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内家拳劲的思考 -- 热血龙魂

共:💬24 🌺30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 家园 内家拳劲的思考

    内家拳劲的思考 (我也替钻裹践贴)

    下面这个东西是自己练拳的过程中瞎写的,想到哪写到哪,所以文理都不怎么通,就是块砖头,大家把自己的玉抛出点来吧。

    武术修炼过程中最大的弊病就在于用肩颈拙力。武术最本质就是格斗术,格斗是必然用力的。但内家拳是不尚拙力的。两者的共同点就是都是肌肉用力,区别就在于用力的方式和部位不同。

      常人的方式是抡拳头,也就是俗话说的两膀子力气。这种用力方式做功的是大臂和小臂的肌肉,需要颈、肩、胸背的肌肉缩紧,隔膜上提,胸腔蹩气,为胳膊用力提供力学支点。这样下半身的力量发挥不出来,形成梢节拖着根节的发力方式。内压集中在胸部,自我感觉是胸部前挺、抽紧,挺脖梗项,做拳时坐腰挺胸,起腰拔胸,腰脊是软面的,没有弹性挺拔支撑之力,极易造成各种疾病。

      在这种情况下再求争力,实际只是大臂和身体(胸背部)僵硬的对拉撕扯,身上的肌肉极力收紧,才能给大臂一个强有力的支点,如同老式坦克,必须停下来,才能发炮。

      这种时候练习者会感觉自己很有力,上半身的体感很强,但一打倒人身上,马上感觉力量放不出来,没有杀伤力。对方只感觉被推了一下。老话叫力气捆在身上了。

    这种用力方式还会造成中节(丹田)发空,上下身脱节,身体没有主动运动,完全是靠迈步,让大腿拖着身体动,单独做拳时,要靠有意识的趟泥、跺、震脚等方式凑整,实战时,别人一用截腿,自己马上感觉别扭。而且根本不可能出现像鬼魅一样飘忽、野兽一样协调的身法。

    真正的内家发力,内压集中点在腹部,以髋关节(带动下半身)、腰椎骨节(带动上半身)的运动带动全身的运动.关键在于腹部的抟气(腰腹肌均衡收紧,内压增大,给腰椎的内动提供一个有力的内在支撑)尾椎的惊乍(以骨盆为轮,脊椎为轴的发力,腰、腹、股肌肉搓动骨盆,力量沿脊椎上升,传至两手)。

      整体的感觉是劲力从尾锥(或是叫裆内)像龙卷风一样升起来,两腿的筋被抽紧,两只脚不得不抓住地,否则就要被这股力量给带的腾起来。这样练下去,直到力量大的十趾再也抓不住地为止,就会出现《神运经》上的飞腾之功,或叫轻功。

    所以,形意常说没有腿,或说叫暗腿,或说出来步就会使腿,就是指开发出这种力量之后,贴着地走就是步,脚一离地就是腿,力量来源于腰际。所以有前辈能做到手足打法互换。

    但这种用力方式,对身体的综合要求极高,首先是周身筋膜(胸背腰腹裆胯)的拉伸量,再有就是骨节间关节囊的韧性强度,要达到内在的骨架贯通。隔膜要下沉,裆胯要上翻,腰椎要拉开、后倚,形成丹田的中空内实,就像两胯之间夹了一个充足气的大皮球,这个球又抱着肋骨。这样髋关节,腰椎的运动才会有可支撑,力量才能上肩背,贯四梢。身法运动才能涵上劲。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练与用,各不同。

      真正的内家发力,内压集中点在腹部,以髋关节(带动下半身)、腰椎骨节(带动上半身)的运动带动全身的运动.关键在于腹部的抟气(腰腹肌均衡收紧,内压增大,给腰椎的内动提供一个有力的内在支撑)尾椎的惊乍(以骨盆为轮,脊椎为轴的发力,腰、腹、股肌肉搓动骨盆,力量沿脊椎上升,传至两手)。

        整体的感觉是劲力从尾锥(或是叫裆内)像龙卷风一样升起来,两腿的筋被抽紧,两只脚不得不抓住地,否则就要被这股力量给带的腾起来。这样练下去,直到力量大的十趾再也抓不住地为止,就会出现《神运经》上的飞腾之功,或叫轻功。

      ----------------

      你说的是练的时候的状态吧。两人动手时,劲力好像从下边、丹田什么的,来不及了。

      一瞬间的事,至少劲是从后背上来的。后来用熟了,劲是直接从手上来的。

      • 家园 怎么练, 怎么用!

        晕哪, 什么叫外三合呀? 什么叫一动无不动呀? 你以为发劲是一个一个带起来的呀? 他那文章里就是打个比方, 腰胯一动上下全有了, 动完了也打完了, 内家拳打人都是身子打人, 还是那句话"拳是练明白的, 不是想明白的。"! 再说就这点东西还练不好, 还练两套? 练一套, 再用一套? 扯淡! 能把练的这点东西用好就不错了!

    • 家园 这句话就是老谱上说的“起意好像卷地风”吧

      就是这句:“整体的感觉是劲力从尾锥(或是叫裆内)像龙卷风一样升起来,两腿的筋被抽紧,两只脚不得不抓住地,否则就要被这股力量给带的腾起来。”

      这应该也是练习的结果,不是做出来的吧?

    • 家园 能否谈谈太极、形意、八卦和大成拳的区别?

      还有李小龙的发力方式是否和形意有共通之处?

      • 家园 胡说几句,还请指正!!!

        韦兄问到李小龙的发力与形意的区别,小子我眼高手低,胡说几句吧。追求的目的是一样的,都是将人体最大极限的攻击力释放出来,这一点完全一样,不但只这两门功夫,天下所有武技皆是如此,这就是水风兄所说的万流归宗,小子平时爱说:“殊途同归”,是为此意。不过从修炼方式看,李小龙先生的修炼方式,偏重于外壮,就是武林俗语:外练筋骨皮。而形意练法偏重内养,由内导外,先求自身超级强悍,后求克敌制胜。这就是登顶之路异,殊途同归。不过,小子妄言前辈,小龙先生的修炼方式,比之传统咏春拳更偏重于外操,对身体的消耗磨损过于激烈,可能适合于身体天生强悍之人,对于体弱之人,不利于身体健康,究小龙先生英年早逝,可能就是此因作怪。我师兄钻裹践的《阿钻心得》对于武术格斗和养生的问题多有论述,小子就不多谈了。

        韦兄还谈到太极、形意、八卦和大成的区别,小子妄言一句:这四门功夫几乎就可以等同了。形意劲整、八卦身活、太极空灵,各都特点,前辈武术家都三拳兼修,为求技艺大成,我们后辈小子,比才智刻苦都不如先人,更应该博采众长,不拘门户。这也是孙禄堂先生创孙氏内家拳三拳体系的用意,我的祖师爷李旭洲先生也讲:本门功夫要练出太极手、八卦步、形意劲,方可自称拳师。不过旭洲先生不传三拳套路,只将三拳精髓融入宋世荣宗师宋虎臣祖师嫡传的宋氏形意拳架之中,只习一拳既可。呵呵,方便懒惰如小子我这样的不肖后人了。

        • 家园 :)我也来凑点热闹哈

          除了大成拳我没接触过,其他的都接触过,

          接触过太极和八卦的两位传人(都是高人啊,品德好,功夫高的令人尊敬的老人都是),并接受一定的传授和教导.

          感觉上,太极的某些派别(内功一列)和八卦练到一定程度,都没什么招数的,随便一挥手,让你去哪里,就去哪里,都不用接触你的身体,抖抖你的衣服就可以了。他们用的都是整劲,全身都通透了.

          道理很容易接受,但是没有数十年的修炼和修养,无论在功夫上还是在道德上,都上不去的.只能想想而已..啧啧.练功夫,主要还是学做人.:)

          • 家园 没想到懒虫mm原来还是侠女啊!

            不知有没有从你们家的动物那揣摸出什么鸡拳、猫爪之类的独门武功啊?

        • 家园 区别在于:八卦象推磨,太极似摸鱼,行意如捉虾

          开个玩笑,以后还请龙魂兄多多赐教

          先谢谢了

    • 家园 真是万流归宗阿

      太极拳基本上也是这些要求,但还是有些区别。太极拳讲的是弹簧劲,转轴身子,螺旋招。

      弹簧劲,是说所有的劲使出来都和弹簧一样,越压越强;同时总留有余地。你想象一下自己的两条胳膊换成弹簧跟人打,是什么情形。转轴身子,是说身体所有的关节都是转轴,你想象一下把所有的关节都换成转轴,那么任别人怎么打,都象打在滑轮上一样,一滑就过去了。螺旋招是说,太极拳不靠着抡胳膊,而是靠招数的螺旋路线来增加出招的力度。

      太极讲究所有的劲都是发自脚,传自腿,调整于腰,至于肩肘,出于手。其实这些已经都不是什么秘密,在公开的出版物,包括在河里已经发的许多帖子上都可以轻易得找到。但是,这个东西是自己领悟的才行,而领悟则需要你身体已经达到了那个程度,也就是说你练拳已经下到了足够的功夫,加上名师的指点。功夫功夫,不下功夫,哪来的功夫。

      我小师兄练功十年,都只敢说刚知道了点皮毛,我也就是离着大老远瞅了一眼。凭自己的感觉瞎说罢了。

      • 家园 多谢水风兄赐教!

        水风兄说的好,太极形意在初期修炼方式中确实小有区别,这就是侧重点的不同了。大成之后,已到拳无拳、意无意之境界,也就无所谓什么拳了。

        水风兄说只是远远望过是太过谦虚了,小子也是旁观而已,属于眼高手低还多嘴,让水风兄见笑了。内家功夫,越练越觉得自己空,水风兄如此谦虚,看来已入大道。小子练了些须时日,加之懒惰,至今方清楚自己该练什么,惭愧惭愧。

    • 家园 敢问,这位大侠可是当年万维网的龙魂版主?
      • 家园 正是!

        难得故人还记得学生微名,荣幸之至!龙城兄久违!

        • 家园 龙魂兄过谦了

          小弟在各个武术论坛始终只是潜水一族,看看各路大侠谈武论道,我这个无缘习武之人,也能略微领略一下中华瑰宝的神韵,心中无限向往啊。

          一不留神万维关了,能够在这里见到龙魂兄真是荣幸之至啊。这坛子的风气淳厚方正,可惜练家子不多,龙魂兄这一来,还请多多盘桓啊。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