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时代进步狂想曲,此其一 -- 酥油茶

共:💬5 🌺43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 家园 道德经就是唯物辩证法

        说中国思想体系是唯心主义,实际上可能不太准确。孔子之后,确实是唯心主义。妄图以唯心的德去改变唯物的道。老子的《道德经》,在西汉初期出土的都是《道经》在前,《德经》在后,但西汉中期以后的,就是《德经》在前,《道经》在后了。

        道德经对客观世界的描述,如果我们把它和恩格斯的辩证法对照着看。解读可能就不同了,玄之又玄,就是唯物辩证法的事物永恒发展。道德经里的道,就是唯物辩证法里的客观规律。老子和恩格斯对道的认识是一致的。只要人类存在,就要不断的求道(探求客观规律),但道也是永远不能被穷尽的(事物发展的永恒性,无限性)。所以所谓的得道是永远不可能的,人类只能在某个阶段,某个领域,得到道(真理),但一旦超出这个范畴,真理又会变成钮误。

        道是客观世界的运行规律,德是人类社会的运行规律。道是客观的,德实际上也是客观的,这点老子和恩格斯也一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妄图用德来改变道,是这2千年来中国文化的弯路。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中国这2千年来的历史,正如老子《道德经》里所说,从唯物主义的正路走上了唯心主义的斜路。“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而西方世界这几百年的崛起,以我个人的历史观来看。萨克路撒克逊人应该也是当初从轩辕黄帝那里吸收过思想火种的分支。日耳曼人和雅利安人,雅利安人和印欧人,印欧人和三皇五帝,从渊源上讲,他们也许就是上古华夏文明的旁支。黄帝时代留下的唯物主义思想火种,被萨格鲁撒克逊人保留了下来,并在这几百年被发扬光大了。

        Ruler, 统治者。这个单词比administrator,manager的感觉要强的多。显然,印欧人的祖先,当他们形成上下级观念,形成统治者观念的时候,统治者就是拿着尺子的人。在中国,统治,帝王等和尺子都不想干,规矩和这个想干,但显然不是帝王那种级别。

        这2千年来,对中国人来说,子曰代替了规则,圣人之言代替了Rule。而西方,还记得,有了rule,才能去探索自然,探求规律,去进步。让我们找出我们已经丢掉了2千年的rule,去再出发。

        伏羲,女娲手里拿着规矩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 家园 同意老子的思想是“辩证法”

          同意老子的思想是“辩证法”,但后面的有点太玄乎了。

          现在就有秦时出土的文物,度、量、衡一体的青铜管,代表中央统治的权威和标准。

          辩证法有意思就有意思在这儿,秦似乎把中国(漫长的以农业为基础的)中央集权统治者以后要做的大事情都做得差不多了(太祖的“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似乎是想把中国走向工业后的事也全做完),极度透支国力后,帝国迅速倒塌。汉承秦制,实际是有所复辟。政治上分封,思想上重儒。贾谊气势磅礴的过秦论,却以“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作为对秦灭亡的总结,这完全是应景本时代和教化本时代统治者的论调。以后的历史事实也多次证明,末代的帝国统治者未必不仁义,兴衰轮回有着自身周期,是一个复杂的客观存在。秦透支国力做了太多的事情,有些在历史“存在”的判断尺度下(在理想上人们的希望是一回事,但历史事实往往与人们规划的纸面上的理想不太一样。这时候怎么判断标准,我想只能以存在来判断了)做过头了,辩证法自然地让汉为这个“过头”进行调和,进行为存在的妥协,如果说秦的透支和只争朝夕是为了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那么汉明白仰望星空固然重要,但至少也要看清路别掉到深沟里,掉进去性命都没了。《过秦论》就是叫统治者看路,统治者和贾谊都未必不知道仰望星空的伟大与宏阔,过分拘泥与脚下的路而不仰望,结果是自闭走上绝路而不自知;可过分仰望的结果又摆在眼前,而且似乎前朝也仰望的差不多了,那么现阶段的任务还是脚踏实地的走路。这点上贾谊和统治者实在是心有戚戚焉。“走有汉朝特色的农业中央集权帝国道路”在那时候应该是共识。

          也许秦朝发力太猛了,结果汉的共识竟然一去两千年,在明清还是共识,而且你说唐朝如此尚好,主要文明都憋在自己那一亩三分地里吭哧,那你这个有特色还能在轮回圈里面用用。可到了明清小小寰宇的世事变迁沧海桑田,你还以为秦朝发得力到现在还猛,还以为“有特色”是调和过激,后世看来,却是“抱残守阙”“历史上只有吃人”。1799年中国最后一个成功的封建帝王与世长辞,中国滑入了风雨飘摇阴沉黑暗备受屈辱的19世纪。

          于是辩证法狠狠的给中国上了一课,“过”与“不过”的判断失误,使汉朝的中庸变成了清朝的极端保守,伽利略说如果摩擦力小,小球将下落并摆上另一端差不多高的位置。于是清末民国中国各种思潮的大爆发,从天朝上国梦醒来后的天朝子民马上变成月是他乡明、中国人是低劣丑陋的。这个过程之漫长曲折痛苦与动荡,时至今日余韵不断。河殇的痛彻,殖民三百年的向往,黄皮肤的自卑,中国的小球在“人间正道是沧桑”的摩擦力下回归正道的来回摇摆中,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的神经备受煎熬折磨考验与历练。这是辩证法再补中国人西方逻辑哲学缺失的课么?历经考验而成熟,经受烈火而涅槃,(蜡笔小新教还有受尽磨难而得救赎),辩证法本无永恒的高低强弱错对之分,中国的未来如何,肯定还要历经动荡折磨考验,但也会迎来安定富强辉煌。生而有苦乐酸甜,存在而伴随高潮低谷,辩证法不在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中起效;就在百年的沧海桑田里起效;更或者,酝酿了两千年的势能,生活、耕种了两千年的黄土地,在这片土地上生老病死一代又一代按先祖的生活方式出生,成长,结婚生子,老去死掉。然后,这片土地和土地上的人民经受了旁人难以理解和忍受的屈辱痛苦,开始裂变开始新生,开始在混沌无序盲目迷乱中建立新的闻所未闻的亘古未有的新的一种生活与制度,两千年对于人类历史来说并不短暂,所以这个新的建立的过程,也不会短暂,但我个人坚信它的到来,也坚信它的时代先进性。并非尺矩就永远先进,也并非兴儒就得大道,辩证法告诉我们,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先进的东西,而时代是不断进步的。

          PS1:故宫太和殿丹墀壁上就有日晷和嘉量,至少说明统治者还定义代表空间与物质的标准,只是在漫长的儒家文化浸泡下,这个多成了吉祥的标志装饰物。

          PS2:太祖既知道“人间正道是沧桑”,但却“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这么做还应该是“相信人民群众”吧。后三十年存在对于前三十年理想的复辟如果是辩证法的历史逻辑必然,但之后我们要走“有中国特色的”多久?100年不变之后是否1000年不变,10000年不变?朝夕之争的“过”如果又化为万年后的保守,那才真是人民群众对太祖信任的辜负。“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