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忆老莫 -- 冷眼人

共:💬32 🌺15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忆老莫

    老莫不是人!

    老莫是一家饭馆儿. 大名叫"莫斯科餐厅". 后改称为"展览馆餐厅". 自文革起, 京城里的人便谓之为"老莫". 为何不叫"大莫"或"小莫"呢? 大概是因为"莫斯科"属於"老毛子"的缘由, 故简而言之, 就成了老莫了.

    老莫的气派是没的说. 若大一座建筑, 前接"北京展览馆", 后壤"展览馆剧场". 褐色花岗岩石将"馆" "厅" "场"的基座壁墙叠合成三位一体. 错落有致, 气势不俗, 兀显恢宏的俄罗斯风格. 且不说老莫的饭菜如何, 单凭其长相, 就盖了京城所有西餐馆子的帽儿了.

    对于无缘一见克里姆林宫的人来说, 老莫可以帮您延伸想象力. 正门进去, 是个宽大的厅廊, 随处可见形态各异的塑像, 雕花的立柱和绚丽的装饰, 极尽华美. 空气中迷溢着异国食品的奶香. 现在回想起来, 那味道可能和北美任何一个dinner里的差不多. 但当年可确是撩得人"牵肠挂肚"地一个劲儿咽吐沫.

    我第一次去的时候还是幼儿园的干活, 印象最深的, 除了那股子奶香, 就是大厅里的鱼池了, 池中一座一米多高的假山, 上有亭台楼榭和数孔泉眼, 溅跳出青波漾漾,涓涓而下, 池中摇弋着数尾锦鳞, 显出些许中国特色.另人赏心悦目.

    进得二道门, 眼前豁然开朗, 犹如身在一处殿堂. 辉煌的穹顶, 巨大窗棂达三层楼高, 厚重华贵的帷幔挽在两边, 深绿色的大理石嵌围四墙, 硬木地板铮光铧亮,宽桌大椅, 铺衬奢佚. 几十张餐桌摆开, 仍显得空间阔绰有余, 绝无海外多数餐厅那种两桌之距二尺半的逼仄之感.

    与各类中式食肆相比, 在此等雅地用膳, 确会使人自我感觉良好.

    早年间常去老莫的, 大多是知识界的上流绅媛们, 或者是公私合营后拿定息的遗老遗少. 八路军同志们进城后倒是有点儿钱了, 无奈过去的小米窝头把胃练糙了, 加上握枪杆子的手玩儿不转刀叉. 就没多少人愿意去受那份儿洋罪. 自从文革后期开始, 老莫的食客们转为以青少年为主了.

    想当年, 拍婆子, 搞对象, 会朋友, 请同学, 套瓷儿, 摆阔, 无论何事, "去老莫撮一顿!" 成了下馆子的首选.

    撮老莫所费不赀, 所以不能时常光顾, 因而印象弭深. 和谁去的, 为什么去的, 多年后仍恍如昨日, 记忆尤新.

    我去老莫最频繁的时期, 是当年一人吃饱全家不饿, 纵'啖"无"俭"的时候, 有那么几次, 眉眼不眨地拿出月晌的一半和小哥几个去撮. 现在您再让我这么干, 在下就要肝儿颤了.

    其实, 昔日撮老莫, 还是应了今日的一句俗语:"吃的是文化". 味道好坏还在其次, 要的是那儿的气氛. 在老莫, 您好歹要装个"尖头馒"(Gentleman), 也别惦记着玩儿"哥俩儿好", 说话要细生气语, 刀叉要偃旗息鼓. 如此一来, 便少了些乐趣, 所以, 真要想塞饱了聊好了灌倒了, 还得奔斜对面儿商场的"永红便民食堂".

    什么人最爱吃文化呢? 处在"关键时刻"的情侣们呀. 还差那么点儿火候就能"搞定"的时候, 老莫没准儿能帮您一把. 想当年, 小伙子一句"今晚我请你去老莫", 格调上来了, 品味也上来了, 姑娘怎能不暗喜? 在那个典雅绚旖, 柔声细语的餐厅一角, 品茗把盏, 灯红酒红脸儿更红, "郊外的晚上"萦靡于耳(后来才有的), 斯时斯景, 怎不令人情旌荡漾, 意马心猿? 於是小俩口儿细通款曲, 罗曼谛克一番后私定终身, 便是自然而然的事了.

    说到老莫的料理嘛, 在当年"有肉就成"的环境里, 我是觉得盘盘盏盏皆佳肴啊. 每次去, 红菜汤, 奶油烤鱼, 炸猪排, 焖罐儿鸡, 铁板牛扒是必尝之物, 外加红酒一瓶相佐, 咂咂, 还有什么好说的! 明天就可以去见列宁同志了.

    老莫不仅菜好, 刀叉器皿也是十分的考究, 透着"高级". 大抵算得上是真正的银器了. 比如喝红茶的杯子, 一定是放在一个带把手的银制杯套上端来的. 难怪当年不少食客在酒饱饭足之余,还要顺两把勺子回家. 此举一度令经理们着实伤了一阵子脑筋.

    时光荏苒, 去国有年, 对各番洋餐多有领教, 更别提坊间的"西式"中餐了. 人言出国乃寄人于篱下, 本人心神愚钝, 并无此感受, 倒是我的肚子一直在叫委屈. 所以每次回国后都要把有限的腐败投入到无限的中华饮食之中. 只有一次例外, 那是在香港, 承友人之邀, 吃了顿西餐, 大为享受, 问曰: 此肴何以远胜于以往所啖? 友人笑答, "洋为中用之西餐方才美味啊". 想来此言应是不虚. 走笔至此, 决定下次回去一定要好好撮老莫一把.

    不过, 朝花夕拾, 往往会生时过境迁之感. 造化弄人, 口味亦弄人, 不然明太祖怎么会为一碗"珍珠翡翠百玉汤"而烦恼呢?

    元宝推荐:宁子,
    • 家园 合着着从前的老莫,就是现在的必胜客啊。
    • 家园 看得我怪神往老莫的, 看来的去撮一顿

      鲜花

    • 家园 莫斯科餐厅是文革时期北京的高档消费场所

      莫斯科餐厅是文革时期北京的高档消费场所――属于一般人“够得着”的那款。当年俄式大餐被当成正经西餐狂受追捧,姜文儿的《阳光灿烂的日子》在这儿取了不少景。

      那阵最高享受是去莫斯科餐厅爆撮一顿,那要大大的破费了,但10块钱能吃得很丰盛了。莫斯科餐厅卖的一毛还是一毛五一个的带奶油圈的小面包也不错,着实松软、可口。前些日子又去了一趟,小面包木啦。

      • 家园 那时候除了钞票,需要另交粮票不?
      • 家园 只在小时侯去过一次,不过现在不想去了

        因为发现一个也叫莫斯科的小餐厅,就在美国大使馆对面,俄式装修,虽然没有老莫那样豪华,但是别有一番情趣.我最喜欢的是二楼靠栏杆的位子,可以方便的欣赏下面的歌舞表演.不知道为什么,我总觉得老莫有些做作,特别是穿旗袍的服务员.反倒这里的男侍者倒有一些亲切感.

        另两个喜欢这里的理由是可以自带酒水和可以要求烛光晚餐,尤其后者,非常适合一些活动.

        听说现在新添了艳舞,HOHO........又比老莫多了一丝生活气息.

      • 家园 凑个趣儿:2004年莫斯科餐厅消费明细单

        再凑个趣儿,这里有一份2004年11月份的莫斯科餐厅消费明细单,请各位过眼。

        敲好字又查对了N遍,希望无错漏。文字忠于原单子。

        莫斯科餐厅消费明细单

        台号:112 人数:3

        序号(略)

        品名………数量…单位…金额

        冷菜

        俄式冷酸鱼 1……份……58.00

        俄式鸭肝…. 1……份……55.00

        计司…. ……1……份……27.00

        俄式泡菜…. 1……份……10.00

        红鱼籽带洋葱末1..小份…29.00

        面包篮……..2…….份……..12.00

        汤类

        奶油鲍鱼汤. .1……份……66.00

        奶油虾汤…. .1……份……28.00

        莫斯科红菜汤1……份……16.00

        热菜

        铁扒三文鱼带少司.1份…59.00

        俄式黄油煎鱼1……份…..48.00

        法式?h蜗牛. .1……份……28.00

        焖罐羊肉……1……份…….36.00

        酒水

        西柚汁/杯…. 2……杯…….30.00

        格力森黑扎/扎1……扎…….23.00

        消费金额:525元

        • 家园 嘻嘻,这些个菜那个最好吃?告诉下好么?
          • 家园 没好吃的:)还不如吃中餐呢!

            我也属于吃不惯西餐的土包子,如下东西算是能入我口的东西:

            面包(但以前那种带酸味的黑面包没了)

            莫斯科红菜汤

            格力森黑扎

            红鱼籽带洋葱末是我点的,腥了点。

            结论:没好吃的:)还不如吃中餐呢!

        • 家园 莫斯科餐厅是当年我们的最爱,

          文革后期也时常去品尝当时在别处很难吃到的正宗西点,宁愿冒着经济出现赤字的危险也要去解那份谗.尽管现在西餐厅遍布京城,但我还是对老莫情有独衷.

        • 家园 看到这菜单让我想哭。想起当年我刚到老莫

          不是老莫餐厅,是莫斯科。趴在一家和有公厕那么大的餐厅的黑咕隆咚的桌子上,我享受了一杯啤酒和几块没放盐的炸鱼。然后三百卢布就离开了我。广告上说那是最便宜的套餐

          • 家园 莫斯科/圣彼得堡是出名的贵

            莫斯科/圣彼得堡是出名的贵,我这没去过的都知道.另外,300卢布合多少人民币阿?

            我有一个同事是俄罗斯圣彼得堡人,下次问问他俄罗斯的物价.不过这家伙都移民到国外有10年了,不知道还了不了解俄罗斯.

    • 家园 谢谢楼下各位的回贴. 再说俩句...

      雪个姑娘说的没错, 吃过老莫的菜里, 我也是对红菜汤情有独憧. 印象最深. 照着菜

      谱就是做不出那个味儿. 也许GRACE姑娘能行?

      十年前, 先交钱后上菜饭是几乎所有饭馆的老规矩. 在早还要交粮票哪. 外地来的得

      用全国粮票. 说起当年的各种票证来, 还有不少故事哪.

      "个色"一词我怎么觉得是从东北传来的呢? 指的是人不好打交道. 还有个词儿叫

      "得色" (得发4声), 好像也是源自东北, "得色什么" -- 指的是别太得意忘形了.

      花老乔兄说笑了, 按理人越长岁数嘴越刁才是啊?

      唉, 即便旧梦重温, 无奈少年之乐不再, 终是怅然.

    • 家园 真是怀念老莫的红菜汤

      自己没做出来过那味道,别的地方好象也没吃着过那味道。不知道是不是要去俄罗斯才能再尝了。

      只去过一次,刚上大学时我姐请的客。感觉就是满眼金碧辉煌,吃得那叫一个小心翼翼,生怕刀啊叉的使不对让人笑话。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