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互联网小日记2011-1-26】电驴请走好 -- forsake

共:💬172 🌺1036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2
下页 末页
            • 家园 反盗版没有技术,只有战术

              市场需求利润还得与风险挂钩,把破解量化到普通消费品,这其间的过程才是斗争的焦点,其他都是浮云。

    • 家园 【2011-2-5】手机银行:你的手机,银行的牵挂

      翻开你的钱包,和银行相关的东西不会少:现金不用说了,这是要到银行ATM上取的;借记卡和信用卡,这自然属于银行;甚至连那些打折卡、贵宾卡之类的东西,也大多都是你在消费时才会出示,说它们是银行卡的附属品,怕也有道理。

      既然如此,作为钱包形影不离的好伙伴,你的手机被银行家们盯上,也是自然的了。电话银行、短信银行这些玩意儿,已经有些过时;经过界面调整,适合手机浏览的网上银行简化版?虽然只是刚刚开始应用,但也注定会被扫进历史的垃圾堆;真正体现手机银行价值的,还是为智能手机平台,度身定做的银行apps:它们能实现的功能,要远比电脑里的网上银行还要强大。

      首先,最容易实现的,就是查询离你最近ATM机的位置。这个很简单,智能手机把你现在的位置信息发到银行,和已有的ATM机位置数据库比对一下,就可以把你附近的提款机在手机地图上显示出来。不过,这项功能很快就要落伍。因为——谁还需要提款机?

      手机银行和电子钱包就是绝配:电子钱包负责小额支付,而手机银行则可以进行充值和转账。如果说,象交通卡、饭卡之类的电子钱包,会逐步取代现金的话,那么对其充值的手机银行,也自然会让我们告别提款机。现在的电子钱包,已经由塑料卡片,过渡为贴在手机背后的一块小小芯片——它将来集成在手机内部也是可以想见的。那么想想看,你手里的银行卡、打折卡,甚至身份证、工作证,也不过是一块块标识了用户身份及相关信息的芯片而已,为什么不能集成在手机里呢?

      手机不只是能代替钱包。手机银行和支付芯片的链接,将使你第一次,可以用数字化的形式,完全掌握自己的所有资金流动:从公交打卡到股票交易,从买瓶可乐到买间新房。好处自然不言而喻:手机可以实时查询你的消费记录,用不着繁琐的记账;购物也不再有现金不足,满街找ATM的烦恼;没事儿更不必去银行排那讨厌的长队,看营业员的脸色了。

      那么,银行又能得到什么好处?第一个,当然是节省了成本。减少ATM和营业厅的数目,少雇点营业员,自然是件好事。第二个,既然是大势所趋,别人都在搞手机银行,自己也不能落后。而除此之外呢?

      当然还有第三点:手机银行对银行本身的意义,可能比对用户还大。当你沉浸在一手掌控资金信息的喜悦时,银行家们也在欢庆:他们也获得了同样的权力。本来,用户的现金消费,对银行一直是个谜。而手机银行+电子钱包终于历史性的解决了这个难题。同时,别忘了你手机的定位功能:只要略施小恩小惠,征得你的同意,银行就可以知道你的实时位置,并据此画出你一天甚至一年的行程图。这些信息有什么用?当然有用。别忘了,银行本来就最了解你:你的真名实姓,你的住址,你的收入水平,你的工作,你的资产。现在又有了你更完整的消费习惯;甚至没有消费,只是去哪个公园散步也都清清楚楚。黑心出售你个人隐私的收益暂且不谈,仅仅靠更精确的理财咨询,更个人化的服务,就能正正当当的赚钱。另外,虽然出售隐私违法,但基于整体人群的分析就没问题:银行可以根据客户的位置信息,精确判定不同收入人群经常流连的地区,从而更好的评估地产的价值,以及各家商店的发展前景——无论是自己投资,还是卖咨询报告,都大有可为。

      而用户是否愿意让银行掌握如此多的个人信息?也许,我们第一个反应,是拒绝。但接着可能是无奈:数字化的今天,我们的隐私总是越来越少。而相对于别的不靠谱公司,银行是不是还算一个值得信赖的地方?毕竟,你把最重要的财务数据交给银行保管,已经代表了某种信任。再想想,我们的信息,究竟放在哪里最保险?原始的纸张?健忘的头脑?充满了病毒木马风险的计算机?我们终归都要做出抉择。那么,作为早已开展保险箱业务的银行,是否也是我们存放电子信息的一个选择?更进一步,如果我们大部分的信息,包括电子邮件、QQ记录甚至各类帐号密码都存放在银行的服务器上,象存款一样管理,被人盗取的可能性是更高还是更低?银行的业务,是否会从存取金钱,扩大到存取其他信息?

      瞧,不只是你的手机,你的一切,可能都是银行的牵挂。

      关键词(Tags): #手机银行#互联网日记通宝推:谷品三斋,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2011-2-4】IPv4,您终于老了?

      撑了这么多年,IPv4的日子总算走到了尽头。就在昨天,2011年2月3日,互联网号码分配局(IANA)终于出清了手头的存货,宣布不再有新的IPv4地址供应。

      这是一个标志性的事件,但却称不上新闻,因为现有的ip地址被用尽,是一件明摆着的事:IPv4理论上只能支持不到43亿个地址,连全球60亿人口都分不过来。这个问题其实上世纪八十年代就有人提出过。最近几年,大家争论的,只是它用光的时间。而大部分的猜测都集中在2010和2011年上,相当靠谱。

      当然,即使全球有60亿人,但网民加在一起也只有20亿(2010年数据),不到IPv4理论支持量的一半。怎么就用光了呢?更何况还有很多变通的方法,比如共享上网地址,服务商随机分配等等。有过设置家庭或办公局域网经验的,经常要给电脑们起一些192.168.xxx.xxx之类的数字名,这就是使用了网络地址转换(NAT),或曰网络屏蔽,来进行共享上网。

      但再怎么省着用,还是架不住消耗。首先是手机等移动设备开始上网,这就使一个人的ip需求增长了一两倍;接着是“持续在线”的宽带应用。在拨号上网的美好日子里,互联网服务商们经常可以利用大家上网时间不同,玩玩五张椅子十个人坐的挪移戏法。但宽带包月之后,很多用户就不轻易下线,甚至睡觉时也会开着路由器,这就没招了。当然,还有早期分配问题,导致很多ip地址被浪费。

      说到分配,我们中国人估计心情不会太好:互联网地址的贫富不均程度,可不比现实世界里来的小。象美国,以三亿人口,独得近十四亿个ip地址,平均一人四个还多;小弟日本欧洲,也差不多可以保证人手一个ip;而中国十三亿人口,却只有一亿ip可分!当然,永远有更惨的:我们的好邻居印度,人口也快十二亿了,手里的地址只有不到九百万。但这也没办法,谁叫互联网是美国人的发明呢?分配ip的机构IANA/ICANN,原先受美国国防部控制,现在则给美国商务部打工。近水楼台先得月,这是没法子的。

      所以,IPv4末路了,对中国以及其他发展中国家其实是件大好事。其替代者IPv6,差不多可以断定,从理论上解决了分配不足的难题。别看只是从4升级到了6,但扩大的容量几乎是无限的。这可不是吹牛:IPv6一共支持3.4×10^38个地址,什么概念?这意味着,不止全球60亿人上网没问题,甚至连每人身上的每个细胞,都可以分配到数以万亿计的地址!或者说,以地球的质量为6×10^27克,那么地球上每一克的物质都可以拥有五百亿左右的ip。这个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应该是足够了。唯一的问题,就是IPv6分配权目前仍然掌握在IANA/ICANN手里。尽管中国甚至欧盟都在呼吁分配权国际化,美国也还是不太愿意放手,大家就这么互相扯皮中。但无论如何,资源既然大大丰富,日子也就比以前好过的多。

      IPv6这么好的东西,干嘛不早上马?主要就是兼容性问题。互联网现在的地位太过重要,以至于任何变化都必须平稳过渡。这期间,就有IPv6和IPv4不同协议之间的兼容性要求。在操作系统和软件方面,由于更新比较容易,基本上都已经达标。但硬件比如路由器和网络服务器等等,这就不好说了。毕竟更新硬件要更花时间和金钱。听起来很像又一个千年虫事件,不过区别在于:千年虫是个不变的期限,设备必须在2000年到来前做好准备。但IPv6的更新就没这么迫切。只要IPv4还能凑合着用,就不妨慢慢拖着,直到老一辈硬件下马,就可以实现设备的自然更新——这个显然是成本最低的办法。

      但终于不能再拖了。虽然完全的使用IPv6还没有具体日期,但就像发布网络游戏一样,很多国家和公司都已经进行了内部测试。而全球范围的公测日期也已经确定:2011年6月8日,大多数的网络服务商以及知名网站都会以IPv6的模式提供服务。如果这次测试顺利,真正的实施也就指日可待。

      按需分配,人人有肉吃的共产主义社会,是不是就要在IP世界降临了?

      关键词(Tags): #互联网日记#ipv4#ipv6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IPv6 的驱动是移动终端

        个人觉得, 固网上IPv4目前怎么用,还会继续怎么用,没见得有多迫切要改成IPv6。地址没了,可以用 NAT技术,1个地址可以转换成几千个以上的地址用。以前NAT技术可能会影响应用,但是目前看来大多数应用都已经是NAT友好的了。

        新的联网设备,比如移动终端(手机),物连网设备,这类设备倒是可以直接上IPv6 的地址,这类设备的应用相对封闭,运营商可以把应用都慢慢改成Ipv6 支持的,或者通过v4/v6 NAT来与v4的应用互通。 mobile的internet倒是慢慢发展成了 walled green garden 了。

        • 家园 NAT的点对点通讯还是个麻烦

          不是说不可以,但是总有时间或者设计上的限制。这最后就要看更新v6和使用现有v4的成本孰高孰低了。

      • 家园 看新闻说亚太区库存的ipv4量ip还够用几年

        不知道这个估计有没有根据。

      • 家园 迟早的事, 必须的
    • 家园 【2011-2-3】智能手机:浪花淘尽英雄(下)

      先给大家拜个年呵呵。接着上正文:

      看着现在智能手机风头最劲的两位大侠,有时候一晃神,会怀疑自己是不是穿越回了十几年以前的PC机时代。那时候的微软,正是现在的Google;而苹果……还是苹果。

      Google和当年的微软哥确实有很多相似的地方:1.专一。不做集成,不涉足硬件,全心搞操作系统;2.开放。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开发商,都可以在微软 /Google的系统上设计自己的产品,最终形成一个共赢的生态圈。当然,微软只是开放了系统接口,而Google则干脆公布了系统源代码。但两者对当时的封闭文化都是一个巨大挑战;3.跟随:后起的windows和先推出的Mac OS就颇有相似之处,微软和苹果为此可没少打官司。而如果你先后用过iOS和 Android系统,恐怕也会有似曾相识的味道。当然,不好说后来者就一定是抄袭,但由苹果打头阵,自己再跟上的战术,只怕Google和微软都心有灵犀。

      说起来,Google一直就公开声称,微软是自己最大的对手。手机市场不用说;桌面系统,Google Chrome OS也在紧锣密鼓,直捣微软老巢;而搜索领域……这两天沸沸扬扬的可不就是google指责bing抄袭的那点事儿?当然,微软的解释自然是没有,顶多“参考”了一下用户在访问google时的行为习惯而已……

      算了,这就扯远了。还是回头说智能手机。那么,google和微软不同在那里?除了技术方面以外,最大的差距,在于盈利模式。微软是老老实实的卖许可证。据CNet透露,厂家每生产一台windows手机,就要给微软8到15美元。而Google大方多了:免费。那这活雷锋靠什么赚钱?手机广告。2010 年,Goolge在手机广告上的收入是10亿美元——差不多相当于微软卖上一亿台手机的钱!当然,这10亿未必都是Android带来的,其他系统,比如 Iphone、塞班、黑莓,只要用户上网,就有可能变成Google的提款机。但既然如此,为什么不搞一个免费的系统,扩大用户群呢?更何况,Google还盘算着,等Android成气候了,还可以从软件发布平台Marketplace上再赚一笔:一鱼多吃嘛。

      当然,要说一鱼多吃,谁能比得上苹果家的乔老爷?Google Marketplace也许是刚刚有起色,但苹果的Appstore,已经有了100亿次下载记录(截至2011年1月22日),2010年一年的销售额将近50亿美元——按苹果抽三成的习惯,其收入就是15亿。其中,Iphone上收入应该超过10亿,剩下的由Itouch和IPad用户贡献。别忘了,这只是卖程序,人家还有itunes卖音乐呢。

      能够开放接口,允许第三方开发程序,而且是大规模的销售,最后一起分成,苹果真的是变了。想当年,从AppleII到Mac,在PC机市场上风光一时的苹果,最后被微软+英特尔击败,售价高是一个原因,封闭是第二个。如今,从手机上东山再起的苹果,显然是吸取了历史教训:Iphone价格“仅仅”比同类 Android手机贵20%-30%左右,已经是非常亲民了。而由第三方开发的程序数量,则已经超过了四十万——当年的苹果用户恐怕做梦也想不到,自己会有这么多选择吧?

      当然,苹果的开放,是有限度的。其核心在于控制:操作系统不用说,硬件生产由苹果监督,软件呢?想要在appstore上销售,必须经过审批,即使成功通过,只要有一点不合苹果的意,结果就是立即下架。这么一来,即丰富了市场,又保留着控制权——听起来,怎么好象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被乔布斯偷学去了?

      有限度的开放,同时仍然保持强大的创新能力,更灵活的营销手段——显然,这是一个升级版的苹果。而号称完全开放,完全免费的Google,也绝对是微软青出于蓝的接班人。二虎相争,胜负如何?

      PC时代的战斗结果,是微软霸占了普通用户的书桌,并由此进军商业用户的办公室;而苹果只能退守利润率高的媒体、设计界市场。现在,可以肯定的是,Android会取得大部分普通用户的欢迎,因此市场占有率老大的宝座将不可动摇。而苹果也不会像当年那么弱势:凭借其领先行业的创新力,和成功建立起来的品牌形象,高端用户自不必说,连相当一部分普通用户也会追随。而其利润率,则是其他手机商无法比拟的。不过苹果的风险也不低:大神乔布斯的身体状况也许很重要,但即使三长两短,对苹果的打击还不算致命;关键的是如何保持创新力——而且是受市场欢迎的创新。这实在是太难太难了,苹果已经是个奇迹,但还能奇迹多久?而对Google来说,一切似乎都很稳妥:击败苹果固然可喜,但二分天下又如何?反正只要整个市场扩大,Google就总有钱赚。显然,这不像当年一样非要你死我活,双方携手合作的余地,比以前要大得多。

      听起来,Google似乎已经立于不败之地了?也许。但宴席上总有搅局的——千万别忘了微软。虽然灰头土脸,但比尔盖茨建立起来的庞大帝国,并不那么容易垮掉。一个小小的新闻:由于Android采用了微软的部分专利,虽然Android免费,但微软可不会放过,开始向厂商征收专利费。第一个服软的是 HTC(宏达),接着还会找摩托罗拉索爱等的麻烦。费用是20美金左右——比Windows Mobile还贵!从这个意义上说,Google是在帮微软做销售。而且,也不要忘了Bing,一旦搜索引擎的老家被抄,Google好不容易打下的智能手机地盘,也就只能拱手让人了。

      确实,Google和微软之间,才是全方位你死我活的竞争。既然一方还没彻底垮掉,另一方也永远无法安枕。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智能手机界的三国演义,才刚刚开始。

      关键词(Tags): #微软#智能手机#iphone#android#互联网日记元宝推荐:老马丁, 通宝推:回旋镖,zczxyz,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