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穷孩子,富孩子;我在成长期对中国社会阶层分化的观察 -- 酥油茶

共:💬24 🌺212 🌵1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 家园 穷孩子,富孩子;我在成长期对中国社会阶层分化的观察

    我出生在一个很普通的小知识分子家庭,父母都是本省学校毕业的大学生,教育行业的普通工作者。

    在我出生之后到上小学之前,感觉当时的社会还是一个比较平和的气氛,我家当时住在给该市干部盖的筒子楼里,周围很多家庭都是市领导或者市领导的亲戚,大家都住着一样的房子,抬头不见低头见的,似乎经济条件也差不多。

    幼年的生活里,街上还没有私车,购物只有去小卖铺和百货商场,社会上也没有后来那种戾气,我还记得四五岁的时候陪母亲购物,多次踩大人的脚,只得到一串“小淘气”的称号。

    生活上,大概因为是独生子女,还真的没有感觉到匮乏,物质上也好,精神上也好,那都是一个大爆炸的时代,从记事起就有电视看,婴幼儿杂志阅读,动画片是日本美国产的,儿童读物也喜欢动不动来个《格林童话全集》,《世界儿童文学全集》,《二十世纪中国儿童文学典藏》等等。

    小时候因为肺炎,有过一次长期住院,印象也很好,住在两人间里,医院也算是窗明几净,同病房的小姑娘,后来知道是副市长的女儿。

    那时候天空还是蓝的,晚上还是有繁星满天的,和姥姥在街上走路,天上还是有老鹰和乌鸦,水里也是有鱼的。

    之所以强调这些,因为在我上小学一年级的那一年,突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河里的水变黑了,鱼和蝌蚪都死了,天上也看不到乌鸦和飞鸟了,这个事情对当时的我产生了很大的震动,直接导致我后来在大学从事环保事业。当然,随之相伴的还有一系列我不清楚的事情,却默默地改变着社会的结构和思想。

    那一年我入了小学,是按学区就近入的一个普通小学,由于父母没有择校,班上同学基本都是附近工厂的工人子弟,这一点我也是后来才发现的。

    和同学们比起来,我不算笨,但也不算很聪明,至少比速算的话,还是有几个男生比我强的,有必要强调这一点,因为我认为一个人的智商,确实有天生分布的成分,我天生资质只能算中上,但因为环境熏陶,我读书比其他孩子稍微多一点。

    三年级之前的学校教育,也实在很教条,但老师们已经在言谈之中显露了对美国的无限崇拜,讲一个人多么多么厉害,就是有以他去了美国为结语的。话说四年级暑假,我见到了从美国回来的亲戚,和我妈同龄,却又黑又苍老,皮肤差得惊人,神态疲倦,让还是孩子的我对美国产生了本能的反感,虽然听说那里有吃不完的黑巧克力。

    三年级换了班主任,是一个胖胖的中年妇女,她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让所有孩子一个个站起来,自报家庭成分,然后我发现自己是唯一的知识分子家庭,其它孩子要么是工人,要么是做买卖家庭的。对社会阶层,我小时候并没有什么概念,只是发现工人家庭的小孩住得离我家并不远,但是是平房,虽然他们说话难免有点流里流气的,有一些也不学好,但是大家都在一起一样的玩。而且他们还懂得很多我不知道的东西,更何况买卖家的小孩从小就开始帮家人联系生意,接待客户,也是我所不能比的。

    但从此后我就被“特殊对待”了,随后又出了几件事情,比如数学老师“偷”我的卷子之类,让我父母下定决心给我转校,转到了一个“好”学校的“好”班。

    说“好”,因为这个学校和班级得到了无数荣誉和奖状,但是事实上,只是因为这个学校特别能揽事儿,让孩子们参加各种表演,这个班级的班主任敢为了奖状,到教务主任那里撒泼而已。而这个班的班主任,无数次地说“我只是一个小学教师,是这个社会最底层的人,谁看得起我们呢?”于是她就把训斥,打骂班上这些大多都是官员富商家庭的孩子,向他们的父母索贿,要求各自好处,作为对这种不平的补偿。同时,这些老师都在外面开辅导班挣钱。

    可见,就在我上小学的四年内,社会已经翻天覆地了,越来越多的人从筒子楼里搬了出来,电话机开始普及,而“先富起来”的人们开始占据各种社会资源。

    我对此还是浑然不觉,从这里你可以看出,我是属于从小不开窍的那种人,对阶级没什么概念,我是在一个远远的距离,冷眼看着这个世界的。而和我相交的一个女生,家庭贫寒,对阶级很敏感,曾经很多次对我说“你和他们不一样,虽然你是干部家庭的,我以前从来都会和干部家庭的孩子保持距离。。。”她因为某种原因被某一部分学生孤立,似乎和家庭条件有关。

    被这个班主任折腾过一年多之后,终于换了两个上年纪的,毛主席时代接受教育的老师,学习才步入正轨,这两位老师的思想和为人还停留在《乡村教师》,《班主任》的时代,还在以教育感化小混混为荣,读到《十里长街送总理》还会哭,但她们对教育是认真的,对学生是严格的。

    同时,读书的时候,街上开始有人喊“面粉二厂送面了”那是下岗自谋生路的职工,老师说,不好好学习就会成为他们,我的前一个班级的同学,应该有不少人的父母在面粉二厂,就我看来,论智商和学习刻苦度而言,我前一个班级的同学绝对不亚于现在这个班级,但我很谨慎的怀疑,他们得到的教育机会将无法和后者相比。

    前一个班级的同学,我后来见过几面,除了学习最好的上了还过得去的学校,还在大学时寒假见到过一个女生,却被她脸上的黑气震住,不是脸色不好,而是一种我难以形容的气氛。我不知道其他那些同学怎么样了,无法抑制内心的担忧。

    后一个班级的同学,以及我上初中时的另一个富贵班上的同学的状况证明,学习好不好,对这帮人来说,没有什么影响。他们可以在高中,大学,或者硕士生阶段出国接受教育,至少,不用继续在国内呆下去。

    而我高中在最重点中学的重点班的同学的经历,却证明家庭状况的恶劣,绝对是会影响学习的,包括营养,参考书,乃至报考学校时选择都会受很大的影响,特别对于农村的同学,他们能通过中考这一关,几乎是很大的幸运了。

    事实上,仅仅就学习而言的话,知识分子家庭的小孩,可以说是占尽优势,有钱人家的孩子,可以无论如何混个文凭,其他人就难以做到这一点。

    这种状况之下,我到了top2的学校里,同学们没有一个农村户口的,简直可以说是不足为奇了。

    那一年本科出国读书还没有蔚然成风,班上有的是某某部长的女儿,某军区司令员的儿子,事实上,这些孩子们更加天真烂漫,对阴暗面几无了解,人格基本没有受到任何不良影响,基本上可以说是很好的小孩。他们最大的问题,可能就是难以跳出父母的手掌心,以至于不少人为了独立而寻求出国。

    但那些农村和工厂的子弟中的高智商分子,可能就难以摆脱无法读书或者即使读书也成为蚁族的命运了。

    教育这一块姑且不谈,阶层的分化,在我上中学之后已经越来越明显,初中班级里有一半学生交了三万、五万、八万不等的钱读书。高中更是如此,优质教育资源的分配,已经有相当大比例是唯钱和关系是举了。

    而继楼房普及之后,有产者很快开始进一步继续买房子,房地产业兴起,各种各样版式和制式的仿洋名的楼盘开始建起。家里新的小区旁边,建起了宝马的销售中心。

    然而这个时候开始,社会上的穷人似乎不是变少了,而是变多了。群体事件开始增加,大部分人的工资在飞涨的房价和各种奢侈品面前显得越来越无力。不过此时我已经离开了该市,只能从母亲的描述中得到只言片语。年轻人的工资并没有什么进步,进城的打工青年在过年前偷盗,抢劫,大街上开始过一段时间就出现“群体性事件”的景象。虽然中产阶级开始把自己的家里修得富丽堂皇,但医院却比以往更加污水横流,肮脏混乱。

    我小时候大院里的伙伴们,目前似乎有在推销保险的,我的兄弟姐妹们,有因为找不到工作在读一个研究生学位的,也有在依靠着父母的荫庇过点小日子的,在这个急剧转型的混乱的时代里。我看到的情况是一个尚未成型的社会结构被全球化迅速地扭曲,富士康的园区开进了城市,年轻人被安排进了厂房;同时,我看到的是价值观被空前崇洋媚外化的社会,两相叠加,其可见的后果不能不说是令人惊心动魄的。

    对于我们这一代人,必须说的是,对大部分人来说,他们小时候被给予的期望,与长大后的现实并不相符。在很多年轻人的眼中,国家并没有与童年时的计划一样欣欣向荣,而是越来越显示出第三世界国家的真相来。

    过去的时代,已经不可能再回来了,而来者如何,却是我们每一个还活着的人都有责任考虑的。

    通宝推:kmy1810,88BaBa,阿蒙2008,三水,dengdeng,秦筝,发了胖的罗密欧,白浪滔天,SkyWalkerJ,和平共处,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楼主的感觉很真切

      不过楼主说“父母都是本省学校毕业的大学生,教育行业的普通工作者”——在80年代,父母都是大学生,在社会上绝对属于高知阶层了。

      所以,楼主对于更低阶层上的城市平民,或者说城市贫民的孩子的生活,可能是缺乏体验的。我有时间很想写一点。

      不过有一点我赞成,那时的社会分化不明显,大家的心态都比较平和。同学之间、师生之间,有不少真挚的感情。

      • 家园 父母大学生和父母工人,两者之间差异并不大

        我中学最要好的几个同学,一是父母都是大学生,一是父母都是农民,一是父母是官员(父亲是政法委书记),一是父母都是教师,我自己父母是工人,大家在一起那是非常融洽,除了农村的稍显穷点外,基本没有什么差异,而我们对农村的同学也没有什么特别的看法。

    • 家园 写的好

      在很多年轻人的眼中,国家并没有与童年时的计划一样欣欣向荣,而是越来越显示出第三世界国家的真相来。

      当年也没说自己发达,只是说,有一个未来,叫共产主义,是大家的.......现在那个未来已经实现了,只是99%的人没资格

    • 家园 有时候真的难说社会是进步了还是退步了

      我们所拥有的物质条件,比建国以来任何时候都要多,可我们的精神世界却是前所唯有的空虚。最不能忍受的是环境的污染,小的时候,夏天抬头就可以望见那条璀璨的银河,今日的夜空,星星彷佛也能数得清了。

    • 家园 飞天鸭说出了我们这一代的心声

      正如鸭MM一样,我也是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成长起来的,但是这方面意识启蒙的时间更晚,至少到高一的时候,同学们之间还是没有存在太多的偏见和歧视,但是后来回想我们同班同学的成长路径,家庭环境(包括经济条件,父母的文化程度)直接导致了大家现在的不同。

      庆幸自己高中时候遇到了一位非常好的语文老师,也是我们当时的校长,他还是抱着培养人才的态度在指导教学,在我们稀里糊涂填报高考志愿的时候针对分数靠前的几位学生提出了很诚恳的建议。而他的几个孩子也都非常优秀,为师为父都很让人钦佩。

      我们毕业后没几年,他就退休了,从继任者开始,把学校作为升官政绩的游戏开始了,试图从学生这一唯一可以掌握的资源中掘金的老师也越来越多,学生的出身对自身受教育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不论如何,我还是希望我的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晚一点接触到这些肮脏的东西,让他能有一颗透明的心去学习知识,这一点对于学生真的很重要。

    • 家园 给小朋友送花

      和你们相比,我们这一代是幸福的--也许是我后知后觉吧。

    • 家园 鸭鸭至少应该是85后吧

      感觉至少在2000年前,top2的大学里农家子弟还是不少的。后来大概主要还是教改的原因穷人越来越上不起学了。不过本科不追求出国应该说是很遥远的事情了吧?

    • 家园 鸭子,你是70年代末或者80年代初的么?

      对你说的内容,很多都有同感。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