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关于知青问题的一点看法 -- 渔樵山人

共:💬314 🌺2270 🌵58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1
下页 末页
      • 家园 说上山下乡好的或者没什么大错的人要么是无知

        要么是别有用心。 朱军在评论大学生竞争掏粪工时说“好”。 那么不知道如果他的儿子也出现在竞争掏粪工行列时, 他的心里还会说好吗???

        如果那些说上山下乡好的或者没什么大错的人自己或者孩子参加过那次史无前例的“上山下乡”运动。 他还会从心里说好吗 ???

        关于“上山下乡”运动的史料也算很丰富了。

        毛泽东引用过一句话“始做俑者, 其无后乎?” 做事要三思。 说话也一样

      • 家园 你这篇写得非常好

        完全是真实感受,尤其是这一段:

        说实在的,苦些累些真不算什么,咬咬牙也就过去了。农活只要肯下工夫并不难学,我在下乡两年之后就已经是八、九分的近全劳力了。苦是苦在心里,苦是苦在没有了希望。

        人啊,就是这样的,本来有一个美好希望,被打得粉碎,那是非常痛苦的。而如果本来没有希望呢,那也就不痛苦了。你们这代人,知青下乡打碎一次,恢复高考又打碎一次(参见陈郢客关于“社来社去”工农兵学员的文章),被折腾得挺惨,不过是不同的人被折腾罢了。

        但另一方面,同样是被折腾,你抨击第一次折腾就是政治正确,抨击第二次就不正确,是吧。

        • 家园 您这是谬赞了。说出来不怕您笑话,

          我当年的美好理想也不过是三餐有饱饭吃,睡觉时屋顶不漏雨罢了。不过干一天工分不值一块钱,这个理想还不容易实现呢。

          那时再进一步的理想就是能够有个铁饭碗,将来老了有退休金好拿。这个理想其实农村人也有,但是难呀,就是陈小姐提到的“社来社去”工农兵学员的机会又岂是一般的贫下中农能得到的呢?

          就凭您的生花妙笔,爱抨击啥就抨击啥么,管它什么政治正确。

        • 家园 你要啥希望?农村伢子咋办?你就是觉得城市就是高人一等。
      • 家园 想了想,还是说两句吧

        主贴中说过了,对于涉及几千万人,持续了近二十年的知青上山下乡用几句话来评价是一件不负责任的做法。每个亲身经历的人都有不同的说法。山某无意也无能对这么大的一场运动作什么结论。当时的目的是什么争论起来没有什么意义,无论是为什么结果都不是当时想要的。在这个运动中,得是个人的事,而失是一个社会的事。也就是说很多个人在上山下乡的过程中有自己的收获,可作为一个群体一个运动,知青上山下乡并没有得到预期的结果。

        从知识青年大有作为的角度,在山某的家人,朋友中,有当官的,有上学的,做会计的,做老师的,唯独没有会种地的。插队最长的在农村呆了8年,少的也有3年。居然没有一个人知道当时队里种的粮食用的是什么种子。最好的也不过就是能说出来队里的地是什么土质,什么时候种什么东西而已。除了两个少年宫玩过的家伙以外,没有任何人能够说因为自己到了农村后,为当地在科学技术的层面上做出任何改变。也就是说知青严格的说并没有给农村带去知识。仔细想了想,所有知青有的“知识”中,也真的是没有什么有用的。事实上,说是知识青年,还不如说是读书青年。造成这种现象也真的不能说是知青无能,只是说是应试教育的结果。这也是我在主贴中为什么说只是在普遍意义上提高了社会文化水平的原因。

        至于说走后门,潜规则,我不认为是知青上山下乡的结果。军人的子弟当兵的多这基本上是全世界都一样的。在当时的中国成为一种特殊无外乎是因为当时当兵被认为是一种出路。事实上,后来当兵不被看好的时候,也还是有很多军队子弟当兵的。在山某的朋友,家人中,插队抽调基本上是一个论资排辈的结果。给队长支书送礼的人不是没有,可多数情况下都不能有太过份的结果。如果插队的时间相差太远,即使是有关系也很难办到。一般的看法是差一年还行,两年就很难了。当然,要是得罪了人就不好说了。不过,这只是在山某周围发生的事,别的地方怎么样就不好说了。

        还是要强调一下,这里说的只是从山某的朋友,家人中得到的印象。不能代表任何群体,也不能说是知青如何如何。写在这里只不过是立此存照的意思。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