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张克威传奇(二) -- 席琳

共:💬7 🌺1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张克威传奇(二)

    1.拯救国宝

    1946年,长春街头,春寒陡峭,一群解放军战士正在街头烤火,其中一个小战士抱着几幅画在张克威面前走过,张克威让小战士停下来,打开其中的画卷,仔细一看,原来是稀世之宝《清明上河图》,张克威大喜过望,就吩咐手下人给收藏起来。

    《清明上河图》是北宋画家张择端绘制的不朽杰作,也是绘画史上的无价之宝。第一位收藏人是宋徽宗,他用瘦金体亲笔在画上题写了“清明上河图”五个字。后来,末代皇帝溥仪将这幅名画带到长春。二战结束时,伪满洲国的皇宫因失火一片混乱,《清明上河图》便流散到了民间,幸好被张克威给发现了。

    张克威将《清明上河图》送进了东北博物馆,后来又转送北京故宫博物院,珍存至今。

    2.借转三军

    抗日战争胜利后,张克威率领二野的干部总队, 随高岗、陈云、刘少奇等从太行山出发,日夜兼程,抵达东北。

    张克威任战军东北民主联军长春警备司令部参谋长,和林彪率领的四野并肩作战。不久,民主联军建制撤消,张克威调任新成立的吉林省人民政府建设厅厅长。

    东北人民政府成立时,张克威被任命为农业部副部长,为恢复和发展东北地区的农业生产做了大量开拓性的基础工作。 这些部门在张克威的领导下,为东北地区农业的恢复和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如消灭了牛瘟、马疥癣、牲畜炭疽三大传染病,进口了大量优良品种,为改良本地及培育新种创造了条件。

    上海解放时,张克威被临时调到三野,随军管会接收国防医学院,张克威任政委,后来三野华东医学院扩建为第二军医大学,国防医学院成为该校的附属医院,该医院后来成为长海医院。

    3.辟地办学

    为了开垦北大荒,东北人民政府决定创办一所农学院,由张克威兼任院长。不久,东北人民政府撤消。张克威解甲归田,全身心投入到农业教育中去。

    张克威曾在美国进了四所大学。他办学伊始,就深谋远虑,力求学科齐全,办有自己特色的综合型的农学院。

    为选校址,张克威出小东门,策马东行30里,经马官桥,至天柱山下的浑河岸边,他独具慧眼,看中了大清朝开国皇帝奴尔哈赤的陵墓,觉得这里既风景秀丽,又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就到处游说,最后定校址在东陵这块风水宝地,学校占地二万二千多亩,是至今为止,中国面积最大,学科最齐全的综合性农业大学。

    4.名人效应

    建校伊始,张克威亲自到全国各地招聘人才。当他得知复旦大学要调整的消息,就找到教育部和东北局,要求将复旦大学的农学院和东北农学院合并到新筹建的学校中来。

    在上海复旦大学,他带领接待小组面见师生,对于老教授,他逐个谈话。对全校师生,他在大会上口若悬河,介绍东北的形势和学校发展的前景。在他的现身说法和鼓动下,除茶叶专业,复旦大学的农学院全部搬迁到东北。

    张克威最早鼓励有名望的老教授招收研究生和留学生,还利用自己在军、政、和科技界的关系,不失时机地向有关部门推荐学校里的人才,使他们成为社会名流。50年代中期,以陈恩凤、吴友三、杨守仁、毛宗良为代表的一大批专家和教授取得的成果,使新学校在同类院校中名声大振,令人仰幕。

    5.慧眼识英

    在办学过程中,张克威求贤若渴,凡是听说哪儿有人才,即便存在不足,只要愿意改正,他都想方设法招聘到学校。张克威或亲自造访,躬身邀请,或写信、打电话,邀请他们到学校作学术报告、访问等,并想方设法留住他们。

    办校伊始,张克威就把曾在联合国任职的老教授(姚归耕)招聘到学校。他又顶着压力,启用了一位流亡东北的白俄经济学家,和一位二战时在缅甸任美军翻译的老专家。其中那位母语是俄语又在美国领事馆当过英文秘书的白俄经济学家在张克威的提议下,成立了俄语研究班,在建校之初,就为学校培养了一大批俄语教学骨干。

    不久,张克威还冒着个人风险,把曾被划为“极右分子”的一位蚕业专家(贺康)调到学校。后来再把曾经担任联合国职员的一位经济学家(吴旭升)、担任过司徒雷登秘书的一位神学院教授(谢景升)、和曾任国民党上校翻译官的卢彬等人调来学校。

    6.名士风流

    张克威大力支持著名的植病专家吴友三搞科研,使免疫室成为全国小麦秆锈病研究中心。他还深情挽留知名水稻栽培和育种专家杨守仁教授,在全国农学界传为佳话。在反右斗争中,张克威竭力保护谭其猛等高级知识分子,背后也是一段动人的故事。

    在遗传学领域“米丘林-李森科”与“孟德尔―摩尔根”学派之争,和耕作界徐天锡“平作后起垄”耕作新理论的学术争论等事件中,张克威充分体现了他的学术民主精神和他坚持真理、实事求是、刚正不阿的品格与作风。

    日常生活中,张克威更经常和学生及普通教职员工打成一片,食堂内,锅炉房里,教室中,实验室内经常可以看到他的身影。以至于一度曾有传言,说张克威和某某女工关系暧昧。但追问起来,都语焉不详,似有为尊者讳的意思。

    其实,张克威的后妻,背影很漂亮,属于亭亭玉立,雍容华贵的那一类。

    7.白卷英名

    后来,张克威创办的这所大学里出了个牛人,叫张铁生。

    文革开始,当张铁生带红卫兵去抓张克威时,在二舍附近的锅炉房里看到一个老头儿,张铁生问这老头儿张院长在哪里,老头儿指指自己,张铁生不相信,来抓人的红卫兵们也不相信,心想开玩笑,这么土里土气烧锅炉的老头儿,怎么会和赫赫有名的八级干部张克威划等号呢。愣是把要抓的张克威给放走了!

    张克威马上被关心他的学校老师和军队老干部们保护了起来。

    可是跑掉了和尚跑不掉庙。红卫兵对张克威呕心沥血十余年创建的学校进行了严重破坏,学校也被肢解为三,全部下放。

    张克威本人更被横加罪名,剥夺了在党内外的一切职务。虽然他很坚强,但是毕竟年事已高,又身患癌症,也1974年病逝,享年73岁。

    张铁生任朝阳农学院的党委书记时,张克威正在北京住院。张铁生访日,日本人赠送金碗一个,金筷子一双。张铁生得意忘形,到处炫耀。张克威闻讯,微微一笑,说:日本人不糊涂。

    几年后,邓小平复出,中央责有关部门做出为张克威平反昭雪的决定。

    再过十年,在张克威创立的学校,成立了张克威教育基金会,并以这个基金会的名义在校园内树立了一尊张克威铜像。

    但是世事弄人,时至今日,人们只知道有张铁生,而不知道有张克威。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