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卫国战争中的苏军在德军雷场中开辟通路的方法 -- 忘情

共:💬15 🌺189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卫国战争中的苏军在德军雷场中开辟通路的方法

    卫国战争开始后,经过苏联军民的艰苦奋战,付出重大代价,终于扭转了战略颓势,并转入反攻。德军在丧失战争主动权后,开始转入战略防御。德军为了保障其防御具有更大的稳定性,开始大量生产地雷。并在防御前沿大量设置雷场。1943年,德军已经装备了六种反坦克地雷和三种防步兵地雷,并改进了雷场的配置,不仅布雷密度大大增加了,而且纵深也加大了。这些雷场主要是成矩形设置在主要防御地带第一阵地的第一、第二道堑壕前,有时还设置在第三道堑壕前。很显然,苏军要想突破德军防御,首先就必须破掉德军雷场。

    一、 苏军工程兵装备和组织编制的发展

    战前,苏军工程兵装备有ВИМ—210型探雷器、探针和各种爆破装备。当时在地雷场中开辟通路的方法是使用探针、探雷器、炸药等手工操作方法。苏军战前对使用炮火、轮式扫雷器和车辙桥等在雷场中开辟通路的新方法也做了试验,但并没有形成完善成熟的技术.

    卫国战争开始后,战场上的紧迫需求极大地促进了苏军工兵器材的发展。到1943年底,苏军工程兵装备了比较完善的ВИМ—203、ВИМ—203M型探雷器,并研制成功了ПΤ—3型扫雷器,并试验性地组建了装备这种扫雷器的坦克工程团。

    到卫国战争后期,苏联工程兵已经广泛使用ВИМ—625型、ВИМ—625B型探雷器、УЗ—1型直列装药、ПΤ—3型扫雷器、延期地雷侦察仪、符拉基米尔洛夫式探雷针,还使用了专门训练的探雷犬。

    在组织编制上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工程兵编成内建立了工程兵强击旅和独立坦克工程团。它们的主要任务就是在雷场中开辟通路。此外,新解放的国土上还残留有大量地雷,为此,最高统帅部大本营于1943年2月建立了五个后方障碍物排除旅,每个旅编五至七个工兵营。当年三月又开始组建探雷犬营。

    二、 苏军工程兵在雷场中开辟通路的各种方法

    在卫国战争中,在雷场中开辟通路使用最多的还是手工方法。由工兵分队组成破雷群,根据雷场的性质和通路宽度(步兵通路从五至六米到十至十二米,坦克通路二十至三十米)要求的不同,破雷群可由一至二个工兵班组成。装备一至二部探雷器,三至四个探雷针,一至二把铁丝破坏剪,一套地雷标志物,一套通路标示牌,二至三条拖雷绳,一套引信卡销,一套携带式土木作业工具。有时还有一些二百克的炸药块及雷管。

    在战争第二阶段末期及第三阶段,苏军工程兵越来越多地使用爆破法开辟雷场通路,这比手工方法有很大进步并更加高效安全。当反坦克地雷中有不能取出的装置或遇复杂天气条件(积雪、结冰等),都要用爆破法开辟混合雷场中的通路。扫除通路中地雷所用的装药,有集中放置装药、悬挂装药和集中移动装药,直列装药以及抛射装药。

    用爆破法开辟通路时,不需要确定每一枚地雷的位置(用放置装药引爆地雷除外),只要弄清雷场边界就行。放在地雷伪装层上面的放置装药所用的主要是二百克TNT炸药块,有时也用导爆索装其连接起来组成集团装药。

    相较于其他方法,集中悬挂装药主要用于短时间内破除已方雷场。1943年1月,列宁格勒方面军在突破德军封锁时,于进攻的前夜在已方雷场上设置了一千多个悬挂装药。炮火准备一开始,这些悬挂装药即行爆破,完成了全面扫雷任务。

    战争经验表明,为在已经侦察清楚的地形上开辟一条面积达一百平方米的通路,需要六十至八十公斤炸药和一个工兵班三至四小时的工作量。乌克兰第一方面军在维斯瓦河—奥德河战役中,使用了八十公斤重的移动集中装药(装在独轮车上)。移动集中装药可用架在车轮座上的撑杆向前推出七十至八十米,这种装药能在雷场中开辟出纵深和宽度各为二十至二十五米的通路。

    经过实战检验对比,使用直列装药开辟通路效果更好。在战争第一和第二阶段,工兵常常用若干四百克TNT炸药块系在木棒或木条上做成直列装药,长度为一米或一米以上。最初,使用直列装药开辟通路是连续进行的:在一个直列装药爆炸后,再装上另一个直列装药继续爆炸,在雷场中这样开辟的通路宽度约为二米。战争第三阶段,开始采用装在高度约为一米的三角架上的悬挂直列装药,这样可将通路宽度扩大到八米。但是,这两种向雷场放置直列装药的方法延长了爆炸准备时间,难以隐蔽地避开德军观察。

    战争末期,苏军工兵有了制式直列装药(УЗ—1型),开始用小车向雷场运送这种装药。在这种情况下,要求地面要比较平均坚硬,几个直列装药平行旋转和同时爆破能开辟出很宽的通路来。

    [提示:原图站已失效]

    1943年11月的基辅战役中,乌克兰第一方面军突击集团编成内的第166坦克工程团第一次使用悬挂ПΤ—3型扫雷器的坦克在雷场中开辟通路,战斗坦克和步兵沿着扫雷器的坦克履带滚压的轨迹向前运动,大大出乎德军意料。但是这种方法需要密集使用悬挂扫雷器的坦克,并且与冲击的战斗坦克和步兵达成不间断的配合冲击才最为有效。因此,在1944年夏季的白俄罗斯战役中,在突破地段上,同时有第119、第253、第148、第40和第166等五个坦克工程团分别在近卫第6、第5、近卫第11、第3和第28集团军的突破地段上行动。上述坦克工程团基本完成了破雷任务但是,这些部队在森林沼泽地带使用时都暴露出许多缺点 ,结果降低了行动效果,而且导致了不必要的战斗损失。这种情况多半出现在悬挂扫雷器的坦克沿泥泞地形成小群行进,而与战斗坦克的协同动作又组织得不好的时候。相反,如果密集使用扫雷坦克,并与战斗坦克、火炮和步兵协调得很紧密,沿道路或比较坚硬的地面开进,则效果要好得多。

    战争末期,坦克工程团开辟通路的行动方法基本固定了下来。坦克工程团编三个连(总共有20辆悬挂ПΤ—3型扫雷器的坦克),通常在宽达二至三公里的正面上行动。一个扫雷坦克连配属一个工兵排,可保证一个坦克团沿通路通过。冲击一开始,扫雷坦克以相隔十五至二十五米的距离成梯次一个接一个向前开进,每辆扫雷坦克沿指定方向开进并清扫出4。8米宽的地带(四组扫雷滚筒压出四个1。2米宽的地带),尔后由工兵使用直列装药装通路加宽。在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实施的维斯瓦河—奥德河战役中,第166坦克工程团开辟四条4。8米宽的通路和六条车辙通路;第92坦克工程团开辟了6条4。8米宽的通路和四条车辙通路。有两个坦克旅、四个重型坦克团和三个自行火炮团沿这些通路通过了雷场,无一损失。

    [提示:原图站已失效]

    配属于白俄罗斯第三方面军的第148坦克团的扫雷坦克

    在战争期间,苏军对使用火力在雷场中开辟通路进行了实验。

    1944年春季,在克里木作战的近卫第2集团军地带内,曾用120毫米迫击炮对雷场(有100枚ΠΜД—6型防步兵地雷和50枚T—55型防坦克地雷)进行了射击。发射了128枚迫击炮弹,只引爆了7枚防坦克地雷,防步兵地雷中虽有36枚被弹片炸穿,但仍具有战斗效能。1944年多次类似试验表明,用这种方法在雷场中开辟通路是不合适的。尤其是射击后,雷场里到处是弹坑,地雷随泥土掀起,要用探雷器寻找杂在弹片中的地雷困难重重。

    此外,使用导爆索网引爆地雷,以及架设步兵通行便桥的方法,随着德军雷场的不断改进,变得不是很有效,因此苏军在经过短暂的不成功试验后,很快放弃了这两种方法。

    元宝推荐:MacArthur, 通宝推:daharry,北溟有鱼,
    • 家园 作者获得通宝一枚

      送花成功,可取消。有效送花赞扬。感谢:作者获得通宝一枚。

      参数变化,作者,声望:1;铢钱:16。你,乐善:1;铢钱:-1。本帖花:1

    • 家园 苏军的火箭炮技术不错,怎么不用火箭炮扫雷

      现在火箭扫雷车是重要的扫雷装备,也不算多复杂,以苏联当时的技术力量研制出简单的火箭扫雷车应该不难。

      • 家园 散布问题。

        火箭炮打过以后,面积很大,但里面总还会有没炸到的地方。火箭排雷基本保证这一条线全炸到。

      • 家园 火箭扫雷弹和火箭弹区别可大了

        火箭扫雷车看上去和普通的火箭炮差不多,不过两者的炮弹、作业方式和原理差别还是很大的。火箭扫雷弹实际上是用火箭拖动一条十几米或几十米长的炸药包(串起来的一条条炸药柱),利用这条炸药爆炸的冲击波进行排雷的。火箭弹则是靠安装在弹体内的不同战斗部进行杀伤,破坏。

        忘情兄文中最后提到使用普通炮弹覆盖雷区进行排雷的效果很差。火箭炮在这点上和普通火炮区别不大。

        按我的理解是:火力排雷依靠的是火药爆炸的冲击波,而不是破片。也就是相当于大面积的模拟重物下压的效果(有点定向爆破的味道)。这点不管是普通炮弹还是火箭弹都无法做到,而且地雷多是埋在地下的,破片效果也很差。想想也能明白,只要及时卧倒,人都有机会在近距离的炮弹爆炸中捡回一条命,何况体积更小,埋的更深的地雷。火箭弹的威力很大,但主要是破片杀伤,一枚273火箭弹大致可以杀伤一个足球场范围内的有生目标,但是其冲击波的范围就远远小于这个。

        另外,使用炮弹/火箭弹覆盖雷区后,不可避免的就是满地的弹坑,对部队的快速通过,尤其是装甲部队造成很大的麻烦。还有就是火箭炮的精度比较差,并不能保证准确的覆盖。

        至于,苏联二战时为何没在火箭炮的基础上研制出火箭扫雷车,我估计是没那个闲功夫,毕竟地雷对于军队来说只是麻烦而不致命。而且我看到的资料中火箭扫雷车概念并不是从火箭炮发展出来的。火箭只不过是被借用的道具而已。

    • 家园 看来当时的苏联红军并没有使用人海战术扫雷啊!

      一个小问题:

      QUOTE]在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实话的维斯瓦河—奥德河战役中,第166坦克工程团开辟四条4。8米宽的通路和六条车辙通路;[/QUOTE]

      应该是实施吧?

      • 家园 拿人扫雷我说那是意淫

        首先苏军的攻击是步坦协同的。卡尔乌斯击退过多次苏军的步坦协同就是明证。苏军也经常用人肉外挂就是为了帮助坦克扫除反坦克兵。所以作为防御方如果要以雷场阻滞对手,必须要反坦克雷和反步兵雷混埋才能有效防御住。人能引爆反步兵雷,可人怎么引爆反坦克雷啊

        再说拿战俘扫雷,一个战俘撑死弄炸一个地雷。德军一次埋成片的地雷。他能有多少战俘来扫雷?有的话能扫几个。德军二战用过的地雷怎么也有上百万枚吧。苏军那里有上百万德军战俘来扫啊。就算拿来扫雷了,那怎么还对苏联人扣留德国俘虏在西伯利亚的事情唧唧歪歪啊。

        要是苏军出于报复心态那可能是有的,但是作为战法来说太蠢了。拿人出来扫除地雷场既费时间又没有太大价值。不如拿爆破带扫呢。苏军再怎么不行也是正规军,不是伊朗那种除了人的狂热之外一无所有连炮弹都要朝外国进口的游击队式的部队。苏军打仗也是要注重效费比的。爆破带和扫雷具显然更容易更好的扫除地雷

      • 家园 五笔字型打快了,谢谢指正
    • 家园 加油啊:)
    • 家园 扫雷坦克前面的大耙子不怕炸吗?

      再结实的铁疙瘩也经不起反坦克地雷反复炸吧

      请问它是怎么扫雷的?

      再就是这铁耙子是左右各一的,中间地方的雷怎么排除?

    • 家园 谢好技术文章

      不知道是不是数字错误:

      “曾用120毫米迫击炮对雷场(有100枚ΠΜД—6型防步兵地雷和50枚T—55型防坦克地雷)进行了射击。发射了128枚迫击炮弹,只引爆了7枚防坦克地雷,防步兵地雷中虽360枚被弹片炸穿”

      应该其中一个数字是不对的。

    • 家园 坐在沙发扶手上喊,忘情又发好文啦
    • 家园 shafa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