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 锅 巴 粥 -- 老光

共:💬88 🌺116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 家园 铸铁锅儿锅底的中间,有那么特别厚实的一小块……

              您“估计是以前工艺不好,才需要做成这样”子的。这你就猜错了!那是铸锅的师傅,特地要做成这个样子。因为铸铁锅儿是个半球形,搁在灶上,受力点全在了锅底,况且,铁锅铲在锅里头铲来铲去,那锅底不厚实的话,经得几铲哟!搞得不好,两锅铲就把锅儿给铲破起!两者,中间厚实些,也经得火烧,同时,锅底里的火,老在那地方燃,如若是中间不厚实,同样厚薄,反而传热不均匀。你说呢!我是这样认识的!

              • 家园 这个您就不清楚了。

                  那一小块疙瘩是浇铸口,工艺上的问题。

                  如果是机械化生产,用压铸的方法,那一小块就没有了。

                  不管是用什么方法,铸铁锅厚度是不均匀的,越靠中间越厚,这样设计是你说的这个原因。不过这个不均匀一般不容易看出来。

                • 家园 后来压铸的锅儿,底部中间也有这么厚的一砣呢!只是没得……

                  先前那样子厚哟!大小也差不多的!为何呢?

                  • 家园 这就不清楚了。

                      也许是您把浇铸的当压铸的了?

                      压铸的锅外表面也很光滑,表面质量明显的高。

                      两种做法操作过程也不同。

                      浇铸的是内模在下,外模在上,先把内外模合好扣在地上,铁水就从最高处那口子浇进去,直到倒满为止。冷却过程中铁水体积会缩小一些,浇铸口同时又是冷缩口,所以浇铸口那一砣中间会有点下凹。

                      压铸是外模在下口朝上,先在外模内倒上一定量的铁水,再把内模合上压紧,如果有多余的铁水从四周溢出,铁水冷缩部分由压力调节,部分从锅边缩小。所以压铸没有浇铸口。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那一砣画得夸张了点。

              • 家园 搁在灶上,受力点全在了锅底?

                厚实锅底耐用,耐烧! 但是受力那个?

                嘿嘿,下回去老家的时候,俺去看看锅底,以前还真没注意那个底要厚一些。

      • 家园 这土灶的功能估计煤气炉没法模仿

        俺小时候用过土灶,因为俺年纪最小,最合适的任务就是往灶里添材了,土话叫“把火”。一般是先煮米,六七成熟起锅沥米汤,然后炒菜,最后蒸饭。一般在边沿浇上一圈米汤,用的一般就是灶膛的余火,基本不用再把火了,把灶膛的余火用火钳尽量摊开即可。这个灶膛内比起关小的燃气灶的温度分布应该相对平均得多,你关再小,它只可能集中在锅底。还有个问题就是,锅巴又香又脆的秘密还是在于火候,火势先大,脆,然后变小,香。虽然我没试过燃气灶做锅巴,我想即使做得出来,也不大好吃,估计很有嚼劲,牙齿不好的大概就不用试了。当然,如果勉强做出来的话,就如某河友所说,要用油盐了,不过如此一来,就没有锅巴天然的脆香了。至于我妈还在边沿做气水粑就不细说了(调好面糊,蒸饭的时候放在锅沿,饭焖熟了,面粑也熟啦,也很香的。)

        说到土灶的种类,一般是双锅,小锅做饭炒菜,大锅烧水,同时进行,节能环保,建议地广人稀能源消耗巨大的美帝广而用之,气候变化几无忧也哈哈。然后还有灶膛有无铁筛之分。比如我家的有鉄筛,我外婆家就没有。有鉄筛呢,利于控制火候,掏灶灰方便;没鉄筛呢,余火大。记得我外婆有一祖传的煲汤秘籍,就是较小的瓦罐,做完晚饭,把瓦罐置入灶膛,多留点底火,尽量裹住瓦罐。早上起来,直接喝汤。比碳炉隔夜熬的汤,香味更加浓郁。估计现在的什么电汤锅都没法比。

        关于老光说的“土灶比燃气灶还好用”,这个我也有经验。——呵呵,没办法,这个老光老是勾起俺美好的童年记忆。俺这里有种土特产,叫“豆糍”,照我看,用家用的燃气灶就估计没法弄。先用黄豆绿豆晚稻米糯米等研磨成浆,然后准备一两个大点的河蚌壳,还要准备很多“灶把”(即挽成团的柴火,高温易燃,一般是晒的干干的稻麦秸秆和大豆杆芝麻杆花生藤之类,一般就是在绿豆黄豆收获的季节做。)。然后关键工序开始:先把锅烧热,用萝卜或者菜帮均匀刮锅就,这样就不会粘锅了。我一个灶把进去,母亲马上就用蚌壳舀出一蚌壳米豆浆,迅速在锅里趁热均匀摊平,等熟了又迅速揭出锅,在竹筲箕的背面摊凉。然后我接着把火,母亲接着摊,配合默契,当然上十岁的孩子,难怪有手忙脚乱的时候。我的火候跟不上母亲的节奏,这糍粑就摊不好,偶尔会惹母亲嗔怪。所以,我回忆的结果是,现代化的家用燃气灶估计没法摊糍粑。这新鲜的糍粑,用大蒜加油炒,好吃的不得了。一般,忙活完都很晚了,我经常吃的撑得睡不着觉,大半夜还躺在竹床上看月亮数星星。吃不完的晒干慢慢吃,一般早上煮者吃,加点南瓜白菜什么的,也很香。近年来,吃过据说也是土法制作的豆糍,超市里也有袋装的干豆糍,但都没法和当年母亲做的比。

        不经意又写了这么多,就当做是怀念母亲大人了。

        关键词(Tags): #豆糍 土灶通宝推:老老狐狸,
        • 家园 我们那里叫豆饼

          我也是湖北人,麻辣牛肉汤煮的豆饼我最爱吃了。可惜好久没吃过了。这个豆饼就是那绿豆什么的磨成浆搞出来的。

        • 家园 豆糍

          清溪照影 是湖北人吧,说的这些是湖北乡下的事情。豆糍我只喜欢吃炒的。

        • 家园 得宝了

          看的我口水都快下来了..

          恭喜:你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鲜花已成功送出,可通过工具取消

          提示: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加乐善、声望、帖得花总数】。

        • 家园 于我心有那个啥!湖北农家土灶煨汤也是这样!

          记得我外婆有一祖传的煲汤秘籍,就是较小的瓦罐,做完晚饭,把瓦罐置入灶膛,多留点底火,尽量裹住瓦罐。早上起来,直接喝汤。比碳炉隔夜熬的汤,香味更加浓郁。估计现在的什么电汤锅都没法比。

          10岁那年回老屋,每天早上被亲戚拉去喝汤!

          就是简单的猪肉炖粉条,那个香啊!

        • 家园 为啥“豆糍”只能用土灶啊?

          没看太明白,这“豆糍”听上去就颇像煎饼果子的做法,都是舀一勺面糊用大火快速摊成薄饼,然后揭起来出锅,土灶在这里有什么特别之处吗?其实像这种需要频繁调整火力的工作,我感觉电气灶有明显的优势啊。我不是抬杠,只是因为我从小到大只见过天然气灶和电气灶,所以很好奇。

        • 家园 为啥“豆糍”只能用土灶啊?

          没看太明白,这“豆糍”听上去就颇像煎饼果子或春饼的做法,都是舀一勺面糊用大火摊成薄饼,揭起来出锅啊,土灶在这里有什么特别之处?我倒是觉得像这种需要频繁调整火力的工作,电气灶有明显的优势啊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