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打粑粑 之三:印儿粑粑 -- 老光

共:💬3 🌺27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打粑粑 之三:印儿粑粑

    春节一过,乡下的农事多了起来。正月十五过罢,“龙灯”一收场,又要大忙春耕呵。

    腊月尾热气腾腾地打粑粑,多少也是为着这大忙时节的春耕生产呢。

    中午的一餐饭,没得空闲去办它,一屋人凑合着。从田里地里赶哈回来,菜园里头揪一把白菜蕻儿,几把便掐成段段,搁水里边洗洗,跟着烧锅,等锅里头烟子冒起,把油一酌,干柴猛火,几下子便炒蔫了,撒上把干辣子,哐上一瓢水,罩上锅盖。一边塞灶把子猛烧,一边从水缸里捞粑粑,用菜刀切成条或块。等到锅里水烧一开,便把切好的粑粑倒进去。稍等得一会儿,就可以捞出来享用了。

    吃粑粑不光是简单,快捷,省事儿,更重要的是俭省。常常是家里头的客来得少,弄桌酒席,盘上一满桌儿的菜,又像是不合算。

    自古以来,乡下人就是用这法儿赶时间,挤时间,抢时间的。

    因为把粑粑当主食,这糯米就掺多不得。做这样的粑粑,叫作‘印儿粑粑’。做印儿粑粑,糯米一般是掺四成或是三成,其余的,便是籼米。

    做印儿粑粑,先得把糯米,籼米混合均匀,然后淘清水,搁缸里头或是盆子里头泡发胀。候米泡好,便用石磨磨成米浆。米浆磨好了,用块包袱布或是布袋子装起,一把吊在高处,让它慢慢沥干水分。赶急的,等不得,也有法儿加快速度。把这装了米浆的包袱或是布袋子,一把缠紧起,搁进干燥的草木灰中,用灰掩盖起来。利用草木灰的吸水性,很快便把米浆中的水分吸干了。

    米浆准备停当,接下来就是烧火蒸米浆。

    先在锅里头放上少半锅水,水上面搁一块竹子扎成的圆形竹撇,竹撇上放一层湿布,然后,把干燥的米浆,掰成鼠标大小的块子,一块挨一块搁在竹撇的布上面,再盖上锅盖捂紧。

    负责烧火的专人,则放肆往灶里塞柴火。蒸米浆要猛火才行。

    等到蒸熟后,米浆便成为“熟芊”。这时候的“熟芊”还是梆硬的块块,要经过捣杵后才会糯粘。接下来,便跟打糯米糍粑的,由两个年青后生站对头捣杵,旁边的一人则不停地翻动它。

    打粑粑是门力气活,劳动强度大。寒冬腊月,滴水成冰的日子里头,站对头打粑粑的年青人,得脱了衣服打赤膊干才行,不然,一身衣会湿透完的。旧时,乡下人常说:农村功夫三门怕,推谷碓米打粑粑。先前,人吃的米,全靠这人工用碓子磨出来,然后,放进“碓亏”内慢慢地舂。舂米好辛苦的!踩一脚,舂一下,人讥笑为“狗舂碓”。一个壮年汉子,从早忙到晚,累得小死,一天也只整得两担谷出来。可想而知,从前的一碗饭能端到手里,该是多么的艰难呵呵!

    解放后,推广优良品种,棉花长得又高又大,水稻要插两季,这插秧割稻,扯棉梗便成了难题。所以,五六十年代里头,乡下人把这话把儿给改成:农村功夫三门狠,插秧割稻扯棉梗了。

    “熟芊”打好后,又一砣挑到桌子上。婆婆媳妇姑娘们,把它捏成小砣子,用手一拍,压成个饼形,再往粑粑模子里头使劲一按,便按成一边带有图案花纹的粑粑了。因为粑粑上印得有图案花纹,于是,这粑粑便称之为:印儿粑粑。

    这图案花纹,多是用柳木板子,请雕匠用刀儿,一刀,一刀雕刻出来的。雕刻的尽是些象征吉祥吉利的花卉,譬如梅花啦,桃花啦,菊花啦。也有动物图案。

    跟糯米糍粑一样,印儿粑粑也得搁冷却后才进得水缸。不然,热粑粑一见水,就要脱皮,时间一长,便成了糊糊。

    正时正月,乡下人走亲戚拜年,你家到我家,我家到他家,少不得都提上一袋子的印儿粑粑,串亲访友。爱热闹的还不厌其烦,特地在花卉图案上用毛笔蘸了食用颜色,点上红红的花蕊。

    人都喜爱听奉承话。亲戚们收了提来的印儿粑粑,免不了要装出吃惊的样子,啧啧赞叹:这印儿粑粑打得是真好!好白啊!好漂亮啊!乖吩哒呢!

    关键词(Tags): #食谱(大圆)#打粑粑(大圆)#印儿粑粑(大圆)通宝推:非为,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