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也许,可以从一个车工做起(下一) -- 月色溶溶

共:💬174 🌺804 🌵2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2
下页 末页
    • 家园 【整理】关于江浙经济转一篇

      江浙一带中小型企业有明天吗?

        1、长三角和珠三角的发展不能等同视之,虽然看上去都是外向型的民营的经济。

        长三角的崛起,是放开经济管制以后,遵循商业逻辑的私人经济的崛起;珠三角的崛起,是积聚了川湘鄂赣皖大量富余农业人口,依托低价劳动力成本优势的崛起。

        所以,长三角更重视技术进步去提高经济效率,而珠三角更喜欢大量复制和扩大劳动密集型产业。打个比喻,长三角是农民单干起来的初始工业化社会,珠三角更象一个带上了工业化帽子的农业社会。

        哈哈,听上去有贬珠褒长的嫌疑,但这好像比较符合事实。当然,不是绝对的说,珠三角的企业就是靠剥削劳动力,长三角就是靠技术进步,事实上,两者有混合,有交错,有共性。我所说的,只是对两者模式个性差异的概括性描述。

        

        2、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个性差异?因为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存在路径依赖,地域经济的发展与地理位置、文化和政治背景等路径密不可分。比如,我们回看历史,为什么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会在安徽小岗村这个小地方发源,而不是在湖南这样的农业大省出现?为什么同是小渔村起步,深圳的发展速度会远超珠海?为什么同是江苏治内,苏南苏北会有那么大的经济差距?其实仔细想想,经济发展有它的必然性,不会真的从岩石缝里蹦出个悟空。

        所以谈江浙中小企业的未来,要先了解江浙经济的历史文化背景,要找出江浙经济发展的源动力是什么,天生的问题和缺陷是什么?

        3、中国的经济改革,理论上说起来是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实际上就是放开两方面的管制,一是放开工业的进入权,二是放开市场的进入权。

        江苏占了前者,浙江占了后者。

        江苏从乡镇工业起步,采取了半国有半私营、打擦边球的方式,吸引和利用上海的工业技术和人才,迅速发展小工业轻工业,依靠集体经济的低成本和灵活性,很快击败了大量低效率的国有企业,占领了国内市场,这是江苏经济快速发展的原因,后来被总结为“苏南模式”。在我看来,工业的私有化才是江苏经济的源动力,江苏的经济发展的基础是工业生产效率的提高。

        而浙江典型的“温州模式”,则是从进入市场开始,大量个体私营企业进入商业流通环节,通过建立大市场大贸易,降低交易成本确立了竞争优势,后来逐渐从国内贸易转向国际贸易,下游市场的发展会带动周边地区轻工业的发展。所以浙江的发展,并不是工业的大发展,根子上是商业文化。

        这也可以说明经济对历史和文化存在路径依赖。虽然同时脱胎于计划经济,江苏和浙江的历史地理环境却不一样,身处内陆有一定工业基础的江苏,相比身处沿海只有手工业基础的浙江,要从旧模式中走出来难度更大。

        

        4、江浙经济发展的共同点。因为地理、文化和历史背景的差异,江苏和浙江走的是完全不同的发展路径。相同的是,两者都受益于上海。如果没有上海,不管是江苏还是浙江的发展,都是无源之水。

        在改革之初,上海是计划体制中的重镇,不可能很快转向,但是上海完备的经济体系、众多的人才和骨子里开放逐利的思想,已经注入了周边江浙的血液里。只要经济管制放开一个小口子,上海周边区域很快显现出巨大的活力,相对于当时全国其他地区僵化的经济理念,江浙的竞争优势确实太大了。

        

        5、江苏模式存在问题

        改革之初,“苏南模式”相对于国有企业存在巨大竞争优势,所以发展迅速,但是它的局限性很快就显现出来,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产权问题,二是成本和竞争问题。

        

        (1)先说产权问题。

        改革初期,乡镇工业以“国有民营”的模糊身份出现,可以得到国有银行贷款,也为避开意识形态之争抢占国有企业的市场立下了大功。但是当经济发展到一定规模以后,财富的所有权和分配问题变得突出。摘掉“红帽子”就是侵占国有资产,不摘掉“红帽子”,实际的老板就没有动力,这个历史遗留问题绑住了江苏私人工业发展的手脚。后来渐渐演变成地方政府工业,回到国有的老路上。

        

        (2)再说成本和竞争问题。

        江苏的工业企业多数走的是技术派道路(依靠上海的国内技术和自己研发),与广东劳动密集企业相比,有两个明显的劣势,一是广东廉价劳动力的成本优势天下无敌,江苏的单位成本要高,二是广东的生产技术是跟着国外的产业带进来的洋技术,江苏的土技术没法比。

        

        在广东的竞争压力下,江苏寻找三个方向的突破,一是往高技术产业转移,二是引进外资和技术,三是往重工业大工业转型。

        第一、第二个方向算走对了,第三个方向产生了新问题。

        前面分析了,江苏的工业经济是站在国企的尸体上发达起来的,后来在与广东的竞争中败北,开始往重工业大工业转移,以为可以避开和广东竞争,去抢占国企在重工业的市场。这真是“经验主义害死人”,完全不知道今天的对手已经今非昔比。

        中国的国有经济改革让地方小国企全军覆没,中央集权大工业大国企兴起。大国企和小国企规模不同本质一样,但是大国企拥有独门暗器----行政和垄断。江苏的民营工业按照老思路,找这样奉天承运的国企去竞争,完全是自寻死路。江苏铁本就是例子。

        

        第一、第二个方向是引进外资和发展高科技产业,其中以苏州昆山为盛。以土地、税收优惠和工业配套吸引外资和技术,带动当地经济。江苏的外资和广东的外资有一些区别,广东是港资为主,规模小而分散,主要是来料加工,利用的是廉价农业劳动力,产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而江苏是台资和美资为主,规模大而集中,利用的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中高端技术人才相对国外的低价格,产品结构更合理,一部分产品是针对国内市场,发挥与上海“前店后场”的结合优势,上海是采购和销售门店,苏州是工厂制造。

        发展外资和高科技的方向也有几个问题。

        一是对外资的过度依赖。

        二是这个模式不能推广,有实力的外资不可能满地开厂,高科技门槛高又不能遍地开花,所以昆山模式往江苏全省推广都很难,更不用说全国了。

        三是成本问题。高科技产业是资金密集型产业,要求投入大量资金,中国高贷款利率,使资金成本很高;中国的土地和税收成本比招商引资时要高了很多;国内垄断企业的转嫁成本,使在华外资公司的物流、能源、基础原料等成本大幅度提高。

        

        6、再谈谈浙江模式的问题。

        前面说浙江的发展,并不是工业的发展,根子上是商业文化。

        浙江继续发展商业模式有几个障碍:

        一是市场饱和。在有限的需求下,市场不能无限制的扩大下去。

        二是没有信贷资金支持。

        相对于制造业,商业追求周转率,追求资金的流动性,但是做商业不比工业项目有很多固定资产,商业没有可抵押的资产去融资。另一方面,小商品批发零售也不比广东的出口行业,可凭订单以少量资金开信用证,小商品交易基本不走正规财务程序,银行没有办法考察企业的现金流。所以,浙江的小私营企业很难拿到银行融资,没有融资就没有银行信用。需要周转资金就只能找地下钱庄,地下钱庄的资金是高成本高压力。

        在资金的困扰下,浙江私人经济一直在找出路,最后选择进入流动性高的金融证券领域,进入房地产和资源领域,一方面是因为这些行业与商业运作的手法类似,周转快利润高,另一方面是因为这些行业是资金聚集之地,可以一解浙商的资金之痛。

        三是商业诚信。小商品市场模式在其他地方复制以后,往往会发生变形,市场做到一定程度以后就再也难做大。我们知道,商业的基础是诚信,浙江有很好的讲诚信的商业传统,所以能做大,但是其他地方没有。很多地方的商业利益不是靠薄利多销,而是靠坑蒙拐骗,比如中原地区。

        四是地方保护。地方保护就是人为的去割裂市场,国内大部分地方都有各种各样的地方保护土政策,使市场的自由流通受到限制,也限制了浙商的经营。

        

        7、最后说说经济危机对这几个经济体的影响

        (1)广东是对出口市场的依赖,国外需求一减缓,订单一减少,广东经济热度马上下降。广东对劳动力价格敏感,对出口订单敏感,对影响经常项目的汇率政策敏感,对国际经济形势更敏感。现在国外需求短期难以走出低谷,国内劳动力的价格上涨是大势所趋,所以广东的出路在于尽快转型,汪洋的做法无可厚非,只是运气不好,正赶上经济大萧条。

        (2)江苏的经济相对稳健,对经济危机的承受力要强。

        江苏由于大外资多,对市场危机的反应会慢几拍,国际需求萎缩以后,跨国企业会先从成本相对高的子公司减产或收缩,中国工厂和子公司的人力成本相对低,会排在后面。

        江苏经济对资本项目的汇率、利率、资本流动和投资回报率敏感,对国家外资政策敏感,对中国国内经济的稳定和发展更敏感。

        我认为,江苏应该坚定不移发展高科技,鼓励更多的自主创新。同时,可以利用本省的技术和人才优势,给中央国有大企业做工业配套,给外资做服务配套。江苏应该有很强的动力要求减少国有垄断,降低生产成本。

        (3)浙江经济对劳动力价格不敏感,对物流成本、房屋租金和资金成本更敏感。房屋价格下跌、利率降低和油价下跌对浙江中小企业有利。

        浙江的民间富裕程度高,但是大量资金外流。本省的基础产业发展并不是完善,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http://www.369bq.com/xs/19622156976/43.html

      通宝推:方解石,
      • 家园 我觉得这个很是精确,建议晨大研读下

        但是珠三角的模式绝对不是简单的复制,浙江的名牌不少,但是有那个县级行政单位的名牌比广东顺德的多?格兰仕,美的,容声,科隆。。。。。。

        广东的创新性也不可小觑,广东的鞋业生产,一向是在国内纵横捭阖的,有很多的外包厂家。天涯上有一篇八卦广东的鞋业生产的,广州的鞋业价格基本上决定了全国的价格。而浙江的鞋业名牌虽然多,但是并不构成群狼之势。更不要提广东的山寨手机、家具生产。gdp广州及其附近和浙江不相上下,但是房价除广州深圳比较高以外,番禺、顺德、佛山等地,则比起温州、宁波等地远远不如。这充分的说明了广东人的一部分务实性,不喜欢炒作。

        • 家园 个人更关注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

          像家电、鞋袜服装等其实没有多少技术含量,起步早占了大便宜是真的,譬如洗衣机空调什么的,一套模具便宜的才几十万,压缩机什么的往往是老工业城市生产。

          教育(实际的素质教育)基础好-思想开通、基础设施好,官员别太坏经济一般不会差。

          这点上,即使房价崩盘,短期内上海杭州等地也遥不可及

          • 家园 我觉得帖子里各位大佬出现了明显的前后不一致

            我现在最讨厌这个帖子里面浙江的拥趸者们睁着眼睛说胡话,一方面说浙江是白手起家,啥优势都没有,一方面又像您指出的这样,起步早,基础设施好,教育好,balabala一大套。那究竟浙江是占了先机有优势呢还是没有优势呢,还是莫衷一是。

            我觉得帖子里的浙江人不应该迷信目前的优势,要多考虑多看看。顺德的确是个特例,我觉得其经济发展和很多发展趋势,虽然是低调,虽然是某些产业刚出现苗头(比如顺德的家具、橱柜等工业集群以及设计),在国内目前是相当的强悍,但是却不为人知。

            在教育上广东不比浙江差,之前我也相当迷信浙江的职业教育来着,后来了解了下广东才发现当地根本不比浙江差,甚至在专业科目设置和投入上某些地方还值得浙江借鉴。至于基础设施,广东某些地方也不比浙江差。比如,广州的地铁已经覆盖到周边的许多城市(地势平坦的好处),公交线路也相当不错,而上海郊区的交通现在也就那样吧。很多地方还不通公交车,要不是黑车也不会一大堆。

            若说是商业化背景呢,广州还有个广交会,进出口贸易相当发达,不比浙江差。若说是官员问题呢,梳理下广东和浙江的落马官员,估计大家也差不多。我说这话的意思不是说要抬杠,而是说,不能别人说啥你们就知道抬杠,猴急猴急的,总要看清楚问题,认真思考下,不能总是觉得自己如何如何优越性极强。

            • 家园 浙江早期的基础设施、教育都很不好

              基础设施在90年代中期都是华东地区最烂的。甚至比江西、安徽还差。那时候有句话,就是司机开车,碰到路况超差,路面坑坑洼洼的就知道到浙江了。

              高等教育浙江几乎空白。除了浙江大学,在浙江还能找出一所好学校吗?

              要说浙江的教育好,那也只是几百年来在民间的积累形成的崇尚教育的传统。但在建国后直至新世纪,浙江的高等教育发展不仅停滞不前,甚至还出现了倒退。

              • 家园 民间的教育传统和基础教育才最重要,大学,外地也可以上。
                • 家园 大学少导致高考分数线偏高

                  要上大学就比大学多的省份难。

                • 家园 这个要挺mm,但是mm还是忽略了一些事情

                  其实浙江在解放前乃至改革开放前很久一段时间教育都是做的非常好的,看中科院有多少院士是浙江人就知道了。但是,中科院院士不能代表浙江目前的基础教育的水平,因为基础教育想反映到出院士上需要很多年。目前浙江的院士受基础教育怎么也是几十年前的事情。的确,我认为浙江基础教育受了商品经济的冲击是一定的。不是说拿钱就能买到高质量的教育,或者是拿钱兴建的大学就一定是好大学(当然这对浙大不适用,浙大一直还是不错的),是说这个冲击主要会冲击社会生活意识,使得读书并不是学生的唯一道路,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学生不会在学校里死读书,而是会选择其他道路。这样,相应的学校的校风和学生的学习动力就必然异于经济不发达地区。

                  而另一方面,由于生活节奏快,经济信息充足,学生父母把很多精力用在了经商和其他经营上,必然的要对学生关注少一些。但是,拿钱是培养不出来一些深层次的教育底蕴的。民国期间的浙江教育比经济水平近似的很多地方好的缘由,我认为是那个年代的浙江,由于各种大牛和文化世家的存在,风气相对好一些。而现在,由于学习和获得知识的渠道丰富了,浙江的优势将不是那么明显。当然,经济对学习条件的改善也是一个极大的推动力。这个将部分地提高浙江的教育水平。

                  之前,跟mm说我们那边的学生除了上学没有出路,所以很多学生是死学死用功的,mm似乎没有什么感觉。我们初中一年级就开始上晚自习,农村学生是从初中开始早晚自习都上,学生一般住校,早上五点多就要去上课,也要上晚自习。而我们城镇学生是从高中开始早上五点多上早自习,晚上9点半下晚自习的。

                  除此之外,在我初高中,还有很多学生是出去打工之后又回来读书的,有的学生是做了几年的小混混又回来读书,因为读书是几乎唯一的出路。我见过不少这样的人,以后可能写一写。这类人的数量在浙江不可避免的要比在河南少,因为浙江的孩子出路比较多。这类人占到我所知道的学生的很大比重。

                  但是由于总体的经济水平低,被经济所累,河南整体的受教育水平仍不如浙江。这点是必须承认的。想要了解河南过去的情况可以参看甘肃的那个大学生村,这是河南某些地方的写照。

                  此外,考虑浙江的教育水平,即使是高等教育水平,也要考虑到上海对浙江的推动作用,否则就是故意视而不见了。

                  • 家园 上海推动浙江?你说相反了。

                    多少上海文化闻人,是浙江去的。这一直是个普遍现象,不管是文化的哪一方面。在浙江,以前,感觉省会除了杭州,更有上海。不说上海的那些文学家、画家们了。就算是越剧,那些演员,一旦得了奖,那就是被上海剧团挖走的机会。

                    即使是看什么病,也是到过上海,才算尽了人事。

                    我是江浙人,对江浙文化圈的传统,还是比较有感觉的。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