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读书笔记《财富的帝国》约翰·S·戈登 -- 清风席卷

共:💬37 🌺172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 家园 读书笔记《财富的帝国》约翰·S·戈登

    07年一段失业的时光读了他的这一套书《资本的冒险》《伟大的博弈》《财富的帝国》三本书很多故事都是重复的,最近酝酿搬家,在杂书堆里翻出了这本《财富的帝国》晚上闲下无聊,重新看一看。

    看着看着就想写写读书笔记,所以决定挖个坑,先开个头。

    三本书其实都是讲美国经济史的,美国到今天这个地位实际主要就围绕着经济来运行,所以讲经济史就等于讲美国历史。这本财富的帝国相对来说更完整一点,基本上把美国到现在经历的大事情都讲到了。写在随笔里是因为我自己的思维比较散,所以觉得写在这里比较合适。

    在网上翻了翻这本书的相关评价,看到这一段

    事实上,财富的帝国的形成绝非一日之功。它所意味着的不是命中注定的运气,不是冷酷无情的自私,不是你死我活的厮杀,而是千百万人共同书写的历史。在追逐财富的过程中,这些普通人用自己的梦想、智慧和勇气,开拓着更为自由、宽广、坚定的人生;这些不断追求着个人利益的普通人,也用自律、耐心、宽容与责任,合众为一,共同锻造出值得自豪的民族和帝国的血脉———可信任的制度与规范,历尽风雨飘摇,始终坚不可摧。

    看到这段介绍,发现一个问题,我们国人介绍美国的时候,因为他现在独步天下的地位,所以词语间充满艳羡,即使他曾经是那么血淋淋,在这些人的眼里始终是温情的,而中国的历史即使是温情的,恐怕很多读书介绍依然会写的血淋淋。国外的月亮始终是圆的。

    而我看完这本书,从07年第一次看完,到现在读第二遍,依然是一个感想。

    那就是,对于美国发展史,公平正义不重要,经济危机不重要,贪污腐败不重要,投机倒把不重要,甚至民主自由专制独裁都是不重要的。

    重要的是什么?两个字:发展。四个字:发展+创新。

    帝国的建立,是建立在永远不间断的前进前进再前进,发展发展再发展。

    美国的历史就是一段经济不断的发展史,其他的东西全部都被甩在身后。不管是建国初,内战期间,一战还是二战。美国的成长就是一部经济发展史,不断贪婪的追求财富的向上精神,而世界第一,全球霸主,这些东西,都是在发展过程中加上适当的时期无意间获取的。

    至于公平正义,贪污腐败,法制混乱,经济不平衡,或者民主自由,三权分立,都不是重要的。这些东西的被创造,被规范,被平衡,都是因为美国的前进,在阻碍作用还没有显现的时候,美国并没有去主动解决他们。在促进作用还有显现的时候,美国也不会主动去找他们。

    创新是美国的另一个动力,实际上创新还是为了发展,所以我把他放在了发展的后面。

    这里的创新不是仅仅指科技创新,因为20世纪之前的美国,并不是世界的科技中心,他的很多技术是来源于山寨欧洲大陆或者英伦小岛。

    他的创新在于对于财富无止尽的追求中,对于新技术的大规模商业化推广,很多技术源于欧洲,但是真正用到工业化大生产中都是凭借美国人对于新技术的创新使用。

    这个创新除了技术方面,还有经济组织方面,商业推广方面。

    因为创新后面跟随着的是高额利润。

    先挖个坑,明天开始慢慢写,应该不会用太多篇幅。

    通宝推:游识猷,gtssp,一无所之,本嘉明,
    • 家园 最近工作上有比较大的事情,这个坑可能要更新的有点慢

      其实了解美国可以看看井底望天的系列文章,里面对美国史有更详细的介绍

    • 家园 关于创新引一篇别人写的日志

      创新不代表技术突破,就类似于当年美国刚开始起步的时候基本上没什么技术是他原创的,但是会组合性利用

      生活在美国,常常可以在新闻媒介中看到有关“中国威胁”的论调,比如中国的纺织品出口,比如中国的石油进口,等等,我常常在想,到底美国政客们的内心深处,对中国的畏惧是什么?  我最近回了次国,所见所闻,对美国人内心真正的畏惧,开始有了点了解。在广州,因为我需要一个小型的DVD播放机,到各大电器卖场走了走。有一种特别吸引我的注意,这种播放机还可以直接收电视、接电脑、下载MP3,甚至可以连接汽车卫星导航系统,这么多功能,才卖2000多元人民币(合300美元左右)。因为有制式和保修的问题,按照常理判断,美国应该也有同样的播放机出售,价钱应该差不多,因此我决定回到美国再买。

        谁知道回美国,到各大电器卖场转了一圈,找遍了所有型号的机子,包括打美国牌子从中国进口的,没有一款是多功能的,我在想,如果在中国卖的播放机能进口美国,价格再降一点,还不把这里的市场冲垮吗?联想到近年来美国进口的电器中,尤其是冰箱、空调、电视机、数码相机、电脑等等,中国产的比例越来越高,质量越来越好,价钱越来越低,再联想到美国的一些政客在嚷嚷要对中国的商品进口设限,我忽然明白了一点,其实美国不是害怕中国的某种产品,而是害怕中国在这方面尤其是技术发展的凶猛势头。

        DVD播放机这个例子,我想在美国并不是特例,以“世界工厂”出名的中国,其实在生产过程中,不但质量在突飞猛进,产品档次也在不断提高,我十多年前来美国时,中国产的餐具,最多只能当一般日用品来卖,现在许多名牌餐具已经在专卖店中出售,而价钱却降低了一半以上。

        我们这次到北京旅游,住在小姨子家里,因为工作忙,她基本上是不到超市买菜的,隔三岔五打个电话:“我要八个鸡蛋”,或者“我家的过滤水没了,我要一罐水”,于是就有人送上门来,不需小费,也不需额外收费。我在广州也一样,没时间出去吃饭时就打个电话叫餐,送上门的价钱和在饭店买一样。

        这种服务在中国司空见惯,在美国可是奢侈中的奢侈,送上门来,不但连送费,而且要加小费,最后加起来的价钱可能是商品价的一倍半甚至两倍,更糟糕的是,美国的许多商店和超市是不提供送货上门的,因为他们工资太高,雇不起这么多人。

        我这次回国,深感服务素质比过去大有提高,饭店里服务员的服务基本上到位,大部分商店里售货员对自己负责的商品了如指掌。在北京和广州,出门旅游可以在网上订票,可以有人送票上门,也可以在自家附近的售票点买票,方便得很,各大旅游景点前可以很方便地找到导游。要找吃的吗?随处都有饭店,坐下来和服务员聊聊,一会儿热腾腾的饭菜就上来了。

        想起在美国旅游,除了参加旅行团外,如果要自己玩,从订票到租车,到查旅游路线图等等,都可以自助式在网上完成,方便是方便,要享受处处“有人,有人情味,有亲切感”的服务,无疑是一大奢侈,到了景点要找个导游更是难上加难,只能看着景点的路线图自己寻找,要了解景点的历史,或者知道哪里是自己最喜欢的地方,基本上是不可能的,除非你事先查过有关资料。至于吃的,美国各大旅游点的餐厅不但贵,而且几乎都是人满为患,吃饭时间,在餐厅内能找到个位子坐下来吃饱已经是谢天谢地,想便宜点吃快餐,只能跟着长蛇阵式的队伍,耐心排吧。如果有人不信,不妨到洛杉矶迪斯尼乐园内的餐厅看看,吃饭高峰时间,半个小时能买到算你运气,有名气点的餐厅,排队一个小时吃上东西一点也不稀奇。

        平心而论,总体而言,美国的服务业人员,素质不低,但由于工资太高,许多大公司都不可能雇用更多的人来进行人对人式的服务,许多服务项目只能交给机器或者互联网来完成,但有时候,即使短短的一声问候,可以让人如沐春风,这是机器永远不可能做到的。

        悲哀的是,据统计,70%的美国人出门旅游还是在自己的国家内,报纸上80%左右的是美国当地新闻,因此目前大部分美国人仍然沉醉在“我们系统不是最完善的,但是世界上最好的”这样一种感觉中。对于世界的变化,不说漠然无知,也是知之甚少的。然而,清楚了解中国近几年变化的美国人,内心会有什么样的想法?我想,至少有一部分人,是心生畏惧的。

    • 家园 (七)新阶段----垄断资本主义

      资本在经济飞速发展中逐渐的向垄断资本主义前进,这是自由竞争到最后的必然,在一个自由竞争政府不干预的市场,并不会产生成千上万的自然人个体一起竞争,而是会自然的产生垄断,就类似于中国古代王朝到最后都是土地兼并集中。每个个人的人生机会有很少,一次意外就可能失去永远的机会,时间越长大企业越有利,如果一个行业已经被大企业占据,后来者想打破垄断非常困难。

      后来者想要打破前人的垄断,只有几种形式。

      最为广泛的就是在完全的新技术领域,每一次新技术的发明,都会带来新的大型企业,比如电气业之后出现的西门子,ABB,通用电气这些公司,比如通讯业的每一次技术更新就会出现新的巨头,也会消灭旧的一些巨头,比如微软的在操作系统领域的垄断无法阻止google这种互联网巨头的出现。

      而在传统领域想成为新的巨头,需要的就是更新组织经济形式,说白了也是一种创新,比如沃尔玛的模式在当时就是一种创新。

      而对于技术更新不快的传统行业,能够产生巨头就需要外力帮助,比如中国现在的大型企业,在没有足够能力对抗国外巨头时就先由国家力量和本国市场培养起来,有了足够能力之后再跟本行业已有的巨头竞争,别无他法。

      中国的未来二十年,我个人的判断就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运行的形式,经过了自由竞争快30年,经济飞速发展,各大行业现在基本都由少数几个公司把持着。后来者很难打破他们的垄断。而中国这种组织形式,是不会容许重要行业在民营或者外资把持。最终,必将是国家企业占据主要行业。其他行业由民营和外资公司把持。而鉴于民族主义情绪,国人会努力在一些领域打破外资的垄断性优势,国家也会在这些方面给予扶持,当然TG不会再做冤大头,就我个人的经验,比如制造业里,国家会在重点领域加大投入,而很多其他领域需要中国企业自己努力去做技术突破,一旦技术突破了,大型项目就会自然的倾斜到国内企业,包括国企和民营企业。外资,赚钱可以。但是想要像前面20多年那么风光是不太可能了,通讯业就是一个典型。

      作为一个个体,如果想在今后的职业生涯有所发展,加入国企是首选,加入民企就找那些技术(有一项就够了,不可能指望一下子全突破)上有所突破的民企,因为一旦突破,后面就是国家资源的倾斜。当然不是说不进外资,技术上有明显垄断优势的外资企业还是很好的选择,而没有明显技术优势的外资企业会进入一个相对平稳的阶段。

      美国内战之后三十几年在各个行业都出现了大型垄断公司,让我想起高中时代玩过的很多单机游戏,铁路大亨,石油大亨,工厂大亨等等等等,其实都是一部创业到垄断的发展史。

      本书着重介绍了几个人,J.P.摩根,安德鲁.卡内基,洛克菲勒。他们分别代表了美国那个时期最重要的几个行业。金融,铁路,钢铁,石油。

      范德比尔特(船运和铁路大亨,曾经美国最有钱的人之一,下一篇会介绍他)死后,他的儿子想出售手中的纽约中央铁路的大部分股权,J.P.摩根很完美的把他的股票在伦敦出售,并且代表英国的股东进入纽约中央铁路的董事会,从此在铁路业中不断地进行重组,把各大铁路逐渐的整合起来,成为这一行的灵魂人物,而摩根财团也迅速的成为华尔街最重要的势力,相当长的没有中央银行的时间内,摩根成为了美国实际上的中央银行。19世纪最后20年,美国三分之一的铁路进行了重组。逐渐成为了一个成熟有序的产业。当然,这对于J.P.摩根来说只是个开始,摩根在大量的行业里进行了并购重组。J.P.摩根创建了一个庞大的帝国。1912年,摩根财团控制了金融机构13家,合计资产总额30.4亿美元,其中以摩根公司实力为最雄厚,称雄于美国金融界,华尔街的金融老板称摩根公司为“银行家的银行家”。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摩根财团大发横财,战后以其雄厚的金融资本,渗入国民经济各个部门;30年代,摩根财团所控制的大银行、大企业的资产总额占当时美国八大财团的50%以上。

      卡内基凭借在股票市场和实业投资中获得的第一桶金30岁左右成为百万富翁,1872年在参观了英国的炼钢工厂之后,倾其所有成立卡内基钢铁公司,1881年底卡内基并购了炼煤企业H.C弗里克公司,整合了上游企业。卡内基公司派上用场的大部分技术都来源于欧洲钢铁工业,用卡内基的助手琼斯的话来说:“我们一边吸取欧洲的新工艺,一边想要在产量上打败他们。”他们做到了,19世纪末的时候卡内基一家的产量就超过了英国的产量。1901年卡内基把自己的钢铁公司卖给摩根,专心从事慈善事业。

      洛克菲勒与人合伙成立石油公司之后积极同铁路公司谈判,获得了成本优势。1870年他们把公司更改为股份有限公司,这家名为美孚石油的公司当时的石油冶炼能力占全美10%,洛克菲勒占到80%的股份。几年后,美孚石油公司炼油能力占全美猛增到95%。美孚公司几乎控制了美国全部石油工业和几条大铁路干线。1882年,它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个托拉斯。很快,美孚石油打败了一个又一个竞争对手,洛克菲勒迅速的成为美国首富。洛克菲勒财团又形成由花旗银行、大通—曼哈顿银行等四家大银行和三家保险公司组成的金融核心机构,这七大企业控制全国银行资产的12%和全国保险业资产的26%,洛氏家族通过它们影响工业企业决策。

      实际上,卡内基,或者洛克菲勒,他们的公司垄断了各自的行业,但是也促成了产品的价格下降。这一点跟我们想象中的垄断是有差别的。因为即使是垄断组织,他们也是追求利润最大化,而不是单个产品利润最大化。随着成本下降,他们的产品会降价来刺激需求以达到利润最大化。

      垄断组织的坏处在于,一旦确立垄断地位,对于新技术的追求会变低,因为他们可以用其他非正规手段解决竞争对手,比如压价倾销,比如洛克菲勒用自己的垄断地位让铁路公司给其他石油公司收更重的费用,比如卡内基动用资本力量兼并竞争对手。

      之前的欧洲长期从美国或者其他地方进口原材料,再加工卖给美国和其他国家。到了1900年美国出口了大量的工业品,机车,发动机,铁轨,电子机器,电线,管道,金属加工设备,锅炉,甚至缝纫机和打字机都大量外销。欧洲人发现一个美国巨人突然崛起在自己身边。让他们倍感惊恐,大量类似于《美国入侵者》《世界美国化》《美国对欧洲的商业入侵》这种类型的书籍成为畅销书,看了这段,我不由的会心一笑。

      1890美国制定了第一个反垄断法《谢尔曼反托拉斯法》,正式名称是《保护贸易及商业免受非法限制及垄断法》,不过该法的措辞极为含混和笼统,被法院用以反对工会组织,镇压工人运动。直到1901年西奥多.罗斯福上台,该法才逐渐的用来对付垄断企业。

      • 家园 你笑的早了些

        中国的代工还是太多了,外资介入的程度比我们想象的要深。

        • 家园 代工的另一层含义

          就是技术水准达到了,只不过没有牌子而已。

          我现在做的这产品,一半东西是外面代工的,其中我们这产品最大的一个代工厂就这么跟客户宣传,我们是给XX代工的,我们都是把差的给他们用,好的我们自己用自己的牌子。

          • 家园

            从不同的角度解读历史 还是很有趣的

            • 家园 从我自己做这个产品的角度来看,很不爽啊

              他们的牌子价格是我们的一半。而且这么宣传比较没品。毕竟我们是他们的大客户。所以说屁股影响力还是很大。

              他们一半的产值是给我们代工的,他们这么宣传,很多客户都对我们产品产生比较大的疑问,我们只能轻微解释一下,某一部分产品是给他们代工的。他们的东西是我们提供的,他们只是组装而已。其实事实是反过来的。我们自己组装的不少东西是他们给我们提供的,实在是产能跟不上。除了他们组装的那部分产品,我们产品很多配件都是他们给我们提供的。他们给我们代工的东西,估计也就是个铭牌是我们提供的,其他都是他们自己在搞。他们宣传的事情我们也过去谈过,但是现在代工厂跟我们工厂之间内部关系错综复杂,水很深,所以他们胆子很大,不怕得罪,毕竟外资企业不是这边管理者自己家的,只要有钱赚,报表看上去不错,对大老板有交代。不妨碍他升官发财的机会。到底对品牌有什么影响,那都是身后事了。

              但是跨越自己的屁股角度来说,代工这个趋势却是中国经济的一个小缩影。中国生产能力不说了,就是品质差别真的已经缩小到一定程度了。

    • 家园 准备写内战后三十年了,昨天又把书翻了一遍

      发现个问题,不知道怎么理清脉络了。

      内战后三十几年,美国经济发展最迅猛的时代。也是腐败最猖獗的时代。科技方面倒是没见着太大的进步。企业向垄断资本方向前进,基本上每个行业都开始高度集中。经济危机也不断爆发。

      原本想写成三篇,一篇腐败问题,一篇垄断资本主义,一篇经济危机的影响。。。。。后来发现,这样一写不知道猴年马月能把这坑挖完。。。。。。。因为这只是内战后三十年,还有一百年没写呢。。我郁闷了。

    • 家园 (六)美国式福利-----战争

      美国崛起之前经历了很多次战争,很多次打完却发现美国都会从中受益,也难怪他们认为自己是天之选民。历经数次大战,每次都有不小的收获。不像中国经历的历史太长了,战争带来的好处和坏处都看的太多太多,年轻的美利坚帝国有理由相信,世界是为他们而生的。因为跟他们有关的战争,无论是自己打还是别人打,基本都是给美利坚带来了好处,为数不多的几次没有好处的也没有太大坏处。也许总有一天他们会和我们这个民族一样充满沧桑感。

      1857年,源于华尔街的一场恐慌,引发了一场金融危机席卷美国,并且引发了第一次全球经济危机,美国以世界第四的经济体影响了全球。联邦政府收入逐渐降低,赤字加重。到了1860年美国债务总计6484万美元,财政部山穷水尽,同年12月南部各州相继宣布独立。美国内战开始,从1861年4月15日打到1865年4月。

      这场西方世界自滑铁卢之战后到一战前最大的战争,死亡总数达到了50万人。内战期间为了搞到钱,北方工业比较强大。税收,国债,印钱三管齐下,通货膨胀达到75%,而南方由于税收和国债收到的钱都比较少,只能印钱,通胀率达到了700%。税收更是大幅度提高。个人所得税从5%提高到10%。铁路,河流,路桥全部都收税,能想到的都收了税。类似于酒,不收税的时候大概20美分每加仑,收了税之后达到了2.5美金每加仑。

      这一切,在现代人看来国家经济不可避免的会崩溃。而事实恰恰相反。

      美国内战除了带来了解散奴隶制,还彻底打造了联邦,美国终于成为一个整体,而不再在邦联和联邦之间徘徊,从此以后,美国不再受制于国家离心力的困扰,一战而定乾坤。

      而最让人惊讶的是,美国经济在内战中飞速发展。在如此高的通胀税收面前,经济却得到了质的变化。

      内战之前美国有几千种不同货币,内战期间通过一系列强制措施,最终各市场只剩下两种货币,政府发行的“绿钞”或者银行出资的银行券。

      战争刚开始华尔街爆发了一小段时间的恐慌,随后空前繁荣。政府支出流向铁炮厂,枪炮厂,铁路公司,电报公司,纺织业和制鞋商。而这些公司快速扩张过程中从华尔街融资同时将利润再流回华尔街,华尔街实现了第一次大规模资本扩张,迅速成为仅次于伦敦的世界第二大金融中心。1963年纽约证券交易委员会更名为纽约证券交易所,从此华尔街成为美国金融的代名词。资本力量也开始扩张,他们为了得到第一手消息在南北双方都安插了代理人,甚至比政府更快得到消息。比如葛底斯堡战役的结果华尔街就先于林肯知道。

      内战期间,由于战争的刺激,美国工业化进程以惊人的速度推进。美国生产的产品尽管还是不如英国,但是已经可以抢占市场,首先就是从国内看出来,进口额迅速下降。铁轨产量1860年为21.5万吨,五年后为35.6万吨,1870年达到62万吨。

      另一个意外成就实际上是金融危机加内战双重达成的,那就是大量英国资本从美国撤离,而美国人有足够的资本接下来。于是转了一圈之后,英国人发现他们高买低卖帮美国人发展了一次经济。

      此后三十年,美国不可逆转的速度迅速迈向了工业化,三十年后美国人终于登上了世界经济第一的位置,当然这时候仅限于经济地位。

      1960年-1965年美国内战,这几年,中国结束了第二次鸦片战争,清政府在围歼太平天国。洋务运动开始。实际上并不晚,只是传统的力量在这片土地上太深厚。这几年,日本人为了打倒幕府赶走列强正在进行一系列战争。明治维新拉开了帷幕。

      等到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经济体的时候,我们被日本人打败了。彻底的被撕下了最后一件衣服,进入最痛苦的涅槃。

      20世纪实际上是由1914年一战开始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应该引起我们今天足够重视。因为他和现在是如此的相似。也许我们这个世纪会发生一场类似的由微不足道的小事引发的世界大战。

      当时很多人认为大国战争已经成为过去。因为已经半个世纪没有发生过大规模大国战争,后来的诺贝尔和平奖得主诺曼.安吉尔出版了《大幻灭》指出:战争会导致国际信用体系的崩塌,就算有资金愿意进来,也是够进行战争融资的。

      这一点和现在的世界对于世界大战的理论出入不大,唯一不同的就是加入了一个核武器恐怖平衡,而对于我来说,始终觉得,人性是很难变的。

      一战发生了,一切理论都没有现实来的有冲击力。当然这场战争对于美国来说又是一次上帝的赐福。当一战结束,欧洲没有赢家,赢家在新大陆,那就是美国!

      作者用了一章节来描写一战时的美国,题目叫做《大发战争财》,再没有更合适的名字了。而且,除了发欧洲财之外,因为一战,以前欧洲列强的市场迅速的被美国占据。

      一战开始,德国控制了黑海,切断了俄国对外贸易的路,一战前俄国是世界谷物出口大国,而由于一战,俄国的世界市场份额迅速被美国,加拿大,澳洲,阿根廷瓜分。从此再也没有拿回来。随着欧洲大战的深入,美国的农业疯狂出口,而欧洲越来越缺少人力进行农业,因为要么去打仗,要么去进行更重要的军工制造。

      同样的,制造业也得到了高速发展。大批大批的不讲价钱的订单向美国公司抛来。战争真是个好事情,除非是你自己挨打。杜邦公司一战前只是个中等的火药制造商,一战中盟军40%的军需品由杜邦公司提供,一战四年,杜邦公司的军火贸易增长了276倍。伯利恒钢铁公司成立之后从未接过超过1000万美元的订单,一战一开始,英国海军部就抛过来一个1.35亿美元的合同。一战前世界化工业是德国人执牛耳,一战中由于英国的海上封锁,美国迅速占据了德国以前的市场。

      华尔街也由战争一开始的恐慌,迅速的繁荣起来。道指1915年收益率达到了85%。通用汽车的股票在1915年最低到了35美元,随着欧洲源源不断的汽车订单,1916年通用的股价冲上了500美元

      美国国民生产总值在一战中增长了21%

      1917美国参战,当时国内有反对声音,很不巧,美国人截获了德国人的一份要求墨西哥向美国开战的电报,对于这点,我一直认为,美国二战花一个珍珠港才找到理由参战,总统智商不如一战的时候。随后美国就展示给世人,什么叫强大的战争潜力。一战前美国军人只有20万,到了1918年欧洲战场将有200万美国军人,4万辆卡车和汽车,以及4万5马匹,2000多架飞机。

      一战前美国依然是资本输入国,海外投资有35亿,而外国对美国的投资有72亿美元,一战之后,这个数据倒了个,海外国家持有美国债券33亿,而美国海外投资达到70亿。还有接近一百亿的英法等国的贷款。从此华尔街成为了世界金融中心。

      而一战中的军事死亡人数,美国死亡12万人,英国91万,法国136万,德国177万,奥地利120万,俄国170万(俄国变成了苏联)。可以说唯一的胜者就是美国。

      此时的美国实际上已经具备接过世界权杖的能力,却没有这个心态。

      他们想的是怎么收回他们一战中的贷款。

      于是美国人在凡尔赛条约中被英法联手玩了一把,,英法深深的伤害了美国人民“幼小单纯”的心灵,美国人又一次拿起孤立主义大旗,缩在北美大陆上玩自己的。当然,有因必有果,这一次伤害,让二战的时候法国灭国,英国也被打的差点灭国。而美国需要付出一个珍珠港的代价才找到借口参战。

      值得一提的是1919年的凡尔赛条约引发了中国“五四运动”,而两年后,中国共产党成立。

      一战后世界经济进入恢复性繁荣,然后并没有持续多久,10年后,一场大规模的经济危机席卷全世界,几乎每个西方国家都受到了深刻的影响,政治上都走向了不同的道路。而这场危机10年后,比一战规模要大上数倍的二战爆发了。

      1939年德国入侵波兰,英法对德宣战,二战爆发,随后的德国创造了一段军事神话。德尔曼民族的爆发力让他们留下了一段绝唱,让世人惊叹,当然,还让世人恐惧。

      而此时,中国早已经和日本人打了几年,只是那个舞台对于欧美国家来说,并不重要,至少当时是的。

      1940年10月罗斯福在一次炉边谈话中号召美国成为“民主制度的兵工厂”,美国人的心态在慢慢转变。

      1941年底,珍珠港被袭,第二天美国对日宣战,之后德意对美国宣战。此时的欧洲,列宁格勒战役正在进行。

      民主制度的兵工厂和共产主义兵工厂一起开足马力投入战斗。此时的美国实际上实行的是战时体制。罗斯福也打破常规连任了三届,不过他死在第四任任上。

      二战之后,美国成为了西方对抗苏联的领袖,除了苏联,西方国家已经无力对于美国产生什么威胁,直到今天,只有欧洲作为一个整体才能跟美国叫叫板,而实际上,欧洲人在以欧盟出面做什么的时候,扯皮的时间都够美国人挨个击破他们了。

      二战中给美利坚带来的最大的东西是信心,领导世界的信心,那之前,美国人内心既不认为自己能够主宰世界,也不愿意参合欧洲事物。而二战后,用肯尼迪的话来说“美国已经是世界自由之墙的守护神,这是上天注定的,而非我们自己选择的。”

      有时候不得不承认,他们国家的总统煽动能力还是很强的。

      为什么没有提到二战之中大发战争财,因为这个无关紧要,因为美国人一战已经发了足够的财,足以执世界牛耳了,而二战,对于这种形势,不过是一种锦上添花而已。

      战争,有时候并不一定会产生毁灭性的后果。战争给美国人带来了巨大的收益,现在的美利坚驾驭战争能力更加娴熟,只是,有一句中国传统话语送给美利坚也送给我的祖国:好战必亡,忘战必危。

      也许美利坚需要一场给美国带来巨大负面的战争才会真正知道什么叫做:兵者,国之大事。也许这样,才叫完美,这样才能真正成熟,我期待这一天的到来(心理阴暗面爆发了实在是太妒忌老天对他们的恩赐了)

      • 家园 罗斯福

        是连任三次,死在第四任上吧。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美国到二战为止每场战争都赢了。

        朝鲜是第一场没赢的战争,越战是第一场公开承认输了的战争。美国是汲取了历史教训的。所以现在柿子只挑软的捏。应该承认这几十年美国选战争选得很聪明。

        • 家园 败了的,也没有太伤筋动骨

          所以美国普通民众实际上并不了解战争给平民带来的痛苦,他们的痛苦大多数源于自己的国人或者亲人在战场死了,而实际上战场中死了的人有荣誉加身,至少死的值了。

          而平民的死亡唤不起美国人真正的同情心。

          像我们中国,如果紫禁城哪天被飞机撞了,引起的崩塌感肯定不强。北京城被占领了估计也就是震惊一下,很快就会投入自己该做的事情,应付突发状况。

          我指的巨大负面作用就是指战火烧到美国本土去,让他们明白战争除了死士兵和给本国经济注入活力之外,还有另外一种形态,那就是平民的无理由的大规模死亡。自己的财产被别人无理由的掠夺。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