呵。献花一朵

      表表心意...

    • 家园 偶像来了。
    • 家园 这回见到真人了,兴奋....

      顾剑兄对毛奇的评价令我叹服,让我了解了军事思想和科技的密切关系.

      顾剑兄好象已歇笔好久,这次又喜见新作,啥也不说了,献花!

    • 家园 又见顾兄大作,顶一下
    • 家园 双翼的兀鹰:德军全才凯塞林元帅 (续完)

      8。简评

      以下是我的一些个人看法。

      凯塞林是一个残忍的人吗?他在二战期间的行为,很难用一个好人或者坏人的脸谱来形容。我认为他对华沙,鹿特丹,和考文垂轰炸中,平民的大量伤亡负有责任。尤其是华沙,用铲子从荣克52运输机上向下铲燃烧弹的行为,恐怕很难被称为精确轰炸。但是他因为罗马屠杀事件被判死刑,似乎还是牵强了一点。凯塞林在北非和意大利的战争中,也做过不少好事情,起码没有虐待和屠杀战俘,而且由於他的直接命令,保存了很多意大利的珍贵文化遗产:罗马和佛罗伦萨两座历史文化名城,被宣布为开放城市,威尼斯,帕尔马,拉文纳,波伦纳这些意大利的古城,都是未经一战而主动放弃。试想如果这些城市的任意一座,被德军用来打一场斯大林格勒式的巷战,来迟滞盟军推进,那会是欧洲文化遗产多么大的损失?还有卡西诺山修道院,是基督教本尼迪克特修会Benedict的发祥地,公元6世纪早期,圣本尼迪克特在这里建教堂清修。德军在这个防线的制高点上,不仅没有占领修道院,而且禁止部队接近修道院附近一定范围,并在门口放哨,防止散兵进入。修道院内可以移动的文物,凯塞林早已关照秘密移交给梵蒂冈教廷。1943年3月份,盟军想当然地以为德军会利用这个教堂,於是出动飞机把这座1千5百年的古迹炸为平地。据我所知,战后1964年这所教堂完成重建。

      我想,“战争的现实主义者” ,可能是一个对凯塞林比较公允和准确的说法。如果他相信,战争中某些残忍行为能够避免拖长战斗和更大伤亡的话,他是会做出这些残忍行为的。但是在一般情况下,凯塞林还是个开明和正直的军人。这也是战后,他能赢得这么多身居高位的对手尊敬的原因。

      凯塞林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观主义者么?起码他的参谋长,威斯特法尔,和其它很多德军将领在著作中都认为是的。有时候,一位统帅的乐观情绪,可能是真实的,也可能是在不利形势下鼓励部下的一种手段。我们很难分清两者。我觉得,关键是他的乐观情绪,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了他对作战行动的清醒判断?从凯塞林在北非和意大利的几次重大判断:马耳他的重要性,西北非登陆的地点,西西里战役前的预测,意大利南部战役的登陆地点,安奇奥的登陆地点,都是相当清醒和准确的。能够确认盲目乐观以致判断出错的情况,大概有两次:一次是没有一直坚持进攻马耳他,对希特勒和隆美尔妥协了。另一次是对安奇奥登陆的时间估计过晚。前者,他不妥协难道能违抗OKW的命令?后者主要是受德军军事情报机构的误导。两者都不算是太出格的错误。而且对攻占托布鲁克以后的形势,凯塞林的估计,远比隆美尔要清醒得多。由此看来,凯塞林有时候的确有点乐观过头的倾向,但是大体上,不影响他的形势判断力。至於出任西线总司令的最后阶段,实际上凯塞林是否真的盲目乐观,还是只为缓解紧张空气故意为之,已经根本不重要了--仗打到那个份上,乐观还是悲观,还有意义吗?还能改变局势吗?

      从军事能力上来评价凯塞林,我觉得,他在二战德军众多杰出将帅当中,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全才:陆军野战指挥方面,能力不论(没有充分机会表现,不易比较) ,就论经验和成绩,他远远比不上隆美尔,古德里安,曼施泰因,莫德尔这些在战场上建立奇功的陆军将帅。但是他是那种典型的德军总参谋部制度培养出来的,各种工作都能干,而且都能干好的全才。他干过后勤,规划,技术发展,营房建设,国际法这些杂事,长期从事参谋工作,还当过空军总参谋长。凯塞林参与从无到有建设一支强大的军队(德国空军) ,然后亲自带领这支军队在战场上取得巨大胜利。这样的机会,在西方近现代军事史上不多。

      单以军事指挥才能而论,我觉得凯塞林最突出的能力是战略层次的驾驭能力。他从指挥陆战一开始,就是战区指挥官,表现战役战术能力的机会不多。而战略上,形势判断往往出奇地冷静和准确。凯塞林在回忆录里的这句话,大概是北非意大利战场所有盟军高级指挥官都最难忘却的:“盟军方面的行动,实在是太容易预期,太不愿冒险了。” 在战役层次,安奇奥是他最完整表现战役指挥能力的舞台。我所引述的美国利文沃思堡指挥参谋学院硕士论文研究课题,专门把凯塞林在这次战役中所做出的几次决策拿出来分析,结论是,凯塞林的决策,在当时他所拥有的情报和实力基础上来说,可以说是完全正确的。而且时间上非常迅速及时。比较弱的地方,他对下级做出的决定非常尊重,但有时该干预的战术问题干预得不够。这可能是出於历来担任高级战略指导的习惯。我个人的看法,凯塞林无论在战役还是战略层次,很好地把握了“坚决” 和“灵活” 之间的度的问题:该坚守的时候,坚决不退,比如安奇奥之后的古斯塔夫防线正面;该撤的时候,决不恋战,全身而退。很好地把握利害变换之间的这个“度” 的问题,把灵活性和顽强性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这需要非常准确的战场感觉,超出了军事作为科学的范畴,是一种艺术。所谓“过刚则折” ,比如希特勒任何时候都要求德军死守到最后一人;“过柔则弯” ,比如阿拉曼战后和北意大利时期的隆美尔。

      安奇奥战役,凯塞林完美地表现了这种在顽强与顽固,灵活与软弱之间走钢丝的艺术。就战役的实质,这是典型的发挥内线优势的范例:在古斯塔夫防线正面和安奇奥后方之间,快速调动兵力,跟1813年拿破仑的本土保卫战,和腓特烈大帝的一些经典战役,有类似之处。相比于盟军,德国人没有海空优势,没有数量优势,没有火力优势,唯一的优势在内线,就是一个“快” :反映快,判断快,下决心快,行动快,而这一切,还是在盟军飞机的压制下做到的。尽管德军的反攻在战术上还是失败了,但是在战略上,安奇奥最大限度地达成了德军迟滞盟军的战略目的。

      不过具有讽刺意义的是,凯塞林在军事战略上的成功,恰恰使德国在更高范畴的大战略层次上更加失败:因为凯塞林在意大利战场军事战略上的成功,希特勒越来越不舍得放弃意大利,把人员和装备源源投入这里,而在大战略层次,意大利无疑是次要战场,德军在此陷得越深,盟军牵制敌人的大战略就越发成功。但专就凯塞林而言,他被赋予的任务,是防守意大利。德国整体的战争指导大战略,根本不是他的职权范围能够过问的。作为意大利战场指挥官,难道他还能为了大战略的正确,故意打败仗么?

      我的总体感觉,凯塞林跟巴顿隆美尔蒙哥马利不一样:他们似乎是为战争而生,在战时是无价之宝,和平时期则要么惹事生非,要么怀才不遇。而凯塞林这种人,不管和平时期军队建设,还是战时冲锋陷阵,都是军队的无价之宝。他既是优秀的参谋型人才,也是优秀的统帅型人才。所以我用“双翼兀鹰” 来命名这篇文章。

      (全文完)

      主要参考资料:

      凯塞林回忆录A Soldier’s Story,1985年英文第2版

      Kenneth Macksey著Kesselring: The Making of the LuftWaffe

      亚历山大回忆录

      Teddy Bitner著 Kesselring: A Analysis of the German Commander at Anzio,1983年利文沃思堡硕士论文

      Samuel Mitcham: Eagles of the Third Reich

      克拉克回忆录 Calculated Risk 1950年

      梅伦廷著坦克战,中文版

      威斯特法尔著The German Army in the West 1950年

      Senger的回忆录 Neither Fear Nor Hope 1964年

      Christer Bergstrom著 Black Cross Red Star

      大卫-欧文著The Rise and Fall of Luftwaffe: The Life of Field Marshal Erhard Milch 1974年

      • 家园 顾剑兄好文

        以顾剑兄之好文采,能否写一写德军救火队员莫德尔.此公在二战史上极为重要,却往往语焉不详.未知顾剑兄能否一书.

      • 家园 和老帅刘伯承比

        是不是有点类似?

        另,顾兄现在还写不写游记啊?俺很喜欢看的.

        • 家园 中西比较很难

          十大元帅中,我最欣赏刘帅的军事指挥艺术。但是二战和中国的解放战争,物质条件不同,东线或者西线那种大规模机械化作战,我们差得很远,但是解放军的步兵战术,不输给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这跟物质条件,士兵素质,将领素养都有关系。

          刘帅是解放军当中最了解欧洲军事思想的,但也很难脱离物质条件跟欧洲军队的将领比较。

          如果单比较将道的话,刘帅是“奇”,这个字高于凯塞林,“险”和战术创新上,各有胜场,但部队素质不如德军,因为火力机动力和军官教育都跟物质条件有关系的。

          游记,以后还会写的,目前总共只写过两篇,一个是游轮,一个是美国军事纪念地。以后,军事纪念地肯定会出续篇,因为我刚去了阿伯丁,下个月会去空军博物馆(那里号称世界最大的飞机博物馆)。另外再就葛底斯堡战场写点东西。

      • 家园 依我看 凯瑟琳的成功与意大利战区的地形 政治军事大气候是分不开的
        • 家园 是的,尤其是地形,跟朝鲜半岛差不多,对进攻方不利

          意大利战场盟军大规模的抽调兵力就有两次:一次是为诺曼底,一次是为法国南部的龙骑兵行动。

          所谓名将,多是因人成事,因势成事,也不奇怪。所以汉尼拔这样真正逆潮流而动的英雄,才特别令人佩服。

          • 家园 我觉得 换成莫德尔 或者是其他什么人 也不会差到哪里去了

            像毛泽东 李世民这样 有则兴 无则亡的才是真正的了不起的人物

            • 家园 莫德尔可是强于凯塞林呢

              但在二战的名将中,也不是换了谁就行的。莫德尔或者舒埃纳尔,应该问题不大,隆美尔和古德里安肯定不行(这不是他们擅长的作战方式)。拿这些人跟李世民这样的千古一帝比,当然差远了,就跟拿他们跟汉尼拔拿破仑比一样。

              毛么,不好说,因为毛是一位伟大的战略家,“有则兴,无则亡”是从政治和大战略的领导角度来说的。毛的战术和战役造诣没有那么高。这就象不能拿毛跟林彪,刘伯承比一样,不是一个层次的实践。李世民倒可以比拟,因为李世民同时也是战役大师。

              • 家园 毛泽东亲自指挥的战役也不少阿

                另外 莫德尔也就是指挥的防御战比较多给人种感觉好像他是善于防御似的

                基辅战役他的进攻搞得也不错

                其实 只要是过硬的军事素质 肯定也应该是比较全面的素质

                攻防转换没有什么很高的门槛可言(没有不需要防御的进攻 也不会有不需要进攻的防御)

                至少 选定凯瑟琳的时候 善于防御这一条还看不大出来吧

                • 家园 据高文谦的周恩来说

                  前方每遇商榷之事,辄离开一定原则谈话,有时海阔天空,不知'伊于胡底',而实际问题反为搁下,即不搁下,也好像大问题没有解决小问题没有把握似的,尤其是军事战略,更可以随意恣谈不值原则,因此工作方针极难稳定

    • 家园 双翼的兀鹰:德军全才凯塞林元帅 (续6)

      7。结局

      以罗马易手为标志,1944年意大利战场最激烈的战役告一段落。德军还是不紧不慢地稳步后撤,在哥特防线停下,依托北亚平宁山脉进行防御。盟军则要为下一步登陆法国南部的“铁砧”战役提供部队,主力师团被抽走很多,也无力大规模进攻。仅在8月底9月初有一次比较大的进攻尝试,给德军造成局部危机。凯塞林没有费多大劲就应付过去了。关于北非和意大利战场盟军方面的具体行动、决策过程和评论,以及凯塞林离开意大利以后战局的发展,跟本文的主题关系不大,我将会在下一篇文章,“英国元帅亚历山大” 中给一个比较具体的叙述。

      1944年的7月20日事件,凯塞林没有卷入,一方面密谋份子不会去联络这样一个希特勒的宠臣。另一方面,凯塞林远离权力中心忙於军务,也不会主动去趟这浑水。10月开始,南地中海的秋雨季节使双方的作战行动大为减少。但是凯塞林在这个时期,已经获知党卫军驻意大利总指挥沃尔夫Wolff正在瑞士与盟国代表秘密接触,凯塞林默许了这件事情。在这时,即便乐观如凯塞林者,也不怀疑战争是败局已定。但是他还是想尽量拖延意大利战场失败的时间,可能他把沃尔夫的行动,看成是缓兵计的手段,希望与西方盟军单独媾和吧。10月23日傍晚,凯塞林在视察前线的时候,座车与岔路上突然开出来的一辆重炮拖车相撞。当时德军里面的传说,是讲“陆军元帅跟大炮撞上了,结果元帅没事,大炮被撞翻” 。事实没有那么夸张,凯塞林那次受了重伤,头盖骨骨裂,昏迷12小时,不得不离职修养3个月,期间回柏林家里呆了两周。这是战争期间他第一次回家休假。维廷霍夫代理C集团军群总司令职务。

      1945年1月15日,凯塞林回到意大利战场。一个月以后,因为西线莱茵河上的雷马根大桥失守,希特勒撤了西线总司令伦斯德元帅的职务,任命凯塞林为西线总司令。凯塞林因为在意大利一直有办法避免灾难,本来还是抱着他那始终如一的乐观情绪前来上任。很快他就发现,西线的局势早已无可挽救。3月11日见到手下B集团军群总司令莫德尔元帅,只好开个玩笑“先生们,我,就是秘密武器V3 ” ,这个时候,除了自嘲以外,还能做什么呢?(威斯特法尔的回忆录把这当成是凯塞林盲目乐观自信的表现。其实凯塞林乐观归乐观,他还不是傻子,判断军事形势他比谁都明白。这更可能是为了轻松气氛,给部下打气的笑话。)

      在战争的最后时刻,B集团军群死守鲁尔工业区,被美军合围,莫德尔元帅自杀。希特勒对凯塞林的信任仍然未减,凯塞林可以随时晋见希特勒。从3月20日至4月12日,凯塞林最后4次会见希特勒。易北河会师后,德国被劈为两半,凯塞林和邓尼茨各指挥一半。希特勒自杀以后,凯塞林被任命为陆军总司令,全权指挥德国南部,包括意大利的西南战线C集团军群,巴尔干的勒尔上将的东南战线,东线南部舒埃纳尔元帅的中央集团军群,伦杜利克上将的南方集团军群。当时意大利德军已经接洽好了无条件投降,但是凯塞林考虑到意大利一投降,东线尤其是南斯拉夫的德军将无路可退,因此禁止意大利投降,为此还在4月28日撤了维廷霍夫上将的西南战线总司令职务。但是到5月初,大势已去,意大利德军总投降。凯塞林本人退到阿尔卑斯山,5月6日向美军101空降师的马克斯维尔-泰勒将军投降。

      战后,凯塞林被辗转关押过多个战俘营,先由美军看管,后转交给英国人,并在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作证。据他的回忆录说,英国人对待战俘的态度,比美国人宽容。凯塞林不在盟国重要战犯的名单之内,作为小的战争罪犯,凯塞林在犯罪所在国受审,不是在国际军事法庭受审。因此他被引渡到意大利威尼斯的英国军事法庭接受审判。起诉凯塞林的罪名,主要是两项,都跟意大利境内的反游击战有关,而犯罪事实,主要是这样一桩事情:

      1943年3月,正在安奇奥战役艰苦拉锯的时候,罗马城内,发生了以炸弹袭击在街上巡逻的德国警察的事件,共死32人(28当场死亡,4个重伤不治)。当时是希特勒命令每个死的德国人用10个意大利人来报复,凯塞林和14集团军司令马肯森原意是想用枪毙死囚来充数,问管意大利监狱的卡普勒中校Kappler,卡普勒说有足够的死囚或终身监禁犯,凯塞林和马肯森就逐级下达了命令。结果卡普勒滥用权力,在罗马城外一个废弃矿井中,一下子枪毙了335个,而且有不少不是死囚,有无辜的犹太人,也有街上拉来的意大利平民。其实死囚也有很多是因为抵抗德国人被判的死刑。这件事,1973年美国还拍过一个电影,“Massecre in Rome” ,理查德-伯顿演的卡普勒中校。中央电视台放过。现在在美国的录像带店也找得到。

      凯塞林受审是在威尼斯,不过是英国军事法庭。之前,马肯森和事件另一责任人马茨勒Mazler都已经在罗马的英国军事法庭被判处枪决(当时死刑中分绞刑和枪决,枪决是比较轻的一种) 。所以开庭之前,凯塞林基本能预料到结果。但是同一案件,在意大利人自己的法庭,直接责任者卡普勒只被判处终身监禁。凯塞林案审判的结果,也是有罪,判处枪决。当时无论德国还是英国,都有人觉得凯塞林和马肯森冤枉。当时审判的正式文件,现在可以在国际法网站查到。我专门查过审判记录,其实检控方也承认凯塞林和马肯森原意是要用死囚充数的。检控方和辩护人的分歧在於,他们知道不知道卡普勒在欺上瞒下。另外,凯塞林战时下达的命令里,曾指出“惩罚城市游击战宁枉毋纵,出了差错责任有我承担”。这成为对凯塞林的另一条指控。

      凯塞林,马肯森,和卡普勒的死刑都没有执行。马肯森后来改判21年徒刑,1952年释放,1969年病死,卡普勒改无期,一直关着,1977年从医院越狱逃跑,1978年病死。至於凯塞林,审判结果出来的当时,就有很多盟国方面的领导人出来鸣不平。在英国人写的亚历山大传记中提到这样一件事:卸任英国首相丘吉尔专门为凯塞林的减刑问题,写信给凯塞林在意大利的对手,当时已经担任加拿大总督的突尼斯伯爵亚历山大元帅,请亚历山大出面,向时任英国首相艾德礼求情。结果亚历山大写了一封信,特别声明“从敌人的角度看,我认为凯塞林在意大利战场的行为是干净的。” 这封信后来有可能给凯塞林减刑起了一定作用。

      凯塞林在监狱服刑到1952年7月被释放。据他的回忆录说,陆军元帅在狱中的主要工作是糊纸盒子。但是他出狱前后,为美国军事历史研究小组写过不少评析德国空军,北非,意大利战场的资料,篇幅都不太长,现在在图书馆还能借到,是不错的一手资料,英文和德文的都有。凯塞林的妻子Pauline病死于1957年。凯塞林本人在监狱里因为潮湿,得了严重的心脏病。1960年7月20日病死于德国南部的Bad Nauheim。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