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从1949年陈云稳定物价谈起 -- zhuhit

共:💬319 🌺2972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2
下页 末页
    • 家园 实际上决策层对王八拳的后遗症心知肚明,不寒而栗

      历史的教训还历历在目:

      1989年初打王八拳,结果年中就来了8平方;

      1991年初打王八拳,结果打出东风吹来满眼春(这个过程我有帖子仔细描述,可惜一时找不到连接),然后不得不在1993年7月开始继续王八拳,结果就是财政破产,导致1994年下半年开始直到1998年才止住的国企改革(甩包袱)。。。。。。。

      最近的2007年王八拳(一控一保),结果就是2008年初开始直到现在的宏观经济政策过山车游戏。。。。。。心惊肉跳

      王八拳实际上就是以前我讲前任总经理的:本来是细菌感染,但是用治感冒的办法降烧,而不管微观宏观问题,都是一招。

      但是明知如此为什么还要这么干:因为王八拳是速效降烧药,至于后遗症,那以后再说。

      实际上下任是推崇市场配置资源的,但是迫于形势也不得不使用王八拳。

      王八拳现在还有生命力的深层次原因是体制(具体我不想展开,因为对西西河不利)。我想提供一个思考的线索。

      12年前的夏天,我与一个朋友上重庆北温泉附近的缙云山上避暑,当晚住在贺龙曾经的别墅里。只有我们两人,月光如水,凉风习习,在露台上,我问了三个问题:

      1、他们当时有一字并肩王的想法吗?(因为从缙云山上别墅水平不得不有这种疑问);

      2、各个野战军各分一个大区,是不是类似刘邦分封韩信,英布,彭越等人,以创造垓下之战机会;

      3、取消大区是否是主父偃的推恩散势(实际毛主席去苏联访问,路过沈阳,发现会堂居然高挂高岗画像,已经说明问题)

      他的祖辈是参与西南军政委员会组建,以及后来西南局成立到撤销全过程的,知道掌故甚多,一一道来,大开眼界。只是这是个人道听途说,当不得历史资料。

      我当时问这些问题其实是基于以下考虑:

      1、目前地方人权是中国历代以来最大的,以前县官以上都要吏部任免,现在道台,知府和县官都是巡抚或总督衙门任免,为什么会这样?后果将是什么?(我认为因此地方博弈与中央博弈不可避免)

      2、目前财权格局也是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分灶吃饭导致所有事情都在搞财政拼盘:结果是地方一门心思琢磨钓中央鱼,以致导致中央相关部门被腐败,不得不腐败,为什么会这样?后果是什么?

      3、目前事权理论上划分清晰,实际上地方不断越权,而且没有任何惩罚(例如很多现在成为改革的东西都是地方越权的结果,广东尤为典型),为什么会这样?后果是什么?

      我的感觉:大区制从成立到取消过程就是这些为什么的答案。只是目前我没有能力和精力去搜寻历史文献来证明。

      1、为什么要搞大区制?决策过程是什么?如何妥协的?

      2、大区与中央的责权利是如何划分的?大区与中央的组织、计划、指挥、控制关系如何?大区与中央的资源分配和配置流程是什么?大区之间如何协作?

      3、为什么要取消?取消的决策过程是什么?为什么能够做到?

      4、大区取消后遗症是什么?地方责权利是否发生变化?

      我想这些问题是研究目前体制困境(一放就乱,一抓就死)和治理悖论(又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的答案。

      通宝推:朱红明,GWA,抱朴仙人,西瓜子,
      • 家园 你大概对很多的因果关系没有搞清楚

        例如89年的所谓的王八拳的政策是什么呢?

        我不是很清楚当年的政策---根据我看何新的文章的理解是当时的政策是大量的进口物资(好搞什么高消费),高利率(所谓关注价格老虎)

        那么可以说89年的政策是完全错误的,那样的政策---鼓励进口导致本地商品的出售困难,并且因此增加本国企业的资金链的紧张,再加上高利率的紧缩政策,进一步加大企业的资金紧张状况,导致企业出现了普遍的三角债,以及企业为了筹集足够的流动资金而涨价,并形成恶性循环

        这样的政策在李鹏总理听取何新的意见以后已经被终止了

        可以去参看何新对决萨缪尔森的文章(很容易搜索到)

        1991年,1993年,1994年的情况我不清楚

        2007年的决策---即不断的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所谓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实际上与1989年的政策差不多,都是担心所谓的货币老虎(不过吴敬琏搞了一个新名词流动性过剩,值得注意的是吴敬琏在08年的两会上回答记者提问的时候表现出自己并不懂得流动性是什么意思),实践证明这样的紧缩政策与89年的政策差不多,也就是造成了企业特别是出口企业的严重的资金困难,可以说中国企业特别是出口企业的流动性状况恰好不是过剩而是紧缺---央行一紧缩,很多企业资金链就要崩掉,2008年中央政治局委员到沿海调研,3月份的时候就要求央行改变紧缩政策,开会的时候央行一帮人以维持货币政策持续性为由而不改,大约在6月份的时候我又看到中央政府对央行施压,央行依然不改(我当时在交警大队当保安,可以看很多的报纸杂志对这些比较了解),而到了9月份还是10月份的时候,央行政策终于改了,这个时候中央政府对央行的周小川们采取了什么措施我不清楚,但是显然温家宝等等中央领导对央行那一帮书生是用了很多办法,并且开始忍让了好几个月的

        至少从89年和2007年的决策来看,现在的中国由于企业利润率的低下,外资的竞争,导致企业的流动资金的紧张,根本就不是搞紧缩的时机,现在中国需要的就是现在的政策---宽松货币政策

        你对中国体制的分析,我认为脉络性也不清楚,中国体制有两点全球最佳

        第一,民主集中制导致的决策的高效

        第二,听命于中央决策的国有企业(您已经利用您当年在某化肥厂的经历做了阐释)

        第三,与第二者相关的,中国财政的主要来源是国有企业,导致中国政治受到财团的影响力很小---尽管私人财团不断的企图加大对政治的影响力,这也是中国政治的最大的优势所在

        至于您说的地方和中央的关系,这个与分税制可能有一些关系,分税制本身需要一定的改革,即国税和地税的分配需要更科学的调配,而不是一刀切式的调配

      • 家园 送花 鼓励 去挖掘
      • 家园 对这件事忙总有何见解

        据说最近中央和地方税收分成要做较大的调整,增值税地方分成比例最高可能翻倍,比较保守的说法也要调到40%左右,所得税以过去五年为基数进行调整。

        中央放财权是不是意味着要收某些事权呢?比如土地。

      • 家园 为什么不用星火燎原的办法?

        现在的体制,要动只是按倒葫芦又起了瓢,解决不了多少问题。从上往下来解决,差不多是死路一条。

        回头看看近八十年中国的巨变会有很多启发。体制问题其实也是素质问题。如果基层有能力,就不会一放就乱,一抓就死;治理悖论是也可以落实到基层,如果马儿有能力找到草喂饱自己,那就不用花那么多精力去治理了。

        不知忙总有没有做过或看过结晶过程。现在中国就象一个过饱和溶液,看似混乱,但又有很大的势。缺的就是一粒晶种。这个晶种叫创新。通过创新,培养地方、企业的竞争力和实力,获得高利润和高回报,回来再推动创新,走上良性循环。

        可以在一个吏治良好的小地方,任用有发展眼光的干部,不计GDP,采取优惠政策,吸纳海内外的人才,以高级山寨、创新、产业升级为目标,几个项目成功,闯出一条创新的路,就可以迅速滚动起来了(同时形成人才中心)。并发展新型农业、教育、医疗、服务业等,充分借鉴海外经验教训,实现有序发展,从而做到既发展经济又让老百姓安居乐业。之所以要小地方是因为小地方容易管理,其模式是可以和容易复制的。再以点扩面,从“乡下”包围城市,从而解决问题。

        解决中国的问题,最有效的办法,还是从基层抓起,从认真两个字抓起。全面抓不行,就直接抓一两个点,再推广。不然,只能是捣浆糊。如果不是西方国家利欲熏心的话,中国这十年不可能有这么飞速的发展,这运气是超级好,但国家不可能永远靠运气。

        • 家园 关键我们面积太大,差异也很大

          文革后到80年代末,上海就有这样的想法。想弄高端的,新型新兴的,拿浦东来做试点。耀邦同志也点头首肯。但是啊,但是尾大不掉怎么办?

          分而治之,掺沙子,清理少壮激进派,倒成了主流了。延续至今。。。

          • 家园 所以要走太祖的农村包围城市的路子

            而不是采用城市攻坚战的策略。先在几个小地方积累经验教训,理顺路子,推广之后,再影响大城市。看似起步慢,实际上符合国情。小地方容易改变,也容易取得成效。本来象产业升级和创新都是一个积累过程,发达国家是经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积累才形成有自己特色的发展道路和体系。最关键的是形成和建设一个有效的研发体系和队伍。

            现在是一个危机四伏的时候,但也正是千载难逢的良机。危机大家都看得明白,良机呢?

            背景:全世界都不景气,要生存都不得不卖好东西,连美国都开始放松高科技出口了。中国已经建成了世界工厂,有了一个良好的平台。缺的是整合。

            人才:国内人才紧缺,而国外人才闲置。发达国家裁员,裁下来的大多是做事情的,有经验、有才能,还有高校新的博士毕业生,他们接触的是最前沿的科学技术,却因为没有经验没有身份而找不到饭碗。国内也有一大批毕业生因为没有新的经济增长点而找不到对路的工作,都去抢公务员的铁饭碗。

            项目:现在是一个信息高度发达的知识爆炸的时代。国外老的东西加上新的技术就可以实现创新,老技术加人性化,自动化,数字化,远程控制,可视化,可编程,这中间的组合非常多。单单这一种创新模式就有很多可为之处。

            资金:那么多无序又难以约束的游资没处去,炒来炒去不说,还扰乱整体经济秩序和社会稳定。而产业升级却缺少资金。国家有太多过剩的美金没有地方投。

            科研:国内科研方面的资金投向很盲目。尤其是生物领域,饶毅、施一公等的抱怨并非空穴来风。最大的问题是跟产业有效衔接。国外80%的专利是大公司申请的,而国内呢?

            以上这些,形成了巨大的势,这些势理不顺,就象武侠小说里的走火入魔;而一旦理顺,那就是功力上的飞跃了。我用了一个结晶的比喻。结晶,都是在过饱和状态下进行的。象西方,是自然结晶的过程,比较缓慢;而中国,积累了这么大的势,却无法结晶。化学上这时候大多会采取两种办法,一种是摩擦振动;另一种是加晶种。加晶种形成晶核,引导过饱和液体中的化合物按晶种的晶型析出漂亮的晶体,而杂质就会被边缘化,更容易处理了。

            当然了,这些只是纸上谈兵,实际操作上,困难重重。不过,想起亚历山大大帝剑解绳结的故事了。关键还在于主导者有没有魄力下决心。

            • 家园 嗯。多谢小径兄的回复

              你结晶的说法,对我很有启发。同时,我也深表亦然。

              另外,补充一点想法。俺觉得:这个高新的产业应该会有一定的价值取向的思潮做向导的。没有了这个纯思想领域里的创新和发展,还只是山寨。真正做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届时,各地各式的流派,风格,题材以及手法的作品蜂拥而出,那时的成果累累就待各界去收割了。

              • 家园 山寨其实也要一分为二来看

                在保护本国公民知识产权的前提下,山寨是有一定积极意义的。

                一是跟踪世界最新技术,了解其特点及研发思路和过程。这个过程中,可以产生新的创意新的工艺,为将来的更大规模、更多领域的开发提供良好的平台。国外大公司之间,互相山寨产品和技术并不少见,很多大公司也是山寨起家的。山寨,应该是在知识产权的游戏规则下玩游戏,需要掌握一定的度。中国可以制定自己的游戏规则,而不是在外国的压力下模仿国外的规则来制定。

                二、中国需要这个过程来熟悉创新的过程,建立和完善创新的体制,培养创新队伍,激励创新行为,还有,对创新意识要从娃娃的教育抓起。当然了,也有现实的一面,积累创新的资本。(这一点在现在没有特别突出的意义了,但还是有一定意义的。)

                三、山寨玩得好,同样也是一种创新行为。玩一些加减游戏,可以闯出新的路子。这方面,施乐复印机、数码相机的历史很有意思。创新不是为创新而创新,创新的最终目的是建立自己的产业并将之发扬光大。只有立足产业来谈创新对中国才有更现实的意义。学术上的创新是另一回事。

                当然,对于山寨的另一面要有严格的约束。山寨过头,既削弱了自身的创新意识,又扼杀本国的创新能力。这方面,对于本国的创新成果的保护和对创新企业的扶持更重要。

            • 家园 “国内科研方面的资金投向很盲目”这个有感触

              特别是在民用领域。缺少民用科技的战役规划和主力军。

        • 家园 对治理国家和搞政治我们都是外行,都是白痴级的

          就类比企业管理而言,实际问题非常复杂,也不是简单可以得到解决方案的。因为每一个个人都有自我优化和利益最大化的动力,并非可以想当然认为整体优化的方案一定是可行的。

          举例说明,广东腾笼换鸟政策整体是最优的,但是没有可行性,也没有执行力。也就等于无用。

          • 家园 俺的想法是很Naive

            这我也知道,实际要复杂得多得多。人本身就很复杂;何况是一群人;更何况是有几千年历史的中国人。绝大多数的情况是一厢情愿。

            所以干脆异想天开,想用一种完全不同的解决方案,用中西融合的方式尽可能撇开不利因素。

            广东腾笼换鸟的政策出来时,我在河里就断定是行不通的。这是官僚主导一厢情愿的图板上的产业升级,根本没有把住产业升级的脉搏。既没有人才、项目的前期的铺垫准备,又缺乏合理的资源配置,就大大咧咧地喊出口号,单从这个口号上看就注定要失败--哪只好鸟想被关在笼子里?笼子在不该腾的时候腾出来了,想来的鸟却招不来。靠拉几个大企业进驻,只能解决劳动力问题,产业升级停留在表面上,只是升级版的血汗工厂。

            相对而言,民企由于对市场的敏感度和危机感,还有在国企和外企夹缝中生存的那股坚持的韧劲和生命力,倒是可以有所期待的。国企,如果当家的有眼光有魄力的话,潜力也是极大的,实力摆在那儿。

            虽然极端理想化,但是内心还是期待这一场类似八九十年前那样的变革,国家能有脱胎换骨的飞跃。不然,再耽搁个十来年,老龄化问题加剧之后,就难办了。

            纯粹是技术上的纸上谈兵,见笑了。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