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李自成为什么没有成为朱元璋? -- 温相

共:💬80 🌺14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李自成为什么没有成为朱元璋?

    自成和朱洪武都是出身微寒、起自草泽而一举夺取天下的英雄人物,然而一个由此奠定中国五百年封建史的规矩,而另一个则走向败亡,令后人在总结起来不免唏嘘,然而等我们翻开厚重的历史时,事实告诉我们这一切都不是偶然的。

    李自成是中国千百年来杰出的农民领袖,他自身的优点和缺点一样的突出,然而,由于封建时代的偏见,特别是满清入关之后,出于政治上的需要和维系所谓的封建正统,不惜泯灭历史,对自成进行了空前的诋毁、侮蔑和谩骂,就是官修的《明史》也不能免俗。说到明史,首先要谈谈明史的主要修撰者张廷玉。张廷玉,是康熙朝著名的宰相之一的张英的儿子,此人创造了满清入关之后汉族官员的两个绝无仅有的纪录,第一:张廷玉是满清唯一的不以军功获得伯爵封号的汉族官员,清制,伯爵以上可以称作勋贵,以扈尔汉作为清太祖努尔哈赤的养子、开国著名五大臣之一的身份子孙也才获得一等男爵的世袭。就汉族官员中,左宗棠、曾国荃攻克太平天国那么大的“功劳”也只是封为伯爵,李鸿章权倾朝野到死也才是伯爵;第二:张廷玉获得配享太庙的资格,这更是满清绝无仅有的对于汉族官员的殊荣,像汉大臣中的名人诸如刘统勋、曾国藩等都没有这等待遇,而且,张廷玉的配享是载于清世宗的遗诏中的,其后尽管乾隆对于张廷玉如何的不满,仍旧在张死后给予张这一恩赐。张廷玉本人信奉“万言万当,何如一默”的人生信条,本着“多磕头、多办事,少说话、少议论”的方针逐步获得两朝知遇。所以,这个标准的封建奴才编写的《明史》对于李自成这位满汉地主阶级视之为仇敌的农民领袖的结论那是可想而知的。

    乾隆经常标榜满清的“得国之正”是历代所无,乾隆的依据是满清的天下来自流贼,而非取自明朝,基于这种“钦定”的认知,有清一代对于明末农民起义的不顾清理、不顾史实的嘲讽、诬陷不绝于书、跃然纸上。然则就是这样,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完成的《明史》中,我们仍然可以在作者不经意留下的痕迹中看到自成本来的一些面目。

    根据《明史?流贼传》中记载:“(李自成)复西掠米脂,呼知县边大绶,曰:‘此吾故乡也,勿虐我父老。’遗之金,令修文庙。”另外,还记载:“自成不好酒色,脱粟粗粝,与其下共甘苦。”虽然算得上蛛丝马迹,但也可以从中看到李自成为人不凡的一面,这也是他之所以横扫天下的原因。

    可是,一部明末农民战争史说白了就是一部明末的政治斗争史,举凡政治斗争是丝毫不讲究情面和道德的,李自成并不会因为他的某些与众不同的优点而最终底定天下,这就像曹操虽说其人道德品质固不足道却依然统一北方的道理之所在。自成恪于自身的局限性,不具备历史转型期应该具有的战略眼光和战术头脑,在取得胜利之后盲目骄傲自大使得到手的江山得而复失。这时候,本贴主题就出来了,那就是为什么李自成没有成为朱元璋第二呢?他和朱洪武得差距究竟在哪里呢?

    (未完待续,同时欢迎各位各抒己见)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明朝的衰亡是有一定偶然性的历史事件

      明朝的衰亡有其必然性的一面,但无论是外部满族入侵,还是内部李自成起义,并没有完全让明朝丧失最后的生机.

      北京的陷落和崇祯的自杀,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避免的(这是一个纯粹的技术问题).以唐朝安史之乱为例,如果唐玄宗选择自杀而不是出逃(假设几个皇子也下落不明),唐朝可能永无翻身的机会了.

      明朝的生存机率还是很高的,即便在最后,也几乎没有诸侯割据,自立为王的现象出现(这在以汉,唐的后期很普遍),这说明,国家的利益阶层和实力阶层的忠诚度尚在(由此也可见其中央集权制度之完善,和思想教育的成功).这正是一个王朝赖以生存的基础.当然以明朝之基业,最后输得确实很不光彩.

      任何人处在李自成的位置上,都很难.军事上,政治上,文化上取代明朝需要充分的时间,强大的实力和深厚的政治技巧.即便满族不入侵,大顺在北京能否巩固仍然是个未知数(个人观点,可能性很大,李自成毕竟经历过艰难困苦,也算是个很有能力和开明的起义领袖.中华民族不应原谅朱元璋在后期滥杀功臣的行为.这是一个不相关的话题,但难免影响对一些事物的判断)

    • 家园 原因在于明朝的正统地位太巩固

      过多分析李自成本身的问题可能并不准确:

      明朝亡于政治腐败,经济破产,人口压力.但明朝的正统地位并没有动摇,最后几个亡国之君,也并非完全不行,可惜碰上蓬勃上升简洁高效的满族,自然不是对手.

      如果在经济上,走出明朝的困境很困难,至少也要在政治上提出一套地主阶级可以接受的方略,可是李自成集团并没有足够的时间建立足以让人信服的道义力量.满族的出人意料的入侵,又完全打乱了中国内部的整合进程.再给李自成一两年时间,大顺政权在北京是完全可能立足并彻底取代明朝的.(当时至少明朝的官僚系统已经被大顺接收了)但是,吴三贵的叛国,没有给李自成机会.

      • 家园 李自成进北京前后归附他的明朝官员绅士和是很多的。

        “正统”这个东西,一向是“成王败寇”,如果李自成胜利了,他自然就是“正统”,而反对他就会变成迂腐不化,不识实务了。比如,虽然《三国演义》拿蜀国正统,但正史中的正统始终是曹魏,明成祖夺位显然不“正”,如果失败了自然是乱臣贼子,但他成功了,也就成了“正统”了。历史往往是先有成败而后有正统。

    • 家园 在二十五史中,《明史》应当算是比较上乘的。

      要是少了张廷玉其人,在当时偶们汉人汉官的地位,恐怕再要下一个台阶;至于李自成之所以灭亡,与其“流寇习气”及狭隘的“小农意识”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 家园 李闯的是一代雄杰

      他吃亏在始终没有老话说的官僚地主分子参加他的队伍,因而缺乏全国层面的政治经验.李岩勉强可以算一个,但好像也没有政权经历,更多是书本知识,发挥的作用也有限.牛金星顾君恩之流都是些失意举子,本就有些偏枯,更重之以自大,能在政治上怎样帮到李自成?朱元璋手下的第一谋臣刘伯温,是故元行省官员,皇太极的范文程,不济也是个进士.草根政权的崛起,怎样做到和原利益阶层的磨合,是一个关.过得了,就成,过不了,面临的压力就大了.黄巢李闯成败都是在"平等'这个口号上.反观朱和尚和毛公,都是以农民武力为本,辅之以知识精英的至少中立'才能成事.

      • 家园 这个论点基本正确:

        说起来自成手下没有可观的人才,要说到进士和举人的区别,那倒也是可以商榷的,比如王猛这些人在正途上没有什么出身,此外,科举制度之后的一些能人也未必都是出身科甲。

      • 家园 没有牢固的根据地我看还是其次

        刘邦入咸阳难道就有根据地了?彭城那不是他的.要说流寇老刘绝对是第一流寇,你看他那进军路线拐的.关键还是政策,约法三章政策对头就站住了脚.李闯始终没有看见他对官僚地主有一个明确的融和政策,这帮人人心不附也是清理之中,这说明李闯集团对该阶层缺乏认知.

        • 家园 北伐操之过急也两说

          操之过急从原始意义上恐怕是有的,元月称王好像是当月就发兵了.可不可以尽量等一等,尽量做一点有利巩固的事情?这便是商榷之处.

          但李闯和朱元璋面对的局面是有很大不同的,朱元璋之所以能高筑墙缓称王的从容发展,等待局势成熟,除了陈友谅没别人找过他麻烦,那是因为一来江南有偏安之势(偏安的优势在这里就明显了),二来是北方的刘福通在帮他扛,三来运气好察罕帖木尔遇刺身死了,北方军阀群龙无首,不然事情还没有那么顺利.

          李自成不一样,他就是第一大寇,他和明王朝的斗争是面对面的,旗帜鲜明你死我活间不容发,这点他与毛泽东却有共同之处,如果北伐的时机晚了,就等于是发展的势头挫了,人心就会不一样,满汉地主可能一样会合流.天与不取反受其咎不是一句空话,李密虑内部不安,败无退路,不敢便发兵入长安,结果如何?人心离散,立见败亡,死无归所.

          命运把李自成推上风口浪尖,他的一生都是在是在剃刀边上辗转反测,没有折中的路线可以走.北伐也不例外,维持发展势头和巩固后方的矛盾,孰去孰从,是一个局点,立时就摆在眼前,马上就要做出处理.以发展和运动来整合内部矛盾,自有其雄略之处,未可便厚非,这也是为什么毛泽东不听斯大林和刘少奇的,要断然发动渡江战役的道理.说到底是怎样解决政权合法性的问题.你还在我往哪里摆?中国历史上的改朝换代,除非是异族入侵,莫不是先得前朝官衔以行禅让.秦朝是个例外,是因为关东根本就不服秦的王统.凡是前朝已经在历史上站住了脚的,后来者都要费尽心思解释自己是如何名正言顺的前朝事业的继承人.说明中国古代政治的游戏规则,在道统上保持逻辑承递关系是及其重要的,直接影响人心的向背.这样北京政府存在一天,李闯的地位就尴尬一天,就像老婆虽然已经是陌路,一天没离婚,情人就用永远是二奶,就逃不得"偷鸡摸狗"四个大字.这种情况要聚人治事.渐渐的形成一个独立的官僚集团,化江湖为庙堂,谈何容易!是不可得而渐进也.这就是所谓的天无二日,民无二主,也叫国不可一日无主,你不主就等于叫人家有机会出来作主.被中国历史接受的铁一般的政治运作规律.

          命运把一个人推上风口浪尖,不是乘风破浪就是为浩浩江水吞噬,这里是没有多少可选项的,往往非此即彼,非黑即白.计谋往往在此苍白无力,武力往往在此鞭长莫及,唯有个人的定力,还有生活沉淀而成的个性特点,人生阅历,成为驾驭局势的唯一工具.谅李闯出身一驿卒,缺乏对高级政治,对知识阶层的深刻了解是自然的,也是注定的,不能主动搞出正确的统合政策也在情理之中.所以说他的败亡太半在他所信任的文臣身上,你牛金星总是进京赶过考,见过世面的吧?策略对头了,占着京师天下上游,传檄万里,人心景从也就是分分钟的事,不一定要花太多精力和时间.能团结官僚地主以应付民族矛盾,一俩仗败了也没什么大不了,不至于就土崩堤溃.这样李自成的错误和如今美国在伊拉克的有得一比,就是不善于利用前政府留下的资源来推动自己的政策.美国更绝,直接把复兴党和前军队都解了,是等李闯而下之了.

          李自成是处在刘福通的地位欲成洪武之功,能把事情做到那样,不简单了.最终败亡,花花世界倒让建州女真的狼主们坐了去,也是命数.

    • 家园 很大的问题是基础不足

      发展时间太短,没有形成有效的统治结构,反观历史上成功的政权,如汉,明,清,都是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建立一个扎实的根据地,经营多年,有了大后方才有发展的可能

      李自成第一次起事大败,只有十几人逃出,复出几年后打到北京,根本没时间经略后方

      • 家园 李自成流寇习气太重,根本就没有稳固的后方和根据地。

        一旦遭受沉重打击,很容易出现雪崩般崩溃的局面。

        我觉得李自成与黄巢是有很多类似之处的。

    • 家园 看一看大顺军是怎么遭到“天下人痛恨”的:

      原文出自《南明史》:

      大顺军在短短三个月时间里就占领了包括京师在内的整个黄河流域,除了在宁武和保定两地稍遇抵抗以外(在保定城里“代帝亲征”的大学士李建泰也是主张投降的),到处是一派望风归附的景象。如史料所载,“晋民倡乱者皆传贼不杀不淫,所过不征税,于是引领西望”②;京师百姓也“幸灾乐祸,俱言李公子至贫人给银五两,往往如望岁焉”③。崇祯末年曾在朝廷任职的熊开元记,“癸未(1643)、甲申(1644)间,臣待罪圜扉,闻都人望贼如望岁,不啻三百矛刺心而血欲洒而无从也”①。大顺军占领北京时,不仅“百姓欢迎”②,明朝廷在京的两三千名官员自尽的只有二十人,其他“衣冠介胄,叛降如云”③。国子监生陈方策塘报中说:“我之文武诸僚及士庶人,恬于降附者,谓贼为王者之师,且旦晚一统也。”④史可法在奏疏中痛心疾首地说:“在北诸臣死节者寥寥,在南诸臣讨贼者寥寥,此千古以来所未有之耻也!”⑤

      引文典故出自:

      ① 顾炎武《日知录》卷十三,《正始》条。

      ② 戴延?颉栋肟杉?》卷一,《蔡忠襄公传略》。

      ③ 刘尚友《定思小纪》。

      ① 熊开元《鱼山剩稿》卷一,奏疏,隆武元年(1645)十一月二十二日疏。

      ② 查继佐《国寿录》卷一,《左中允刘理顺传》。

      ③ 谈迁《国榷》卷一百一。

      ④ 李天根《爝火录》卷二。

      ⑤ 《史可法集》卷二,“为时事万分难支,中兴一无胜著”等事疏。

      作者们都是不折不扣的地主阶级文人,也都是曾经痛哭过崇祯之死的人。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