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知识分子去当兵 -- 马耳递泥

共:💬10 🌺59 🌵5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知识分子去当兵

    知识分子去当兵,转文地说,叫“投笔从戎”,这是东汉班超创造的一种职业发展模式。我们都知道,班超他们家本来是搞历史的,他老爹班彪、老哥班固和老妹班昭都在中央档案馆上班。他自己在这个专业也挺有名的,为啥要转行……反正他转行了。班超到部队后,一直在新疆战区工作,带一支精干的敌后武工队,把西域各国都搞得一一当当的,皇上封他个定远侯,后人也叫他班定远。

    古代知识分子到部队去,目的很明确,就是在边关上一刀一枪,博个封妻荫子。从军观本来就很不正确,加上那时候部队的政治思想工作简单粗放,所以他们在部队一般都不太安心,从他们写的诗可以看出来,一种是边塞风光,象什么“一川碎石大如斗”、“胡天八月即飞雪”之类——这还算是好的,因为真实、奇丽。二是“闺怨”,明明是自己想家想老婆,偏说是老婆想他,严重动摇军心。比如“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深闺梦里人。”、“悔教夫婿觅封侯”。我最不满意的是,汉唐以下,那么多诗人从军,却没有留下象《荷马史诗》那样的战争史诗,既对不起部队,也对不起文学。

    古代读书人少,他们到部队一般都安排在司令部工作,其实就是另一个官场,干得好的,象唐代诗人高适,自己也当了司令。而现代诗人——以抗日战争时期的为例,就有许多是直接到基层,陈辉、史轮等晋察冀的诗人甚至牺牲在战场上的。他们对战争的体验比较真实,他们对战争的认识也远远高于古代人,知道从民族大义的角度来认识战争给个人带来的痛苦,这个就不用说了。

    抗日战争是国共两党参加的,国军就是卫国,共军却还有个共产主义的伟大目标,所以在共军一方,对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比较重视。思想改造的要义,就是要使他们认识到自己的“原罪”——出身于剥削阶级、学习了反动的文化等等——应该比工农大众低一个层次,所以要通过劳动来改造自己。改造的方法就是劳动,在繁重的体力劳动中,他们真的会立刻看到自己的渺小,比如这一首:

    《我生产了十七石》

    戈壁舟

    我生产了十七石

    我再不是苍白的知识分子

    ……

    我生产了十七石

    我作了农民的儿子

    我有了劳动人民的情感

    ……

    我生产了十七石

    比我写一篇漂亮的文章

    经我发表一个动人的讲演

    更能减轻老百姓的负担

    只是比起劳动人民呀

    这还是很小很小的一点

    这首诗直接讲到了知识分子能说会写的问题,能说会写的背后是能独立思考,这是领导人最耽心的,所以要让你知道,那玩艺儿不能吃、不能穿,这在物资严重匮乏的时代很容易做到,就象这首诗写的:

    《春天,劳动的西北高原上》

    纪坚博

    人们卷在生产的狂潮里

    艺术家吗,知识分子吗?农民吗……

    都一样

    说一样,是干一样的活;要说干农活的能力,知识分子还真不如农民呢,文化的权威倒了,政治的权威就树立起来了。

    但知识分子的某些习性还是难以一下子改干净,如这几首:

    班长说:

    “你的草鞋真漂亮……”

    我涨红了脸,低下头(郭小川《草鞋》)

    ——表现了知识分子的细腻感情。

    只有我

    我心里说我爱雨

    他们只懂得

    如果不把枪抱好

    准会上锈的

    (孙钿《雨》)

    ——表现了革命洪流中知识分子与普通战士不同的的浪漫情调。

    我呼吸着

    不,我狂饮着

    那象崂山汽水一样的空气

    (赵自评《带露珠的心情》)

    ——注意他的炼句和对品牌汽水的喜爱。

    这些诗好在真实,好在能发现个人与环境的差异,保留了知识分子在被格式化的过程中残存的一点纯真。

    但我最欣赏的,是林徽因的这一首(选几句),比他们写得都大气:

    《哭三弟恒》

    林徽因

    弟弟,我没有合适时代的语言

    来哀悼你的死

    它是时代向你的要求

    简单的,你给了

    林徽因的这个弟弟叫林恒,是国军飞行员,1941年在昆明空战中阵亡。我们平时都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战争中,慷慨赴死也是国民的义务,就象诗中说的,“它是时代向你的要求 / 简单的,你给了”。就是这么简单,知识分子,不光是有文化,更是要能深明大义,有尊严地面对。相比之下,郭小川他们的那些小资情调其实不算什么的,要象林徽因这样,才算是有思想境界的诗人,虽然她只是军属。

    士兵想的比较简单,林恒想的,就是要有架性能好的飞机,好把日本鬼子赶出去。他不会想什么种粮食、改造自己的思想之类的东西,这东西与抗战本身应该也没有关系。再比如,二战中,演《飘》的老帅哥克拉克盖博,以四十一岁高龄申请入营,曾担任轰炸机的炮手,同时主持拍摄空军的军事教育影片,对付鼓舞盟军士气发挥了很大作用,你让他去种地,改造思想?能参军就不错了。就是不参军也不能叫落后,解放区著名的小调《二月里来》唱得好,“多打些谷物也是抗战”,只要是做好本职工作,也行。

    关键词(Tags): #自由诗#林徽因#说诗通宝推:南方有嘉木,
    • 家园 土共要的是平等,不是谁比谁低一等

      就是要使他们认识到自己的“原罪”——出身于剥削阶级、学习了反动的文化等等——应该比工农大众低一个层次,所以要通过劳动来改造自己。

      *********************

      这话本身就是信口开河,土共什么时候要求过知识分子比工农大众低一个层次?土共希望的‘知识分子工农化,工农知识化’,最终达到融合。

      另外,你说的这个‘我生产了十七石’这个诗,不知道是不是说这首诗,记得在乌有有一篇文章,是对一个类似的挑担工作说自己一天‘挑了多少石’作出分析,分析的结果就是这是个‘飞流直下三千尺’的说辞。一石的重量是多少?

      • 家园 你估计是个年轻同志,不知道怎么说你才好……

        1979年,凳公正式宣布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此后才在名份上有了平等。此前,知识分子被认为是需要改造的。即使是“17年”土共自己培养的知识分子,也被认为世界观基本是资产阶级的,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所以,你对土共的历史还需要好好学习,不然,看篇社论就当真理,真是要信口开河了。

        至于17石,也就一吨粮食,十几亩地的产量,没3000尺那么夸张。

    • 家园 你举例子的那些诗我一天可以写一百首
      • 家园 如约发一些俺看到了极品诗

        写诗不是什么了不得的大事,但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所以俺觉得不好的诗,一般也不去说三道四。但这几首恶诗,真是气得人想笑,出来与大家伙儿同乐。

        1940年代,中国有位诗人,西莓,写过一组题为《绿色的春天》的诗,其中的第一首也叫《绿色的春天》,是这么写的:

        春天来到的时候

        我看见树木在发绿

        河水在发绿

        山岳在发绿

        田野在发绿

        小甲虫在发绿

        连白胡子的老头都在发绿……

        通篇就是一个“绿”字,分头写来,甲乙丙……统统在发绿,以至于弄出了“连白胡子的老头都在发绿”这样的昏句。

        还是这个人,还是这组诗,还有:

        纯朴的河岸

        披着绿衣

        对着河水笑了

        笑得那么深情

        而不淫荡

        狗奶子

        红得象小姑娘耳朵上的环子

        又象一排小红玲铛

        小小一组诗,昏句大集中,居然当时能发表,后来入选集,真是无话可说。

        还有一位诗人,武戈,写一首《爱》,看他爱的都是些啥:

        母亲记得清儿子身上有多少疮疤

        秃子珍贵他头上的一根头发

        粪夫常常是

        一只手端着饭碗

        一只手抚摩着粪桶

        而战士

        夜里让头枕着他的一枝枪

      • 家园 明天弄几个一万首级别的,哈哈。
    • 家园 萨大写过一篇《梁思成林徽因和飞将军们的传奇》

      在河里和萨大博客上简单搜了下没找到,网上倒转贴得到处都是。

      从徽因此诗,和她的这句话:

      在梁从诫的记忆深处,他与母亲有过这样一段对话。他问林徽因,如果日军占领了重庆怎么办?重病中的林徽因说,“中国知识分子有一条老传统嘛,门口不就是扬子江吗。
      便知,她与同时代的“文人”不在同一个层面上。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