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闲话科研人搵工(上) -- 穿越

共:💬192 🌺1026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3
下页 末页
                          • 家园 坊间传言而已

                            这四个人包括我的3个朋友,还有我家LD,有什么内幕我会不清楚?另外招人我都参与了不下5次了,根本就没有这一说。倒是很感兴趣哪个研究所只招和炸药奖有关的人?

                            • 家园 你很幸运哪,那些倒霉单位最好也别去

                              人不在乎啊,从来就不缺申请。这时候不就凭谁关系硬嘛。

                              包括亲戚朋友在内,那么容易就知道的,也算不上内幕了。

                      • 家园 对的,结伙才能拿到钱

                        这叫不入帮,木饭吃。

              • 家园 本猫是这么看美国的教育制度的

                本质上讲,是个Ponzi,主要目的是四两拨千斤,维持美国在科研领域上的地位。

                回报分配呈金子塔状,大部分PhD最后是混得不如意的。最好的当然是去做名校教职,次一级的去二流校,实验室。再次一些的去业界,或者去teaching university,其实混到这个程度,已经是不怎么样了,要收入没收入(比不上硕士),要地位没地位(Sr Engineer什么的,这样的人在公司一大把)。当然最惨的是失业,转行(除非你去的是墙街),等等。这个是不可避免的,当年我和同学讨论前途(很多人还有做faculty的梦),我就说你的老板一年毕业多少个学生(至少4-5个)?他能干多少年(至少30年)?你如果不是他一辈子中教的顶尖学生,混到他那个地位的可能性是极小的,因为你这个系在未来几十年内double size的可能性是零。

                为什么说是Ponzi呢?因为这个系统要有一个大前提,就是大学生的人数要不断增加,学费要不断上涨。美国大学教育学费上涨幅度超过医疗保险,是几千亿美元的产业。如果没有这笔钱这些人,现在混名校当教授的很可能连teaching university的lecturer都混不上。相比之下,美国政府真正为了维持这个系统投入的钱那就是九牛一毛了。

                现在有了这个Ponzi大多数人还混得不如意,说明这个系统整个要摇摇欲坠了。美国现在学生贷款二三十万上了大学出来做一年收入两三万的活,就是个大问题。

                通宝推:杨微粒,
                • 家园 有几个学生贷二三十万的?

                  除非是法学院医学院的,不过这两个出来收入那是相当高.

                  普通小本贷个几万差不多了,想贷多还不一定批准.

                  • 家园 呵呵,一看就知道在美国没读过本科

                    二十万以上非常正常。

                    美国本科,subsidized stafford和unsubsidized stafford现在就接近4年10万,这部分是联邦担保,你说谁会不借?医学院学生,是光这部分就能借到20万以上。

                    另外还有私人贷款,这部分是政府不担保的,但四年再来10万很夸张么?

                    • 家园 二十万以上是有

                      你说的是理论上可以借到的数字,但实际统计就不是这么回事,实际上只有10%左右的小本借债超过4万刀,你说的超过20万的比例能有多大?

                      医学院毕业的借的是多,但人家出来就拿二三万工资么?住院医生其间都拿的比这个多.

                • 家园 说的对

                  在某种程度上,申请一个NIH就是和本行业里的最牛PK。

              • 家园 国家实验室属于能源部管的,主要经费是能源部给的

                弄点NIH经费算是开胃小菜,弄不着应该不致命。

                “你的手下强了,就是你以后的funding的竞争者。”但手下不强,你就没有好文章,自己也得完蛋。所以这里是一个矛盾,很难把握好这个度。在博士后拿到AP走人的时候,老板一般会和他谈清楚,就是将来他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以此来避免自己人竞争。

                • 家园 伯克利劳伦斯lab的该不是能源不给钱吧

                  可以控制手下的影响,少让他们接触大人物。比如我写的一个book chapter出了书么,就根本木名字在上面。

                  看手下的能量了。比如都是吃一个工具饭的,做什么都随意,但是他红了,拿了NIH的钱,你就得饿肚子。一般老板还真的不如刚跑红的人能折腾。碰上一个脑子好使得手下发达了,老板算是风光都要让给他了。

                  • 家园 LBL 可是能源科研项目大户,

                    在能源部里拿的经费数一数二,连头都给升上去做能源部长了。

                    教会徒弟,饿死师傅,这种事的确在科研界里有。所以选人不仅是看技术,还得看人品。

                    • 家园 所以选人不仅是看技术,还得看人品。

                      我看不出有人品的师傅,都是压榨而已。叫做压不死的才能活下去。在米,无所谓师傅了。独立后的经营都是自己的,客观上在搞钱上和前老板是竞争关系。

                      • 家园 这里面当然有利益交换,但老板对手下的帮助还是很大的

                        不能用压榨这个词一竿子打倒所有的人。

                        拿公司来作比较,公司里利益分得比学校里清楚多了,毕竟学校有个传业授道解惑的理想。可是不少公司也不完全是压榨和被压榨的关系。

                    • 家园 也不能这么说

                      coo说的只是一个方面,他说的那些例子在我接触的大牛中很少见。我接触到的大牛们,不能说100%,至少70%是科研人品俱佳的正直人,对手下的扶持也是尽心尽力,这些实验室基本每隔一两年就会出来培养一个PI,生物医学领域可研究的东西多了去了,没有哪个年轻的PI会傻到和老板做一个方向,因为如果这样,NIH会优先考虑老板的funding。

                      至于名利场一说,coo那个专业可能有点特殊。可以持续从NIH拿funding的牛人是不会在乎“利”的,因为他们如果去industry,赚的绝对可以比当faculty多数倍,何苦在学术界干。这些人还是凭着自己的兴趣在做事。至于那个写了一个book chapter,但最后没有署名的事情绝对是特例了,这种事如果捅到学校和出版社,这个老板也吃不消。其实我原来的学校就有这么一个例子,大牛老板和博后闹翻了,结果一篇CNS没有把那个博后放在第一作者,后来博后给editor写了一封信,结果老板也不敢太过分了。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