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风 俗 杂 谈: 喝 糊 -- 老光

共:💬38 🌺87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 家园 风 俗 杂 谈: 喝 糊

    喝糊,是湘西北地方的风俗。

    一提到去某某家喝糊,大家心里都明白,一定是这家的谁谁,要过生日了。不逢生日,断不会喝糊的。

    请人喝糊,少不得要炸些斋菜。

    顾名思义,斋菜是素菜炸成的。常德一带,叫作斋菜或者油雀;桃源一带,斋菜则叫作喜渣。如果裹上肉类下油锅炸制成,常德人称之为‘黄雀肉’;桃源人则称之为‘滑肉’。

    尽管叫法不同,但斋菜的炸制方法却是相同的。

    先把面粉或者米粉子,放入面盆内,加上适量的水,调成浆糊状;然后,放入洗净的素菜,诸如:南瓜花,茼蒿,及各种菜叶子,滚(沾)上面浆或米浆,拌得均之匀之。再把植物油倒入锅子内,用大火烧开。待油滚之后,便将菜叶子放入锅里烹炸。

    等菜叶子炸得呈金黄色时,出锅。沥干油后即成。这便是斋菜。大约这烹炸的方法是从寺院里头传出来的,故而叫作‘斋菜’。寺院里的僧人办素席招待施主,便是这等的方法。

    喝的糊,也是用米粉制成。

    先将大米用石磨研成略粗的粉子备用。这米粉不能研得太细,太细了口感不好。常德一带则先将大米放入锅内略炒一炒,炒得大米稍带点黄颜色。用这种略炒一下的米粉和成的糊糊,有一股子香味,常德人称其为“健米茶”。

    无论是糊还是健米茶,这当中都得要加入生姜,茶叶和芝麻,去掉了这几味,糊糊就少了滋味。

    喝糊除了斋菜外,还有好多其他的东西。

    这些东西有个专用名称,叫作“压桌”。

    人们之所以喜欢喝糊,其实,就是喜欢这一满桌儿的“压桌”。喝糊么,只是个名义,真正的用意是吃“压桌”!正如古人所讲的:醉翁之意不在酒!往往是,大家喝了糊之后,背地里却议论的是今天桌上的“压桌”如何,如何,倒不是说糊糊怎样,怎样。

    所以,俺当地有句话儿,叫作:“一回的酒水,一世的下巴!”意思是说,某某家的酒水办得好与不好,人们背地里是要谈论一辈子的。

    因为上面的原因,所以,湘西北一带的人,对于请客整酒,看得是相当的重要。不请则罢,如果是请客整酒,那就要作古正经地办好起!省得“羊肉没吃着,反惹了一身的臊!”留下个话把让人嚼舌头!人前人后丢尽了脸哟!

    “压桌”相当于“下酒菜”一类。喝糊主要是吃这个。

    “压桌”究竟是些么得呢?真要说起来,得开出一个长长的单子来:

    请客喝糊,桌儿上少不得要有油条,娃儿糕,穿眼粑粑,油炒糖粑粑,麻圆砣,艾叶粑粑,桐叶粑粑,肉包子,糖包子,豆沙包子,油炸藕粑粑,阴米泡儿,油糯米条儿,沙炒的红蓍片片等等。

    此外,更少不得的是家里腌制的坛坛菜。比如:辣椒萝卜条儿,酸豆角,腊八豆,霉豆腐乳儿,酸刀豆,酸腌菜,等等。这东西一摆上桌儿,立马就耀亮了人的眼睛。亮出它,不光是为了好看,为了塞嘴巴,更有另一层意思在内的:那就是看哪家的女客,心灵手巧,持家有方。

    讲排场的人另外还要想些名堂出来,买一些或自己制作些凉菜,比如什么猪耳朵,小鱼儿,海带丝,等等。这些东西一摆上桌子,琳琅满目,不要说吃,就是看一眼,也得看饱哦。

    故而,当地人说,喝餐糊,比整桌酒还要麻烦哟!

    喝糊,一般是过生日才搞的。也不是所有的人过生日都搞。真正过生日喝糊,人生一辈子也只有那么几回。

    过生日喝糊,大多是小孩子的生日。

    小孩子从一岁开始,每逢三,六,九或者十岁搞一回。以后,最注重便是十五岁“出童关”的那一回了。

    “出童关”标志着孩子已经成年。所以,也是比较隆重的一回。 从此以后,则要等到男满三十五岁,女满三十六岁,才搞一次。所谓:男做虚,女做实。

    当地人有个说法:“人人有个三十六,喜的喜来忧的忧”。认为三十六岁是人生的一个坎。如打得过这个坎,便万事无忧;打不过这个坎,恐有磨难呵。

    请大家喝糊,便是图个吉利,接众多的人,帮助呵形(捧场),好顺顺利利地渡过难关嘛。

    因此,但凡人过三十六岁的生日,亲朋好友都会拢场的。因为,这是人生的一件大事。何况,人人都有个三十六,不是今年,便是明年。放出去的人情,过不了多久,就可以收回来的。

    古话说得好:放得春风,才有夏雨,今日你不放春风出去,明日,又怎能收回夏雨来呢!

    有道是:人情一把锯哟,有来就有去嘛!这亲朋好友间的人情来往,本来就是“猪槽里头的糠——你舔我哒的啵!”

    元宝推荐:水风,马鹿, 通宝推:燕人,
    • 家园 给老乡送朵花
    • 家园 釜底抽薪的办法:

      请客时申明不收礼,只要参加就有纪念品,看谁还挑理。所谓,来就是给面子。当然,这是俺自己的想法。

    • 家园 我是上了大学才发现就我们这儿爱办36的酒……

      那吃酒的钱哦……单位里青年以上中年以下的人一多,那吃36的钱哗哗的往外淌

      • 家园 如今这整酒请客,已然是成了灾……

        俺一姨外甥,上次碰到,和我谈起,今年来,光是请客喝酒送出去的礼金,俩口子就差不多近二万元了。如今的“百客酒”,随着物价的上涨,也随之水涨船高,由前几年的百把块,飚升至两百块。钱不值钱,可人情破费却越来越厉害。从前,孔夫子有“苛政猛于虎”之叹,现如今,只怕这世上还有比猛虎厉害十倍的“人情”风呵呵!有段时间,便是连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也在大街上拉起了大号的横幅标语,反对请客整酒,等等。结果呢,这风气刹不下去,仅仅是喊喊而已!这样子下去,又如何得了呵呵!

        • 家园 两百不多了

          我调动工作,来的浙江一个地方,红包底线500,一般1000

          深切体会到红色炸弹,而且红包有去无回.郁闷死我了,抱定主意,收到喜帖就请假回家.来回路费刚好够

          • 家园 俗话说:你躲得过初一,躲不过十五哟!如果是一个月里头……

            有得十来个人做事(或结婚,或老人,或嫁女,或提升,或生龙子,或得千金……)都约在一起,今儿你请,明儿他请,后日……,你岂能连续一个月都请假么,遇到这样的事儿,你又咋办哟!我都替你忧呵呵?

            • 家园 想必送我请帖的人,也是左右为难

              不才正好呆在某部门小头目的职位上,请人不请我怕是说不过去

              我又碍于身份,也不好意思按最低下限送,可哪里吃得消那么大的红包哦.虽说酒宴颇丰/回礼也重,1000块!寄回家够我们家几口人大鱼大肉吃半个月了.

              这边人人均工资其实也不高,呵呵,我看和江苏某些地方差不多,咬牙为面子

              • 家园 是呢!俺这地有句俗语:树活一块皮,人活一张脸呵呵……

                有时,我常常想哦:这人活在世上,真的是太累了啊!为着这张脸面,受尽了的罪呵!既然接到了你,你就得去啊,不去,就是不给人家面子哦,去吧,一个,两个,还勉强背得起,太多了,承受不了呵呵!为着脸面,真的是活得累呀!

          • 家园 那是主人家不厚道。

            人情往来是浙江人的古老习俗,起源于当年经济条件不好时,以亲友集资的方式来操办红白喜事。现在经济发达了,这个习俗还保留着。但我周围的人不会扔红色炸弹给一般关系的同事或者朋友,出于各种因素的考虑,即使要扔,一般也不收对方的红包。(受邀人一般出于客气,会几个人凑一个人均不超过200元的集体红包。这种情况下,如果主人的手头不是太宽裕,可能会收,算是借主人的事由集体集资聚餐。)。即使要收单人红包,比方说收了1000元,主人一般会在酒桌上返回800元左右的回礼。

            不过我也很烦这样的习俗。因为我的人缘较好,社会接触面较广,老接单。尽管知道现在扔出去以后会收回来,还是觉得不论是经济上(占用太多流动资金)还是时间精力上都难以承受。于是事先跟一些新认识的朋友们说好,不要给我扔单。

            • 家园 各地有各地的“地情”吧,像俺这里……

              有些人就专门寻找些理由和借口做事,其实,也就是敛财。只要有人开了这口子,便你追我赶,互相攀比起来,于是,寻事做的由头也就越来越多,有人一年之内,修房,过生日,提职等等的,要做若干回,搞得没做的人,心理不平衡,也就跟着学,想尽了的主意,寻些事做,这样一来,害得个个不安静,人人暗地里骂娘!这就把个风气搞坏了哟!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