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龙胆泻肝丸和反应停 -- njyd

共:💬165 🌺238 🌵1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1
下页 末页
                • 家园 西方也不是没有类似的理论

                  由“四根说”(地水火风四大元素)而生的“四液说”,是西方传统医学的理论基石

                  拿“四根说”去替换掉秦三光宏文的“五行理论”,完全木有问题

                  “四根说”是为了解答宇宙的物质属性所提出的一种理论,或哲学思考。也是在理论上对物质的分类。

                  组成宇宙的物质极其繁杂多样,如何去加以把握,这是个问题。

                  “四根说”将物,或物质作出分类,比较恰当地搞定了此一问题。

                  现代人类已知宇宙由百余种元素组成,地球有几十种元素很稳定,另外很多种元素不稳定。就是在分子层面,精确确定某物质的属性,有时并不容易。

                  人们也将组成物质的诸元素又分为金属非金属,气态固态液态。。。其实,也是将物分类,以便于指导研讨与把握应用。现代人的这些做法与当初的人们提出“四根说”有些相类,当然这是现代科学的思考,不必等同。

                  人类的思想,所确立的理论本质上都是工具,或“器”。因为它由大脑产生,再拿来用于解答宇宙,以利自身,但是,理论所表达,并非宇宙的全部真相。

                  所有的理论也都如此。因此,只能“大道至简”。

                  这让我想起爱因斯坦笑谈过他的相对论,他好像说过:当你与爱人在一起时,时间总是过得快,当你坐在火炉上时,时间总是过得慢——这就是相对论。我想以此表达一下我对“理论”的总体看法。

                  当然,任何理论也无法完美地解答宇宙。据说,相对论也遭遇挑战。

                  当外国人的脑产生了“四根说”这种理论及哲学思考,就必然被引用到现实的医学领域,用于指导外国人对疾病,药物及生命现象的总体认知。

                  • 家园 还有印度和吐蕃呢

                    印度的三因七素,也是一样啊!

                    至于阿拉伯,也有类似学说啊!

                    原来地球早就大同了。

                    如何比较古文明的理论系统优劣,难道仅仅是看形式就可以搞定的么?

                    象形文字还比拼音文字古老呢。孰优孰劣呢?

                    最好对你要评价的理论做个深入的了解再来说话吧。

                    当然,如果是来热闹一番,那就另当别论。

                    • 家园 空对空谈什么优劣

                      只是有人说只有中医把草药学上升到理论体系高度,但其实各国传统医学并不是没有理论体系,只是大家的理论体系都是空对空,有什么优劣可谈?

                • 家园 可爱!

                  那就共同多读书多做事多求索8。

              • 家园 花,关于阴阳五行理论

                首先我认为如果要研究中医的阴阳五行理论,要少提或者不提中国传统哲学的阴阳五行理论。在发生发展阶段的阶段,中医无疑从传统哲学中汲取了营养,但是当中医的阴阳五行理论成型之后,两者实际并不存在必然的联系,更不能作为彼此正确性的依据。中医是扎根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上生长起来的,我们当然不能割裂二者的联系。但是土壤再深厚,不能成为大树一定枝繁叶茂的根据。所以要研究现存中医的阴阳五行理论,就应该从中医的理论自身出发,避免研究偏离方向。

                其次提到中医的药物性质的问题,其实我们现在非常缺乏对药物性质的研究。药典上写某种药物是某个性质,因为气候、产地原因会有哪些变化,我们就沿用下来。这样定性的标准是什么?老祖宗的定性是否准确?产生变化的原因又是什么?我们现在其实有了很多比古人更加便捷的工具,但是对于中医研究还是不能超越古人,我觉得这是继中国足球队之后第二大悲哀的事情。

                你提到了水的性味的问题,但是现代人对于水的认识已经远远超过了中医典籍的记载。死抱古籍不求进取,就一定要被淘汰。

                最后,你大约也提到了中医还是一种实证主义的医学,理论还不完善。这个我非常赞同。中医在定性研究方面很是独树一帜,但是在定量研究方面则欠缺很多。药典上倒是记载了配方药物的几钱几两,但是要注意中医实际是以性定药,你弄清楚某种性质的——我们姑且称之为“气”吧——需要入药的量,以及这种气进入人体后需要调节的人体内的气的量,这种记载实际意义就大打折扣了,所以我们总说要由有经验的老中医看人下药;所以骗子中医才会有巨大的操作空间。

                以上一点粗浅的看法,乱糟糟想到哪写到哪,见谅。

            • 家园 有道理。

              先讨论一下药物。中国人对医学的探索与发现,也是先从生存必需开始的,对药草的发现也经历随机海选的过程,然后由少渐多,逐渐积累经验,再诉诸于文字,上升到理论,如此反复。

              因此,在《伤寒论》(1700多年前)中只记载了80余种药物,《神农本经》里只记载了365种药物。

              因此,伤寒论的方子都很少药物,113个方子,多是两,三种,三,四种药物组成。但是,正确辨证使用,临床疗效很好。至今还很经典,也被称为经方。

              其实,使用较少的药物组成复方,也是中医的重要特点,更需要对医理的把握与临床经验。

              因而,医界的著名大家都很善用经方。

              是药三分毒,药就是毒,这也是一条重要的中医理论。以最小的身体打击,获取对身体的最大支持帮助,应是中医治病的思维特色。

              因此,中医高度关注毒物,用药极其讲究。经典里都有记载。

              一味单味药,因其是生药,草本,木本含有生命物,其成分比化学制剂复杂很多。所以,即是单味药,能同时具备几种药效,本质上也是复方,因此,我倒是提倡医师要重视单味药的准确使用,应熟知经方。比如桂枝甘草汤,勺药甘草汤,麻黄汤,桂枝汤,三承其汤之类,总共就三四味药。现代的中医师为何普遍习用大方,我没详加考证。

              分析研究中药方必从经方与单味药做起。

              现代的研究者,也必须关注中药单味药的复方特点。

              再强调一下,麻黄不等于麻黄素,大黄不等于大黄醌,木通也如此。。。

              青蒿也并非就是青蒿素。中医对这些药物的认知很全面,也很清醒,并有实证经验。

              通宝推:大脚丫,
              • 家园 偏方一味,气死名医,这个事情干的最好的还是西医

                他们也干简化再简化,提纯再提纯的事情,这其实就是单味药的运用嘛。

                运用药物,可以从经验出发,也可以在运用中总结新的经验,但是中医药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发展了药物的性味理论,有这个理论指导,就可以发现老药物的新用途。

                但是我理解这个理论并非a平方加b平方等于c平方那样的理论,中医治疗总的来说还是一种探索性的治疗,好医生把握大一点,但是一般也不事先打保票的,就是经方,偶尔也会碰到不起效的时候。

                个人理解,不代表中医发言。

              • 家园

                我对中医最浅显的认识就是这是在世界范围内唯一一种大规模将草药运用上升到理论范畴的医学。中医确实有有效的药物,这点我觉得没有疑问。问题在于中医的有效药物与中医理论之间是否存在这种必然的联系?说实话,我对于通过传统中医理论研究药物而跳过现代化学方法不报什么希望。

                但是中医理论有确实有一些有效的部分,比如说中国人经常提到一个概念:“上火”。按照中医理论“上火”几乎可以引起全身任何一个器官出现症状,在“上火”症状出现的初期最好的治疗就是“去火”。不管是不是安慰剂效应,“去火”的药物或者食物确实经常在民间被使用而且经常会听到有效的。但是西医对此一直没有明确的支持,我们国家自己的医学研究对此也几乎是一片空白。

                • 家园 我觉得

                  我觉得这个“上火”,是中医最能让人接受的东西。

                  因为这是一种很直观的感觉。

                  对去火的一些药物和食物也是证明有效的——人体试验了2000多年呢。

                  • 家园 同感

                    但是无法解释这个东西,包括中医理论自己都不能解释的很好,只能从一个个个例的自我体验出发来说明,这个其实没有什么研究价值。外国研究这个研究不明白也就算了,中国自己都研究不透,怪不得只能死报老祖宗的粗腿自己不敢行动半步呢。。

                    • 同感
                      家园 你对上火的理解不错,但是只说了事情的一面

                      首先,上火也有多种情况的,不是每一次都可以去火的,中医通常说“清火”,但凡需要清火的时候,中医理论是很明白的,只有实火才用清法,清法多数是用苦寒的药物。

                      还有一种虚火的情况,就不能单纯用清法了,否则就会出现吃药好一点,过后又反复发作的情况!广东地区有一种“清补凉”的食用配方,经常没病的人夏天也可以用的。

                      中医有很多问题,但是你还是可以看一点中医书再感慨。

                      • 家园 这就是问题

                        中医对上火的理解为阴阳失调,阳亢则为实火,阴虚则为虚火,总而言之就是个阳气绝对过剩还是相对过剩的问题,这是中医基于阴阳理论提出的解释。老百姓说的上火以实火为主,多采取去火的作法,这个没有疑问。但是既然虚火可以补阴,阳亢为什么不可以?有人说这是基于瓶颈理论,人体盛不下这么多阴气。这个也有问题,既然阳气过剩已经存在,为什么阴气的上限会低于阳气?另外中医讲究从根上下手解决问题,而正常的人体是阴阳平衡,阳亢或阴虚必然是因为外因的作用,那么中医为什么不讲去因而要去火?要知道大部分上火的症状都不是急症的。

                        我认为中医的问题是其理论基础需要调整完善的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基于中医先行理论基础作出的任何结论都有漏洞。

                        • 家园 你提的这些问题都和具专业味道了

                          我来简单说一下。不全面,最好你还是去看相关书籍。

                          第一,中医没有上火这个说法,是民间通俗的理解和叫法。

                          第二,火热,有虚实之分,有外感和内伤之分。老百姓说的上火,虚实都有,而不只是实火。

                          第三,对实热实火,要以苦寒的药物凉之,泻之。对虚热,则不那么简单。

                          第四,关于阴和阳,你的理解是现代式的。就是你说阴气的上限低于阳气的那句。阴和阳,不是体内的两种组成部分。而是互相依赖的两类,八卦图是对阴阳最近似的描述了。

                          第五,阳亢和阴虚,不必然是外因。回复阴阳平衡的方法,当然是要去因,你的理解是对的,见火去火,那是中医刚入门的做法。

                          举个例子,口舌生疮,常见是心火的表现。可以用莲子心泡茶,但心火是哪里来的,负责的中医会仔细询问并找出原因。是不是最近睡眠不好,是不是工作不顺,肝火上扰,是不是肾之亏虚,水火不交……

                          中医的理论体系非常庞大和复杂。

                          你没有系统学习过中医,有这样的困惑很正常。

                          多看,深入学习下,就会觉得越学越有意思

                          个人意见,供参考

                          • 家园 你说的没错

                            没有系统学过,确实有些问题是比较粗浅的。但实际上我也和一些中医大夫有过交流,很多问题他们自己理解的都很含糊。譬如说你提到的这个阴阳相互转化的问题,阴可化阳,阳可化因,何须又去又补的?按照这个理论中药应该是创造转换的条件,打通转化的通道,但实际中药理论很少用这种解释。而且按照中医的理论,其实药是最后的手段,不药而愈是最优选择。但是随后的发展中中药却成为了中医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这确实很有意思。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