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关于那座滥尾坝的一些常识 -- 西安笨老虎

共:💬66 🌺920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 家园 关于那座滥尾坝的一些常识

    首先亮明观点:不要废弃了三门峡水电站;降低运用水位,少发一点电,尽可能小的影响陕西关中平原;[FLASH]插根输血管到陕西补偿陕西的损失[/FLASH]。 我不是斗爷那一系的,而且离开水电系统10年了,一些谬误在所难免,欢迎拍砖; 除了以前自己搜集的一些东西,很多内容大家你抄我, 我抄你,反正就是那么一个文件,所以不注明原始文献了

    新中国成立后,从民生与经济的角度出发,大举兴修了一系列的(大型)水利水电工程,因水电工程牵扯到天、地、人、(和谐)社会之间的复杂关系、经验的从无到有,水平从低到高,从肤浅到深入的认识,加上当初迫切的建设心情,曾犯过不少错误:三门峡水库的严重淤积;黄淮海平原的严重涝碱灾害(在“大跃进”时期)。

    下面就说说这座滥尾坝(三门峡水利枢纽管理局肯定不这么认为)的前世今生。

    1946年初,国民党当局突然提出要堵复1938年炸开的郑州花园口黄河大堤口门,使黄河回归故道;1947年3月15日国民党当局将堵口大坝合龙,黄河水回归故道(下游复堤工程还没有完成的情况)。

    黄河回归故道之后,防洪形势变得异常严峻。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是黄河的丰水期,1947年至1949年,刚刚回归故道的黄河几乎年年大水

    1947年8月,黄河归故后的第一个汛期。黄河多次涨水,渤海区43处险工相继出险

    1948年 7月6日 东明高村险工河势发生剧变,接连出现重大险情,经1个多月采取多种措施紧急抢护,控制了险情

    1949年,7月6日~10月 黄河下游先后出现5次洪峰,期间10000立方米每秒以上洪水持续49小时,9月14日出现12300立方米每秒洪峰流量。 (中央人民政府批给黄河修防1.79亿斤小米的工程费,几乎占全国水利建设费用的 )

    1949年8月31日,黄委会主任王化云、副主任赵明甫联名给华北人民政府主席董必武报送《治理黄河初步意见》,文中提出解除黄河下游洪水为患的方法,应“选择适当地点建造水库”,“陕县到孟津间是最适当的地区,这里可能筑坝的地点有3处,是三门峡、八里胡同和小浪底”。

    1950年3月26日~6月30日,黄委会首先组织查勘队查勘了龙门至孟津的黄河干流段,特聘请冯景兰、曹世禄两位地质专家参加三门峡、八里胡同和小浪底三处坝址的考察。通过查勘肯定了三门峡坝址,已往中外专家一直对八里胡同坝址评价过高,都认为是黄河中游的优良坝址,经过这次查勘后,证实了八里胡同虽有较好的地形条件,但地质条件远不如三门峡,主要是石灰岩溶洞发育。对三门峡建库方案,初步确定蓄水位为350米高程,以防洪、发电结合灌溉为开发目的。

    水利部对解决黄河下游防洪问题十分关心,1950年7月傅作义部长率领张含英、张光斗、冯景兰和苏联专家布可夫等复勘了潼关至孟津河段。

    1950年7月22日至8月9日,全国水力发电工程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决定成立水力发电工程局,作为全国水电建设领导机构。政务院任命黄育贤为局长,张铁铮为副局长。

    1951年有不少人认为黄河干流修建大水库,从当时国家的经济状况和技术条件来看都有较大困难。于是提出从支流解决问题,但经计算发现:支流太多,拦洪机遇又不十分可靠,且花钱多,效益小,需时长,交通不便和施工困难等,仍需从干流的潼孟河段下手。在这期间黄委会提出了“蓄水拦沙”的治黄方略,除开展大规模的水土保持工作外,关键是要修建一座大水库。同时燃料工业部水力发电建设总局从开发黄河水力资源出发,也积极主张在干流上建大型水电站

    1952年5月,黄委会主任王化云、水力发电建设总局副局长张铁铮和苏联专家格里柯洛维奇等查勘了三门峡坝址,专家认为三门峡地质条件很好,能够建高坝。通过提高三门峡枢纽的正常高水位,加大库容,枢纽实行分期修筑、分期抬高水位运用来解决水库寿命和淹没问题;因淹地淹人太多,不少人反对。

    从1952年下半年起,转而研究淹人淹地较少的邙山建库方案。邙山修建库容160亿立方米的滞洪或者冲沙水库,投资都在10亿元以上,淹人超过15万人,由于花钱多,又没有综合利用效益,不合算。

    1952年10月30日上午在今兰考县东坝头察看时表示:大水库修起来,解决黄河水患,还能灌 溉、发电,是可以研究的。在王化云说到“近几年没有遇到异常洪水,如遇大洪水,还有相当大的危险” ,毛主席接着问:黄河涨上天怎么办

    1952年10月31日早晨6时多,毛主席对王化云、张玺(当时河南省委书记)、吴芝 圃(省政府主席)、陈再道(省军区司令员)等嘱托说:你们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

    1952年冬又第三次提出修建三门峡水库。

    1953年2月王化云向毛泽东主席汇报了三门峡建库方案及整个黄河的治理方策,毛泽东主席听后很高兴,认为可以研究。其后,水利部对修建水库解决黄河防洪问题给黄委会作了明确指示:第一,要迅速解决黄河防洪问题;第二,根据国家经济状况,花钱不能超过5亿元,淹没不能超过5万人,由于这一限制,三门峡的建库方案第三次搁置起来。

    1953年3月,全国第一次泥沙研究座谈会在南京水利实验处(今南科院)召开,会上就议论过黄河建库的泥沙预测问题,沙玉清提出必须进行大比尺模型试验,才有可能加以估计。但直到三门峡水库开工,没有作过任何淤积预测方面的试验研究。

    1953年4月,改水力发电工程局为水力发电建设总局。李锐任局长。局下设8个部门,并组建水电试验所和东北、西南、华东水电工程局,以及中南勘测处及华北、西北水电工程筹备处。1957年6月,水电规划设计总院(季成龙任院长)和八大设计院正式成立。

    1953年,决定将根治黄河列入苏联援助的156个工程项目。(在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和燃料工业部水力发电建设总局的要求下,周总理具体负责与苏联政府商谈)

    1954年1月2日苏联专家综合组抵北京。同年2月组成了以李葆华、刘澜波为正、副团长,有中央有关部门的负责人、9位苏联专家和中国专家与工程技术人员共120余人参加的黄河查勘团。

    1954年4月李富春副总理主持召开会议,决定在黄河研究组的基础上,成立黄河规划委员会(下称“黄规会”)。以李葆华、刘澜波为正、副主任委员。

    1954年3月17日在洛阳召开座谈会,会上苏联专家对邙山水库坝址都发表了否定的意见。随后在完成了龙门至孟津干流河段的查勘之后,于1954年3月27日在西安召开座谈会,中共中央西北局(下称“西北局”)的负责人也参加座谈会。会上苏联专家对三门峡坝址都发表了肯定的意见,赞赏三门峡是一个难得的好坝址,推荐三门峡建库方案,缺点:淹没损失较大

    1954年10月,黄规会全面完成了《黄河综合利用规划技术经济报告》的编制工作。

    《技经报告》确定三门峡水库的正常高水位为350米高程,总库容360亿立方米。确定三门峡水利枢纽的主要任务是:可将黄河(三门峡以上)千年一遇洪水由37000立方米每秒下泄减至8000立方米每秒,并与三门峡下游的伊、洛、沁河的支流水库配合运用,“黄河下游防洪问题将得到全部解决”。拦蓄上游全部来沙,下泄清水,实现黄河清,使下游河床不再淤高;充分调节黄河水量,初期可灌溉农田2220万亩,远景可灌溉7500万亩;发电装机总容量89.6万千瓦,年发电量46亿千瓦小时;下游航运条件可得到改善。同时《技经报告》也指出了枢纽存在的两个严重问题:一是水库正常高水位350米高程时,淹没农田200万亩,移民60万人,巨大的淹没是兴建三门峡水利枢纽的困难问题,为减轻大批移民的困难,拟采取分期修筑、分期抬高水位运用和分或移民的办法。二是水库泥沙淤积,除计划预留147亿立方米的拦沙库容外,为减少水库泥沙量,规划拟定,一方面大力进行水土保持工作,同时近期还要在渭河、北洛河、葫芦河、无定河、延水等支流修建大型和小型拦泥库各5座。估算到1967年水土保持的减沙效果可达25~35%;如计入五大五小的支流拦泥库,则三门峡水库的入库泥沙量估计将减少约50%,三门峡水库寿命可维持50~70年。《技经报告》还指出:“三门峡水库内泥沙淤积和水库寿命的估算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需进一步研究。长期和根本解决拥沙问题的办法,需依靠全面的水土保持工作。

    1954年11月29日,由国家计划委员会薄一波主任主持苏联专家综合组组长柯洛略夫关于《黄河综合利用规划技术经济报告基本情况》的报告。会议讨论时,水利部副部长李葆华在发言中认为:

    黄河洪水威胁太大,包袱很重,每年夏天因担心黄河决口睡不着觉,黄河一旦决口,就会威胁整个国民经济和整个中国的建设,表示同意《技经报告》。
    燃料工业部副部长刘澜波同意李葆华的看法,建议中央提早讨论批准这个报告。邓子恢副总理在讲话中指出:“黄河规划主要是三门峡水利枢纽方案,前几次党中央开会已同意了这一方案,因此,今后的问题就是如何分头组织力量加以实施。”

    1954年12月,以刘澜波为团长、李锐为副团长的中国电力代表团对苏联开始为期3个多月的参观访问,了解苏联水电建设的经验教训。

    1955年2月15日黄规会将《技经报告》和苏联专家组对该报告的结论等文件,上报国务院及国家计划委员会、国家建设委员会,提请审查。

    1955年4月5日,中共国家计划委员会党组和国家建设委员会党组审查《技经报告》后,联名向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陈云、彭真、邓小平、彭德怀、邓子恢等41位中央领导人呈报关于对黄河综合利用规划的审查意见。

    1955年5月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由刘少奇主持在中南海西楼会议室开会,出席会议的有朱德、陈云、董必武、邓小平、杨尚昆、彭真、薄一波、谭震林等46人。会议听取了李葆华关于《黄河综合利用规划技术经济报告》的汇报,政治局基本通过这一方案,并决定将黄河综合利用规划问题提交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讨论。

    1955年7月中旬国务院召开第15次全体会议(32人),会议通过了《关于根治黄河水害和开发黄河水利的综合规划的报告》,并决定由邓子恢副总理代表国务院在第一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上作报告,提请大会审议批准。列席的有王首道、孙起孟、钱正英、王化云、李锐等59人。

    1955年7月18日,邓子恢副总理在中南海怀仁堂代表国务院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作了《关于根治黄河水害和开发黄河水利的综合规划的报告》。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4-10/11/content_2077238.htm

    报告最后指出:“国务院根据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主席的提议,请求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采纳黄河规划的原则和基本内容,并通过决议。要求政府各有关部门和全国人民,特别是黄河流域的人民,一致努力,保证它的第一期工程按计划实现。”他的话音刚落,顿时发出雷鸣般的掌声,一千多位人民代表为黄河的美好远景而欢欣鼓舞,许多代表称邓副总理的报告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报告,有的代表因过分激动而彻夜未眠

    1955年7月30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了《关于根治黄河水害和开发黄河水利的综合规划的决议》,批准国务院所提出的黄河规划的原则和基本内容,同意邓子恢副总理的报告,决议要求国务院采取措施,迅速成立三门峡水库和水电站的建筑工程机构,保证工程的及时施工。

    1955年8月19日,国家计委批准 黄河规划委员会的 <<黄河三门峡水利枢纽设计技术任务书>>,委托苏联电站部列宁格勒水电设计分院初步设计

    1955年12月《人民电业》刊发李锐文章《中国的水力资源和建设水电站的优越条件》。根据苏联经验和我国的具体情况,文章提出,[FLASH]尽先修建水电站,尽可能修建大水电站,这应该成为我国发展电力工业的主要政策之一[/FLASH]。

    1955年12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成立黄河三门峡工程局。1955年12月6日,刘子厚任黄河三门峡工程局局长(1956年至1958年3月,后由谢辉接任),王化云、张铁铮、齐文川任副局长。1956年1月3日,三门峡工程局在北京开始办公。

    1956年初,成立黄河三门峡工程局,汪胡桢和李鹗鼎被任命为总工程师。

    1956年1月14日,陕县,灵宝分别成立移民委员会,负责三门峡库区移民

    1956年4月苏联列院提出《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初步设计要点》报告,在报告中选定的三门峡水库正常高水位为360米高程。

    并阐明正常高水位不应低于360米高程,若考虑水库寿命为100年,则正常高水位应提高到370米高程。对三门峡水库的正常高水位、拦沙与排沙和移民问题已存在着不同意见,但在此时尚未出现激烈的争论。

    1956年5月20日,潼关县境三门峡水库区开始移民[潼关人民政府网]。

    1956年5月清华大学教授黄万里向黄规会提出了《对黄河三门峡水库现行规划方法的意见》,主张经济坝高的确定应通过全面经济核算,三门峡水库正常高水位应比360~370米高程为低,并建议切勿把底孔堵死,以备将来泄水排沙,起减缓淤积的作用。

    1956年6月9日上午10时15分,中国民航958号飞机由西安飞卢氏县杜关乡进行地质勘测时坠毁

    1956年6月13日,捷克斯洛伐克为三门峡工程设计制造的1 200千瓦列车发电站正式发电,列车发电站设在马家河底。

    1956.06.27《陕西日报》发表社论:《三门峡水库区农民的光荣行动——祝本省第一批青壮年去银川安家》。1956年6月28日出发?

    1956年8月22日,陕西省朝邑县严庄、平民乡移民先迁队785户、800人(每户青壮劳力1人)到达陶乐县月牙湖。先迁队移民看到月牙湖荒无人烟,误认为土地坏,数量少。27、28日夜间,390人先后外流。[孙兆奎,陶乐县移民纪实,宁夏新闻网]

    1956年11月,周总理访问印度,亲眼看到了水利工程的大比尺模型试验,回国后这才提出来三门峡水库要作模型试验的问题。1958年初,水电部和黄委会决定在武功进行三门峡水库野外模型试验。这个内容庞大的协作项目,国内参加的单位多,苏联方面则由科学院的罗辛斯基和哈尔杜林两位专家参与指导,并作为中苏重大科技合作122项内的一个部分。沙玉清与钱宁先生负责技术指导。试验方案是按照沙玉清提出的系列模型法思想组织的,试验场就有三个不同比尺的模型。可惜试验工作只持续了一年多,国家进入经济困难时期,中苏关系破裂而被迫中止了。试验虽然取得了一些初步认识,但没有完成……

    1956年12月和1957年3月, 温善章(水力发电建设总局青年技术员)先后向水利部和国务院呈述《对三门峡水电站的意见》,提出三门峡水利枢纽应按低水位、少淹没、多排沙的思想进行设计,认为三门峡水库应按拦洪排沙的方式运用,水库正常高水位335米高程已足。[水利部没有采纳温工的建议,李葆华付部长在1957年4月19日回信]

    1957年2月9日建设委员会在北京主持召开三门峡水利枢纽初步设计审查会。我国各有关部门、大学和科研单位的专家、教授与工程师共140多人参加。

    为进行答辩,苏联派全苏水力发电设计总院总工程师瓦西连柯和黄河三门峡水利枢纽设计总工程师柯洛略夫等五位专家来华参加审查会。会议分水利动能、水工、施工和机电四个专业组进行审查。57年2月底审查完毕并上报国务院审批。审查会基本同意初步设计的内容,但对正常高水位、泥沙和移民问题已有不同意见,但未影响成议,所以1957年4月三门峡水利枢纽正式开工。

    由于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淹没大部是关中沃野,陕西省反映强烈,1957年上半年朱德副主席和其后李富春、薄一波副总理去陕西省视察时,该省都反映三门峡库区淹没损失太大,要求降低水库的正常高水位

    1957年4月9日《人民日报》

      【新华社保定7日电】捷克斯洛伐克为我国设计制造的一部最新式的列车电站,已经在保定市我国新建的列车电业基地安装完毕。到6日上午十时为止,这部列车电站已经经过了三天多的试运转,情况良好;不久就将开往三门峡支援那里的建设工程

    1957年4月13日 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在黄河三门峡鬼门岛举行隆重开工仪式

    1957年4月14日, 人民日报 发表社论 <<大家来支援三门峡啊!>>

    1957年5月, 苏联制造的金属结构自动化大型混凝土拌和楼运至三门峡枢纽工地

    1957年6月10日-24日,水利部召开了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讨论会(张含英主持)。参加会议的有建委、水利、电力等有关部门,陕西、河南等有关地方,清华、天津、武汉等高等学校的专家共70人。会议对三门峡水利枢纽应该不应该修、三门峡水库的拦沙与排沙、水库综合利用及水土保持的评价等问题展开了讨论。10-17日为大会一般发言,18日以后为专题讨论发言。发言摘要经《中国水利》编辑部整理,在《中国水利》1957年第7期、第8期刊出1958年4月,水利电力部又印了《三门峡水利枢纽讨论会资料汇编》,并附说明:“本文系根据发言记录整理,如有错误或不妥当之处,由本刊编辑部负责。”记录中可查阅到;70名专家学者中,起码有温善章、黄万里、叶永毅、梅昌华、方宗岱、张寿荫、王潜光、王屯、杨洪润、严恺、李蕴之等十多人,明确表示了不同意360米高坝方案。

    对 黄万里关于“潼关以上将大淤,并不断向上游发展”; 张寿荫的“回水离开西安40—50公里,淤积也可能在西安附近发生”;以及梅昌华关于移民等问题的警告 等等发言都有记录

    会上温善章、叶永毅提出了建议方案,其主要论点是:

    一、水库任务以防洪为主,照顾发电、灌溉和航运。

    二、水库运用原则为拦洪排沙,不调节径流,汛期敞泄排沙,汛后蓄水供兴利用。

    三、水库设计正常高水位为336~337米高程,死水位为300~305米高程,水库容积110~120亿立方米,可满足20年内防洪淤沙,灌溉农田1500~2000万亩,发电装机容量25~30万千瓦。

    四、库区淹耕地50万亩以下,移民15万人以下,工程造价4.5亿元。较正常高水位360米高程的设计方案少淹耕地250万亩、少迁移人口70万人。

    五、关中平原土地资源宝贵,将来可能比动力还缺乏。

    六、混凝土工程量为100~120万立方米。

    七、拦河坝底孔高程280米,水库水位310米高程时下泄量6000立方米每秒。汛期中可有88%的泥沙排出库外。

    陕西省的代表在会上介绍了陕西耕地的85%是山地,平原只有1000多万亩。三门峡水库淹没多为该省的平原高产区,其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200人,而全省的人口密度平均每平方千米为82人,所以该省的库区移民是一个大难题。用迁移70~80万人口的代价,换来一个寿命只有50~70年的拦沙库,群众很难通过。

    叶永毅同意高坝大库,但不同意拦沙,主张增大排沙孔,减少水库淤积。

    梅昌华提醒到: 陕西省从来没有同意过360方案,坚持中国人多地少不能照搬苏联人所提的“以淹没换取库容”的原则”

    张寿荫发言的着重点在水库的蓄水位与淹没迁移的矛盾上:三门峡水库区大部份在陕西省,正常高水位349.1和360米时,淹没陕西耕地分别为177和295万亩。

    方宗岱提出在三门峡修建高坝大库可能带来的危害。方宗岱从处理泥沙的角度与范家骅联名提出了将原设计12个深孔的高程由320M降低到300M的意见,并得到了采纳。原设计据此作了修改

    汪胡桢,林镜瀛,顾文书、李鹗鼎、沈崇刚、李赋都等人基本支持原定方案。

    有人说这次表态李赋都的发言影响力太大了;也有人说,当时水利界上层人士,对美国顾问团反对在三门峡建坝而主张在八里胡同建坝一说持相同意见者不乏其人,但无人直言提出。三门峡电站是当时亚洲第一大水电站,大多数同志出于爱国之心,急于求成; 也可能在那种时候,没有人敢不同意苏联专家而同意美军,哪怕只是纯技术问题。

    8卦一个:

    1963年,关于黄河位山枢纽(位于豫鲁两省交界,座落在山东境内的位山枢纽)问题又出现了一场辩论。位山枢纽壅水段位于河南境内,这一段的黄河大堤经常浸泡在水中,对防汛极为不利,河南省就提出拆除位山枢纽。而枢纽的受益区主要在山东境内,山东省就从多方面论证枢纽的好处,反对拆除。 周总理召开了专门的会议研究位山破坝问题。除了有关部门外,特别邀请了有影响的专家,其中包括方宗岱及钱宁。钱宁在会上发表了主张破坝的意见,绝大多数专家支持拆坝方案,唯有方宗岱反对拆坝。在会上,他用详尽的分析,图表等力陈自己的与众不同的观点。在有关各方及专家们一一发表了意见后,周总理作总结。在讲到中央决定拆除位山枢纽时,方宗岱出人意料地站了起来,打断周总理的讲话,并拿出已经介绍过的图表,再次强调自己的意见。刚刚说了几句,周总理说你的观点刚才已经介绍过了,并示意他坐下。这样,方宗岱才极不情愿地坐下。

    另,方老前辈参加三峡工程防洪专题组,对该组的论证报告没有签字

    斗爷发言

      清水下去有什么坏处呢?我还想不出什么坏的地方。(其意是可以拦沙库内,只让清水出库)

      现在讨论中感到未知数太多,说不出一定怎么样最妥当,有人提出排沙,我认为如果不会使下游河道淤高的话可以多排些,水库寿命也可以延长一些。拦沙排沙哪样好?排沙的话能排多少?虽然经过计算或是模型试验,都还不能使人完全信服,因此在这些方面不要把自己束缚的太死。

      2、关于综合利用的看法,我认为不一定非要面面具到(不可),如果某一项化(花)不来,就可以不考虑,还是同样是综合利用。

      3、问题不一定全能用计算说明的,还要靠一定的判断,在总目标之下慢慢抬高水位走着瞧,用运用中的事实修改计划,由于未知数很多,我们的工程措施也要有弹性才好。近期计划要不防碍将来的发展。

      有了计划也不一定全能照计划办,要看发展的情况而有所调整。

    经会议讨论后大多数意见是维持原设计方案,仅建议枢纽分期修筑,水库分期抬高水位运用,分期移民,以缓和大批移民的困难和泥沙淤积问题,对初期运用水位认为340米高程较合适。并否定了拦洪排沙方案,其主要理由是:

    一、水库排沙在技术上尚未很好解决,根据苏联专家札列维的试验和计算,排出不多。国外河工专家的固槽输沙理论能否适用也待研究。而且输出之沙仍将造成下游的淤积,未能制止下游河床的继续抬高,也即未能消除黄河水患的根本所在,事实上没有解决防洪问题。

    二、未能充分发挥枢纽的综合利用效益,以解决工农业发展的迫切要求。黄河下游农田急需灌溉,若停灌,减产很大。而且此区域生产配置是以三门峡水电为基础的,如月季节性发电,将影响工业布局。

    三、三门峡坝址是黄河干流上仅有的三个水库容积超过百亿立方米的水利枢纽之一,地质、地形等自然条件优越。且其运用又将影响到三门峡的上、下游黄河干流上其他梯级枢纽的效益。如只用于拦洪排沙,实为大材小用,宜另选坝址

    1957年11月3水利部日向国务院写了《关于三门峡水利枢纽问题的报告》。

    1957年11月23日国务院将上述报告批转给陕、晋、豫、鲁、冀、甘等省,在批示中特别指出:三门峡水库的正常高水位究竟多少为妥?水库蓄水后对上游的影响及库区泥沙淤积速度,上、中游水土保持速度及下游河道淤积等主要问题,要求各省组织讨论,提出意见于12月中旬报国务院。

    1957年底,田鸿宾教授在省政府黄楼陕西省领导主持的水利专家座谈会上,就提出泥沙淤积对陕西省的影响这个重大的关键问题,引起各方面的重视

    1957年底,陕西省回文提出:一、水土保持减沙效果,原预计1967年入库沙量减少20%,50年后减少50%,现在认为有可能加快,因此可缩小三门峡水库的拦沙库容;二、水库回水末端泥沙淤积将逐渐向上游延伸,350米高程的库水位,渭河两岸浸没影响可达15~30千米,西安市北郊375米高程地带的工业区,很可能受到影响;三、建议正常高水位按350米高程设计,340米高程建成,可少淹耕地46%,可减少移民50% 。

    其他省份分歧意见都不大。

    三门峡水利枢纽自开工以来,施工进展迅速,至1958年初已完成了很大的工程量,施工人员一万多人,计划将工期提前一年,当时设计已赶不上施工,如再改变设计条件,苏联列院的设计工作就要推迟,工地势必停工,因此都急切要求早日定案

    1958年4月21~24日周总理偕同彭德怀,习仲勋到三门峡工地主持召开三门峡水库现场会议,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周总理在倾听各方面的意见后作了总结发言,总结中确定了几项原则:

    一、三门峡水利枢纽修建的目标是以防洪为主,综合利用为辅,先防洪,后综合利用,最基本的目标是在遇到特大洪水时不使下游决口,防止洪灾,免得下游4、5 省受大灾害;二、上下游兼顾,确保西安,确保下游;三、不能孤立地解决三门峡问题,不能一搞三门峡就只依靠三门峡,要同时加紧进行水土保持,整治河道和修建黄河干支流水库;四、从全局考虑,留有余地,争取降低泄水孔底槛高程

    泄水孔底槛高程苏联列院认为闸门启闭有困难降到310米高程为宜,这次会上周总理又提出:“还可以继续争一争,看是不是能降到300米高程。”

    加个插曲,这个插曲一代又一代的传了下来F

    在周总理主持召开的《三门峡水库建设方针讨论会》上,会议刚开始,周总理就问“田鸿宾同志来了没有?”答:“来了。”,总理接着说“久闻大名,未见其人,请来上座。”田鸿宾教授被周总理请到身边就座,并征询他对三门峡工程的高程与库容、淤积与排沙、防洪与灌溉发电等问题的意见。田鸿宾教授支持三门峡工程的兴建,但有针对性地强调:“必须十分重视解决库区泥沙淤积和库区淹没、浸没问题”,并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1958年3月18日,李葆华副部长参加三门峡大坝主体工程隔墩浇筑第一块混凝土

    1958年6月29日中共水利电力部党组,向中央写了《关于黄河规划和三门峡工程问题的报告》,中共中央将这份报告作为于1958年8月召开的中共八大二次会议的参考文件印发。根据周恩来总理主持的两次会议上确定的几项原则,最后一致明确为:三门峡水利枢纽拦河大坝按正常高水位360米高程设计,第一期工程先按350米高程的蓄水位施工,1967年前最高运用水位不超过340米高程,死水位降至325米高程(原设计335米高程),泄水孔底槛高程降至300米高程(原设计320米高程),第一期工程大坝坝顶先修筑至353米高程。1959年 10月周恩来总理在三门峡工地再次主持召开现场会议,研究确定并最后经中央批准:1960年汛前三门峡水库移民高程为335米,近期水库最高拦洪水位不超过333米高程。

    1958年11月17日三门峡截流工程开始演习

    1958年11月25日,黄河三门峡工程截流指挥部宣布:经过七天又二十一时四十五分钟的紧张战斗,三门峡截流工程在25日六时四十五分基本结束。  

    1958年12月9日截流工程全部结束

    ps 主要是看到一些河友胡乱引用黄万里教授毫无根据地攻击别人实在看不过去了临时凑拼的。

    争取下周完成。

    关键词(Tags): #三门峡(landlord)通宝推:onlookor,我还有机会吗,znxf,雪里蕻,playpig,踢细胞,兰之子,大水,南京老萝卜,回旋镖,双虎,老老狐狸,atene,ifuleu,铸剑,njyd,史文恭,
    • 家园 三门峡水利枢纽综合效益与谁该出血

      --------------------

      1.我是一个工程师,不是科学家

      2.甜瓜就是一个善于总结经验教训的现代政党

      3. 我想当个师爷

      4.谁受益,谁买单。

      -----------------------

      治理黄河规划和三门峡枢纽工程,做得是全对还是全不对,是对的多还是对的少,这个问题有争论,还得经过一段时间的试验、观察才能看清楚,不宜过早下结论。只要有利于社会主义建设,能使黄河水土为民兴利除弊,各种不同的意见都是允许发表的。旧中国不能治理好黄河,我们总要逐步摸索规律,认识规律,掌握规律,不断地解决矛盾,总有一天可以把黄河治理好。我们要有这样的雄心壮志。

      -------周总理 一九六四年十二月十八日 在治理黄河会议上的讲话

      综合我列举的1947-1958年关于三门峡水利枢纽的重大事件中不难发现,三门峡水利枢纽设计、修建的指导思想就是,为了解决下游的防洪、灌溉、航运问题,为了得到发电效益,希望水库容量要大,水位要高,水库泄量要小,水库将上游来的泥沙全部拦起来,通过水库放下去的清水冲深下游河道,改善航运,根治黄河的水害。宁愿牺牲上游保证下游,维持30~50年。然而, 终由于当时中国现代科技、水利,尤其是对黄河泥沙知识的严重缺乏,对修建三门峡水库造成的严重影响和后果认识不足。

      到1972年为止,全国已建成坝高在15m以上的水库12517座。初期运行时,由于缺乏经验,造成水库的严重淤积。山西省43座大、中型水库的总库容22.3亿m3,到1974年已损失31.5%,即7亿m3,平均每年损失0.5亿m3[2]。陕西省全省库容大于100万m3的水库192座,总库容15亿m3,到1973年已损失31.6%,即4.7亿m3,其中1970年以前建成的120座水库库容已损失53.3%,有43座水库完全被泥沙淤满。

      1990~1992年黄河流域进行了一次全流域的水库泥沙淤积调查。至1989年全流域共有小(Ⅰ)型以上水库601座,总库容522.5亿m3,已淤损库容109.0亿m3,占总库容的21%;其中 干流水库淤积79.9亿m3,占其总库容的19%;支流水库淤积29.1亿m3,占其总库容的26%。

      -------------(我国水库泥沙淤积研究综述 韩其为,杨小庆)

      但是,从我列举的1962年到2006年的资料中也不难发现,三门峡水利在过去的50年中,在防洪、防凌、灌溉、供水、减淤、发电等方面发挥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黄河下游沿黄地区灌溉面积3000多万亩。据统计,从1973年到1999年的27年,春灌期间水库蓄水总量326.74亿立方米,向河南、山东沿黄灌区补水270亿立方米。除灌溉外,还为中原、胜利两大油田和沿黄城镇提供了大量工业和生活用水,多次为河北、天津及青岛供水,促进了下游工农业生产的发展。

      如果说,这些都是有价的效益,那么,以下这些效益就无法用金钱来衡量了

      1.获得了多泥沙河流上修建水库的基本常识。多泥沙河流上修建水库必须具备适当高程泄流建筑物及足够泄流排沙规模。三门峡水库实践表明,在多泥沙河流上的水库综合利用效益,在很大程度上受泥沙调节的限制。水库各项兴利指标,也由于泥沙问题而互相制约。这是多泥沙河流规划水库与一般河流规划的一个重要差别。

      2.取得了多泥沙河流上的水库运用经验。通过几次改建,三门峡书库加大了水库泄流规模和排沙能力,探索出了适合多泥沙河流水库运用的“蓄清排浑”方式(蓄水拦沙[1960.3.15-1962.3.19] ->滞洪排沙[1962.3.20-1973.10]-> 蓄清排浑[1973.11-),为多泥沙河流治理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也为多泥沙河流上兴建水利枢纽提供了借鉴[葛洲坝,小浪底,万家寨,三峡;三门峡水电站的淤积警讯很快就传到了刘家峡水电站大坝设计部门耳中,石瑞芳大师在稍后的设计中就采用了坝内专门设置排沙底孔,以使沉积的泥沙能够随着水流及时排走)

      3.丰富了泥沙科学理论。 现在国际泥沙学看中国,中国的泥沙研究重镇在三门峡! 通过三门峡水库“蓄清排浑”控制运用实践,对控制水库淤积部位、水库排沙的水沙条件、水库泥沙运动规律、库区水流输沙能力的调整机理、保持有效可用库容的基本条件、水库纵横形态调整与水库排沙机理、异重流与溯源冲刷基本规律等取得很多成果,丰富和发展了水库泥沙科学及水沙调节理论。

      4.试验出适合多泥沙河流的水轮机抗磨材料和发电运行方式。在没有任何可供借鉴的经验情况下,通过在低水位、高含沙量的恶劣条件下、在原型上进行的汛期浑水发电科学试验,掌握了水轮机在高含沙水流下磨蚀破坏规律;筛选出水轮机过流部件的防护抗磨材料及相应的施工工艺;积累了汛期机组在过机含沙量高、污草多、水库运行水位低等机组运行工况恶劣情况下的运行经验。

      5.减缓下游缺水断流

      ================================================

      三门峡中下游的河南、山东一直受益于三门峡水库带来的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而三门峡上游的陕西则从1956年起,吃尽了三门峡水库的苦头

      1. 三门峡库区淹没了关中平原肥沃土地100万亩,移民28.7万人,分别占全库区淹没耕地和移民总数的82%。至今三门峡水库移民数已达50余万人(见1997年8月15日世界能源导报;曾庆华,重温历史经验,进一步改建三门峡水利枢纽) 。

      2.渭河下游从建库前的地下河(下游河道可以通航。潼关高程基本稳定)变成了建库后的地上悬河。渭河形成地上悬河以后,使关中平原洪涝盐碱灾害频繁,使陕西省长期背着沉重的防洪、治涝等沉重的负担。[1981.8,受灾人口8.7万人,18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3.31亿元左右;1992年8月,洪水库区造成的灾害十分严重,受灾人口28.5万人,直接经济损失3.5亿元左右;1996年7月,南山支流和渭河干流发生洪水,淹没耕地35.6万亩,直接经济损失4.2亿元;2003年8月24日至10月5日,洪水造成了多处决口,数十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达23亿元; 2005年9月,洪水造成渭南21万人受灾,直接经济损失10.1亿元]。

      3.陕西被迁离库区的群众生活长期困难。虽然返库十万人,但生产和生活条件极苦。这些是极不安定的因素。

      ===================================================================

      从我提供的资料中同样不难发现, 自从三门峡水库建成以来,水利部(水电部)、国务院就一直为工程问题背黑锅,想办法解决由三门峡水利枢纽造成的上游问题。 周总理为此还尝受了杜大虾的气

      2006年连子恒书记的领衔的提案:

      三门峡水库降低水位和汛期敞泄运行试验的3年中,河南、山西部分地区经济深受影响,仅三门峡市的地方财政收入就损失6亿多元,6万亩灌溉农田遭受旱灾,63万农村人口和30万市区人口饮水困难。

      因此,看到连书记的提案后,马上想到了小学的时候听过一个故事,

      两个县令放猪。唐朝中期,河南一个县令?他所辖县为皇家饲养猪,负担太重,就请求皇帝下旨,让邻县去养那些猪,皇帝当然不允;另外一个县令?,同样因为为皇家养猪负担太重,就请求皇帝同意,把他所辖县为皇家饲养的猪赐给子民,皇帝竟然同意了。

      连子恒书记不仅不能从全局出发,难道不知道今天的中央领导比唐代的皇帝要英明神武的多?由此出发,参考我对西欧三国处理问题的简浅认识http://www.here4news.com/article/3041581,我出个点子

      如果下届人代会,连书记还是人大代表, 连书记应该领衔河南、山东代表,提出议案:三门峡水力发电厂将拿出25%+的发电收入对当年陕西三门峡移民进行补偿[三门峡水库发电收入有点低,一年不到3亿,只能让他们多出点血了]; 河南、山东沿黄河各县将拿出5%+ 的黄河灌溉水费对当年陕西三门峡移民进行补偿三门峡水力发电厂将拿出5%+ 的发电收入对三门峡库区陕西受影响地区进行补偿河南、山东出资对三门峡库区陕西受影响地区进行补。

      这样一来,一方面, 连书记可以很好地沟通同陕西的关系,为陕西排忧解难(嗯,韶山灌区工程直接让交城华政委通向了党和国家重要领导职务;还有,1958年4月习秘书长的讲话连书记可以读读)。

      这二来呢,现在有人唱红打黑,有人腾笼换鸟,连书记可以整个 风景这里独好

      我的一贯主张是,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大原则是共同富裕。一部分地区发展快一点,带动大部分地区,这是加速发展、达到共同富裕的捷径。--邓小平;1986年8月19日-21日在天津听取汇报和进行视察的过程中说

      这个提案是不是很好地释诠了以上精神呢?如果再去看看当年陕西的三门峡水库移民生活现状,就明白这是多么普世的想法啊。对了,如果这个提案通过了,肯定是实现如上思想的第一人

      最后呢,给中央政府、水利部带了个好头,可以持续、稳定、地解决水库移民问题(2008年的政策: 《国务院关于完善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的意见》,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有关负责人对相关政策进行了解读。  

      政策: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期限统一确定为20年,标准为每人每年600元。 解读:20年指的是对2006年6月30日前搬迁的纳入扶持范围的大中型水库移民,从今年7月1日起再扶持20年;对7月1日以后搬迁的纳入扶持范围的移民,从其完成搬迁之日起扶持20年。
      );三门峡库区陕西移民,做出了那么大的利益牺牲,经历了那么多苦难,他们理应从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收益中获得部分收益。值得强调的是,这个收益应该建立于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收益,收益高,移民收益也应该随着高,而不是每年600。 三门峡中下游长期受益,而上游的陕西从1956年起,就一直为三门峡水利枢纽作着牺牲,于情于理都应从三门峡水利枢纽收益中分一杯羹[谁受益谁买单]。想想1978年12月后的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吧,咳咳,开个好头,做个榜样,收益无穷那。

      如果不做呢?万一被别有用心的或者一小部分人由此引申,三门峡水电站搞得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馁民(可以参考那些关于移民问题的研究)或者进而被人引用,作为否定邓小平1986年8月19日-21日在天津听取汇报和进行视察的过程讲话可行性与现实性,这样的政治后果,怕是三门峡市委书记承担不起的,当年曹操借粮官王垕项上人头就发生在三门峡不远处吧

      ==============

      既然是工程师, 有时间说点我所知道的改善工程

      通宝推:onlookor,铸剑,ifuleu,playpig,回旋镖,老老狐狸,
      • 家园 过瘾!

        2024年看到前辈这篇帖子,博引旁证内容详实,读下来十分畅快。还是羡慕十几年前的中文互联网,现在很少看到这么优秀的内容输出了。

      • 家园 现实利益复杂异常啊

        略微了解一些三峡和宜昌的关系,(库区移民就不说了)

        山清水秀文化遗产丰富的宜昌地区大发展开始于水电建设,但现在的发展同样也受制于水电。

        两大水利枢纽不对宜昌供电;三峡这个印钞机一分钱也没有宜昌的份;迎来送往的接待任务压力巨大(官员和官员家眷);对全省GDP的贡献率排第二,所得排26.对比同样是副省域中心的襄樊,房价是襄樊的两倍,物价比武汉高约20%。

        既然要集中力量办大事,那么必然有地方要吃亏,这种从中央到地方利益关系纠葛了几十年的事情,就算是胡总恐怕也不能轻易解决吧。我听说过一个不卖胡总面子的例子。

        • 家园 是啊是啊, 利益分配,那是大问题

          我听说过一个不卖胡总面子的例子。 别说胡总了,三门峡时期就是周总理都受气 没办法, 那是哗哗哗流水般的票子。

          我家乡,羊煤土气,得,除了污染,物价高,地方什么都没有捞到。 西安还是当年程安东霸王硬上弓搞了点天然气

      • 家园 还有一个办法

        把三门峡水库及相关的资产包装上市,库区移民的补偿作为股权免费配发给库区移民个人头上。当年紫金矿业上市前出事故,没钱补偿受灾村民,只好强制配股,到紫金矿业上市时,全村人都成为百万富翁。

      • 家园 本着谁受益谁买单的原则

        俺决定自费建一楼

        恭喜:你意外获得【铢钱】八个

        鲜花已成功送出,消耗 铢钱 1 个,可能得宝。可通过工具取消

        提示: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加乐善、声望、帖得花总数】。

      • 家园 歪个楼!

        三门峡水电站的淤积警讯很快就传到了刘家峡水电站大坝设计部门,石瑞芳大师在稍后的设计中就采用了坝内专门设置排沙底孔,以使沉积的泥沙能够随着水流及时排走

        俺自然而然地狗了【石瑞芳大师】:

        第一个就是:

        石瑞芳 院士 陕西长安书画艺术研究院

        哇!文理兼修!

        进去一瞧,原来是书画艺术研究院的院士!

        水利工程大多是下游一方基本都是受益,上游一方基本上都是受损,以丰补歉是王道!

        • 家园 不要放狗,要用百度!

          外链出处

          这个才是石大师的简介。

        • 家园 啊? 不会吧

          我说的石大师是国家给的荣誉头衔,勘测设计大师,专门设计大坝的参与过三峡设计审查的

          双手双脚赞同你

          以丰补歉是王道!

          我觉得这很公平, 很合理也很普世。

          中国现在有1000万左右水库移民,以前做出了巨大的牺牲,现在却只能看着别人吃肉喝汤。既得利益集团,真的该出点血了

    • 家园 必须花之。

      资料收集得很好,严谨治学当如此。

    • 家园 改来改去到连书记连连叫苦

      ---------------------------------

      1.资料收集不齐,欢迎补充

      2.谬误难免,几个时间点我自己也掐不准,比较模糊,欢迎指正

      3. 我认为很多人等参观访问大坝没必要列出,感兴趣的可自行摆渡领导人与三门峡

      4."三门峡不行就把它炸掉" 被人引来引去,但是没有确定的地址、时间

      本贴不敢引用。

      -----------------------------------

      1959年10月12日至13日,周总理第二次视察三门峡工地并主持现场会。12日下午,周恩来到三门峡,晚上与吴芝圃、卫恒等研究河南、陕西、山西三省水利与运输问题。

      1960年6月,坝筑到了340米, 已能够拦洪!

      1960年9月15日,三门峡工程关闸蓄水拦沙,并堵塞12个导流底孔( 让黄教授成名的。。。。。)

      1960年10月,黄河下游研究组完成了研究报告“三门峡水库修建以后黄河下游河床演变及河道整治”,第一次系统地分析了黄河下游河道的历史,水文,泥沙及河床演变资料,初步总结了黄河下游河床演变规律,为黄河的治理提供了理论依据。[1958年,国家将黄河下游河床演变和河道整治研究纳入中苏122项技术合作项目。中国水科院河渠所和黄委会水科所联合成立黄河下游研究组]

      1960年11月成立三门峡水库管理局,1962年6月撤销。

      1961年2月9日蓄至最高水位332.58m

      1961年4月,大坝筑到了计划高程353米。

      1961年汛后,人们察觉到滩地大片坍塌,有些险工吃紧(网站得到的)

      1961年10月11日胜利地完成了水轮机转子焊接.(第一台15万千瓦发电机组由苏联供货,水轮机转子根据运输条件由两半铸成,在安装前焊成整体,但苏方把原答应提供的大型水轮机的全部焊接技术资料卡住不给。周总理于1961年7月7日,7月12日,两次同沈鸿、李强、冯仲云等研究具体办法。在沈鸿主持下,在短时间内总结出了一整套我们自己的水涡轮焊接及热处理工艺。1961年10月3日开始焊接。)。

      1961年10月下旬,当三门峡坝址处的水位为332.5米时,黄河流量为2000立方米/秒,造成回水顶托,渭河口形成拦门沙,华县水位达337.84米,渭河下游两岸以及黄河朝邑滩区5000人受洪水包围,淹没耕地25万亩。(曾庆华,泥沙研究,2002年第三期)

      1961年底(找不到具体日期),在北京召开了“三门峡水库下泄清水后黄河下游河道演变及治理”研讨会。水利部及黄委会的专家,治河工程师,以及有关专家都参加了会议。会议进行的紧张,热烈,发言极其踊跃,争辩不断。与会者基本形成了对立的两派:钱宁(师从Einstein)为首的下切派,以方宗岱为首的展宽派。由于当时黄河下游经历清水时间尚短,资料有限,双方均无法说服对方。在激烈的争辩过程中,武汉水利电力学院张瑞瑾教授作了发言,中心观点是黄河下游河道出现了“明显下切,严重展宽”。双方似乎都没有接受这一说法。到会议结束时并没有得出统一的认识。

      1962年2月第一台发电机组(15万千瓦机组)安装完毕,并进行了试运转。(后在三门峡改建中,将其拆除,把它重新安装到了丹江口水电站。)

      1962年3月入库水量为717亿m3,沙量17.36亿t,有13%的泥沙以异重流形式排出库外。

      1962年2月,水库就淤了15亿吨。不仅三门峡到潼关的峡谷里淤了,而且在潼关以上,渭河和北洛河的入黄口门处,也淤了“拦门沙”。淤积速度和部位都超出了预计。渭河口段长达十余公里普遍淤积,渭河回水溯源至赤水附近,距坝址l87公里。

      1962年3月,水电部在郑州召开会议,(“蓄水拦沙”改为“滞洪排沙”建议就在这次会议上提出,但是怎么都找不着会议时间,主持人)

      1962年3月20日国务院批准三门峡的运用方式由“蓄水拦沙”改为“滞洪排沙”,即汛期闸门全开敞泄,让洪水穿堂而过,在下游发生特大洪水仍需运用,凌汛期承担下游防凌任务;

      1962年4月,在全国第二届人大三次会议上,陕西代表组提出第148号提案:

      拟请国务院从速制定黄河三门峡水库近期运用原则及管理运用具体方案,以减少淹没、淤积、浸没损失,建议当前水库的运用应以滞洪排沙为主;控制1962年拦洪水位在库区不超过335m移民线,确保335m线以上的农业生产、居民生活、生命安全,同时减轻移民和库区防护任务。

      1962年8月20日~9月1日水电部在北京召开第一次三门峡水利枢纽问题座谈会,副部长张含英主持会议。参加的有:国家计委、国家经委、黄委会和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省水利厅,水电部北京勘测设计院、三门峡工程局及水电部的有关司局与科研单位共80多人。会议着重座谈三门峡水利枢纽的运用方式、库区治理及是否增建泄流排沙设施问题。

      1963年7月16日到31日,水利部在北京北京民族文化宫召开三门峡水利枢纽问题第二次技术讨论会。参加会议的有各有关部门领导、专家、教授共120人。会上提出报告、论文28篇,对于是否需要增建泄流排沙设施,是会议讨论的中心议题。主要有两种不同意见:一种是不同意增建或主张最好不增建;另一种是主张立即增建泄流排沙设施。对于泄洪规模和泄流措施仍然没有取得一致意见。麦乔威做了《三门峡水库低水头运用后黄河下游河床演变预报》报告,并发表了支持小改建方案

      1963年12月10日, 我国自行设计、制造的第一台350吨门式起重机诞生.

      (1960年大坝拦洪后,急需安装启闭闸门的350吨门式起重机,合同规定由苏联供货,苏方却有意拖延不供;当时我国尚未生产过这种大型设备。对此,周总理果断决定我国自己设法制造,并亲自责成有关部门,为三门峡解决困难。太原重型机器厂的广大职工,克服困难,为国争光,设计、制造了两台350吨门式起重机,解决了三门峡工程的燃眉之急。这两台龙门貌似一直到2005年才更换)

      1964年6月,水电部在三门峡现场讨论了工程改建方案问题。曾庆华汇报了人造洪峰期间渭河下游的淤积情况,三门峡水库淤积延伸的部位。

      1964年6,7月间,周总理多次检讨检讨自己未能将三门峡工程办好;在主动承担责任的同时也在认真谋划如何改建

      1964年11月,三门峡水库总计淤了50亿吨,渭河的淤积影响已到距西安三十多公里的耿镇附近。

      1964年12月5日至18日,国务院在北京召开治黄会议(周总理主持),研究三门峡工程改建问题。参加会议的有中央有关部委和有关省的负责人;张含英、汪胡桢、黄万里、张光斗等水利界的知名专家、学者;长期研究黄河及从事治黄工作的干部、科研人员共100多人。会上提出报告、论文共55篇,各家观点鲜明: 汪胡桢为代表的“不动派”;王河官为代表的“拦泥派”,长江王为代表的“放淤派” 杜省吾为代表的“炸坝派”.四派之争,主要是“拦泥”与“放淤”两家之争。王化云和长江王发言时,周总理没有到场。“我们要登报声明,他对了,我们错了!要给他恢复名誉” 是在12月17日长江王汇报后说的。这次会议上,大多数与会的专家(包括钱宁与方宗岱)都同意三门峡工程的改建。崔宗培汇报了改建三门峡工程的“两洞四管”方案(在枢纽的左岸增加两条泄流排沙隧洞,将原建的5~8号4条发电钢管改为泄流排沙钢管).[此次会议上,杜省吾陈词激烈,言语尖刻。周总理在一旁耐心地听着杜的发言,杜读讲稿时有的字念错了或者看不清,总理还不时提示;“黄河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就出自此公]

      没有敢问当年的师长,大家一直在流传着他的故事

      1960 年当三门峡工程建成开始蓄水后,潼关河段大量淤积,危及渭河和关中东部地区。田鸿宾教授力排众议提出打开已经被堵塞的大坝底部十二条导流底孔排沙。 1965 年 10 月水电部张含英副部长等领导专门把田校长请到北京协商,他大胆地接受了水电部打开三门峡导流底孔的试验研究任务。回校后立即组织了强有力的研究试验队伍,分成三个组,分别研究打开导流底孔的施工方法、导流底孔泄流排沙的水力学、打开导流底孔以后的大坝应力状态等关键问题。此项研究自 1965 年开始,直到文化革命不得已而中断,虽未全部完成,但已获得了大量数据和成果,提交了导流底孔泄洪排沙的水利试验报告,为打开导流底孔提供了数据和方法,奠定了成功的基础,并最终把八个底孔打开了,保障了三门峡工程运行至今,发挥着巨大效益。

      1965年1月18日,水电部党组写了《关于黄河治理和三门峡问题的报告》给周总理并报中央和毛主席。《报告》回顾了1954年以来10年治黄的经验教训,介绍了围绕三门峡问题的治黄大论战,特别介绍了“拦泥”与“放淤”之争。

      1965年1月, 三门峡“两洞四管”改建工程开工。四管工程于1966年5月竣工,1966年7月29日投入运用。两洞工程于1968年8月先后竣工。1968年8月16日二洞四管全部投入运用。二洞四管工程提高了三门峡枢纽的泄流排沙能力,减缓了库区淤积,但排沙能力仍不足,潼关以上,所谓“翘尾巴”淤积还在继续。

      1965年3月 王河官组织调查了渭河下游及陕北、晋西北群众用洪用沙经验,查勘了支流拦泥库坝址,研究了拦泥库开发方案。对巴家嘴拦泥坝成立了实验工程处和实验工程指挥部,到1966年7月拦河土坝坝后加高8米工程竣工,共完成土石方47万立方米。后来因地方政府坚持发电为主,加之“文革”的冲击,致使拦泥坝试验设想未能按计划进行下去。

      1965年3月,长江王带领“长办”规划组奔赴下游豫、鲁两省,沿着黄河两岸进行调查、研究、宣传、发动和选择试验点,以期从大搞放淤稻改上寻找一条治理黄河的新路子。长江王在山东梁山陈垓引黄闸搞远距离输沙试验,做了渠道衬砌设施。放淤稻改取得了一定的成功,1965年就在黄河两岸种上了水稻

      1967年黄河干流洪水较大,渭河出流受到顶托而泥沙排不出去,至汛后发现渭河下段几十公里的河槽全被淤满,如不及时处理,将严重威胁次年渭河两岸的防洪安全。经过查勘研究,由陕西省 动员人力,于当年冬季在新淤积的河槽内开挖小断面的引河,春汛时把河道冲开了。

      1967、1969、1970年三次严重凌情,三年冰量为0.9—1.4亿m3,最严重的封河上界达河南省开封市以上,特别是1969年气温忽高忽低,造成三封三开的局面,通过三门峡水库的调蓄,均安渡凌汛。(1969年 2月10日黄河下游出现严重凌汛,全和两次封冻总冰量10327万立方米,封冻长703公里,封河期73天,三门峡水库起到量要调节作用。)

      1969年6月14日,刘建勋(时任河南省革命委员会主任兼黄河防汛总指挥)与纪登奎(时任副总理)在三门峡主持召开“四省(晋、陕、鲁、豫)及水电部参加的会议”。会议确定,改建的原则是在“确保西安、确保下游”的前提下,“合理防洪,排沙放淤,径流发电”。决定实施第二次改建,挖开1-8号施工导流底孔,1-5号机组进水口高程由300米降到287米,变成“低水头发电”。

      1969年年12月17日,水电部军事管制委员会下发了《转告国务院批准三门峡工程改建方案的意见》。

      1969年12月 三门峡水库第二次改建开始,至1973年全部完成后,使库水位在315m的泄流能力由6102m3/s增加到9 059m3/s,水库发生了更大范围的冲刷,潼关高程也下降到326.6m

      为加强三门峡第二次改建的技术力量,周总理提议清华大学水利系师生到三门峡去,参加研究怎样解决三门峡工程改造的部分。1970年1月,周恩来对他们说,黄河的泥沙问题研究得怎么样了?要把黄河泥沙整个的情况摸清楚,沙从什么地方来的,淤在哪里,怎样处理,这是你们去要解决的问题。

      1973年10(11??) 月开始采用“蓄清排浑”控制运用,即在来沙少的非汛期蓄水防凌、春灌、发电,汛期降低水位防洪排沙,把非汛期淤积在库内的泥沙调节到汛期,特别是洪水期排出库

      1973年,12月20日,第一台国产单机容量5万千瓦的轴流转桨式水轮发电机组安装完毕,12月26日并网发电。1979年1月,其他四台机组先后并网发电(1975.12.29; 1976.11.14; 1977.10.30; 1979.01.11 .机组额定转数100r/min,转轮直径6m,发电机为悬式空冷型)

      1974年12月20日,新华社报道《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改建获得初步成功》, 周总理在重病中看到了这一报道

      1980年8月3日,联合国防洪考察团考察三门峡水利枢纽

      1980年停止汛期发电(黄河是高含沙河流,尤其是汛期被视为发电禁区,1973—1979年水轮机主要部件磨蚀破坏十分严重)

      1981年3月21日,水利部[81]水管字第24号文《关于黄河三门峡水利枢纽当前存在问题的报告》,呈报国务院.

      1981年5月24日,时任电力工业部部长的李鹏视察三门峡水力发电厂

      1984年至1989年对底孔进行了改建大修(底孔及其门槽部件等气蚀磨损)。

      1985年8月11日,河南省人民政府确定三门峡市为 黄河的重要水利枢纽,豫西经济中心之一,以能源、冶金、轻纺为主的新型工业城市

      1989年开始了浑水发电试验

      1989年汛期开展日调峰运行试验,为小浪底水库提供设计依据

      1992年2月18日 王化云同志在京逝世,享年84岁。

      1992年8月渭河洛河洪水入黄河不畅,漫堤决口,淹没了农田60多万亩,约5万返库移民受灾,近3万人无家可归。

      1994~1997年,三门峡水电站又扩装了6号、7号两台单机容量为7.5万千瓦的发电机组。6号机组扩建工程于1991年4月3日开工,1994年3月22日并网发电。7号机组扩建工程于1995年5月18日开工,1997年3月23日并网发电。万里黄河第一坝装机总容量达到40万千瓦。跨入国家大型水电企业行列.( 机组为混流式水轮发电机组,水轮机额定水头36m,最大水头47.7m,最小水头27.4m,转轮直径5.5m,额定转速88.2r/min。发电机为悬式空 冷型)

      1999年10月小浪底水库下闸蓄水,三门峡水库预蓄水量后按照要求增大泄流填充其泄流孔下的死库容,缩短了下游断流时间

      1999年11月,中德合作对1号发电机组进行了针对三门峡特殊水沙条件的技术改造,改造后的1号发电机组运行安全可靠性和稳定性大大提高,水轮机抗磨蚀性能及机组效率大大提高,单机负荷由原来的5万千瓦提高到6万千瓦。

      2002年11月,水利部、黄委会在郑州召开协调会,决定三门峡水库进行非汛期318米、汛期敞泄的原型运行试验,非汛期水位比以前降低了两米,试验期限为一年。一年后得出试验结果表明,三门峡水库对潼关高程没有影响。此后原型试验没有停止,三门峡水库2004年仍实行了汛期敞泄的运行方式。

      2003年8月24日至10月5日,渭河流域发生了50多年来最为严重的洪灾。有1080万亩农作物受灾,225万亩农作物绝收。这次洪水造成了多处决口,数十人死亡,515万人口受灾,直接经济损失达23亿元。

      2003年10月份,水利部组织在郑州召开了“潼关高程控制及三门峡水库运用方式专题调研会”。

      2004年2月4日,陕西省15名人大代表提案建议三门峡水库停止蓄水。3月5日,在陕西的全国政协委员联名向全国政协十届二次会议提案,建议三门峡水库立即停止蓄水发电,以彻底解决渭河水患。

      2004年9月17日,三门峡市也打破常规向水利部直接发去了长达5000多字的紧急请示,请示的中心内容是:“三门峡市离不开三门峡水库!三门峡人民离不开三门峡水库!”

      2005年6月27日三门峡水利枢纽开闸调水调沙

      2006年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 三门峡市委书记连子恒领衔的32名河南代表日前提议恢复三门峡水库的正常运行《关于全国人大常委会对三门峡水库有关问题做出决议或决定的议案》(3543号 )

      三门峡水库降低水位和汛期敞泄运行试验的3年中,河南、山西部分地区经济深受影响,仅三门峡市的地方财政收入就损失6亿多元,6万亩灌溉农田遭受旱灾,63万农村人口和30万市区人口饮水困难。如果水库继续降低水位和汛期敞泄,不仅会严重制约河南、山西两省部分地区经济发展,而且大批库区移民返迁难以避免,将产生新的矛盾。如果三门峡水库长期进行汛期敞泄,大量泥沙将被冲刷到小浪底水库和下游河道,缩短小浪底水库的拦沙年限;同时加速下游河道淤积抬高,增加河南、山东两省的防洪压力。

      2006年6月16 日 全国人大与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日回复连子恒 NO!

      2009年11月19日2时15分,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原主任袁隆同志在郑州逝世,享年92岁

      三门峡市旅游局提供的资料表明,1950年代库区有鸭科鸟类9种,现在增加至12种,目前已经查明的有118种,天鹅、鸳鸯、大鸨这些珍贵的鸟,也开始陆续在库区出现。每年冬季至春季蓄水期,数万只白天鹅,就会集聚在库区戏水。库区200平方公里的水域已经成为维持本区域生态平衡的基本要素,并且已经成了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

      据黄委会有关人士介绍,三门峡水库的防汛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按小浪底水库的设计要求,只有当位于河南境内的小浪底、三门峡、故县、陆浑水库“四库联调”时,黄河下游才能达到千年一遇的防洪标准;二是当黄河下游发生严重凌情时,需要三门峡与小浪底水库联合控制,三门峡水库需要滞蓄20亿立方米的水量。

      三门峡水力发电厂,厂年发电量约12-14亿千瓦时,是河南电网的主要调峰、调频电厂。截至2008年底,该厂已累计发电362亿千瓦时,其中汛期浑水发电30.3亿千瓦时。实现连续安全生产3853天。

      黄河三门峡水利枢纽建成运用以来,黄河下游的引黄灌溉事业有较大发展,从三门峡至黄河入海口的1000多千米的黄河两岸,截至1990年有72个灌区,虹吸55处,扬水站68座,引黄涵洞72座,使黄河下游沿黄地区70个市、县用上黄河水,平均每年引水100多亿立方米。三门峡水库每年利用凌汛和桃汛蓄水,为下游春灌保持了14亿立方米的蓄水量,在黄河下游春旱时一般可使河道流量增加300立方米每秒,大大提高了下游引水的保证率,是下游沿黄地区可靠的水源,对改变沿黄地区的面貌发挥了显著作用。从1973~1987年的15年春灌蓄水期间,水库春灌蓄水总量206.74亿立方米,向河南、山东两省沿黄灌区补水150亿立方米,其中实际有效补水量98.03亿立方米,增产粮食30.07亿千克。引黄灌区内与灌区外相比较,灌区内粮食平均亩产增加200千克以上,皮棉增加40千克以上。

      山东省沿黄两岸引黄灌溉面积已达2000多万亩.

      河南引黄灌溉农田1000多万亩,粮、棉总产量比开灌前增长4至6倍,沿黄两岸已种植水稻120多万亩,产量连年增长。以前穷得出了名的豫东兰考县,如今稻麦飘香,绿树成行,一派兴旺景象,1983年夏粮总产达1.35亿千克,成为全国5年夏粮增长5000万千克的先进县。沿黄地区广大干部群众高兴地说:“致富仰仗责任田,丰收多亏黄河水。”

      山西省利用三门峡水库蓄水使潼关河道水位升高的优势,在沿黄库区修建大、中型电灌站和引黄提灌设施,据不完全统计,山西省沿三门峡库区引黄灌溉面积100多万亩。近30年来,黄河下游沿河农村由于引黄灌溉,增产粮食22.8亿千克、棉花1.07亿千克。

      黄河下游沿黄地区灌溉面积3000多万亩。据统计,从1973年到1999年的27年,春灌期间水库蓄水总量326.74亿m3,向河南、山东沿黄灌区补水270亿m3。除灌溉外,还为中原、胜利两大油田和沿黄城镇提供了大量工业和生活用水,多次为河北、天津及青岛供水,促进了下游工农业生产的发展。

      通宝推:ifuleu,达雅,秋末冬初,老老狐狸,
    • 家园 能不能转贴?
    • 家园 【原创】我动了谁的奶酪

      ----------------------------------------------------

      1.新安江水库移民问题于1990年前后基本得到解决。。。

      2. 欢迎补充新材料(要权威材料,否则,这个话题很不和谐的)

      3.如果说三门峡水库技术方面的问题可以随着科技的发展而得以解决,那么,解决当年的遗留的移民问题将是个长期而缓慢的过程。他们流的泪,所经历的苦与难并不会随时间的流逝而流逝

      ---------------------------------------------------

      三门峡水库是年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试图根本解决黄河中下游防洪、淤积问题而修建的能够在蓄水拦沙的同时进行发电、灌溉、改善航运等多功能的具有调节能力的大水库。 水库的建设淹没、占用了大片的土地(陕西被淹是良田),导致数量庞大的生活在库区的原住民被动地、不情愿地离开世代生息的“家”,移居他地(多是苦寒、贫穷、欠发达地区)。建设大中型水库最大的特点就是项目受益群体与受损群体的不重合性。一方面,水库建设项目的实施保证了下游居民的防洪安全,并可能兼有供水、发电、灌溉、养殖和旅游之益;另一方面,筑坝蓄水要淹没上游大片土地、导致数目庞大的非自愿移民成为弱势群体中的弱势群体。库区老百姓在“库必修,民必迁”、“迁一家,保万家”、“一家迁、万家安”等号召下,怀着对党和政府的绝对信任,他们毫不犹豫地弃离家园踏上漫漫移民路。 50年过去了,他们中的很多人生活依然比较贫困。帮助他们改善生活、尽快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解决好他们的生产生活问题是各级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我,一个热爱扑屎价值的卢瑟,提个建议:1.三门峡水李发电厂或者 三门峡黄河明珠集团有限公司 每年从卖电收益中拿出一定份额(25%+)对当年的水库移民进行补偿(先富带动后富+党和政府不能为既得利益集团背书);黄河中下游的的河南、山东两省(当年受益于三门峡水库,虽说现在修了小浪底,你们还是出点血吧)连续n年(n>10)每年从税收中拿出一定份额对当年的水库移民进行补偿(受益群体),3.中央政府会同当地政府拨出专款对当年的水库移民进行补偿(国家赔偿),让当年三门峡水库陕西移民的人均年收益不低于1000元! [MOVE]尽管拍砖[/MOVE]

      -----------------------------------------

      我所知道的一点点欧洲国家情况:

      例一:谁受益谁买单。 荷兰运河网异常发达。联想到1949年前我国每次整修黄河都会搞得鸡飞狗跳甚至让蒙元重返沙碛,一次我忍不住问了荷兰同事,你们的运河开挖哪里搞到的钱,当时居民欢迎吗?被人用鄙夷的眼光看了很久,答案大意是:(在铁路出现以前)因为货物可以通过运河廉价运送,运河沿途居民很高兴,商人也愿意出钱,所以开挖比较顺利。貌似英格兰也曾经由商会出资? 开挖过一段运河。

      例二:不能一棒子打死,要可持续发展。德国:拿破仑(Napoléon Bonaparte)大军横扫欧洲,切断了教会掌控政府、社会的渠道,没收了教会的财产。后来1919年魏玛共和国开征教会税(多谢指正的河友),一直执行到现在。

      例三:先富带动后富,保持社会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德国:东西德国统一后,东德欠发达,联邦政府向前西德地区的人征收统一税(团结互助税)来扶持东德!

      ----------------------------------------------------------

      先富带动后富

      邓小平1985年10月23日会见美国时代公司组织的美国高级企业家代表团时说

      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可以先富起来,带动和帮助其他地区、其他的人,逐步达到共同富裕。

      邓小平1986年3月28日在会见新西兰总理朗伊时说

      我们的政策是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以带动和帮助落后的地区,先进地区帮助落后地区是一个义务。

      邓小平1986年8月19日-21日在天津听取汇报和进行视察的过程中说

      我的一贯主张是,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大原则是共同富裕。一部分地区发展快一点,带动大部分地区,这是加速发展、达到共同富裕的捷径。

      ===========================================================

      关于水库移民与淹没土地:

      三门峡水库设计正常高水位360米高程,总库容647亿立方米,淹没耕地325万亩,移民87万人[苏联援建系列之一 三门峡水利工程刻下的苏联印记, 2007年05月12日,大河网-大河报, 刘志远 孙宁生河南省档案馆咨询]

      三门峡工程实际坝顶高程为353米,坝高106米,库容354亿立方米。主体工程为混凝土重力坝及坝后式电站,混凝土量210万立方米。淹没耕地99.95万亩。包括移民补偿费用在内,总投资为9.4亿元 [高峻 ,新中国治水事业的起步,第五章第二节]

      三门峡水库被称为新中国第一个大型水利建设项目,淹没区涉及陕西、山西、河南三省, 移民数量则超过了42.1 万人, 其中陕西省28.7 万人, 河南省7.1 万人, 山西省6.3 万人。移民外迁涉及问题非常复杂, 安置工作相当棘手。三门峡移民妥善安置持续了一个漫长的过程。根据1997 年的统计数字, 因三门峡水库修建而引发的三省移民数量实际超过了60 万人[20 世纪中国移民史的阶段性特征;葛剑雄 安介生;雷亨顺主编. 中国三峡移民. 重庆大学出版社, 2002: 64-65]

      三门峡水库40余万移民[三门峡市黄河河务移民管理局志,2006年12月]

      三门峡水库移民返迁亦令人瞩目。该水库实际迁移41万人。[环境在中国水库移民返迁中的推拉作用,王茂福/张明义 ,《中国人口科学》2000年第3期]

      三门峡水库(移民)31.9万人,[水库移民问题社会经济分析,河海大学移民研究中心;三峡移民局]

      三门峡水库以335米高程进行了移民……从1957所开始到1961年,移民基本结束,陕西省最多,共移民19.64万人,其中有10万人被安置在渭河以北的旱垸上,产量低,年收入公30-80元,且水源奇缺,须到3-4公里外拉水吃,因此要求重新安置。[李晨,兰艳华,《三门峡水库环境影响回顾与评价》。杨庆安主编:黄河三门峡水利枢纽运用研究文集.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746-751.]

      陕西省三门峡库区的48万移民,在过去为国家水库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但由于历史上的种种原因,这些群众目前的经济生活状况还比较贫困。 [供稿:陕西省渭南市移民局 李万明,移民工作简报2003年第5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三门峡水库的淹没与移民搬迁影响到陕西省、河南省和山西省三省近20个县。仅陕西省,农村移民就达28万多人,征用耕地106万多亩。由于当时特定的历史原因,移民安置存在着不少问题,以至60年代以后不断地发生移民返库的事情,影响了移民的生产与生活水平的提高,也影响了库区的发展与稳定。[陈阿江, 土地资源约束条件下的农村经济发展——三门峡库区个案研究,河海大学]

      从1956年至1960年,因泥沙堆积,黄河、渭河、洛河河床抬高,塌岸严重威胁两岸居民的安全,(渭南)共迁移民287292人。 [改革开放30年,渭南城市换新颜,2009,9。7]

      =========================================================

      具体到各省

      三门峡库区内的山西省移民一般都在本县就近后靠安置,共计平陆、芮城、永济三县,先后搬迁平陆、永济2座县城,国家重点保护的古建筑元代永乐宫,于1960年6月底由芮城县永乐镇全部迁往芮城县城北3公里的龙泉村东侧重新修复,永乐、晓理2个集镇,19个公社,213个村庄,移民9,442户、61,500人(其中投亲靠友分散安置8,915人),淹没耕地131,668亩,经济林地1,577亩。[《为了黄河的安宁——黄河三门峡库区移民简况》,《水利史志专刊》1992年第5期;以及其他记不清的资料].

      三门峡库区内的河南省陕县、灵宝和三门峡市二县一市,先后搬迁了陕县、灵宝2座县城,阌乡、阌底和盘豆3个集镇,11个公社,58个大队,322个生产队,共106个村庄,18,327户,77,227人(含远迁甘肃的移民人数),实际淹没耕地122669亩(其中水浇地33139亩),淹没果园12326亩,库岸总长120公里。陕县、灵宝迁往敦煌1646户,7879人(至1965年基本全部返回)[黄河三门峡库区移民]。

      陕西省的迁移人口数量最大(为三门峡水库),这是关中地区有史以来有组织进行的一次大规模的农村间移民活动。经动员和安排,陕西省移民共有8.8万人在库区周围就地后靠安置,10万人安置在关中平原自然条件较好的地区,6.1万人迁移到渭北旱塬地区,3.1万人迁到宁夏[《中国人口(陕西分册)》,朱楚珠主编,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8年1月第1版,第170页。]。

      =============================================================

      移民过程:

      1955年7月18日全国人大一届二次会议上,国务院副总理邓子恢在报告中讲道:政府保证移民在到达迁移地点以后得到适当的生产条件和生活条件。……政府将努力保证他们在迁移的时候不受损失,并且帮助他们在到达迁移地点后尽快走上安居乐业的道路。

      1956年1月,黄河流域规划委员会制定下发了《三门峡水库区清理工作初步设计阶段综合调查与规划设计任务书》.陕西省因淹没区涉及范围大,移民人口多,工作尤其复杂,该省人民委员会又特制定下发了《关于在三门峡库区陕西境内进行全面技术经济综合调查工作的指示》。1957年黄河流域规划委员会又编制出了《黄河三门峡水电站初步设计水库专辑》,都对三门峡库区的移民工作,有所初步安排。

      1956年5月20日,潼关县境三门峡水库区开始移民[潼关人民政府网]。

      1956.06.27《陕西日报》发表社论:《三门峡水库区农民的光荣行动——祝本省第一批青壮年去银川安家》。[为了支援三门峡水库建设,陕西省渭南专区水库区15万移民将从1956年开始到1959年四年内分批移完。第一批5200名男性青壮年于7月移往宁夏银川专区安家。] 1956年6月28日出发?

      1956年8月22日,陕西省朝邑县严庄、平民乡移民先迁队785户、800人(每户青壮劳力1人)到达陶乐县月牙湖。先迁队移民看到月牙湖荒无人烟,误认为土地坏,数量少。27、28日夜间,390人先后外流。[孙兆奎,陶乐县移民纪实,宁夏新闻网]

      1957年9月13日 中共三门峡市委关于发布 继续开展动员反籍移民重回敦煌工作的通知

      1958年4月21日到25日,周总理偕同彭德怀[时任国务院副总理]与习仲勋[时任国务院秘书长]在三门峡工地视察,召开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会议。水电部李葆华、钱正英 张含英; 吴芝圃[时任河南省省长],赵伯平[时任陕西省省委书记处书记],韦恒[时任山西省代省长],刘建基[时任山西省副省长]等出席。 三门峡现场会争论热烈、气氛活跃。豫、晋和水电部、黄委会、三门峡工程局的负责人及有关专家都在会上发了言。特别是陕西省去了不少人参加会议,估计水土保持速度可以加快,希望降低坝高及水库的正常高水位,说水位高了,西安地区的土地会碱化等等。但最后表示表示“有困难,但中央决定了就服从”;

      1958年8月7日 陕西省农林厅、陕西省民政厅联合通知,决定将民政部门主管的三门峡库区移民工作连同机构、人员、财产等项从8月1日起,一并移交给农林部门。陕西省农林厅成立三门峡库区移民办公室。

      1962年4月召开的二届人大三次会议上,陕西省代表提交《第148号》提案,“拟请国务院从速制定黄河三门峡水库近期运用原则及管理运用的具体方案,以减少库区淤积,并保护三三五米移民线以上的居民生产、生活、生命安全案。”

      1963年10月 陕西省三门峡库区农场筹备处成立,决定建立朝邑、华阴国营农场。

      1964年10月9日 陕西省人民委员会决定将三门峡库区移民工作由陕西省农业厅移交陕西省水利厅管理。

      1965年9月12日 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陕西省农业生产建设师改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农业建设第14师,经营三门峡库区农场、大荔农场和南泥湾农场。刘邦显任政委,王季龙任师长。

      1957年,在宁夏的移民形成了6500人的返陕浪潮,1962年3月,1.2万移民坚决要返回库区,后经国务院批准,全部宁夏移民返回库区安置。[李晓华, 博士学位论文,水库建设项目社会评价研究 2004.5]

      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在北京举行,决定推广实施联产承包责任制

      1981年6月19日财政部、电力部《关于从水电站发电成本中提取库区维护基金的通知》([81]电财字第56号)决定每千瓦时提取1厘钱设立库区维护基金,用于水库防护工程维护和解决库区移民遗留问题。

      1982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确立

      1984年11月,国务院和中央军委派出由国务院秘书长助理孙岳带领的联合调查组到三门峡库区进行调查。通过调查,联合调查组在1984年12月29日向国务院和中央军委的报告中称:“现在,许多移民的经济状况远不及在库区的时候。实行生产责任制以后,安置区的生产有所发展,移民生活有所改善,但是现在部分移民生产、生活仍然相当困难,因此,他们强烈要求返回库区。这种态势如果任其继续发展下去,可能失控。因此,问题已经到了非解决不可的时候了。”但对如何解决移民问题调查组没有取得一致意见,最后按各方分别提出的方案上报。

      三门峡水库移民返迁亦令人瞩目。……..规模较大的活动有17次,每次数千人。远迁宁夏贺兰、宁朔、永宁等8个县的3.1万移民中许多人曾涌进县城及西宁市,长达40天。1985年5月,陕西移民再次闹返库,大批涌进西安市街头持续7日,交通为之阻塞。[环境在中国水库移民返迁中的推拉作用,王茂福/张明义 ,《中国人口科学》2000年第3期](感兴趣的河友可以参看 路遥,平凡的世界 第三十章 或者自行搜索)

      1985年5月8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联合下发了中办发[1985]29号文件,即《关于陕西省三门峡库区移民安置问题的会议纪要》,对移民返库的要求做出了积极回应:“三门峡库区移民现有40万人,其中15万人生产、生活很困难,需要返回库区安置。”

      1985年8月24日,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专门研究了水库移民遗留问题,决定从中央直属水电上交中央财政的利润中,每千瓦时提取4厘钱设立库区建设基金,集中解决水库移民遗留问题。

      陕政发[1985]133号文件和陕政发[1986]44号文件[名字一直没有找到。。。。],地方国营农场向当时的渭南地区行署划交21万多亩土地,部队农场则向渭南地区行署划交土地10万亩用于安置移民。

      1989年12月12日, 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陕西省扶持三门峡库区贫困移民发展生产周转金使用管理的暂行规定>>及<< 陕西省扶持三门峡库区贫困移民发展生产周转金使用管理的暂行规定的通知>>

      2003年10月31日,水利界两位著名的专家张光斗和钱正英向水利部呼吁,希望三门峡水利枢纽尽快放弃发电,停止蓄水。

      2005年2月4日,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颁布<<陕西省三门峡陕西库区和石泉水库移民遗留问题处理规划实施细则>>

       

      2006年5月17日:《国务院关于完善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的意见》(国发〔2006〕17号)。

      2006年7月8日国务院批准了财政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的<<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基金征收使用管理暂行办法.

      2006年9月4日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关于印发《陕西省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实施方案>>的通知[陕政办发〔2006〕55号]

      通宝推:铸剑,

      本帖一共被 3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