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关于知青问题的一点看法 -- 渔樵山人

共:💬314 🌺2270 🌵58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1
下页 末页
          • 家园 re

            那些被支持国家工业化, 保障城里人生存的农民被饿死的时候也没有说"不"的权利.

            你在城里相对农村优越稳定生活是谁提供的.现在为你提供这些的国家要求你下乡缓解城市压力, 支援农村. 你就委屈了?

            光想吃肉不想挨打, 这个太天真了吧.

              • -- 系统屏蔽 --。
          • 家园 对于中国大多数人来讲,离家几千里肯定是被逼的。
          • 家园 两个事实你不知道或是被你忽略

            当时的社会环境所有的自愿都有动员的因素在里面。所有的动员都是一种社会压力。知青只不过是其中的一种。这是其一。也就是说,知青没选择不是个个案,而是全国都一样,大家都没的选。

            其二是很多人都不愿意说的。那就是知青上山下乡还真的是自愿的。再说明白一点儿,你要真的铁了心不走,除了不停的动员,谁也没有更好的办法。我的两个朋友从68年起就在家里混,坚决不去上山下乡。档案从学校转到街道。每年学生毕业的时候街道都要找这俩位谈。父母也在单位受到很大压力。可这俩人还就是没松口。最后好象也在街道工厂给安置了。当然这并不是说这很容易。在当时做什么事都要单位证明的情况下,顶住各方面的压力是非常困难的。其中有一位要结婚,街道无论如何都不给开证明。拖了差不多三年也没结成婚。不过,后来77年高考,结婚超龄的分数线都要高很多。这位没结婚到得了利了。

            历史,知青也可以算做一个历史事件了,是要放在历史中去看的。用现代的观点来看,所有的过去都有问题。这说明社会在进步。

              • -- 系统屏蔽 --。
              • 家园 运动是正确地,错误的是你用这个时代的眼光看那个时代。
              • 家园 有人说是对的吗?

                您这是来回转四面扯呀。知青上山下乡的压力和老舍吴晗的压力是一样的吗?当时大家都没有选择权,为什么知青就要有?

                  • -- 系统屏蔽 --。
                  • 家园 re

                    物质基础那么贫弱的中国, 没有强力的公权力保证生产分配, 你有个公民权想保证什么呢, 困难时期你拿你可怜的选择权和公民权能去那些饥饿的农民手里换来粮食么, 你有钱他会卖给你吗?你有选择去哪买的权利, 可是你能选择顶什么用呢?

                  • 家园 真是不知道怎么扯上什么“公”权力了

                    是不是还有什么母权力?要不子权力,孙权力听着也不错。真不知道是那儿来的概念。

                    至于说为什么没有选择,那也很简单。太穷。大家都选的结果就是打起来。所以,就谁都不能选。

    • 家园 冒泡说个谢字!

      恭喜:你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可通过工具取消

      提示:此次送花为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老唵这个说的很全面了。确实,知青这个事儿时间跨越近20年,其中种种情况并不是仅仅用悲情来述说的。

      文革中大规模上山下乡前期的那部分确实比较苦,几乎都是去的老少边穷地方,而且是去插队落户的哦。不过这部分人是自愿的居多,强迫的因素几乎没有,即便有也很小,主要是号召。大家都还处在狂热之中,或者说被狂热的社会氛围所裹挟,而那些因为各种原因留城的,在当时反而受到歧视。

      随后上山下乡暴露出来不少问题,所以到后期,知青一般是下到父母所在单位建的知青点,条件比城里差是肯定的,但大多比当地农村还是好不少的。

      当时的政策是父母身边可以留一个子女。我姐姐是下乡了,不过我的马列主义老娘那时就说了,两个都要下,你高中毕业也要去锻炼锻炼!当然,等我毕业,可以考大学了,自然没锻炼成。后来我老娘总觉得我姐比我吃苦多点,就老偏心眼!

    • 家园 说的基本上都是事实,但是有一些不同意见

      1. 大规模上山下乡运动可以说是68年底开始,其时老三届最低的一班,初一和高一理论上也已经毕业,所以是高一二三、初一二三六届一起毕业、一起下乡,并没有先后。

      至于说是否自愿,举个例子吧,我以前说过我们学校有很多革军子弟,我们班上近十名的革军子弟中没有一个下乡的,学校里数百名革军子弟我好像没有听到过下乡的。一时间,部队里多了许多不到年龄的小兵,尤其是部队医院、后勤部门和通信兵部队。至于革干子弟吗,但凡有办法的也都托以前的老关系穿上了军装,只有那些被打倒的就没有办法了。我无意在这里谴责我的同学们,因为如果有这个机会,我也会好好把握的。

      大约在七零七一年间我在农村作为基干民兵参加支前,配合北京军区通信兵部队架设战备通信线路,还有一大票十六七岁的小兵袖手站在一边看着我们埋电杆呢。

      记得我转贴的习近平的自述吗?他写道:“回想我刚下乡的时候,大概有二,三十个知识青年,都是军队干部子弟,半年后大部分都当兵走了。近一年时间里就我一个坚守在那里,感到十分孤独。”要知道这是最革命的一伙了,他们况且如此。

      2. “69,70两年以后......主要从从在农村呆了两年以上的知青中招工”,并没有说在农村插队之后一定会被招工,所以就此引申出“插队已经基本上不存在扎根的问题了”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下乡两年并不能担保以后一定回城。既然不能保证以后一定会被招工,如果单位不好不参加招工,这里头就有赌一把的成分了。

      因为就近插队比起远道而来的知青与地方有着更多的联系,也就有了更多走后门的机会。我招工的时候我们单位招的新知青就远比老三届为多,尽管当时还有着许许多多的老三届仍然留在乡下。正因为如此,对老三届的心理打击更大。

      3. 说到安家费,我当年除了第一年的口粮包了再加上每月几块钱的生活费,就没见什么安家费了。我们刚去时是安排在村里旧祠堂的厢房里,原来生产队用来放农具的地方,连门窗都没有的。男一间,女一间,用砖头架着木板搭起五张床之后,就再也没有空间了。

      半年之后,跟当地人熟了才陆陆续续搬到老乡家里去。我们那儿既没有给知青盖房子,也没有知青点,就是几个合得来的知青一起搭伙做饭。因为不是一个生产队的,分得菜地也不在一块,所以种菜也是个问题,不像当地人下了工就可以去菜地,有老人或者老婆在家煮饭烧菜。

      4. “女知青被强奸”,就是因为这个问题太严重了,中央才专门下达文件以制止这种情况的扩散,乱世重典吗。看到现在一些小左们干脆就否认了这个问题存在过,说当年的基层干部都是很好的,全是女知青色诱,这是给那些被侮辱的知青姐妹们身上再泼上一桶脏水,是可忍孰不可忍!

      “基本上72年以后,很少听到有女知青被强奸的事儿了”,是啊,听到了就该被枪毙了。为了避免被枪毙,捂着盖着,用招工来堵住受害人的嘴就是其他的选择了。

      说实在的,苦些累些真不算什么,咬咬牙也就过去了。农活只要肯下工夫并不难学,我在下乡两年之后就已经是八、九分的近全劳力了。苦是苦在心里,苦是苦在没有了希望。

      再说一遍,以粮为纲,把农民死死地绑在了那块土地上,这样的政策不改变,你就像坡尔布特那样把城里人全都赶下乡也改变不了农村的面貌。

      衡量一个事情的成败要同时从愿望和结果来考量。文革中的大规模上山下乡运动固然暂时地减轻了城市就业的压力,避免了我们这些已经习惯了造反的红卫兵不再继续造反而反到文革胜利者头上,还“在普遍的意义上提高了社会的文化水平”,但是压力依然存在只是被转移到了农村,由此而引起的社会动荡,大规模开始并肆无忌惮的“走后门”、“潜规则”等等不正之风,可以说是我们到今天还在享受的“丰硕成果”。

      关键词(Tags): #乡下纪事通宝推:石狼,半江瑟瑟半江红,老树,嘉英,履虎尾,无事忙,木头,赵括他弟弟,acxp,凤凰城,
      • 家园 真是奇闻“文革强奸太严重了”你以为是89年学生那么开放呢

        知道整人方便的一条罪吗?“男女关系问题”。

        你们知识分子,或者说知青很了不起,一定强奸知青去,还“特别严重”?

        在偷点粮食被枪毙的年代,你说有人敢强奸?

        哦,领导是不?

        城头变幻大王旗,三天前你还是“造反派”的革委会主任,突然你就“保皇”了,你敢不三不四试一试?

        群众意见可以“公决”枪毙流氓犯罪的时候,有几个敢冒天下之大不讳跑去强奸知青的?

        知青因为背井离乡,其家庭背景都在外地,互相之间联系密切,强奸之后想必是灭口了?

        把本地知青都杀光?然后等着被枪毙?

        就为了自己的下半身痛快一会?

        某些人惯技就是以孤例代表全体,否认全体。

        先下断言,再找论据。

        回当年插队地旅游,回忆青年时代的知青多了,按你说法是回忆被强奸?

      • 家园 你意外获得 16 铢钱

        送花成功。有效送花赞扬。恭喜:你意外获得 16 铢钱。1通宝=16铢

        参数变化,作者,声望:1;铢钱:0。你,乐善:1;铢钱:15。本帖花:1

        • -- 系统屏蔽 --。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