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影评系列(序) -- 上古神兵

共:💬673 🌺3839 🌵56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5
下页 末页
        • 家园 山东的匪很少这样“攻城”,以剪径劫道绑票为主。
          • 家园 河南匪患比山东猖獗。

            山东的临城劫车案(1923年)都算天大的事件了,涉及土匪1000人。

            1913年,豫西白朗“起义”事件,历时3年,最多时聚流寇3万,段祺瑞亲帅20万大军进剿,也未能消灭,后来豫西、豫南抢遍了,就去攻陕西,结果死伤很多也攻不下来。缺粮,再加上抢的东西多了,土匪们人人都想带着财物回家,队伍就散了。所以,陕西人成功地“出口”了李自成给河南,但河南“出口”白朗给陕西则不成功。

            于是3万人的队伍忽地只剩下60多人。这3万多人去哪里了?官军才消灭了几个土匪?还不是变回了小股徒步的土匪和捻军式的马匪.

            绑票的土匪也有。我小时候也听过县团(即民团)抓土匪的故事。土匪绑了县城的大户,拿了赎金就找某村的相好。结果被堵到屋子里面出不去。土匪拒不投降,开枪还击,然后民团就烧了房子,把土匪连同相好一起烧死。

            • 家园 临城大劫案影响力大关键是牵扯洋人

              临城大劫案影响力大关键是牵扯洋人

              1000人真不算多

              几千人甚至过万的土匪不算什么

              老家所在镇30年代抗击过几千土匪攻击

            • 家园 相声里也留下了《打白朗》这个段子

              原先是清末留下的打太平军的段子

              到了民国,不能说了,改打白朗了

              写这段子的人,对军事还是很了解的。又提到这官军是来守郑州等城市的,到了农村,和土匪一样,也是烧杀抢掠

              后来解放了,白朗也成了起义,又不能说了,改打蒋匪帮了

              所以,是土匪,还是农民起义军,全凭官家一张嘴啊

            • 家园 山东的绑票还不一样

              山东有的时候是见人就绑,绑的人太穷的话,一个窝头就可以放人,这也许就是所谓“贼不走空”吧!

            • 家园 做“老抬”做到最高的就是孙殿英了
      • 家园 编造日军用军粮救济中国灾民谎言的刘震云和冯小刚都是混蛋!

          日军用军粮救济中国灾民?

          出品:腾讯网历史频道

          本期责编:谌旭彬

          《1942》电影里有一个镜头:日军华北方面军司令冈村宁次在飞机上巡视河南灾情,要求日军以军粮赈济中国灾民。军官们疑惑不解:“……可是他们是中国人啊!”冈村说:“别忘了,他们首先是人!”日军对灾民的救济情况究竟如何?

          刘震云:“一九四三年,日本人开进了河南灾区,这救了我的乡亲们的命。”

          关于日军对灾民的救济,刘震云的纪实作品《温故一九四二》里表达得更加极端:“……河南人没有全部被饿死,很多人还流传下来,繁衍生息,五十年后,俨然又是在人口上的中国第二大省。当时为什么没有死绝呢?是政府又采取什么措施了吗?不是。是蝗虫又自动飞走了吗?不是。那是什么?是日本人来了。一九四三年,日本人开进了河南灾区,这救了我的乡亲们的命。日本人在中国犯了滔天罪行,杀人如麻,血流成河,我们与他们不共戴天;但在一九四三年冬至一九四四年春的河南灾区,却是这些杀人如麻的侵略者,救了我不少乡亲们的命。他们给我们发放了不少军粮。我们吃了皇军的军粮,生命得以维持和壮大。当然,日本发军粮的动机绝对是坏的,心不是好心,有战略意图,有政治阴谋,为了收买民心,为了占我们的土地,沦落我们河山,奸淫我们的妻女,但他们救了我们的命。”

          但事实是,刘的家乡延津早在1938年就沦陷了,他的“乡亲们”恰恰饿死在日军统治下

          《温故一九四二》这篇纪实作品,以刘氏对自己家乡河南省延津县

        1942-1943年饿死人的情形的调查为主轴,辅以各种历史档案文献构筑而成。刘氏在作品中引某“四九年之前的县书记”的回忆,称其家乡延津县饿死人“总有个几万人吧”。但刘氏始终没有告诉他的读者,他的家乡延津县,早在1938年就沦陷了。他在延津县的“乡亲们”被饿死,与国民政府并无关系,所谓“一九四三年,日本人开进了河南灾区,这救了我的乡亲们的命”,纯属胡说八道。1943年,日本人也没有“开进河南灾区”,此一时期,国军的防线并未有过大幅度的后移。日本不但没有“开进来”救国统区灾民们的命,连沦陷区灾民们的命,也没有救。

          沦陷区的灾情同样严重,日军没有主动放粮的记载,伪省府也无力救灾

          回到冈村宁次。笔者在《冈村宁次回忆录》里没有查找到冈村曾前往河南巡视灾情的记录。电影里的这个桥段,当属杜撰。但冈村在1942-1943年中原大饥荒期间,确曾有过个人捐款,具体捐款数目,笔者看到两种,一种说是8万元,另一种则称是2.5万元。至于日军在河南“以军粮赈济中国灾民”,笔者也未查阅到任何史料。但在同属冈村宁次管辖的山西沦陷区,1943年也同样灾情严重,日军并未主动放粮,偶有放粮的记载,也是在受到灾民攻击之后的应急举措——譬如“正太路阳泉车站为日军粮食集中地,1943年3月,各地灾民数以万计先后集中到阳泉车站。在(中共)城工人员的组织下,进行向日军要粮斗争,捣毁日军粮库多处。阳泉灾民300余人,从3月20日起包围了日军司令部3天,迫使日军将抢来的粮食拿出一部分分给灾民。”(《山西通志》)

          日军未曾放粮,当时主持河南沦陷区政务的伪河南省政府,在救灾工作上也乏善可陈。1943年3月上任的伪河南省省长田文炳,素有清廉、干练的名声,长期与中共保持秘密联系,据田氏的女儿田淑平回忆:“1943年,河南省闹蝗灾,人民纷纷逃难到湖北、安徽等省。这些邻省不愿接纳灾民,田便以省长身份同两省协商。几经周折始得应允灾民入境。这虽不能根除灾民的疾苦,但相对来讲减少了一些灾民的死亡。同年秋天,田还筹集粮食赈济灾民。”田氏在沦陷区救灾方面最为人所称道的,是他“令从开封到海州(连云港)对开一列火车,专供灾民携故衣登车去徐州一带换回玉米等物,以解粮荒,不使饿死。”田氏的救灾举措仅限于此,因为粮食全部掌握在日本军队手里,在秋收之前,除了把灾民输送出去,田氏别无他法。而在田氏上任之前,据谢伟思1942年11月的观察,“在日军占领区,没有进行任何救济工作”,谢氏的这个观察应该是准确的,田文炳之前,伪河南省省长是陈静斋,此人盘踞河南四年,恶名远播,据曾任伪河南省宣传处长的刑汉三回忆,此人“在职的时间大约比田多五倍,但坐在办公室办公的时间可能还没田多”,清廉、干练的田文炳尚且救灾乏术,无心民瘼的陈静斋当政时期,救灾工作开展得如何,自然可想而知。沦陷区此一时期饿死多少民众,因在日军控制之下,并无数据,但可以参考丁玲1944年的《一二九师与晋冀鲁豫边区》一文,该文援引晋冀鲁豫边区的统计数据,称“太岳区由豫北各地逃来难民前后不下二十万,太行区也吸收了四五万外来灾民”,豫北全部属于沦陷区,在日军严密防范沦陷区难民外逃国统区和共占区(日军此一时期壮丁紧缺)的前提下,二十万灾民越过封锁线逃亡到中共根据地,已是一个相当大的数目。其他逃往更广阔的东部沦陷区及国统区的灾民,更不知有多少了。重庆《新华日报》1943年2月16日即曾有名为《豫北敌占区民众水深火热,灾情严重多易子而食,敌多方榨取裹粮而去》的报道。

        通宝推:joomla,XemK,王小棉她妈,天涯行者,西海潜水员,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刘震云说的可能是真事。

          我也说个我爷爷亲身经历的事。简单说下背景,我爷爷他爹那辈,也就是我老爷爷,身体不好,有唠(可能是肺结核)。不到四十就挂了。我爷爷才八岁呢,没饭吃,没地,只能给着大户(地主)顾和(打零工)。以前没啥水利没化肥,地不是旱涝保收的。给地主顾和的第二年,日本人来了。扛着枪从后面的村出现了。我爷爷跟另一个大一点的小伙伴牵着水牛,在路边,那日本人没开枪,还笑嘻嘻的递上一条饼干,我爷爷呆萌版的接着。跟小伙伴分了。据他说这是记忆中第一次吃饱东西。光滑的外包装纸壳比青岛钙奶饼干好看。后来日本人就变成日寇,大伙就都知道了。因为打仗需要物资。征不来就只能抢了。我觉得日本如果不是为了南下,只是殖民中国。KMT肯定没戏。日本完爆KMT。

        • 家园 日本人放粮可能是真的,只不过不是赈灾而是战役举措

          既然是战役性的,就不可能是全面的赈灾,日本人打中国就是为了夺中国人的生存空间,怎么会认真救中国人。刘震云显然不是这个意思,这方面影片拿捏得恰到好处,里面的日本人对中国人是充满戏谑和残忍的蔑视的,再说了,日本人给中国人的粮食本来就是中国人的。

          此外,国军确实太混蛋,垮台是必然的,蒋鼎文那句名言实在是反映了那帮人失败的根本因素。42年的问题跟58-61年也是不同的

          • 家园 历史学家应该做的就是尽自己力量向大众说明一些事实

            请看一个链接:1942真相 外链出处

            《1942》的好,好就好在让大家关注这个年份,关注中国人曾经遭到的苦难。但文学艺术家都是容易被挑动的,很多背景他们不了解,99.9%的国人也不了解,好在总算有一些专业一些的文章出来介绍1942年的河南。也许仍旧片面,但我觉得是让思考可以更进一步。

            历史从来没有那么简单,所谓在当代现实背景下对以往历史的反思,天生就容易错位。但反思确实也是必要的。

            以下是编者按:

            1942另一面

            近日,冯小刚根据刘震云的报告文学作品《温故1942》改编的电影《1942》上映,完成了自己多年的夙愿,引起人们对这段历史的关注和热议。“温故知丑,以史为鉴”,是媒体替冯小刚总结出来的拍片宗旨。其实,电影面世前,来自这本报告文学的颇多“段子”多年来已常被人们提及和引用,譬如“日军开进刘震云家乡放粮救灾”“这次灾荒导致中国政府大失人心,后来的河南会战中日本仅用六万军队,就歼灭了三十万中国军队”“五万中国军队被河南农民缴械”……随着段子传播越来越广,它们倒像是其来源与真实性无需检验的史料一样,经常被媒体引用和发挥,甚至依此构建出某些价值体系。文艺作品不妨虚构,不过,打着“以史为鉴”的旗号,还是需要做经得起检验的考据。

            原文太长,还是请大家自己看吧。

            最后还要说一句,看原文下面的评论还是很有意思的!

            • 家园 文章看了。历史学家,又是“有良心的青年历史学家”么

              为KMT挖空心思的辩解,连带攻击下TG,口口声声客观的同时双重标准之类玩得是溜溜的。想用边边角角的东西来否认一些基本的东西(比如当时国民政府对待民众,抗日和剿共的态度之类),恐怕还是徒劳哦。作者还什么社科院学者,可见思想界已经腐烂到了什么程度。

          • 家园 这个要比较

            当时从一些文章上看,灾难不仅发生在河南,河北、陕西都有,河南有“水、旱、蝗、汤”。延安有“精兵简政”,冀南有就食“无人区”。当然有了“南泥湾”。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