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日本兵眼里的地道战 上 -- 萨苏

共:💬69 🌺855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日本兵眼里的地道战 上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日本兵和地道战 原63师团老兵斋藤邦雄 绘,可以看得出这位后来当了东京儿童漫画协会会长的老爷子还是蛮有自嘲精神的

    说起来地道战,那在我们老家,可不是新鲜事儿。一千年以前,河北人就在玩这个勾当,干这个买卖的,就是评书《杨家将》里面的六郎杨延昭。

    当时,因为未能收复燕云十六州,北宋政权不得不在河北平原面对辽军的铁骑。虽然建立了瓦桥关等三座雄关,但关口毕竟是可以被绕过的,如何在平原实现对敌军骑兵部队的抗击,成了宋军的一大客气。

    这里面还有一个政治问题 澶渊之盟后,宋辽毕竟“约为兄弟之国”。辽国弟弟到宋国哥哥的地盘上打草谷,属于促进双方交流,宋国哥哥要是在地盘上修点儿防御工事,却会引发外交问题 – 这表明哥哥对和平没有诚意阿。

    辽国人自然是有道理的 -- 你看,我这儿,克什么也没有修啊。

    拳头没人家大,哑巴亏就是这样吃的。

    所以,像秦始皇一样修长城是不要想了。

    好在北宋虽然在战术上颇为迂腐,却是我国古代罕见的重视军事技术发展的朝代。到底被他们想出办法来。宋朝一反各代移民戍边的传统,把宋辽边境的居民全部撤离,在当地大办植树造林,搞起了野生动物保护区。经过多年的努力,宋辽边境成了一道宽达数十里的“绿色长城”,丛林地带骑兵难以通行,有效地阻止了辽军的渗透作战。

    这回轮到辽军吃哑巴亏了 – 绿色工程,是人类共同的梦想,你当弟弟的好意思不让当哥哥的种树?

    不过,光种树是不够的。万一辽军突破这道地障,宋军步兵的机动力不及对方,在野战中经常想打打不着,想跑跑不过,十分被动。所以据说杨延昭担任高阳关都总管的时候,发明了一个新的战术 – 在地下修长城。

    这就是保留至今的“杨六郎藏兵洞”。依托城池,宋军使用地下通道连接本方各要点并延伸到野外,必要时人员可以从地下通道中接近敌军,发起突然袭击,也可以在遭到敌军攻击时通过地道撤离。

    辽军的战马不能钻地道,只能徒呼奈何、。。

    这种地下通道,至今存留数十里,采用砖砌,内部照明,储存设施俱全,令人叹为观止。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保存至今的“杨六郎藏兵洞”一部

    只是再好的工事,也要人去守的。六郎以后,北宋军队渐渐腐败,当金兵入侵之时,河北守军一溃千里,几乎没有像样的抵抗,藏兵洞,自然也没有用上。

    地道战真正在战争中发挥作用,还要到抗日战争时代。电影《地道战》已经成为大家耳熟能详的作品,揭示了当时河北军民怎样在平原上利用这一独特战术手段与机动火力都处在绝对优势的日军周旋。至今,在河北冉村(即《敌后武工队》中描述的大冉村),焦庄户等地,都保留着较为完整的地道,让人可以领略其风采。

    然而,《地道战》毕竟是一部电影,实战中地道战的作用究竟如何,有各种各样的看法,其中,也不乏“土八路,瞎胡闹”的观点。

    2008年11月,笔者在北京总参三部干休所采访了现已离休的原冀中24团作战参谋刘居仁。刘老回忆,地道战是八路军能够在平原坚持的重要作战手段,他本人就是一个地道战的受益者。1942年夏末,他在和另一个团的作战参谋取联系时,与日军扫荡部队在中闾一个村子狭路相逢。两人见势不妙匆忙躲进了地道。此时日军骑兵就在地道上方通过,蹄声如雷。刘老回忆当时最担心日军的战马把地道顶盖踏破。

    1941年5月1日,日军对冀中军区发动了著名的“五一大扫荡”,由于敌强我弱,八路军各部纷纷边打边撤,向平汉路以西的山区转移。为了坚持当地斗争,鼓舞军心士气,冀中24团奉命留在当地,继续与日军在平原地区作战。

    这个团真的在冀中坚持了下来,日军屡次试图捕捉该部,却因为每次无法掌握其行踪而失败。但刚一松懈,某个防范不周的汽车队,又会被这支部队打一个人仰马翻。日军眼里,行迹飘忽的24团成了冀中平原上的“幽灵部队”。

    当时的冀中,被日军用封锁沟条块分割,碉堡炮楼密布,在这张蜘蛛网上,一两千号人的24团,是怎样把自己像影子 一样隐藏在这片土地上,并坚持作战的呢?

    对刘老的采访,基本揭开了这个谜。

    日军想找一两千人的24团,恐怕是找不到的。整个24团,分散在根据地和游击区的各村地道中,只有当有战斗任务的时候,部队才会集中,打完又分散开来,连团长也不例外。刘老回忆,他一次接到侦察参谋的情报,要向团长汇报,是换了三次接头地点,最后在一口井中暗藏的地道里找到团长的。当晚,通过通信员召集团部人员和两个连队集中,第二天,打了日军一个“宣抚班”。

    按照日军想法,一个团,总要有个团部,有各个部门,直属队,勤务兵,参谋,电台,辎重……带着这种框框去找,那永远也找不到24团的。由此可见地道在平原敌后作战中的作用。

    这种坚持,常常要付出血的代价。地道最初的目的只是隐蔽,分散的部队藏在地道中,一旦被发现,没有足够的战斗力与扫荡敌军抗衡,全靠当地人民的掩护。刘老回忆当年曾有一名美军情报官杜伦上尉到冀中考察,被日军困在地道中。由于杜伦没有经验,把一个笔记本丢在了房东家里,结果房东大娘被日军严刑拷打,割掉了十指,但始终没有供出地道的秘密,杜伦因而脱险。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杜伦上尉在地道中

    所谓“鱼离不开水”,大约如此。

    那么,在日军的记载中,对地道战又是怎样描写的呢?

    令我们感到奇怪的是,在日军的作战回忆文章中,颇少关于“地道战”的记录。难道是土八路在地道战上夸大其词?

    直到向日语学校的老师请教,才明白这不过是一个语言差异问题 -- 日语里面,是没有“地道”这个词的,如同“地铁”在日语中就变成了“地下铁”,“地道”在日语中写作“地下道”,更多的时候,日本人把土八路的“地道战”称为“トンネル戦”,直译过来就是“隧道战”。

    所以,有日本年轻人到焦庄户参观完地道战一一以后,一副恍然大悟的样子 – 他们原来是把八路军的地道理解成象广九过海隧道一样的东东呢。

    具体到日军对这种战法的记录,原日本陆军63师团老兵斋藤邦雄曾长期在冀中作战,对八路军颇为熟悉。回到日本后,他在《陆军步兵よもやま物语》一书中,专门用了一节写《地下道战法》,因为用了自己亲历的战斗为例,颇有些现身说法的意思。

    带着日本人特有的喜欢研究的特点,斋藤这样描述他所了解的河北地道战(《陆军步兵よもやま物语》P228)

    “要在山区,遭到日本军队攻击的时候,(抗日军民)可以带着家财器物逃到日军顾及不到的深山中去。但在平原,这就不可能呢。想想看,一个平原的村子,四面被围,那无论怎样藏,都能被找出来吧?。

    于是,河北的农民和民兵,就发明了地下道战这种史无前例的战法来。

    [待续]

    元宝推荐:MacArthur, 通宝推:北溟有鱼,njyd,rynax,一无所之,回旋镖,瑞士,
    • 家园 据说此战法后来被TG传给安南,米军因此吃了不少苦头

      但从土质、地形来说,类似中国华北的地方才最适合地道战,土壤直立性差、地下水位高、石头多的南方不大适合大规模应用(指的是手工挖地道)。其实鬼子也重视地下工事,为了对付毛子曾在中苏边界修建了规模宏大的地下要塞,关东军称之为“东方马其诺防线”。当然,这与地道战有很大不同,但都是源于无险可依、以弱对强时的需要。

    • 家园 忽然想到,这战术思想如同蛙跳机降

      在地面作战中,出敌不意,将兵力投送至要点。有条件的可以伞降,机降,没条件的11号也能打穿插,但这些是地面以上的。地道战不就是利用地面以下,达到类似目的的手段吗?在战争中,一定不能人为地设立条条框框,限制思维,而要大胆放开,发挥群众的智慧。

      • 家园 据说第一次海湾战争后,

        美国将军看见中国将军吹牛,说打得怎么怎么漂亮。中国将军把地图一转,说,这不就是二次战役吗?

        中国人打仗历史太长了,美国现在不过是技术领先而已。

    • 家园 四面被围

      一面一猪,送花得钱要冒冒泡:-)

    • 家园 想开一门学问--真相党分类学

      不指望成什么显学,用它来挣五毛还是当学部委员。就想涨点学问,哪天有空写个本学科开山论文,尝尝当学霸的滋味。

      这皇粉还真是个珍稀品种。目前比较大路的已经脱离濒危状态的是国粉。

      这里写的好多东西都是针对国粉皇粉米粉搞的澄清类说明。花那么大力气考证考据都是为这几年他们放这儿根本不需要论据的5美分帖。

      大家给说道说道。这皇粉是一独立哺乳类两脚兽,还是就是一国粉亚种,还是干脆就是一毛色不同的同一国粉亚种?

    • 家园 【唱和萨苏兄】出现在敌人的背后——作为反包围战术的地道战

      在人们通常的印象之中,地道战更主要是一种村落防御中与敌周旋的作战方式。使用地道抵御日军,在日伪军包围万千重之下,敌后的村庄可以岿然不动。

      实际上,在敌后战场这种“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地道战也可以是防御战之中十分有效的主动出击的手段。日本老兵桑岛记载的“八路军会利用地道对日军从意料不到的地方发动突袭,这种例子也不在少数”,就是这样一种作为“反包围”战术的地道战,我军通过在战斗中运用此战术,可以突然出现在敌人的背后,实现对围攻敌军的反包围,继而在彻底出乎他们意料的情形之下,给其沉重一击。

      1942年3月20日,冀中军区、冀中行署、冀中武委会联合发出的《关于开展地道斗争的指示信》以广泛推广地道战时,就明确指出地道斗争是“由单纯防卫向积极进攻发展的”,且从战术上作出指示:“可从地道转移到他村外线作战。”

      抗战中的冀中军区司令员吕正操,在《回忆冀中平原的抗日游击战争》一文中谈到了:

      “当敌人使用较大的兵力,采取包围的形式前来‘清剿’时”,我军的一种斗争方式就是“……由地道转至村外,突然袭击敌人的侧背,并迅速转移。”

      地道战的先行者,抗战中担任河北蠡县县委书记的王夫,在《蠡县开展地道斗争的回忆》中,则是生动描述了我军通过地道“到敌人背后来一个反包围”的战法:

      “村游击组、青抗先(笔者注:即青年抗日先锋队,是半脱产的青年抗日武装)等,每当敌人包围之前,就先把群众特别是老弱妇孺,照顾着钻洞跑了,然后埋伏在路口或房上等容易打伏击的地方,待敌人非常接近的时候,一阵手榴弹或独撅枪(笔者注:独撅枪是一种自造的土枪,造型类似驳壳枪),便把敌人打得惊慌失措了。当敌人还没有反应过来,游击组、青抗先及持武器的群众便不慌不忙地顺地道走了。然后,又利用通野外的地道出口(出口处平时有伪装隐蔽物),再到敌人背后来一个反包围,冲敌人屁股后边再打一阵。因此,这时各村的民兵对敌斗争更加坚决勇敢了。”

      杨成武将军1945年1月写出的《冀中平原上的地道斗争》,是一部集地道战经验之大成的专著,曾作为冀中军区司令部的绝密文件油印下发。这部著作的第三章《关于地道战术问题》谈“战术上的几个要求”时,专门提到了先在村内节节抵抗,再通过地道转到外线的战术:

      “从高房打到院内,再从院内打到黑屋子,室内堡垒,然后进入地道转移到村外,野外或从另一个村庄钻出来,再由村外向村内打,由村边沿打到村中心,打到地道内。实行打了钻,钻了打,打了再钻,钻了再打的办法,不断地打击敌人。”

      根据杨成武将军的记述可以看出,桑岛等日军士兵在战斗之中认为“八路军逃到这个庙里,然后作出还击抵抗的样子,看来都是为了逃走争取时间”,是有明显偏误的。实际上,这支八路军小部队就是执行着先节节抵抗,再利用地道转到敌军背后而发起袭击的具体战术。

      河北平原的敌后斗争之中,这样的地道战战例也是比比皆是:

      1985年的《冀中人民抗日斗争资料》中的《抗日战争时期冀中区的地道斗争》一文,记载了同发生于1942年5月的两个激动人心的战例:

      1942年5月23日,日军围攻河北无极县赵户村,激战中,“我六名战士和几个民兵利用地道转到敌人侧背,把东边冲来的敌人向西引,把西边上来的敌人向东引,结果敌人自己互相对打了一个多小时”。“天快黑时,我侦察员带着十二名民兵从地道摸到敌人的马群里,砍断马缰绳,群马乱跑,敌人以为我援兵赶到,急忙撤退。”

      1942年5月30日,日军围攻河北深泽县白庄村,敌人拿村中一座庙作为指挥所。躲在这样的建筑物中,日军军官们认为被他们团团围住的八路军,手上没有一门炮,是奈何不了他们的。但八路军却从地下冒出来了,“县大队一个机关枪排从地道潜行到玉皇庙,袭击了敌人的指挥所,打死廿多个敌人,占领了玉皇庙”,不知道这座庙中的地道口,是不是也和桑岛看到的那座庙一样,是设置在神像下面的。若是也设在了这个地方,那么战斗中,玉皇的塑像突然移开,八路军举着机关枪从敌人背后冲出时,不知道那群扭着头看究竟的日军军官和警卫们,是不是会有“天兵天将”下凡的幻觉。或许,当他们扭着头看到机关枪的枪口喷出火舌时,他们还正陷入疑惑中:这“天兵天将”怎么是从地底下出现的?

      这批军官被歼灭后,“敌人见指挥所被占,集中火力猛攻玉皇庙,庙顶被炸塌,庙墙被打穿”。但是这样的疯狂反扑已毫无作用了,我军战士从地道转移”。不久,这次战斗中被打掉了指挥部的敌军,又吃了一次亏,“我县大队的一个班,从地道转到敌人背后,杀伤敌人八十余名。”

      这种战术在具体运用中,也有不同的变化。其可以和地雷战结合起来:

      1944年12月22日,河北省满城县的石井村战斗之中,激战一天一夜后的日军“疲惫不堪,害怕夜间再吃亏,只好拉着尸体伤兵往回撤”。可是,这一群侵略者“哪儿知道,民兵早已从地道转到村外,在他们回去的路上埋设了地雷群,用‘铁西瓜’欢送这些恶魔了。”

      这种战术也可以用于在战斗中发动偷袭,夺取敌人的辎重。

      1944年2月16日,河北省固安县尼店村的战斗之中,“开始我军在村内打防御战,黄昏时,我主力第35区队利用地道偷袭了伪治安军第20团的大车队,缴获大批军用物资”。这场战斗中,伪军把后勤车队的辎重车辆放到战场之外的地方,以为就万无一失了,“哪知道,我军通过地道从村内转移到村外,打了他们个人仰马翻。”

      一直到抗战胜利那一年,日伪军依旧没有什么好办法,只有继续受到这种战术的沉重打击,比如1945年5月27日的河北霸县米家务村(现属河北雄县)战斗(著名的“米家务反包围”),就是一次运用地道战反包围战术而大获全胜的战斗。

      这种合适平原上首创的使用地道突围后反包围敌人的战术,甚至远在安徽淮北平原的新四军中也采用了。1943年12月发布的 《新四军第四师司令部、淮北苏皖边军区政治部、淮北苏皖边区行政公署布告——战斗动员准备反“扫荡”》有这样的语句:

      “在那些敌人可能安设据点的村镇,更要努力挖掘地道,四面相通,在村镇之外半里或一里出口,以便应付敌人的突袭包围,而改由地道脱围以行反包围之效。”

      桑岛的队长了解这一战术,及时下令撤退,避免了被反包围和全军覆灭。不过,这样也留下了一个地道战反包围战术的见证人桑岛,他在日后出版的书籍,使得中方史料的记载也得到了印证。

      但桑岛关于“八路军搞地道战是在日军的启发下开始的”,则无疑是一厢情愿的幻想和误会了。

      在日军挖沟之前,八路就开始挖沟了。而八路以挖沟为最主要形式的交通战,就是“地道斗争和地道战的开始”。冀中地区敌后地道战的三名著名领导者:旷伏兆(曾任冀中第十军分区政委)、魏洪亮(曾任冀中第九军分区司令员)、刘秉彦(曾任冀中第十军分区司令员),在他们联合署名的《冀中的地道斗争和地道战》一文中指出“冀中的地道斗争与地道战是在开展交通战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交通战的继续和发展”。他们具体详细介绍了地道战的起始阶段情况:“1938年底,日军侵占了冀中蠡县、肃宁等地区后,便开始到处修公路,建据点,对冀中抗日根据地进行分割包围。为了破坏敌人的交通线,我根据地军民,在中共冀中区委员会的领导下,展开了轰轰烈烈的破路斗争。敌人白天强迫群众修路,我们夜晚组织群众把它破坏掉。同时,为了破坏敌人的交通线,粉碎敌人频繁的‘扫荡’,我们还动员冀中人民改造平原地形,就是把所有的乡村道路挖成壕沟,这样一方面能使我们隐蔽地攻击敌人的据点,敌人“扫荡”时,便于我们顺利撤出村庄;另一方面,使敌人无路可走,而我游击队和民兵则可把交通沟同地雷战结合起来,有效地杀伤敌人。当时,在冀中平原,所有大车道都变成了交通壕”……“冀中军民广泛开展破路修壕斗争,给日军的交通线以严重破坏。于是敌人便调集大批兵力对我破路的村庄进行反复包围、合击,使得我根据地干部和斗争骨干很难在村里找到藏身之地”。为了坚持斗争、防敌抓捕,开始挖掘隐蔽洞,这种“蛤蟆蹲”的地洞,就是地道的雏形(据此,桑岛知道的地道战演变情况:“最初,他们只是挖个地窖,躲避日本军的抓捕。然而,将其向深处延展,就形成了相通的地道”,是很准确的,也侧面印证了中方的史料)。在这样的斗争形势下,“为了破坏敌人的交通线和‘扫荡’,广大军民还充分利用我们在平原上修起的一条条交通壕,挖了许多短小坑道通往坟地、苇坑、寺庙等。有的还在小坑道里挖了许多土窝窝,用以藏物。这些就是地道斗争和地道战的开始。”

      那么,地道战之中那些善于使用铁锹的中国农民,是不是也有很大一部分是日军在河北平原上强迫开挖封锁沟训练出的呢?

      笔者的意见是:未必吧,这个情况是很难说的……

      可能有读者会问,“日军普遍采取征召当地农民的方式进行开挖”,不也强迫老百姓拿着铁锹挖坑吗?这多少有训练的效果吧。

      这训练出的效果嘛……却未必是使用铁锹的能力了。

      河北平原上有的地方,敌后武工队为了阻止日军挖封锁沟的计划,还发动了群众把铁锹等挖土工具都藏了起来。同时,用八路军名义,贴出了这样布告《限期收缴铁锹》。组织好的群众们,就随之纷纷向日军报告:不是我们不积极配合,可是“铁锹被八路军收走了”。

      日伪军一看,这铁锹被八路收缴了也没有办法(日军在秋收的时候发动抢粮战斗,都常常不成功,难不成发动一个抢铁锹战斗),只好……叫老百姓们就“拿着锅铲和铁饭勺去挖沟”了。估摸着这些地方的日军到挖沟工地上,看到满眼都是用锅铲和饭勺舀土的情景,也没有办法觉得这地方的封锁沟可以修得下去了。

      (笔者注:这个情况的记载,曾担任冀南军区政治部主任的刘志坚的回忆录《风雨征程》)

      通宝推:事儿爸,季侯,
      • 家园 作者获得通宝一枚

        我减钱………………

      • 家园 独撅枪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独撅枪是当年中国农村相当常见的枪,因为工艺简单,是个铁匠就能造,一般打步枪子弹。因为制作粗糙,射击精度和威力都很差,估计十米之外想打中人就要碰运气了,甚至五米远就没准头。但再差也比一把刀子强,是小土匪打劫利器。最早也是穷土匪用的,因为这种枪用来看家护院比没有也好不了多少。抗战中TG也很穷,正规部队的武器供应都很困难,游击队、民兵就更不要说了,只有把所有能搜集到的武器都用上。

          独撅枪打仗是上不了阵的,只有偷袭时才能用上,象老胡说的地道战以外,民兵见到单蹦的鬼子也可以乘他不防备时到跟前给他一枪就跑。

          独撅枪各地叫法都不一样,有叫土撅枪、单打一、独角龙的,还有叫撅把子的,这个撅把子最形象,因为它装弹退弹都要把把子撅开。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就象一般猎枪装弹一样。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独撅枪各地造法也不一样,不过大同小异。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说到“拿着锅铲和铁饭勺去挖沟”,俺插队时,队上几个受管制的地主干活时拿的铁锹真的就比巴掌大点,就象食堂炒大锅菜的锅铲那么大。

          非地主的牧民干活也好不了多少,所以也没人去管那几个地主。

        • 家园 电影地道战里有个镜头出现过这种独撅枪

          鬼子第二次来扫荡,在村里到处乱挖破坏地道,民兵决定从锅台地道口突围。高传宝打头阵。林霞嘱咐他不要恋战,然后把一把枪给了传宝。而且是先撅开检查了一下子弹才给的传宝。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