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胡不归管窥传统戏曲(序) -- 科大胡不归

共:💬204 🌺203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4
下页 末页
    • 家园 关于脸谱

      京剧的脸谱有很大的可能是源于最古老的戏---傩戏。傩戏都是带着脸谱表演的。而傩戏也许是从祭祀拜神的巫舞而来。作为京剧起源地之一“徽班”老家的安庆石牌距离至今仍然上演“傩戏”的安徽贵池也就一江之隔。

      作为舞台剧来说,距离观众较远,也没有近景、特写啥的技术手段,面部表演的细腻表演其实不是很重要。所以夸张的画上脸谱来明确角色性格和属性,对传统戏剧来说,不失一种简单明了的表达方式。

      楼下说的黄梅戏“夫妻双双把家还”,其实是在拍摄电影的时候,作曲家借鉴了西洋的和声手法“重新创作”的,传统"天仙配"是没有的。

    • 家园 反过来可以问为什么现代人更喜欢通俗歌曲?

      通俗歌曲

      一是旋律简单

      二是节奏有更大的动感以及冲突性

      中国戏曲给人的感觉是太和谐了一些----而西洋音乐则在和声理论的基础上同时兼顾了和谐和冲突

      所以唱的人和听的人都更能够得到放松

      三是有中低音的搭配

      我前段时间曾经看一个民间乐团的演奏,也有一个专门的大提琴手,大概就是为了增加整个乐曲的厚重感的(但是单纯听乐器的声音的话,将大提琴的声音和其他中国乐器的声音相比较,明显的感觉到中国乐器的声音更有“诗意”得多)

      高音和低音的搭配其实就类似于素描当中的光和影,交错出现时候的节奏还是比较震撼的

    • 家园 你会喜欢旦角的

      至少现在我还没理解如何欣赏旦角,即使是四大名旦的表演都没看出多少意思来。杨延辉和铁镜公主、薛平贵和王宝钏的对唱是很感兴趣的,但旦角单独的唱词就没有任何一段想唱了。

      可以多听几遍《锁麟囊》的“春秋亭外风雨暴”,程派的经典唱段啊,好听那是不用说了,关键是也可以上升到你所说的“生命体验”上,关于生命本源上的不平等,命运的奇怪轮回,自助和助人的神秘转换……

      关键词(Tags): #锁麟囊
      • 家园 这也是我最喜欢的唱段之一
      • 家园 你说的很好,可是我听过迟小秋唱的“春秋亭”

        也听过迟小秋的其它一些唱段,最大的印象反而是:这样的女声我不怎么爱听……太浑厚了,很缺乏女性魅力啊。不知是我的问题,还是程派的问题?有谁和我有同样的感觉?

        • 家园 现在的"程派"都太刻意的学乾旦,反倒失了优势。

          听"程派"还是该先听程大师本人,那声音气息里的筋骨,真正的内方外圆,听他唱感觉胸口里是迂回深远而又深湛透彻的感觉。。程砚秋亲传的几个弟子还有那么点意思,现在的名程角们,基本不能听,外面的"圆'是那意思了,里边的"方"都不灵。

        • 家园 您听迟小秋的春秋亭听出了浑厚,恭喜您

          您很有感觉呀!

          程砚秋先生男旦,声音再婉转也是男音。

          程派的婉转要求演员要力气上得去,那一口气吞得进也吐得出来,正当年的演员不出名,出了名的演员过了盛年,运气发声都不行了。

          张火丁的程派是野路子,太弱没力量。

          您找几个男旦的程派听听。

          • 家园 纳米兄的意思是,迟小秋唱得本来就不太好?

            男旦的反而好?

            老兄能不能评点一下男扮女、女扮男的现象?

            • 家园 我是这么理解的:

              对越剧的“女小生”现象来说,江南本来也以男子白皙俊俏为美,所以“女班”一出现,男班就不敌而凋零了。而越剧柔美的唱腔和风格也适合女小生。

              至于京剧,本来就不重男女私情,对外貌的要求比较低,假嗓和气息的运用也使男子更胜一筹。而且京剧出现更早,那时候女子是完全不允许上台的,所以“男旦”的遗迹留韵很重。

        • 家园 春秋亭外这一段

          觉得李世济的最好,幽咽婉转之中又暗含力量,绵里藏针,是程派精髓所在。其他几位总觉得嗓音的原因吧,唱腔不及。

    • 家园 我最不喜欢的就是戏剧的脸谱

      古代因为化妆技术不发达,以及化妆要花钱,所以就弄了个简单的脸谱,现代化妆技术好了很多了,还跟那样一个非常形式化的面具挂在脸上,确实给人以很不真实的感觉

      节奏,是否可以有更多的快节奏的唱段呢?

      其实中国乐曲里面很多都有节奏很快的段子的,想学笛子,发现里面的快板手指都跟不上去了

      要是能够把西洋的一些节奏和中国传统戏曲的一些节奏结合在一起就比较好了----当然,这还只是我的想象,毕竟自己还基本上不会唱

      另外,中国戏曲的旋律感觉更能够表达人物的那种不断起伏的心理,多种心理微妙的交织,这跟西方音乐--i love you 简单的几个音符,几乎不变的节奏比较起来,确实是对各种处境中的人物特别是中国人不仅要考虑自己,还要考虑自己的家人,考虑自己的国家等等,这样思想感情更复杂很多,也就中国旋律的不断起伏,一唱三叹更能够表现人物的深长的情感---所以央视11套我这里的收视效果不好了以后,我几乎是不看电视了,新闻电视剧节目我本来就不爱看

      我的看法是当人物处于一种单一化的心理状态的时候,可以更多的采用西洋式节奏,因为更简单更容易学---实际上黄梅戏的经典唱段---夫妻双双把家还,这个节奏就很简单,而这一剧中的其他唱段都要复杂很多

      • 家园 脸谱可不简单

        脸谱不是追求真实的。

        作为舞台剧,东西方的传统戏剧都要用脸谱、面具来表达角色。

        至于说节奏结合,文革时有交响乐、钢琴伴奏红灯记。

      • 家园 那不就是样板戏么
        • 家园 样板戏其实是很成功的

          我知道有很多唱段的样板戏流传得很广---比如智斗之类的

          其实国家应该拿出专项戏剧创新基金来扶持中国戏曲的现代化

          当年是用政治推动,所以创作者可以全心创作,现在搞创造是要钱的,如果搞砸了怎么办?---毕竟创新本身很不容易,很可能付出了心血,却基本上没有回报,需要一个积淀---积淀到了一定的程度的话就可以实现艺术和市场的双赢

          关键词(Tags): #戏曲#中国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